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备课会讲稿

小学五年级综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备课会讲稿。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备课会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备课会讲稿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散发语文气息

苍南县灵溪镇一中黄正泛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又获得了一次与大家面对面真诚交流、学习的机会。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应该如何突出“语文味”这个问题,在上个学期县语文备课会上,根据我们学校语文组的一些做法我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如何在活动中突出“语文味”》的专题讲座。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会后与我进行了探讨,并向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经过一个学期的再实践,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和我一样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我非常感谢县教研室杨麟老师给我们搭建了这么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再次交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心得。下面我就结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如何进一步突出“语文味”,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散发语文气息。我期待着在我的这次发言能对在座的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如何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如果不弄清这两个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有可能走入误区。

首先,我们来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一词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大语文观”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找到对于“语文”这个关键词的解读。那就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中“语文”一词的内涵,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之所在。

其次,我们来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一词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么两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联系”、“勾通”还是“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是围绕“语文”、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综合性质的学习,而不是综合的学习。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定义: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六个特征: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

下面不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上学期的对于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两个不同的教学案例,从中领悟哪中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案例一: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出示幻灯片):

1、查找有关桥的相关资料,例如:各国著名桥梁的图片、桥梁的种类、有关桥的绘画、雕刻、影片等等。

2、查找有关桥文化的的资料,例如关于一些桥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还有与桥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要求:以上活动任选一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课堂上作展示交流。

案例二: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收集桥的资料组和收集桥的文化组,各组由组长担当分工统筹工作,教师担任咨询顾问。

1、桥的资料组的任务:查找有关桥的相关资料,例如:各国著名桥梁的图片、桥梁的种类、有关桥的绘画、雕刻、影片等等。

要求:在课堂上演示的同时要用简练、清晰的语言来介绍,介绍词要预先设计,字数200字左右。

2、桥的文化组的任务:查找有关桥文化的的资料,例如关于一些桥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还有与桥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要求:(1)当当演员,设计剧本,演绎桥的故事与传说;

(2)当当导游,向游客形象地介绍有关桥亮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3)当当文人,有感情地吟咏关于桥的文章诗赋、对联;

(4)当当艺术家,向大家简要推荐与桥有关的绘画作品。

以上两套活动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案例一中,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思考这次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项活动。结果是:虽然学生收集的资料较多,展现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一堂课下来,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语文能力的磨练,这次活动也就流于形式,也就丧失了基本的“语文味”。而在案例二中,学生在获得相关桥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而且还受到了一些桥文化的熏陶,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也就是说要体现“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

二、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

语文味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

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

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那么,如何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突出“语文味”从而散发出强烈的语文气息呢?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如何营造语文味?

(一)本册综合性学习总体目标的分析

八下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教材编排依次为: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第三单元《科海泛舟》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因此我将活动目标锁定为:

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探讨的过程中来,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课件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2、过程和方法: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形成认识,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的参与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尊重自己身边的文化生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营造语文味的做法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下面我谈谈营造“语文味”的几点做法:

1、综合活动课要营造“语文的世界”。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我们可以以此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语文元华”。

比如:

在《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中,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各地风景的影片,例如:“永远的三峡”、“两极之旅”、“欧洲之旅”、“千禧之旅”、“纵横中国”、“穿越风沙线”、“走近非洲”的记录报道。感受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导游词之类的表达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周国平的《南极无新闻》等文学作品。

《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与母爱有关的文学作品、故事、新闻等等,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深沉,又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到民间采风去》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方言、民风民俗外更可以引领学生关注并思考本乡本土的风俗;

《寻觅春天的踪迹》中,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等文化联系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春天有别于其他季节的气质和风韵。

2、综合活动课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根本就是积累沉淀。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这个根本,才是实在的语文“味”十足。

例如:

《献给母亲的歌》中,让学生积累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歌、名言、故事等。

《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让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的诗歌、散文、对联、成语等。

《背起行囊走四方》中,让学生积累全国各地包括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的一些对联、名人故事等。

3、综合活动课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践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可见,综合性学习过程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作为构建语文基本素养的这四个方面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插上了聆听世界和心灵的耳朵、带来了讨论质问的声音、拓宽了阅读触发的视野、提供了情感体验的过程,当我们特别注重写作训练点的指导及练习,并不是否定了它本身的“综合性”,只是现在有所侧重而已。

《课程标准》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但同时它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比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等,可见对涉足写作不深的学生而言,必要的规范的写作指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作文水平的提高,表达能力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蹴就的,因此,我们就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丰富积累和整合写作的机会了。

下面以本册综合性学习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语言积累和片段练习: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怎样写人):

以“母爱”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

1、文章可以这样进行组织安排:

以“道不尽的母爱”中找到的信息和文字说明作为文章的开头,

以“照片背后的母亲”和“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中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注意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和详略的安排来写人物。

以“报得三春晖”中“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来完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需要同学们重新再创作。

2、可以写作日记、书信等不同的文章格式。

设计这个写作训练,旨在突出如何写人这类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指导。

其一、必须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其二、必须有事例作为文章的内容;其三、要运用语言、行动等描写来写人,同时这些描写还必须是个性化的;其四、在写人的文章中面对多个事例要懂得详略安排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其五、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需要加工修饰的部分。

至于这个综合性学习的结尾部分要求学生写《自传和小传》,我觉得还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后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比较可取。

景物性散文的写作《寻觅春天的踪迹》(写景散文写作):

