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文言断句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学生应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多阅读课内外文言经典,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由于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材的来源一般是《语文辅导》的“拓展延伸”、《世说新语》中短小精悍的经典、市目标测试卷中的练习等,由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困难,因而在传授此部分知识时,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断句,在读中不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其前提需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并在此基础上,我再寻找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辅助学生断句,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以初中阶段的“文本为范”,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巧断句,并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给课外文言文的断句。

三、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就像是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从中吸纳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言素养和鉴赏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却有着恐惧的心理,避而远之,甚至“谈文色变”。为此在教学中除注重让古文的学习走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消除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外,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准确为课内外文言文断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爱学、乐学古文。

四、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以课文为载体,并通过练习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诵读课外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1、教法

(1)、读古文经典语句,品古文经典句意;

(2)、据文意,找寻句读的一般方法;

(3)、拓展延伸,实现知识迁移。

2、学法

(1)、符号批注;

(2)、研究法;

(3)、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

(1)、认真查阅中学古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名句,做好摘录;

(2)、查阅、收集近几年中考附加题;

(3)、从《语文学习辅导》、市下发的“单元测试”和《山海经》、《世说新语》等名篇中筛选课外阅读短文,作为学生训练的材料;

(4)、把收集整理好的相关课内课外资料编印下发;

(5)、研究资料中有哪些较难的问题或学生容易出现歧义的地方,做充分的考虑;

(6)、精心制作课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2、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课外阅读古典名篇,培养语感,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认真阅读下发资料中的课例部分,根据要求用特定符号做好批注。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断句”明作用(一)什么叫断句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准确断句的重要性明确: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下面细读故事二则,体味断句的作用)

(一)《惩财主》

昔日,有一财主为其子请塾师,首先讲条件,立字据。先生写好之后,财主看了很满意,双方都按押了手印。刻薄的财主既望子成龙,又惜财如命,粗茶淡饭待先生。

年终,先生找东家补足饭菜钱,结果争执不下,闹到县府衙门。

县官先看立约:“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然后令各位讲清楚其原因。

先生言明字据写得清清楚楚:“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老财主却赖说字据上写的是:“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县官听后,勃然大怒:“你身为财主,不学无术,雇人教书,岂有不付足饭菜钱之理!”

(二)《聪明的食客》

过去,有一专好登门闲聊食客,闻香不动,寻机嘬上一顿。

这日又去一家谈天说地,适逢下雨,至响不走,主人故意在纸上写了句逐客令:“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却未标点,其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闲聊食客看后,笑颜逐开,乐不可支。他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无奈,只好被“宰”了一顿。

二、细品读知方法巧断句

提示: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其前提需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辅助我们断句。下面我们就以初中阶段的“文本为范”,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巧断句。

文本为范学断句

课例(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小结:通过找名词断句

课例(二)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小结:通过找代词断句方法归纳一:找名词或代词从课例(一)和(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课例(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小结:通过人物对话及引文断句

课例(四)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小结:通过人物对话及引文断句

方法归纳二:看对话、引文从课例(三)和(四)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曰”“云”“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课例(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小结:通过顶真断句课例(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小结:通过反复、排比断句课例(七)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结:对偶,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断句快准方法归纳三:通过修辞断句修辞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对偶、顶针、排比、反复等,掌握这些特点,我们就能较好地断句。课例(八)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小结:1、通过句末的语气词“也”句尾断句;2、通过典型的判断句式:“……者……也”断句。课例(九)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小结:通过虚词在句首或句后断句课例(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小结:叹词在前断句课例(十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小结:介词在前断句课例(十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小结:时间词语在句首断句课例(十三)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蒲松龄《山市》

小结:时间词语在句首断句方法归纳四:通过虚词断句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三、学以致用练断句

1、堂上训练:考题整合的(二)和(四)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2)小组交流(要求在口述文意的基础上再断句)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生共同订正

(5)以考题整合(四)为例,提示学生在用虚词断句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课外阅读2--3篇经典文言文;

2、完成考题整合的(一)和(三)

第二课时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

导言:同学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告诉人们: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运用所学方法,通过练习准确断句;

