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

九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2)了解文言文主语的省略。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感受桃源生活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师学友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3)想像作者所见,理解作者的理想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自古以来,备受压迫和折磨的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寻。从16世纪美国的莫尔虚构的乌托邦到17世纪意大利康博内拉的太阳城,19世纪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人们将美好的梦想寄予在想象世界中。在古老的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曾经描绘过一个理想社会,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生鲜词语。

2、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全文。3、查找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课堂交流:

1、朗读课文。

2、介绍作者。

3、梳理生字词。

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师学友合作理解全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学生借助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友提示识记重点。小组之间交流难点。

2、学生自由表达对文中描写生活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学生自测。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

2、解释实词:

缘(沿着)豁然(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要(同邀)咸(都)乃(竟然)延(邀请)足(值得)扶(循,沿着)志(记)向(先前,从前)规(计划)寻(不久)津(渡口)

3、解释句子。(略)

完成练习,互相批改、订正。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件事。

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1、齐读或背诵课文片段。

2、互考生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探究问题,并试着再找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若排成一部电影,它应该具有什么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咸来问讯”,会问什么?试着列出几个可能的问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叹惋?

1、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想象场景,推测画面和对话,注意考虑其合理性。

2、研读课文内容,尝试对可能的场景进行构思、延伸,提出问题。

3、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谈话的背景。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一篇文章,引发了后人的无限猜想。有人怀疑是武陵苗族人,因为有人在射鹿时,在一处石穴中发现其后别有洞天,而且苗人有对桃花的崇拜,有邀客习俗。也有人因为庐山康王谷景色与文中描写景色相近认为这里才是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你怎么看?

学生观看图片,自由发表意见。

(参考:作者不满于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于是勾勒出心中的理想国度,借以逃避现实,消极避世,独善其身。)

比较、认识本文的写作目的。

4、拓展提高

毛泽东写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当下的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当年的桃花源已经实现。你希望生活在怎样的城市?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谈。

作业:背诵课文。

三、板书

桃花源记

桃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遍布神奇

花人情美老少怡然和睦安定热情好客善良美好

源生活美远避战乱没有徭役和平富足无忧无虑快乐

四、反思

“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同时,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家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太阳城》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空想社会,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光辉的真理,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为科学和文化的繁荣创造前提;只有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才能使人的聪明智慧得到完满的发展。当然,康帕内拉不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废除私有制,去具体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却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帕内拉1622年在狱中写成的《太阳城》,1633年出版。“太阳城”是康帕内拉虚构的理想城邦。在太阳城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参加劳动,生活日用品按需分配,每天工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读书娱乐。儿童从二三岁开始接受教育,10岁前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傅立叶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设计了一种叫做“法朗吉”的“和谐制度”,是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法朗吉”通常由大约一千六百人组成。在“法朗吉”内,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工农结合,没有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他还为“法朗吉”绘制了一套建筑蓝图。建筑物叫“法伦斯泰尔”,中心区是食堂、商场、俱乐部、图书馆等。建筑中心的一侧是工厂区,另一侧是生活住宅区。“法朗吉”是招股建设的。收入按劳动、资本和才能分配。傅立叶幻想通过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和分配方案来调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从而达到人人幸福的社会和谐。

精选阅读

桃花源记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桃花源记》导学练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桃花源诗并记》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一、预习导学:自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检测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画文章中难解的字词 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预习检测:【演示文稿展示】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

诣太守()与外人间隔()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二、自主先学

(一)、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演示文稿展示】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句子:古义:今义:

交通句子:古义:今义:
妻子句子:古义:今义:
绝境句子:古义:今义:
无论句子:古义:今义

不足句子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2、扶扶向路出郭相扶将

3、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4、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

5、向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6、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

近义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同一意思的词语吗?

1、沿着

2、说

3、都

4、邀请

(4)通假字

便邀还家通,。

(5)翻译句子留、删、补、调,注意古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林尽()水源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4、()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教师解疑、点拨

三、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演示文稿展示】

第一组思考题:

1、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2、你认为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

3、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4、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第二组思考题:

1、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躲进桃花源?

2、他们对外面世界了解吗?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为什么桃花源人对渔人说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组思考题:

1、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为什么后人寻而不得?

明确:种种描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美好理想境界,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总结: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

四、当堂检测

(A级)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级)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芳草鲜美

上一页[1][2]

桃花源记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