围绕“春天的赞歌”实施几个片断练习。

温馨提示:“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写下你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或“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两个写作的要求虽然提得很自由,但却很宽泛,尤其是面对“春天”这个学生接触颇多的话题,他们从小学到初二,肯定写过不止一次了。如果就这样笼统地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写作态度和习作质量必然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设计了“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有梯度地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从“一句话形容春天”的训练开始,一是为了让学生觉得任务很轻松,乐意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二是我认为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语言就很不易了,杜甫就曾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例如:学生写的一句话:

“春天像五线谱里的一个音符,刚一弹响,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春天小河胖了,草儿绿了。”

点评:前半句写得特别好,用拟人的修辞和含蓄的表达描写出春天给河流带来的变化,并且富有童真。

学生:“春天,杨柳羞答答地在水里照了个影儿。

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拟人。

科普性写作:《科海泛舟》:

根据同学们课堂上展示介绍的最新科技、网络产品成果,以及自己或者他人的小发明、小创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介绍说明。

进行事物说明文练笔,对上学期的说明文写作进行复习和巩固,能做到条理清晰,方法恰当,联系生活,抓住特征。

(怎样记事)《到民间采风去》:

命题作文:《端午随写》

温馨提示:

1、这是个极其宽泛的习作话题,请你真实地记录下在本次活动中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

2、内容可以按照本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先写家乡关于端午的起源、接着介绍一下家乡端午的习俗、其次再说说家乡关于端午的文学作品、然后谈谈你对韩国申请端午为自己国家民族节日的看法,最后不要忘了,就像我们的活动一样,随笔性的文章除了要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有一条串连它们的线索——那就是端午这个主题;

3、记叙还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就是议论,如果这种看法是高于别人的、深于别人的就是精彩的见解,试试看吧。

相关链接: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周作人散文》、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等闲适派随笔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的写法。

诗词对联写作:《古诗苑漫步》: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词就是中国文化。”

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结合课外搜集,各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

相关链接:

(1)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茶酒书琴等。

(2)古诗检索系统推荐:

中华诗词网、诗神古诗检索系统、北大全唐诗检索系统、北大全宋诗词检索系统、全宋诗检索系统。

(3)推荐参考书目:《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词林观止》等。

(4)诗词编辑体例: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15至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简单赏析、编后记等内容。

(5)诗歌编排分类:可以按照诗歌年代早晚、作家、诗歌体裁等进行分类。

(6)为诗集设计和内容相符合的封面。

通过动手编辑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对我国的诗歌有个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又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平时的习作。

游记性散文写作《背起行囊走四方》

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旅游相册等资料,用编写导游词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旅游故事。

题目可以是:《一次难忘的旅游》等等。

4、综合性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独特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而教师这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在综合活动构想中,要思考如何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比如《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母爱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让在爱的蜜罐中泡大的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呢?因此,《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打开学生敞开心扉,感受母爱的伟大。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环节:

(一)道不尽的母爱:

让学生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二)照片背后的母亲

1、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母亲说一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2、根据采访日记整理你的采访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采访记录,要求:

第一、以问答的对话式描写来记录;

第二、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

第三、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

(三)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

回忆发生在母亲和我之间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再简短地说说你对这件事的想法。(事情可以是你和母亲的一次分歧,要求简单说明分歧产生的原因、具体述说分歧双方的表现、简单说说分歧最终的结果,还有你对分歧的看法,比如现在和以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是母亲某一举动对你的影响,具体说说母亲是通过何种方式对你产生影响的,比如语言、行动等,这件事给你今后带来了怎样的触动等)

(四)报得三春晖

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

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通过这样四个层面的设计,促使学生以阅读体验、欣赏交流等形式传递信息,通过语言展现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悟。

彭宏云老师说:“教师要勇于舍弃老框框老套套,化“腐朽为神奇”,立足于学生个体特点,从训练语言入手,寻找条理、文采、情趣、哲理的有效突破。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不仅是老师自己要点燃激情,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更要通过种种手段,把学生的表达激情、创作激情、写作激情点燃,这样,才能挖掘其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只有满怀激情去拥抱语文,才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与“语文味”互相交融的醇厚馨香。因此,除了课堂上以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内在美感染学生外,还应该让学生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得真切体验、逼真感受和真知灼见,从而让他们乐学语文,乐于写作!

总结:“语文”日益膨大,“语文味”的提出,有了排斥或拒绝的姿态,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为明确、更有高度的要求。如何在“无所不包”的内容中,走出语文该走出的路子,宣扬语文独特的个性和尊严,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清醒思考。以上做法是渗透在八年级下册的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并根据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只有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才能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文化馨香,从文本的言语中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

附本册综合性单元学习的参考教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

“献给母亲的歌”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在学习了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完成一篇习作。

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我是这样制定的:

知识和能力: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母亲,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尊重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培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习写人记叙性文章的写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活动设计:

(一)道不尽的母爱

1、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2、然后将你找到的内容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并为它们写上简明的文字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这一内容何处打动了你的心?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方面资料搜集展示的同时要求他们能朗读自己写下的文字说明,并对两方面都予以点评。

【镜头一】有学生朗读了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文章,我们先从朗读的各项要求给他进行了点评,然后他再朗读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简短说明:“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我母亲曾经打我的经历,当时和事后我一直都在心里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后来我看到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我仿佛一下子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的母亲也一定如此吧。”我对他这段话的点评是,能由此及彼进行了联系,并真实地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深沉母爱,实属不易。

