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指导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6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考点: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要点:1、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基本文言文篇目中重点实词。2、根据语境理解课外文言文中重点实词。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之”、“者”、“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考试说明:1、判断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与否。2、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选项。3、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4、按要求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考点例析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草书大王》,然后答题。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4)执所书问曰:……()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皆讥笑之()2)诟其侄曰()
3)汝胡不早问()4)致余忘之()
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简析:本题要求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后,按要求答题。第1题属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第2题是对课外文言文代词的考查。答案是: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第3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性考查,这方面,前面第十讲已有不少分析,故略。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
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
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今兔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使人应之曰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而吾以捕蛇独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l)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4.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题的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外,第1题要求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正误判断。根据语境,选项A中的“绝”应是辞去,离开的意思;选项C中的“过”应是过失的意思,故第1题的答案是:AC。第2题要求对文言文虚词作比较,选取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其中选项A中前一句中的“之”代指“越石父”,后一句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选项B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选项C中前一个“以”是以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凭”的意思;选项D中前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后句中的“而”是转接连词。故本题的答案是:B。
第3、4、题涉及到对文章内容、主题、形象的理解,而这些内容
在前面第十讲中已有详细分析,故略。
相关知识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准确理解概括主旨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准确理解概括主旨
考点:
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
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散文,然后结合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积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一种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果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⑤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她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活的可贵。
⑥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积下的茧。
⑦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⑧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⑨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⑩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⑿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选出符合本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成语()
A.自作自受B.作茧自缚C.自讨苦吃D.垂死挣扎
2、请从文中找出两句既能体现主题,又富含哲理的话来。
3、联系本文的主题,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实例,谈一点体会,50字左右。
简析:第1题属于判断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在感知、理解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选出能概括其大意的成语来,其答案是B。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主题(即自己造成的失误或不幸得靠自己去解决)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题,富含哲理的语言材料。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文中“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两句符合题目要求。第三题要求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谈点体会,本题的关键是生活实例要和文章主题相符合,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议论文段,然后答题。
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早已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于第一个去征服科学征途上的险隘雄关的科学家来说,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有时甚至需要为这献身。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塞尔维特,在教会的淫威下牺牲;第一个发明滑翔机的里利塔尔,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突遇狂风,机坠身亡;随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265名水手,在三个多月航行中忍受一切困难,甚至饮用污水,以木屑和老鼠充饥,生还的仅18人;第一个导引天电的富兰克林,在风雨雷电中用风筝和绳索引电,面对的是被雷电击倒的危险;第一个发明牛痘疫苗的琴纳,在儿子身上试验牛痘疫苗,担了极大的风险……当我们历数这些灿若繁星的科学先驱者的名字的时候,深深感到这些勇敢无畏的“第一个”是用鲜血和生命来铺就人类通向科学之宫的道路的。每一位“第一个”,都是一座令后代钦慕的丰碑。
1、这一段话的论点是:
2、根据文章的意思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3、这段话中有个论据需要换一下,你认为应该换哪一个?为什么?
请将用来替换的新论据写在下面。
简析:第一题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论点(也可在文中找出能充当论点的原句),答案是“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一题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开放性,像“在科学的入口处”、“要敢做第一个”等等之类的答案均可。第三题要求考生辨别出不能有效支撑观点的事件材料,纵观这几个材料,唯有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材料中没有突出麦哲伦的“第一”,它突出的是水手的艰难和伤亡,这显然不能有效证明本文的观点。可以替换为第一次使用麻沸散的华佗等首开历史先河的材料。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揣摩感悟,整体把握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揣摩感悟,整体把握
考点:整体感知文段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写法(修辞、结构)。
知识要点:1、能把握新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基本内容,能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显的课外文言文,并能把握其基本内容。
考试说明:1、能按要求概括(或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概括、或用自已的话概括。)新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主题、形象及作者的观点)。2、能按要求概括(或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显的课外文言文的内容(主题、形象及作者的观点)。3、评价作者的观点。4、能按要求翻译文言文语句。5、能体会出文言文的写法、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特点。6、正确理解或添加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然后答题。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通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指宫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选出对省略成分理解正确选项。
A(太监)才与绢数尺。
B(太监)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C(我,指农夫)不取直而归。
D(农夫)遂殴宦者。
2.把“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第1题是对文言文省略成分的考查。答案是:1、ABCD。第2题要求根据前后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答案是:2.我有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在等着我,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第3题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作简略的比较性阅读。答案是:3、本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两个受害者相比,卖柴农夫性情刚强,敢于奋起反抗,而卖炭
翁则淳朴善良,逆来顺受。(本题只要意思符合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惊潮
浮白斋主人
海上每遇八月,潮声夜吼,震撼城市。
至正①间,有达鲁不花②者初至,闻此,夜不敢卧,因呼门者问之。
门者从睡中失答曰:“潮涌上来也!”