2、能力目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句子及文段,通过练习加深对断句的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诵读课外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运用所学方法,通过练习准确断句。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句意文意并灵活运用断句的方法断句。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放齐巩固断句常用的几种方法:

方法归纳一:找名词或代词断句

方法归纳二:看对话、引文断句

方法归纳三:通过修辞断句方法归纳四:通过虚词断句

二、课堂练兵

见本领

(以活动形式开展)活动一:抢答1、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活动二:同桌互动(独立完成----同桌交流)2、为下面的五句话合理断句。

我来看一看(1)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注:隰朋是人名)(2)苟巨伯远看⑴友人疾值胡贼攻郡(3)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4)歧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5)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我来读一读(1)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2)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3)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4)歧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5)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我来译一译(1)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2)荀巨伯远道而来看望生病的友人。恰逢匈奴人来攻打城郡,(3)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4)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重点讲第(5)小题其实此题的原句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句意: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活动三:为下面文段合理断句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三、堂上小测显身手

提示:

同学们请拿出下发的资料,在12分钟内完成练习的(二)和(四),记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练习(一):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练习(二):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2)文中第二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句意: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练习(三):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句意: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练习(四):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察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句意: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练习(五):诸葛亮,言家事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四字句,句式整齐)句意: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四、课堂小结:本节我们通过堂上活动及堂上小测,对断句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习文本时要注意积累,并多读经典名篇,这样我们在断句方面就会得心应手。正所谓: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五、作业:

1、阅读1---2篇课外文言文经典

2、完成资料(一)、(三)、(五)的练习。

相关推荐

201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2)于()

(3)与()(4)不若()

(5)存()(6)图()

(7)罢()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2)拔()??

(3)方()(4)支()??

(5)无功()??(6)而()??

(7)义()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三、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2)善()

(3)或()(4)穷()

(5)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四、燕王学道

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2)之()

(3)未及()(4)之()

(5)然()(6)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曾子①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曾子立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作采邑。③修,修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衣()?(2)以()??

(3)奚()??(4)骄()??

(5)纵()??

2.与“不我骄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宋何罪之有

C.沛公安在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六、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选自《战国策东周》)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假()?(2)恶()??

(3)重使()??(4)使()??

(5)是()??

2.下列各句与文中的“是韩不伐也”句式不同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而君幸于赵王

C.屈平既黜

D.刘备天下枭雄

3.史黡给周君出了什么主意来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

七、贯高保王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胶致①,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②,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③,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④,剌剟⑤,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⑥,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⑦。”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⑧。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⑨,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⑩。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注释】

①车胶致:乘坐密闭的囚车。②髡(kūn)钳:把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脖子。③对狱:回答审问。④榜笞:捶击,鞭打。⑤剌?(duō)用烧红的铁条刺。⑥邑子:同乡人。⑦不侵:不受侵辱。然诺:答应,允诺。⑧节:符节,凭证。箯(biān)舆:竹编的舆床,类现在竹床。⑨三族:说法不一。一说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说父、子、孙。此处指父母、兄弟、妻子。论:依法判处。以:通“已”,已经。⑩本指:原意。指,通“旨”。状:情况。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刭()(2)白()?

(3)诣()(4)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对于贯高的“忠”,你怎样理解?

八、赵高当权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①,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④,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⑤,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⑥。”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⑦,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⑧,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適。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

①惑:受盅惑而迷乱。②斋戒不明:指在斋戒时不够虔诚。③弋猎:射猎。④不辜人:无罪之人。⑤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⑥禳:祈祷以消除灾祸。⑦《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⑧请病:询问病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且()(2)乡()?

(3)因()(4)患()?