【镜头二】有学生找到了这样一幅画,但他在自己的说明中写到:“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很明显这样的表述是离语文很遥远的,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帮他改写文字说明,要求首先要用简短的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再说说你在这幅画里读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将其修改成:“当孩子面临困境时,一个母亲会将她所有的智慧、能力甚至生命幻化成无私的母爱,帮助孩子渡过去。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并通过为你选择的信息写作简短文字说明的练习,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解读、思考、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方式。

(二)照片背后的母亲

1、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母亲说一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2、根据采访日记整理你的采访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采访记录,要求:第一、以问答的对话式描写来记录;第二、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第三、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

附:采访记录表

采访主题

被采访人采访人

采访时间采访地点

访

这一环节是由“剪不断的‘脐带’”中延伸出来的,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因此我以照片作为突破口,以采访记录作为形式,重在要求学生通过采访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人。

(三)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

1、回忆发生在母亲和我之间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再简短地说说你对这件事的想法。(事情可以是你和母亲的一次分歧,要求简单说明分歧产生的原因、具体述说分歧双方的表现、简单说说分歧最终的结果,还有你对分歧的看法,比如现在和以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是母亲某一举动对你的影响,具体说说母亲是通过何种方式对你产生影响的,比如语言、行动等,这件事给你今后带来了怎样的触动等)

2、将这件事和你的想法写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或者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

【镜头三】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她说:“小时候,妈妈为了告诉我注满水后的热水瓶是危险的,她就把我领到热水瓶边,拔下盖子,拿起我的小手在冒热气的瓶口上轻轻一放,然后再对我说:‘热水瓶千万不要单独去碰,你瞧,它冒出来的烟已经这么烫人了,里面的热水更可怕。’从此,我记住了怎样去面对这个对我来说还是危险品的东西。还有一次是在晚饭后,妈妈在匆忙地收拾桌子,我就坐在一旁喝可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故意将装可乐的杯子拿在手上晃来晃去。妈妈好几次提醒我要小心,不要把可乐洒在她刚买来的漂亮桌布上,可我就是不听。终于可乐和杯子一起落在了那块崭新的桌布上。妈妈一下子从厨房冲了出来,看了看桌布,又抬眼看着我。一段暴风骤雨肯定躲不过了,我以为。可妈妈只是用很冷静但却很严肃的口吻问我:‘你说妈妈是会选择桌布还是你?如果我现在很严厉地骂你,你一定会觉得委屈,这个家就剩你和我,我不希望咱们母女再产生什么矛盾,所以妈妈选择了你;但这件事你的确错了,所以惩罚你把这块桌布洗干净。’后来妈妈告诉我,当时她的确是气坏了,但在气头上那一刻,她突然想到了自己曾在《读者》上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就选择了用这种方式。这就是我的妈妈,她用她包涵母爱的方式教育着我,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怎样去面对和处理我将来遇到的事情。”这个学生的文章很真实很感人,她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并懂得用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去回应和体味这份母爱。同时她也能用具体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去传递这份情感。

【镜头四】有学生在写自己母亲的文章里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母亲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乐。”类似这样的句子经常在学生的文章里出现,这可以说也是学生的一种感悟,只是它的表达无论在语法上还是逻辑上都存在问题,需要老师对其语言给予纠正。

这个环节是由“多角度看母爱”的延伸。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而且在写作训练上,更注重指导学生通过行动描写来写人,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详略处理、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来写人。

(四)报得三春晖

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

2、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五)写作练习

以“母爱”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1、文章可以这样进行组织安排:以“道不尽的母爱”中找到的信息和文字说明作为文章的开头,以“照片背后的母亲”和“母爱、我、一件事、一种感悟”中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注意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和详略的安排来写人物,以“报得三春晖”中“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来完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需要同学们重新再创作。2、根据提示1中的内容,可以写作日记、书信等不同的文章格式。

在这个活动中,我旨在通过设计突出如何写人这类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指导。其一、必须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其二、必须有事例作为文章的内容,其三、要运用语言、行动等描写来写人,同时这些描写还必须是个性化的,其四、在写人的文章中面对多个事例要懂得详略安排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其五、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需要加工修饰的部分。

(54页《自传和小传》,我觉得还是在学完《五柳先生传》后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比较可取。)

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

按照课程时间安排开展此项活动时正值春季,相信学生能够对活动产生充分的兴趣。本活动围绕“春天”的主题设计了三项内容,分别是“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对于这三项活动涉及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多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初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我在设计和进行这次活动时,是对这三项活动做了一些调整,活动1名之为“春天的足迹”,活动2名之为“春天的赞歌”,活动3名之为“诗情画意的春天”,然后让学生从三项活动中必选活动2,任选活动1或3来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活动时间、活动精力的安排,同时教材对本次活动的定位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我力求能通过设计达到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写景的写作尝试。

活动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1:春天的足迹

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

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

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

相关链接:

(1)二十四节气表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3)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4)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春社日雨年定丰 秋社日雨年丰稔

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5)节气与气象的农谚

我国是以农立国,历代乡贤老农口语,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潦、丰、歉的历久观测所得的经验,用来编造许多农谚作为终年耕种作息的依据。虽不一一应验,但亦有些可靠性,对从事农时和预防灾害的降临,有备无患而极有裨益。兹举我国民间有关天气之晴雨预测农谚供参考。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继续下。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

