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8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答案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必须进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历代的王朝衰败。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必须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历代的王朝衰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
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拜伦《唐璜》)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朱光潜《谈美书简》)
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一位美国学者在给他的信中说:“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
海伦凯勒与命运搏斗: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南部的一座小镇。一岁半时,她不幸染病,致使眼瞎耳聋,陷入了茫茫的黑夜之中。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心中燃起了反抗命运的火焰。她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用手摸着老师的嘴唇和喉咙发声动作,就这样,她学会了发音,学会了用盲文写字作文,并勇敢地考入普通中学。后来又奇迹般地考入美国第一流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以惊人的毅力学完了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课文。
面对逆境,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的世界中,去体会他对逆境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
(一)让学生介绍孟子和他的作品。
教师补充: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被尊为圣人,而孟子则被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属于语录体。《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笔带锋芒,论辨技巧高明。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体会课文字词的读音和正确的停顿。
四、探究、鉴赏课文内容。
(一)探讨题目意思。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刚才又听了老师的朗读(或朗读录音),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愚公移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愚公移山》以记叙为主,本文以议论为主。(本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区别文体)
议论要有一个话题,大家读了课文,认为哪个句子是本文的话题呢?
——题目,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课文题目的意思。(参见课文正文的注释)
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中心,议论常常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同学们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本文是怎么样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本段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的正确性。(各句停顿应在人名之后)
2.探究课文文字的意思。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小组讨论“于”“发”“举”的意思。
教师明确:
于——在、从。
发、举——被任用。(应该强调这两个词原来是推举、任用之意,这里根据上下文要理解,是被动用法。)
3.探究课文内容。
这里一下子举了六个人的经历,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①六个都是名人。
②都被提拔到很高的权力地位上,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
③都是来自下层社会,都有过苦难的经历。
(板书:六个名人的经历)
从这六个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什么共同的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六个人的经历本来是个别的,但是直接并列起来,就显示出一种普遍性: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人之前,一定要让他受苦,也就是“生于忧患”的意思。
这几个句子来说,结构是同样的,但是它们从内容到句法形式,却都平行的,或者叫做排比的。这种排比是双重的排比,不仅是句子形式排比,而且内容也排比。这就不仅不单调,相反让人读来更有气势,有了一点震撼性。
4.根据课文的意思,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朗读是一种再创作,体现着朗读者对原作的理解。朗读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两个——速度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一般在强调时要读得重一些,要引起注意时可以停顿。本段中人名后可以略加停顿,“畎亩”等词可读得略重些。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五、课外作业
(一)朗读全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翻译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节课继续研讨课文。要阐明一个道理,要让读者、听众被我们说服,要做到有理有据,而且这个“据”即事实或道理还要很充分,才能达到目的。第一自然段只举了几个事例,对于说服读者显然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来研讨孟子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二、继续探究、鉴赏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
2.探究课文文字的意思。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质疑,小组讨论,准备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答疑。
补充:
(1)强调“苦”、“劳”、“饿”、“空乏”等词是主语使宾语具有这些词语的性质,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的不同。
(3)“曾”通“增”,通假字。
3.学生讨论本段与第一自然段的不同与联系。
教师明确:
第一自然段是叙述事例,本段为议论。
在内容上与第一自然段有紧密的联系。第一自然段连续举例,这一段为对事例加以归纳,在逻辑上,这叫做枚举式的归纳,即直接从感性材料,抽象出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论点)来。这个论点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板书:归纳——必先苦其心志……)
为了加强气势,又是一连串的排比,直至“空乏其身”。这样的排比也加强了说服力。
但如果从头到尾都一样的句式,也不免单调,所以为了为了防止单调,孟子改用了另外一种句法,避免呆板:“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顺着一个观念,一条思路,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有严整的排比,有参差的递进,这就构成了一种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就叫做气势——用孟子自己的话说就叫浩然之气。
4.学生根据内容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由学生自由读,揣摩体会,然后单人读,学生集体讨论评价优劣。
教师提示:“故”字为上文的总结,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应略重些,并作停顿。“大任”“苦”“劳”“饿”“空乏”“动心忍性”“曾益”等词要读得略重些,因为“大任”突出其要达到的目标,其余几个词强调要经受苦难、困难。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2.步骤同上。要强调的词语:
“然后”——这样以后。
“于”——在。
“拂”——通假字,通“弼”,辅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正不足。
3.学生讨论第三自然段说理的层次。
教师明确:
这一段从两个方面对论点加以证明。
先从个人的角度、从正面说:人有了过错,才能改正。就是说,没有过错,也就没有苦其心志的由头。这是一个层次。思想受到堵塞,才能奋起。说明没有堵塞,也就不可能受到忍性的磨炼。这第二个层次。(板书:从个人、正面写)
然后从国家的角度、从反面说:在国内没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人,也就是没有威胁,则国家必然灭亡。这是第三个层次。(板书:从国家、反面写)
4.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由学生讨论确定必须加强语气的词语。教师提出参考意见:
“人”“过”“改”“困”“衡”“作”“征”“发”“喻”“入”“法家拂士”“出”“敌国外患”“国”“亡”。这些词语一是主语,一是谓语,前者突出陈述的对象,后者表现作者的观点——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经历苦难,才能成功。
(三)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最后从理性上把第一个结论作更深邃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讨论“阅读练习”第二题,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层次分析见上文,教师可以加以小结复述,加深学生的印象。
重点讨论第二问。
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一定强求统一。但从论述的充分性看,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是从感性材料到理性概括的论述过程,是论据的主体,两段关系密切,都不可删节;第三自然段如果抽去,也会使文章显得单薄,以保留为好。
四、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
(一)朗读、背诵全文。
(二)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完成配套的练习册本课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一.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二.串译全文,归纳总结重点词句
(一)本课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增加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3.衡于虑:梗塞,不顺
(二)词类活用
1.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失
2.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惊动;使-----坚忍
4.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5.饿其体肤:使----挨饿
6.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
7.劳其筋骨: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种。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一词多义
于1.管夷吾举于士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3.困于心,衡于虑:在
4.生于忧患:在
其:全文都是代词,指人才。
(五)其他重要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六)易译错的重点句子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正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问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元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都是出身卑微,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③还有那些事例可以证明是经过痛苦挫折成才的?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答: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创作生命交响曲;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不能在最好的年华只顾享受,要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