(5)畔()(6)适()?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一段是哪个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1)为……忧虑不安(2)向(3)给(4)比不上(5)使……保存、保全(6)考虑(7)撤退2.如果齐王肯派兵援周,就既保存危国拥有美名,又获得九鼎占有实惠。

二、1.(1)认为(2)被攻下(3)方圆(4)支用(5)没有功劳,即不会成功⑹如果⑺通“议”,意见2.A(意动用法,其余选项均为使动用法)3.因为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而如宜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因此无论是甘茂还是秦王,都会尽最大可能攻下宜阳以保全或证明自己,所以他认为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三、1.(1)自己(2)擅长(3)有人(4)穷困(5)怎么2.草鞋是为了用来穿的,可越国人光着脚走路;白绢是为了用来束发的,可越国人披着头发(不束)。3.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千万不可以凭主观臆断,心血来潮,莽撞行事。

四、1.(1)方法(2)指代不死的方法(3)没来得及(4)所派去学习的人(5)对的、正确的⑹考察2.况且人最重视着急的莫过于自己,(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

五、1.(1)穿(2)用(3)何,为什么(4)以骄横的态度待人(5)纵然、即使2.D(D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3.(1)使者回去又前来,曾子又不接受。(2)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

六、1.(1)借(2)得罪(3)以重臣或公子作使者(4)出使,到……去(5)这样,如此2.D(D为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被动句。)3.建议周君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于借道东周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何不给东周以土地,派特使去楚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楚国,不相信东周。如此,韩国就不会受到秦国攻打。”再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七、1.(1)用刀割脖子(2)辩白,洗刷(3)往,到(4)灭族2.(1)高祖诏令赵王的群臣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诛灭全族。(2)人之常情,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吗?现在我的三族都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为了张王而交换牺牲自己的亲人吗?3.从“应当尽忠”或“尽忠应当看清明主”等角度阐述都可以。

八、1.(1)将(2)通“向”,面向(3)趁机(4)以……为患(5)通“叛”,背叛⑹通“敌”,进行抵抗2.(1)自己拿过皇帝的玉玺就佩带起来,左右百官都不听从他;赵高上殿去,殿堂好多次像要坍塌一样。(2)子婴和妻子儿女用丝带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车道旁边去投降,沛公便把他们交给了有关的官吏。

3、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三、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4)众服为确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2)居数月
(3)人皆吊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六、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七、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原诗略),完成下面的题目。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答: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八、赏读《钱塘湖春行》(原诗略),回答后面的题目。
1、理解填空。
(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2)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然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品析。
答: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初中文言文各课知识要点
一、《陈太丘与友期》(七上)

一、文学常识: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南朝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二、解词: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

9.顾:回头看。

三、阅读:

(1)故事背景: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

(2)元方是从哪两方面反驳友人,使其由怒转惭的?

1、守信用2、讲礼貌(君与家君……则是无礼)

(3)道理:做人要重礼守信。

二、《夸父逐日》(七下)

一、文学常识: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二、解词:

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4.逐日:追赶太阳。

三、阅读:

(1)主题: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应了古代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这则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

三、《三峡》(八上)

一.文学常识

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散文家、地理学家,撰《水经》为纲。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地理著作。

二.解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2.亭午:正午。

3.夜分:半夜。

4.曦:日光,指太阳。

5.襄;上。

6.沿:顺流而下。

7.奔:指飞奔的马。

8.不以疾行;没有这么快。以,及,赶上。疾,快。

9.素湍;白色的急流。

10.回清;回旋的清波。

11.绝巘:极高的山峰。

12.飞漱:急流冲荡。

13.清荣峻茂: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

14.晴初:天刚晴。

15.霜旦:下霜的早晨。

16.属引: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三、简答:

1.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三峡夏季的景色: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奔放的美)、

3.写春冬的景色: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

4.秋天的景色: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凄婉美)

5.文中写山岭连绵山势漫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写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的总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说三峡有什么特点(使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是俯瞰,“隐天蔽日”是仰视。

10.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作者写三峡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

(2)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夏水暴涨。春冬:景美。秋:寒秋肃杀。

14.《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哪两句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5.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作者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

16.“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船行之快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18.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分两层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的险恶,以“王命急宣”给人以印象,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给人以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四、阅读。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好处)

以“素”饰“湍”,形容湍急的水如白色的绸缎,明净轻快,“湍”是动景。以“绿”饰“潭”足以见潭深而凝净,潭是静景。“清”指回旋的清波,是动景。“影”指深潭中的各种景物的倒影,是静景。这里动静结合,色彩相间,相映成趣,秀丽隽逸。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绝指什么?为什么用怪来修饰柏?绝与怪写出了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

绝:极高的意思,是指山岩陡峭,高耸入云,故为“绝”。“怪”饰柏说明岩石之间的松柏常年风吹雨打,阳光暴晒,其形态扭曲怪异,就不足为奇了,这里用“绝”和“怪”写出了三峡两岸的自然特征——岩陡柏曲。

3.如何抓住山水特点来写景?

