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鄂教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鄂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鄂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鄂教版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本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又是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排比铺陈,气势恢弘,排偶句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教学过程设计

1、给下列句中加线的字注音。

①一箪()食,一豆羹()②死亦我所恶()

③蹴()尔而与之④乞人不屑也()

2、找出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是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意思是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是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意思是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4、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相关知识

鱼我所欲也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鱼我所欲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
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三、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合作交流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3.抽译本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
探究质疑
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精读品析
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2、概括段意。
整体感知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9、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教学后记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2、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所欲】【得兼】【有甚于】【苟得】

【恶】【患】【使】【何不用也】

【由是】【是故】【非独】【勿丧】

【箪】【豆】【羹】【呼尔而与之】

【蹴尔】【不屑】【万钟】【何加】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

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辟辩得欤向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⑨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探究展示:

1、理清课文结构。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写出大意并理清论证思路。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7、提炼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8、分析论证方法。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贤者能勿丧耳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乡为身死而不受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B、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7.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四)、简答题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言或行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9鱼我所欲也

陈继平

授课

黄有文

班级

174

时2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蹴()羹()死亦我所恶()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2、患:3、辟:通,

4、箪:。5、蹴:

6、得:通7、乡:通

8、何加:9、恶: 10、辩:通11、义:12、勿丧:13、万钟:

14、贤者:15、苟得: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归纳段意: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亦无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开头以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2)人的本心是什么?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的道理。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

(2),留取丹心照汗青

5、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的人(无生命价值)

第二课时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授课人修订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