不花惊趋入内,呼其妻曰:“本冀做官荣耀,不意今夕共作水鬼。”合门号恸。
外巡更夫闻哭,以为有变,传报正佐③,诸官皆颠倒④衣裳来救。不花恐水涌入,坚闭不纳。同僚破扉排墙而入,见不花夫妇及奴婢,皆升屋大呼救我。同僚询知其实,忍笑而散。
【注释】①至下: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年号。②达鲁不花:蒙语译音人名,姓达鲁,名不花。③下佐:正官和副职。④颠倒:倒置、错乱。
1、综观全文,导致达鲁不花丑态毕露的一句话是什么?
2、能概括达鲁不花的丑态的成语是:
3、翻译文中的黑体句子。
简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参考注释,仔细揣摩,整体把握,读懂全文。第1题要求弄清情节,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答案是:门者从睡中失答曰:“潮涌上来也!”第2题要求在理解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用一个成语概括达鲁不花的丑态,答案是:庸人自扰。第3题要求用合适的语言对相关语句进行翻译,答案是:同僚们问得了实情,都忍住笑,悄悄散去。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弄清思路,明确结构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弄清思路,明确结构
考点:划分文章(段)的结构层次、并说明理由。
知识要点:一篇文章也好,一个文段也好,都有其结构方式,有其内容组合形式。段落之间、句子之间,或者按内容的主次关系组合,或者按时间的逐步推移来组合,或者按空间的合理转换来组合,或者按情节的发展来组合,或者按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组合……
考试说明:按要求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归纳段意。
考点示例: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按其行文思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⑴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⑵唐朝的张惠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⑶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⑷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⑸(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⑹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仅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⑺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⑻(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⑼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⑽(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⑾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⑿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⒀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⒁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
简析:第⑴、⑵、⑶句是介绍赵州桥的基本情况,总说其设计的科学、精巧。第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句则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最后,第⒀、⒁句对赵州桥进行高度评价,对设计者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给予高度评价。所以答案应该是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
二、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段,为其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古今中外的伟人、名家、学者,大都是虚怀若谷的人。②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③可他一贯把功劳归于马克思,他说:“我一生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一把小提琴,”④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被尊称为科学家的一代宗师。⑤可他却说自己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只找到一颗卵石,发现了一只贝壳,而没有认识真理的汪洋大海。⑥歌德是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贡献,他却说:“我不应把我的作品仅仅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人物。”⑦恩格斯、牛顿、歌德都是他们各自领域里的巨人,他们这样评价自己是言不由衷的过谦之词吗?⑧不!这正是他们对自己的清醒的认识,正如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所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⑨空虚的禾穗总是昂首向着天空,饱满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⑩朋友,愿你成为沉甸甸的禾穗。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简析: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第①句是文段的论点,它统帅着全文,而从第②句到第⑧句则列举恩格斯、牛顿、歌德的论据材料对第①句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最后,第⑨和第⑩两句用比喻的方法对形象地对全文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论点,并对读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故答案应该是:①/②③④⑤⑥⑧/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