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来写。夏季抓住水涨流速,春季抓住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季抓住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四、《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一.文学常识.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二.解词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三.阅读。

闲人:(1)闲情雅致的人

(2)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里见到的:月夜憧憬,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的意思是:月色悄然入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的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写出作者渴望与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6.文中“念无与为乐者”“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8.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9.第二段可概括为:月夜赏景。

10.本文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空明的特点。

12.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了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中怎样的境界?

①水中藻荇、竹柏、月光。②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③描绘了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

14.全文没有一出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哦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不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只有他与我关系密切乐趣相同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与朱元思书》(八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艺文类聚》,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解词:

1.共色: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3.缥碧:青白色。

4.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地。

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6.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8.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9.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做动词用

1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1.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响声。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相互和鸣。

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14.嘤嘤成韵:名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叫声

15.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16.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7.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18.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9.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2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留连忘返。反通返

21.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2.在昼犹昏:即使在百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三、阅读:

(1)从侧面写出富春江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本文的文眼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借景明志,标明作者恬淡之心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文中“自富阳至桐庐”点明行进的路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景色的特点;写水时,突出“清”“急”的特点;写山时,抓住“树多”“山高”“景美”的特点,突出生机勃勃。“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将山林描写成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

(5)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势的峻拔。参照自己乘船的经验。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1、以动写静,是静的山有动感,写出山势的壮美,使读者感同身受。

2、运用拟人的写法,突出山高树密,山势峻拔。

(6)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介绍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特征。

(7)文章第三段按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写景?

从高到低,从远到近。视觉、听觉。

(8)“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9)描写富春江静态美的语句:水皆……无碍;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描写富春江动态美的语句:急湍……若奔;表现了江水急猛的特点。

(10)写登舟纵目整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1)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2)概括赞叹富春江美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3)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4)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百叫无绝。

(15)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无穷生命力的两句:负势竞上————千百成峰

(16)写山光与影交相辉映: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1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六、《小石潭记》(八下)

一.文学常识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二.注释

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3.水尤清洌: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4.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5.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

6.坻:水中高地。

7.屿:小岛。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12.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14yǐ然:呆呆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向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8.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三.阅读

1.用原文回答。

①写鱼在清澈透明水中游动的姿态: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写潭中鱼欢快嬉戏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作者记之而去的原因是:以其境过清

④写溪流形状的:斗折蛇行

写溪水情态的:明灭可见

写岸边地势的:犬牙差互

⑤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⑥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kān,为岩。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⑧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⑨第四段写人的感受(八个字概括):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⑩怎样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yǐ然不动。

⑾前文与“四面竹树环合”相照应的句子有哪些?

伐竹取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⑿文中写了水和鱼。为了突出水青这一特点,用鱼来突出,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请你将相关的句子摘录下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yi然不动。

⒀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请找出写感受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⒈心乐之。——当初游览时的心情是愉快的。

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情。

⒁文中既写鱼又写出了水的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然不动。

⒂说明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

⒃写潭中静态的几句是:yi然不动。

⒄写岸势峭拔多姿的句子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⒅写“伐竹取道”上下文相呼应的两句是: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⒆写出小石潭的环潭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第一段概括写小石潭的环境,为什么还要写“伐竹取道”“全石以为底”,仅仅是写实么?写“伐竹取道”意在表明极少有人来,突出了小潭的幽静,写“全石以为底”意在表明泉水之清。

3.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或静或动,栩栩如生,仅仅是写鱼的形态么?有无其他作用?