“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

“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则病人就少。

“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也不会停,而继续有雨。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

“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西北雨,落不过田埂。”夏季常见的雷雨(骤雨)来自西北方向,愈下得快,愈停得快。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放。”端午节后始无寒气。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早晨一阵雷响,中午前一定有雨。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鸣,年中则少有台风。

“六一九,无风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定有风,否则必有雨。

“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

“立秋无雨最堪悲,万物从来只半收。”立秋日若无雨,万物可能不丰收。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

“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预卜丰收。

“快雨快晴。”骤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突然起风不到明天,突然下雨不会到天黑。

“重阳无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无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冬至天阴无日色。”可卜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南风现报。”十二月间若吹南风则马上下雨。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晨雾罩不开,戴笠披水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

“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廿四日是送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时若吹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日接神下凡时则会下雨之卜测。

(6)二十四节气推算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阴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气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气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气

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气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气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气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气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气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气

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气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气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气

(7)观察日志记录形式: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主题、参与观察人员、记录员、观察记录、观察感受等。

活动2:春天的赞歌

1、在课堂上开展“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的写作练习。

2、将同学们优秀的习作整理编排出一期黑板报。

活动3:诗情画意的春天

1、教师先组织学生欣赏一些“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然后讲述一些有关的故事,给予学生以这方面的知识和启发。

比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首先要能理解诗歌或绘画作品的题意,另外要懂得巧妙构思和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就好像写作一样,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都是一篇成功习作的因素。另外我觉得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是很好的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例子,比如他在《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里所展示的一幅作品,就极好地启示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画我真将是多么可贵的。

2、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进一步了解这种形式的创作。关于这方面的资源现在网络上很丰富,学生可以找到许多很优秀的作品。

3、展示并解说自己小组或个人课外制作的“诗配画”和“画配诗”的作品。

4、由全班同学根据“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诗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要求投票选出“我们最喜欢的作品”。

相关链接:

(1)“深山藏古寺”: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参加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对于作文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2)“踏花归去马蹄香”: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2)几米绘本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月亮忘记了》等。

以上三项活动要求学生必选第二项,任选一、三两项进行。下面简单讲述一下第二项活动“春天的赞歌”中几个实施片断。

本次活动中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写下你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或“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两个写作的要求虽然提得很自由,但却很宽泛,尤其是面对“春天”这个学生接触颇多的话题,他们从小学到初二,肯定写过不止一次了。如果就这样笼统地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写作态度和习作质量必然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设计了“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有剃度的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从“一句话形容春天”的训练开始,一是为了让学生觉得任务很轻松,乐意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二是我认为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语言就很不易了,杜甫就曾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镜头】步骤一:用范例开路

出示名家写作春天的句子:

春天是冒泡的天。(司马中原)

春天是从冬眠中刚刚醒来的岁月。(蓉子)

春天是期待一种绽放的心情。(杨锦郁)

春天不在枝头的花朵,也不在空中的鸟声,而在人的一颗跃动的心。(马森)

一个隐约的角落打开,迎接温柔。(叶姿麟)

步骤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

教师:“这5句话描写春天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学生:“它们都没有停留在春天的表象描写上,而是抓住了春天的本质——春天是四个季节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季节来进行描写。”

教师进一步在语言思维上启发:“描写要抓住事物区别与他人的特征。这5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春天的特征?”

学生:“第一句‘冒泡’是说不断出现新的东西,比喻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

学生:“第二句话从季节的更替来写。”

学生:“第三句话作者从花朵的角度来写。”

学生:“第四句话把春天和人的心情联系在一起了。”

学生:“第五句话写春天给人的感觉,类似朱自清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教师:“看,作家们眼中的春天拥有多么丰富的侧面,我们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力求新颖。那么这5句话又各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春天呢?可以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上考虑。”

学生:“第一句用动态来描写。”

学生:“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

学生:“第三句也用拟人的修辞,而且从花的角度来写,写出花也和人一样期待争奇斗艳的心理。”

学生:“第四句用了‘不在……不在……而在……’的句式,通过对比来写。”

学生:“第五句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很含蓄。”

步骤三:我也来试一试

要求学生每人写出2-3句形容春天的句子,并交流,然后请同学点评。

学生:“春天像五线谱里的一个音符,刚一弹响,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学生:“春天小河胖了,草儿绿了。”

点评:前半句写得特别好,用拟人的修辞和含蓄的表达描写出春天给河流带来的变化,并且富有童真。

学生:“春天,杨柳羞答答地在水里照了个影儿。”

点评: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拟人。

……

总结:如何让描写的语言插上灵性的翅膀?第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多角度、新角度地观察,第三、要综合运用多种写作、修辞手法,第四、丰富和想像和联想不可少。

在一句话形容春天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奇特了,接着再要求学生进行一段话描写春天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然后是一篇文章抒写春天,可以是诗歌、歌词、散文等等不同的体裁,注意谋篇布局,最后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优秀作品整理编辑一期黑板报。在编辑黑板报时学生自己命名的刊题是“让春天做主!”,将学生的习作刊登在黑板报上时,不要忘了写上该学生的姓名,这对他个人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在这项活动结束后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学生呈现的习作或多或少都闪现着他们独有的灵气,而非一片用成人眼光装点的矫揉造作。让学生的语言拥有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的心灵具有震撼的琴弦,一直是我认为理想的写作教学境界。美国哲学家弗也阿本德有一个绝妙的论点:“科学的唯一方法论原则就是‘怎么都行’,科学讲求‘最佳生态位’。”语文教学也应当致力于最佳方法和形式的探索,尤其是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可以为作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三单元《科海泛舟》

