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2年中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解题复习

小学语文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2012年中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解题复习。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中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解题复习”,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年中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解题指津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它在古今汉语中差别比较大,而且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复杂,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近几年,常见的文言虚词已经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一、考点分析
《泰州市二○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考试大纲》共列举了“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词,这12个虚词的用法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把握。
二、题型归纳
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见的题型有:
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3.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4.选项给出解释,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
三、技巧指津
1.按图索骥
理解这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要结合教材,逐字落实,善于归纳各种义项和用法,掌握常用意义,了解特殊用法,绘制成图表,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考试过程中考生便能按图索骥了。
例如“而”在初中课本中常见的用法有:
①表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就”,或不译。例如: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④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⑥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罢了”。如:
撤屏视之,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口技》)
⑦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既而”“已而”“俄而”等。如: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对12个文言虚词都有这样条理清晰的归纳,并能够做到了然于心,解题时就可以作为参照确定其用法。
2.课文迁移
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多有出自初中课本内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文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
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②必以分人
B.①乃建奇策②太祖乃悟
C.①举家皆为上所杀②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①甚敬重之②怅恨久之
以上四个选项中的后一句都是出自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对这些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于心,再运用知识迁移法比较前后两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A项前一个句子中的“以”可译为“来”;后一个“以”可译为“把”。B项中前一个“乃”,可译为“于是,就”,;后一个“乃”可译为“才”;C项两个句子中的“为”都是表示被动,相当于“被”;D项前一个句子中的“之”是代词,指代他;后一个“之”为音节助词。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
3.代入筛选
当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时,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文从字顺的即为正确用法。
如泰州市2011年第8题: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A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用,可解释为“去”“到”;C项中的“之”是作代词;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将这些用法逐一代入例句中,便可以得出正确答案B。
4.语境推断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例如判断“以女孙许配焉”中“焉”的用法。这一句的语境是“先生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女孙许配焉”,意思是说“先生称赞卢家是积善之家,于是把孙女许配给了卢家的儿子荣”。由此根据语境推断该句中的“焉”应为代词他,指代卢荣。
5.句意分析
句意分析法即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的方法。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一句中“因”的意思,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确定“因”相当于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6.成语联想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的“相”是虚指代词“他”。
四、备考建议
1.熟记重点。对《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要进行逐一归类,个个落实,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
2.熟悉课本。虚词的考查方式大多为选择题,而且课内外兼顾。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
3.熟知规律。对于典型词义,要经常复习,把握规律,防止遗忘。
4.熟练生巧。多进行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训练,坚持实践,不断积累,必然会熟能生巧。
总之,在解答文言虚词题时,能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精选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2018年中考语文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复习:黔之驴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2011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2、(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2)驴不胜怒,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4)启扉急视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三、知识点回顾:
第一部分: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窥之() 虎大骇() 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至则无可用(则:)
③庞然大物也(庞:)
④稍出近之(稍:)
⑤虎大骇,远遁(骇:)(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⑦益习其声(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⑵秦青弗止(弗:)
⑶自谓尽之(谓:)⑷乃谢求反(谢:)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
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
(3)以为且噬己也()(4)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2)觉无异能者()
(3)驴不胜怒()(4)计之曰()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寓意(1)
寓意(2)

2018年中考语文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年中考语文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年中考语文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