突出了小石潭非常清幽的特点。

4.作者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写小石潭周围幽情的环境,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欣赏美景时愉悦的心情

(2)贬居生活孤寂凄凉的心情

5.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变化?

作者游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现实不满,内心孤寂凄凉,游山玩水排解内心的悲愤心情。

七、《岳阳楼记》(八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注释。

1.谪守巴陵郡: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4.具:通俱,全、皆。

5.属:通嘱,嘱咐。

6.胜状:胜景,好景色。

7.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8.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无变化。晖,日光。

10.大观:雄伟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细了。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12.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

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骚人:诗人。

1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7.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18.淫雨:连绵的雨。

19.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0.开:放晴。

21.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23.山岳潜行:山岳隐没了形体。

24.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7.景:日光。

28.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起动。

29.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0.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31.锦鳞:美丽的鱼。

32.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3.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4.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5.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闲着金色,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6.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光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7.何极:哪有穷尽。

38.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9.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40.求:探求。

41.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42.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也许。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4.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即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指“居庙堂之高”。

45.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即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指“初江湖之远”。

46.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47.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三、结构:

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劝慰藤子京与其共勉。

四、阅读:

⒈用原文回答:

⑴文中赞美藤子京的话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⑶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⑸“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句话: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⑹第二段总领全段的句子是: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

⑺“二者之为”指的是:

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⑻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明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⑼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⑽从时间角度写洞庭湖景色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⑾总领下面两段文字的句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⑿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之为”是指:感极而悲,其喜洋洋。

⒀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心旷神怡百废具兴气象万千(至少找出两个)

⒁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若夫至若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⒂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做记的意图。

⒃“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⒄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⒅“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A)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

(20)“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得问题?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有两个“忧”字,依次说明“忧”的是什么?(根据前文来回答!)

忧民。忧君。

(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5字之内)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文中的作用:

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迁客骚人”览物的悲哀之情。

3.“斯人”暗指滕子京,照应开头。

4.本文的写作目的:表达政治抱负,劝慰滕子京与其共勉。

5.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洞庭湖的全景,接着便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

6.第三四自然段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景色写喜写悲,一喜一悲引出议论。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以物喜”照应第四段“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些又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具体写照。

8.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人仁之心”加以对比。用一个设问句引出“古人仁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后揭示仕途进退的内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全文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本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明朗明丽。

两段语调分别是悲凉低沉的,喜悦高昂的。

10.本文最后一段先从反面说,在从正面说。

八、《唐胜不辱使命》(九上)

一、文学常识: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解词:

(1)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易:交换。

(3)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4)加惠:给予恩惠。

(5)与:疑向语气助词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错意,置意。错,通“措”。

(7)直:只仅仅。

(8)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广,扩充。

(9)怫然:盛怒的样子。

(10)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客气的称呼。

(11)布衣:平民。

(1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13)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14)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5)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袭月。

(16)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直冲上太阳。

(17)要离之刺庆忌也,仓谁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

(1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中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19)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睢暗示秦王,他将交父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20)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21)缟: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2)谕:明白,懂得。

(23)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睢道歉。谢,道歉。

三、阅读:

1、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化人物形象,赞扬了唐睢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和提示人物性格。

3、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答复说:“弗敢易”后,秦王不悦;唐睢使于秦,陈述安陵君“弗敢易”的理由后,秦王怫然怒;唐睢说完“布衣之怒”的话后,秦王先色挠,而后长跪,最后谢之。这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反衬了唐睢的沉着,镇定和坚强不屈。

4、秦王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分为四个阶段:

(1)欺诈:“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威压:“秦王谓唐睢曰:…….轻寡人与?”