由于我们学校从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尤其是八年级下学期,实施的课题就是“研究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以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由研究性课程的老师根据课程要求来开展的。

如果说在这个活动中如何突出写作训练,我想其中的第二项活动设置“思考自然的启示”比较适合,可以结合这个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性文字、科学小品或科幻作品的写作。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

这项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更多的是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出发的:其一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主动性,按照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所以我们对主题活动的定位是——“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端午篇”;其二是联系阅读教学,力求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根本,所以,我们将这项活动安排在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后来实施;其三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触发进行体验和思考性的记事写作。

活动目标:

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采访整理、辨正思考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在围绕自己家乡端午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的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欣赏、尊重民俗文化,增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活动设计:

(一)“端午”寻根

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寻找端午起源的学说,并把你找到的资料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相关链接:端午节起源说一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起源说二是伍子胥的忌辰;端午节起源说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端午节起源说四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二)“端午”习俗揽

1、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温州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2、将你的采访结合有关资料和自己平时过端午的经历,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项记录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要求:能详细地描述这项民俗活动的经过、适当介绍它所涉及到的物品、它的起源和它所蕴含的意义、自己对这种民俗的看法等内容。

3、课堂上结合相关图片和课件进行民俗活动的介绍。

学生找到、写道的风俗比如:赛龙舟、包粽子、撞蛋吃蛋、悬艾叶和菖蒲、写符念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

有学生写道:“端午节这天,温州有这样的风俗,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着菖蒲(一种绿色的大树叶),然后把它剪成两柄剑型交叉着贴到大门上,据说是为了避邪。人们还要喝雄黄酒,还在小孩的额头、胸前、耳根抹雄黄,以去腐除尘,驱疫避邪。过去,老人们还会在端午用艾叶草熬成药草汤为小孩子洗头,也是为了防止孩子来年长一种类似于疮的皮肤病。这些民俗活动也许在过去那个卫生条件欠缺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防病意义的,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希望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年平平安安的。可惜我们现在的端午节只是吃吃粽子而已,即使是粽子也是父母去店里买现成的。难怪我们现在的传统节日都过得没有印象和乐趣。”

相关链接:叶大兵《温州民俗研究》

(三)“端午”文化管窥

1、搜集有关描写温州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含乡土生活气息的文字,将它们搜集、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2、课堂展示。

有学生找到林斤澜的作品,还有学生找到了这样一首用地道温州方言写作和朗读的端午民谣《重五谣》:“吃爻重五粽,破碎远远送。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四)“端午”的根在何处?

这是我在网上寻找资料的时候偶然在一个论坛里发现的一个帖子,据说韩国正准备申请将端午节确定为自己国家的民族节日。后来我就临时把这个内容增加到此次活动中来,让学生针对这则帖子以论坛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对这篇帖子的反响超出我的意料,他们纷纷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写下这样的字句:

学生:“想想我们自己,一提到吃就是肯德鸡、麦当劳,一提到节日就对圣诞节异常热情,一说到穿肯定首选耐克,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又真正了解关注过多少呢?”

学生:“不要再让属于中国的东西白白流失了。不是说只有国家的才是世界的吗?”

学生:“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五)“端午”的鸭蛋

让学生每人从家中带来一个鸭蛋,在本次活动的尾声以温州端午特有的撞鸭蛋的形式来欢度我们的端午,来纪念属于我们的端午。

(六)习作:《端午随写》

温馨提示:

1、这是个极其宽泛的习作话题,请你真实地记录下在本次活动中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

2、内容可以按照本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先写家乡关于端午的起源、接着介绍一下家乡端午的习俗、其次再说说家乡关于端午的文学作品、然后谈谈你对韩国申请端午为自己国家民族节日的看法,最后不要忘了,就像我们的活动一样,随笔性的文章除了要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有一条串连它们的线索——那就是端午这个主题;

3、记叙还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就是议论,如果这种看法是高于别人的、深于别人的就是精彩的见解,试试看吧。

相关链接: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周作人散文》、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等闲适派随笔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的写法。

这次活动的主题围绕温州的地方特色,还可以设置为“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旧历新年篇”、“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南戏篇”、“到民间采风去之温州瓯塑篇”等。

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诗词就是中国文化。”教材编排了这样一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海洋浅滩上拾取一两颗精美的贝壳,从而让他们对这片浩瀚的文学世界充满探索的情趣。因此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围绕几个活动的开展和评比,旨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并学有所得的乐趣。

活动目标:

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

活动设计:

活动准备:

1、全班在自由组合和协作搭配的原则上分成5个小组,注意小组分配上学生之间能力的协调。

2、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组成评审委员会。

3、本次活动参与竞赛性质,分别设单项奖、集体奖和总分奖。

活动1:秉烛夜编

1、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结合课外搜集,各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

相关链接:

(1)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茶酒书琴等。

(2)古诗检索系统推荐:

(3)推荐参考书目:《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词林观止》等。

(4)诗词编辑体例: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15至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简单赏析、编后记等内容。

(5)诗歌编排分类:可以按照诗歌年代早晚、作家、诗歌体裁等进行分类。

(6)为诗集设计和内容相符合的封面。

2、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

3、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最佳诗集奖”、“最佳美工奖”等奖项。

活动2:围炉对诗

1、各小组以《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所出现的古诗词为基准,适当结合课外搜集,每小组编写10道难度不等的题目,以背诵考查为主。

2、每小组推荐2位选手参加类似于“开心辞典”形式的“围炉对诗”比赛。

3、由评审委员会确定“最佳选手奖”。

活动3:抚琴高歌

1、各小组推荐2位选手参加“诵诗会”,要求: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其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还可以装扮成诗歌作者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参加比赛。

2、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最佳朗诵奖”、“最佳形象设计奖”、“最佳风度奖”等奖项。

3、介绍、欣赏有关唱古诗的内容,组织学生集体演唱《水调歌头》、《月满西楼》等诗词音乐作品,并鼓励学生用现代的音乐旋律对古典诗歌进行合理的创造性演唱。

活动4:妙手联对

1、学习教材213页“对联常识”的相关内容,搜集、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

2、以小组为参赛单位,开展由对联竞猜、填写对联等环节组成的“妙手联对”竞赛。

3、由评审委员会确定“最佳小组奖”。

活动5:诗外之趣

1、各小组推荐组内有特长的一位同学以书法或课件或绘画或音乐等的形式来表现某一首古诗词。

2、评审委员会根据情况确定分值。

最后进行各个奖项的颁奖活动。

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活动目标:

知识和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勤于考证的意识,在活动中以写作导游词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文化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体会语文蕴含的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初步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的必要途径,感受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活动设计:

环节一:“走”的故事

1、全班同学在自由组合和分工搭配的原则上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小组。

2、小组任务: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旅游相册等资料,用编写导游词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旅游故事。

比如有学生写道江心屿、雁荡山、杭州西湖、黄山等等。

在这个环节之后,我发现学生在讲述自己旅游故事的过程中,能基本把握住记叙的要素,也有对景物的适当描写和对事件的记叙,但这些仅仅是构成一篇游记散文较浅层面的内容,而本次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能记叙事件和描写景物,还要能从中初步体验出这段行程蕴含的文化意味。因此,就有了我们的第二环节——“走”的发现。

环节二:“走”的发现

【镜头】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辛勤的努力和精彩的表现之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现在有两位导游,他们都热情周到、都口齿伶俐,但一位在带领你游览景物时仅仅向你介绍风景,另一位在介绍风景之余还会告诉你许多关于这些风景背后的故事,假如你是旅游者,你会更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纷纷表示喜欢后者:“因为风景是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得到的,而这些风景背后的故事则是需要导游介绍的,跟着这样的导游去旅行才会觉得更有趣味性。”

教师:“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同学刚刚写作的导游词,更接近于是哪一位导游呢?如果要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思考一下我们还可以给我们的导游词增添哪些内容?”

在经过简短的讨论思索后,学生:“添加一些和这个风景有关的神话传说,增加神秘感。”

学生:“介绍一下景物名称的由来。”

学生:“如果是名人故居就要介绍一下这个名人的生平等内容。”

学生:“还可以介绍和这些风景点有关的诗歌文学作品,对联等内容。”

……

教师:“看来一处风景之所以能历经这么长的岁月、吸引这么多人的原因,除了它本身拥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就之外,还因为它自身所承载的一段经历和故事,比如岳阳楼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名垂千古,比如杜甫草堂因诗圣悲天悯怀的情感而万古长存。看一片风景绝不仅仅是看它外在的风光和照几张照片,更多时候是在读一个人、读一段历史。那么我们刚刚天南地北行程中所遇到的这些景物,它们身上又有多少故事是我们还未曾在‘走’的过程中发现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来继续改写你的导游词。”

从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如何写作导游词写作方法的指导下,能认识到将饱含文化气息的内容融入写景、叙事的文字中,为自己的文章添加了厚度。但这种融入的技巧还是比较刻板的,如何让他们的写作更富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趣呢?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三个环节的活动。

环节三:“走”的文学

1、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凤凰卫视的追求——“永远的三峡”、“两极之旅”、“欧洲之旅”、“千禧之旅”、“纵横中国”、“穿越风沙线”、“走近非洲”的记录报道。JAb88.COm

2、推荐阅读: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唐师曾与《我钻进了金字塔》;周国平与《南极无新闻》。

3、“走”,其实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我们在“走”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这些优秀的现在人行走、追求、思索的旅程,一定会给我们的写作以更多的启示。

写作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发现问题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遇到高山峡谷时,需要有人正确的引领,需要探索未知的勇气,如此方能有领略生命壮绝奇绝风景的机会。我想,我们的经历如此,学生亦是如此。

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复习资料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复习资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学号

1、在八年的抗战中,中国死亡了2000万同胞。仅南京大屠杀侵略者就杀死了30万和平居民,但直到现在,日本文部省所制的历史教科书还不承认这段侵华的历史,你愤慨吗?你想对日本文部省发一个什么样的电子邮件表明你的态度?