(3)战争威胁:“秦王怫然怒…….流血千里。”

(4)屈服道歉:最后一段。

5、课文中故事情节的高潮是文中第三段。

6、秦王与唐睢一见面就问唐睢:“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试从这一句话的语气和用词来分析秦王是怎样一个国君:

狡诈、盛气凌人、恃强凌弱、前倨后恭、骄横、狂妄。

7、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岂有五百里哉?”唐睢说这些话时的态度是不卑不亢。

8、“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将发兵攻打你们的国家,血洗安陵国。这是秦王对唐雎的恐吓。

9、“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警告秦王,我将与前三位布衣之士一样马上杀死你。

(2)我为天下除一大害,天下人一定会感谢我,纪念我的。

10、选文最后一段中,“谢”和“谕”两个词表现了秦王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思想本质。

秦王心里其实非常紧张恐惧,只好用暂时的认输道歉来逃过这一关,由此可见他色厉内荏。

11、唐睢出使秦国的背景是什么?

秦王设下骗局,而安陵君看破了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睢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12、文中表现秦王在唐瞧出使前后不同态度的词句有哪些?

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3、作者塑造的唐睢是怎样的一个“士”?意图是什么?

(1)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勇士。

(2)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

1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些现象的?

由于古人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容易产生唯心(迷信)思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实际上透过这种思想,我们可以曲折地理解古人的某些心愿和看法,这些异常现象正衬托了“士”的壮举。

15、本文讲述了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表现了唐睢不畏强暴的精神。

16、潜台词: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将你们的士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17、唐睢是怎么样让秦王理屈词写的?从中可以看出盲睢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这怒”。

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

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8、外交人才的事例:(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19、(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意思:呢疑问语气

(2)而君冷子管寡人者,轻寡人与?吗质问语气

(3)岂直五百里哉?吗反问语气

20、唐睢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文章第二段的大意:唐睢坚定并严正地回答秦王的责问。

21、唐睢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22、秦王初见唐睢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睢说话的?唐睢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睢,唐睢也同安陵君持一样态度,义正严辞的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23、秦王开始接受了唐睢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地?

秦王没有接受唐睢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威胁唐睢。

24、秦王问唐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用意是什么?

威胁、恐吓唐睢,欲以强国之势,君主之威,凌驾于他人头上。

25.《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辱的意思是:辱没,辜负。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挟。唐雎面对秦王要挟时他以布衣之怒作答,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从气势欺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有胆有识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骄横、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

26.通读全文,联系秦王的态度,简洁地概括他“易地”的目的。

不费一兵一卒骗取安陵国土地。

27.划出文中秦王对唐雎态度变化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

不悦→拂然怒→色挠。性格:前倨后恭。

28.读唐雎回答秦王的句子,并简析他的性格

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义凛然。

29.第三段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简析他这样做的目的。

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要仿效他们与秦王拼命。

九、《〈孟子〉两章》(九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以统天下,与孔子并称“孔孟”。

一、书下注释:

(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2)环:围。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心护身的盔甲之类。

(5)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时是限制的意思。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9)至:极点。

(10)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1)畔:通“叛”背叛。

(12)顺:归顺,服从。

(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开头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中心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作者观点:

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五、结构:

1、攻城一方占天时,却失败。守城一方占地利,天时不如地利

2、守城一方占地利,却失败,攻城一方占人和,地利不如人和

实行“仁政”(治理国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六、阅读题:

(1)“人和”指“多助”和“天下顺之”,“人和”是施行“仁政”。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施行“仁政”。

(3)本文写作的目的: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施行“仁政”

(4)“城民…….之利”三句话为什么不能对调:“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程序,须将前一阶段的事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目标,所以不能改变顺序。

(5)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作用?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6)“君子”指什么人?“委而去之”指的又是什么人?

“君子”指“得道者”“委而去之”指的是“失道者”。

(7)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8)“道”是什么?有何意义?

“道”指仁政,施行仁政就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一、书下注释:

(1)发:起,被作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作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士:狱官。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任:责任,使命。

(7)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8)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2)曾益加,曾,通“增”增加。

(13)恒过:常常犯错误。

(1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6)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7)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8)面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9)入:指在国内。

(20)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1)出:指在国外。

(2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3)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4)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结构:1、列举几位贤人的事例说明人经受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2、正面个人角度反面国家角度论证磨练的好处

3、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作者观点:

孟子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的人才观。(国家长盛不衰,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阅读题:

(1)对忧患意识的看法:常处忧患,多经磨难,可使人奋发图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激发人的斗志。

(2)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苦其心志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行拂乱其所为。

(3)“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

(4)“是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指上述六人及与其相似的其他人,即能担负重任,有所人作为的人。(他们共同点:先经受痛苦的磨练而后方有所作为。)

(5)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谁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死于安乐”的语句是什么?