答:

2、古今中外有关战争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写出两句有关战争的诗歌、名言、成语各两则。

诗歌:

名言:

成语:

3、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旨。

即使时光已经流逝60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仍然让人难以忘却: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圆。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回眸那场浩劫中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瞬间,我们期望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的珍惜今天、面向未来。

答:

4、你们班的小明同学家境贫困,连上学都成问题,班长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为小明同学捐款,请你为这次活动定一个主题。

答:

5、上网正在普及,但对上网的利弊,正反方有不同的看法,正方认为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上网弊大于利,请你为双方写出恰当的理由。(课本159页)

正方:

反方:

6、某班举行辩论会,正方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方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并举莲的例子,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证明。请你据此写一段话作为反方的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说理有力,令人信服。

答:

7、莲文化源远流长,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请写出有关莲的诗、歇后语、俗语各一句。(课本184页)

诗句:

歇后语:

俗语:

积累运用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1、给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圆明园是一座了不起的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2)孙小龙模仿赵本山的表演真是,让大家不时地捧腹大笑。

(3)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了。

(4)这部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2、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众目睽睽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C、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D、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个平时一见面就吵架的人今天居然相安无事,真让人奇怪。

B我们个人所取得的任何成就和学校的辉煌历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C小李多年来沉迷于赌博,弄得家不像家,人不像人,等他醒悟时,却发现家中值钱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

D这匹用树根雕成的骏马昂首奋蹄,长鬃飘拂,真是栩栩如生,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B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______。

(2)将这则新闻的结束语补充完整:______。

6.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你的发现:______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B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

C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

D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8、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B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C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D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9、标有序号的地方,应该填入的恰当的标点符号是()

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①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②“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③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为下段文字选择一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我平时叫她口阿妈口,连口长口字也不带口但到憎恶她的时候,口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A“”“”;——,B“”“”,……;C“”“”,——;D“”“”;……;

11、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仿写: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1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是班上的清洁委员,很爱护环境卫生。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舅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14、将下面的内容重新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但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种类象剧减少。

②海洋里丰富的食物资源,千万年来滋养着人类。

③长期的过度捕捞使全世界2/3的产鱼区繁殖量不足,捕鱼区域只能向深海推进,这更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

④海洋里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A④①②③B②④③①C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1、“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第三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无不浸透着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能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这节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在有针对性的积累、感悟和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比较少,主要局限于课本上出现的或近期刚学过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古诗词学习重背诵,轻赏析。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活动法、激励法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法,体验法

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图文、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七、八年级积累的古诗词。每人按自己的理解用图画描绘一首或一句诗。

2、教师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

(一)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苑,在缤纷的艺术奇葩中尽情徜徉。(多媒体出示课题《古诗苑漫步》)

(二)了解诗歌

1、学过这么多诗歌,你了解“诗歌”吗?

用多媒体展示:

诗歌是四大文学创作体裁之一(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起源于劳动,由劳动者集体口头创作,并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后来才具有独立形式。我国古代称入乐的为歌,不入乐的为诗,现在所说的诗歌主要指诗而言。
2、诗歌的分类: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做好笔记。

(1)从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等

(2)从内容(题材)分:叙事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咏志诗等

(3)从发展历史分: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

近体诗(唐至“五四”讲究格律)
a.绝句(4句)

b.律诗(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词和曲

词和曲都属于诗歌。

词:兴起于唐代,经五代到宋而盛行。词是合乐歌唱的,因此也叫曲子词。词的句子大多长短不齐,因此也叫长短句.

曲:兴起于金代,到元代盛行。它是在金代“俗谣俚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

、现代诗:即白话诗(“五四”后,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三)走进诗词,你吟我诵

吟诵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去感受诗词的魅力。

1、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示例:杜甫的《望岳》,并激情朗诵该诗。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自由发言,抒发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我最欣赏的诗人词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示例:我最欣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股子乐观豪迈劲,他的自信洒脱深深感染着我。

(四)古典诗词知多少

诗词有声:风声雨声,猿啼鸟鸣;诗词有色:花红柳绿,水碧山青;诗词中气象万千: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诗词中意境优美:小桥流水,大漠孤烟……让我们走进诗词的海洋,去撷英咀华。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题目,让各小组抢答,看哪个组积分最多。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有关色彩的词。

一枝___杏出墙来

日照香炉生___烟

千里莺啼___映红

2、在下列横线上填出有关地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_____近酒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_____万里船。

_____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让鸟儿栖息在诗句中

几处早___争暖树

铜___春深锁二乔

芳草萋萋______洲

4、填出下列各种形态的水
桃花___水深千尺

奔流到___不复回

遥看______挂前川
5、让鲜花点缀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依旧笑春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______别样红。

6、给诗句填上数字

白发______丈,缘愁似个长。

南朝四百______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______人。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而小天下。”

A.泰山B.嵩山C.黄山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近代()的诗句。

A.秋瑾B.鲁迅C.谭嗣同

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A.李延年B.李龟年C.崔九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是指()

A.王昭君B.杨玉环C.赵飞燕

11、我国第一个女诗人是:()

A、李清照 B、秋瑾 C、蔡琰

12、月上柳梢头,________。A、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B、海上生明月

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C、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D、人约黄昏后

(五)以诗释图,以画释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1、请你以诗释图,用你的慧心为图片配上最贴切的诗句。(出示幻灯片)

2、请你以画释诗,交流展示自己别出心裁绘制的画作,展示你对所选诗歌的独到见解。

3、你是否还有其他的展示方式?