人处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往往要遭灭亡。正反对比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结合本文,就成都这方面谈看法。

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形成,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难舍难分困苦的磨练。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忧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人要能够经受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方能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了。

(7)事例:屈原遭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孙膑被削膝盖骨后愤而作《兵书》。

(8)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9)两个含“喻”字的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10)列举六个人物的事迹,是为了说明: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

(11)概括第二段内容: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

六、综合题:

1、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简练,概括性强,语言有气势,骈散结合,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多运用排比。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得…..助》一文在开头提出论点,然后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

《生…..乐》在结尾归纳出论点。

补:对“人和”的体会:“人和”不是为人要和蔼可亲,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人和”就是同舟共济,通力合作,众志才能成城;“人和”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方能一致。只有“人和”,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小康方能达到。

十、《鱼我所欲也》(九下)

一、选自《孟子.告子上》

二、书下注释:

(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苛且偷生”的意思。

(2)患:祸患,灾难。

(3)如使:假如,假使。

(4)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5)勿丧:不丢掉。

(6)辟:通“避”躲避。

(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8)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食品。

(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0)蹴:用脚踢。

(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3)辩:通“辨”辨别。

(14)何加:有什么益处。

(15)奉:侍奉。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8)已:停止,放弃。

(19)本心:天性天良。

三、阅读题

(1)文章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全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2)叙议结合事例:南宋本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军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成语:士可杀不可辱;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诗句:人生自上而下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简短事例:战将关天培、邓世昌甘愿以身殉国;陈天华抗议外国侵略,不惜蹈海自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白面,贫疾而终。

事例评论:文天祥誓死不降元的故事。评论:他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下不屈服,是有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堪称大丈夫。

(3)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4)开头比喻论证的作用:以“鱼和熊掌”这两种具体事物来比喻“生”和“义”这一对概念,形象地区别了“生”和“义”的价值高下,通俗易懂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5)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何连举两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呢?

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赞扬了“义生于生”的普通人的可贵品德,属正面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来批判追求高官厚禄的士人的“不义而贵”的可耻行为,属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使说理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可以用一句话表示,作者为什么不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呢?

孟子善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发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这能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严词、理直气壮。

(7)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应挺身而出。?

“所欲有甚于生者”

(8)课文第二段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借代、反问、排比、对比,使作者的爱憎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气势磅礴。

(9)孟子说:“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大丈夫”与文中的“独贤者”这个词相同。

(10)“义”包含哪些内容?孟子所说的“义”是儒家的谕首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仁”“礼”“智”“信”并提,从文中看,指的是“贫贱不能移,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

(11)文中如何运用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展开论证的?

全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把生与义对比,把死与不义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把苛且偷生,临难苛活的人和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对比,对前者否定,对后者赞颂。

(12)“本心”指什么?

这里的“本心”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心,是孟子所宣扬的“性善”说的“善心”。

(13)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时候都应“舍生取义”。你对此持什么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机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牟取私利。他们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孟子的话是有道理的。

十一、《曹刿论战》(九下)

一、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在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二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这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文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本文写的长勺之战与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二、书下注释:

(1)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间:参与。

(3)鄙:鄙陋,这里指日光短浅。

(4)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也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要把它别人。

(7)对:回答。

(8)偏:通“遍”,遍及,普遍。

(9)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0)加:虚报。

(11)信:实情。

(12)小信未孚:(这只是)小领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

(15)虽:即使。

(16)察:明察。

(17)情:(以)实情判断。

(18)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9)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0)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曹刿。

(22)鼓:击鼓进军。

(23)败绩:大败。

(24)驰:驱车(追赶)。

(25)车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6)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7)逐:追赶,追击。

(28)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29)故:原因,缘故。

(30)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2)再:第二次。

(3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4)测:推测,估计。

(35)伏:埋伏。

(36)靡:倒下。

三、阅读题:

(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2)“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3)文中最后一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4)文中表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记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伺机时机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表现曹刿关于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夫战………故克之。

(5)略写战争过程,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灼识和军事才能。

(6)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侧面表现曹刿的远谋。

(7)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1、详略得当2、语言精炼

(9)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①战前的政治思想:取信于民;②作战时有利地形时机:长勺;

③进攻的有利时机:彼竭我盈;④追击的有利:辙乱旗靡。

(10)“十年者,齐师伐我”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作战的对象。

文中第一段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以能察,必以情,实质是取信于民。

(12)曹刿说可以追击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文中第二段主要内容是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14)第三段描写曹刿的广告,在于表现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关于掌握时机。

(15)鲁庄公:虽然政治上无远见,军事士急躁,冒进,但庄公作为一个君主,他能听从一个平民,曹刿的建议,并听从他的指挥,取信于民可见他的宽厚传递,虚心纳谏,他还算得上是一个明君。

(16)鲁国能够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了民心,正如鲁庄公所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军事上指挥得当。便庄公能听从曹刿的,在齐人三鼓后才“鼓之”,在观察仔细后再“驰之”。(即后发制人,选择有利的时机)

(17)本文记叙有详有略,详写的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的是战争的过程,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为了表现曹刿的远谋。

(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请以本文为据作简要说明。

“小惠未biàn,民弗从也”和庄公答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9)为什么曹刿认为“忠之属也,”才是国君分内的事?以曹刿看来,国君是为百姓做事的。这实际是作者借曹刿之口表达“以民为本”的思想。

(20)“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

(2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2)曹刿不过一介平民,他的主动进见,参战对你有什么启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曹刿的精神,关心国事,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23)鲁庄公取胜与齐威王战胜朝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是他们勇于纳谏。

(24)写乡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以乡人的冷漠消极反衬曹刿的关心国家威亡,积极参与战事,为国出力,同时暗示曹刿所论“小惠未biàn,民弗从也”。

(1)这篇立意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曹刿的形象。

本文写的事件是齐便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鲁国的)。

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一、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是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十二册。《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书中说事常常动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书下注释:

(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3)纳:接受。

(4)修:长,这是指身高。

(5)yì丽:光艳美丽。

(6)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7)窥镜:照镜子。

(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9)旦日:第二天。

(10)明日:第二天。

(11)弗如远甚:远不如。

(12)美我:认为我美。

(13)私:动词,偏爱。

(1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15)宫妇:宫里的妃子。

(16)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7)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爱蒙蔽而不明。

(18)面刺:当面指责。

(19)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市朝,公共场合。

(20)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21)时时:不时,有时候。

(22)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3)期年:满一年。

(24)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5)战胜于朝廷:在进行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敌国。

三、阅读题:

(1)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成效。

(2)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欲有求于我也。

(3)写齐王纳谏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战胜于朝廷。

(4)概括最后段的内容: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及取得的成效。

(5)齐王纳谏的意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启示(齐王的故事):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关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或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别人的回答中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这段内容没有偏离中心,它是下方设喻说理的基础。

(8)从第一段可以看出分忌是个爱美,但没有在中国人的吹捧中迷失自我,不沾沾自喜,善于思考的人。

(9)这篇文章在写作上采用的是设喻明理的方法。

(10)课文第一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三段写的是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1)对“忠言逆耳”的理解,读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忠言未必逆耳的道理。

一方面,明智的人关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便不觉得忠言逆耳;

另一方面,给别人提意见如果讲究点方式方法,忠言就不会逆耳。

(12)什么是“战胜于朝廷”?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意思是:一个国家只要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齐国能做到这一点,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能采纳群言,修明内政。

(13)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客人用的是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4)门庭若市:本义“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热闹非凡。

(15)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启示:真诚坦率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不妨学邹忌,用委婉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16)邹忌用什么方式来劝说齐王?为什么使用这种方式?

邹忌讽劝齐王的方式是是: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朝廷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之所以采用“讽”的方式,是因为直谏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这是由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