(六)浅酌低吟唱古诗

“唱”古诗,“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等,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这种方法,便捷好用,饶有趣味。几十年前,弘一法师(李叔同)那首最有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就是一支外国曲子。

1、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

(1)老师范唱。学生会唱的较多,参与度很高。

(2)播放王菲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边赏边唱。

(3)唱后让学生们说说这首词配上音乐之后有什么不同。

2、出示岳飞的《满江红》,听屠洪刚版本演唱,让学生学唱。

3、出示李叔同的《送别》,让学生展示歌喉。

(七)谈收获

1、请你以“漫步在古诗苑,我……”,为开头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八)活动小结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华古诗词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还提高了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让前人留下的无数光辉的篇章代代传承,大放异彩。

六: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同学们对中华古诗词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学们通过对诗词的多形式欣赏,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艺术品味,增强了合作意识。总之,这次活动课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设计,学生广泛参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一)探索月球奥秘(七上)
1、人类第一次登月:1969、7、21,美国“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
2、中国探月卫星:2007、10、24,嫦娥一号。
3、日期: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4、与月亮有关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5、传说月饼的来历:朱元璋抗元起义
6、月亮别名、雅号:玉兔、嫦娥……
7、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含作者、出处。
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与月有关的成语:山高月小日月如梭9、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10、歌曲:贝多芬《月光曲》阿炳《二泉映月》
(二)黄河,母亲河(七下)
1、黄河的相关知识:
①源头:巴颜喀拉山②入海口:渤海③长度:5464公里
④流经:9省(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
2、神话传说:河伯献图3、历史人物故事:大禹治水龙门石窟
4、成语:泾渭分明(比喻界限分明)河清海晏(形容太平盛世)中流砥柱
5、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
6、诗句(作者、出处):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歌曲:《黄河大合唱》8、广告:保护母亲河,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马的世界(七下)
1、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
2、俗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
3、历史人物故事:赵高指鹿为马田忌赛马九方皋相马
4、古诗句(含作者、出处):
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古代的车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天子——万乘之国诸侯——千乘之国
6、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的卢马(刘备)白龙马(唐僧)汗血马昭陵六骏(唐太宗)
7、艺术作品中的马:徐悲鸿的《八骏图》《十面埋伏》
(四)戏曲大舞台(七下)
1、京剧: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
2、戏曲角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3、戏曲表现人物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4、戏曲表现人物的五种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5、中国戏曲之母——昆剧6、东方歌剧——京剧
7、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及创立人: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尙派(尚小云)
8、脸谱:红脸——(褒)忠勇黑脸——(中)猛智黄脸——(贬)凶诈
绿脸、蓝脸——草莽英雄金脸、银脸——(神秘)神妖
(五)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八上)
1、描写战争的古今诗词名句(含作者、出处):
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赋》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七征》
2、成语:马革裹尸四面楚歌声东击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
3、战争名言: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③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4、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5、呼吁停战的广告语:战争是魔鬼,和平是天使。停止战争,为了孩子。
(六)说不尽的桥(八上)
1、有关的诗句(含作者、出处):①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成语:过河拆桥过河抽板
3、俗语、谚语:①船到桥头自然直②桥归桥,路归路——一清二楚
③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4、历史故事与传说:①当阳桥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②1937年,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
5、桥梁之最:①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河北赵州桥,建于隋朝
②现存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苏州宝带桥,建于唐朝
(七)莲文化的魅力(八上)
1、别名:荷花、水芙蓉、芙蓉、碧波仙子
2、有关古诗文名句(含作者、出处):
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贈江夏韦太守良宰》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成语:
藕断丝连:表面上好像断了关系,实际上任牵连着或保持着联系。多指爱情。
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比喻渐入佳境。
三寸金莲:原是中国裹足妇女的绣花鞋的美称,后多指小脚。
4、其他: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座右铭。荷花还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我国古代民间有“春天折梅贈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八)献给母亲的歌(八下)
1、描写母爱的诗歌:《纸船》冰心《游子吟》孟郊
2、格言、谚语:①儿行千里母担忧②养儿方知父母恩③天地宽大,母亲恩大
④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九)寻觅春天的踪迹(八下)
1、咏春颂春的古诗名句: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伤春惜春的古诗名句: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冠《送鲍浩然之浙东》
3、①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②春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春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4、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十)到民间采风去(八下)
1、中华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
①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吃汤圆家人团聚②元宵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猜谜
③清明:公历4月4日或5日扫墓④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咸鸭蛋、赛龙舟
⑤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⑥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敬老
⑦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燃爆竹贴对联吃年饭
2、中秋节的古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重阳节的古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除夕、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语言与风俗:
①总角:指代童年。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出自《诗经》。
②垂髫: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出自《桃花源记》
③及笄:古代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经成年。出自《礼记》
④豆蔻:指13、14岁的少女。出自杜牧诗《赠别》
⑤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出自《礼记》今天的成人仪式在18岁时举行。
6、其他: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十一)古诗苑漫步(八下)
1、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①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浊酒一杯千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②怀亲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歌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送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①诗中春: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春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②诗中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③诗中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诗中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雪: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冠《送鲍浩然之浙东》
5、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为了。——杜甫《望岳》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6、古诗中的哲理励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十二)关于对联(八下)
1、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的为平声。
2、著名的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十三)雨的诉说(九上)
1、描写雨的诗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成语:雨后春笋暴风骤雨
(十四)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九上)
1、微笑面对失败: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学会善待他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
3、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古训:四海之内皆兄弟
4、写好演讲稿:首先、要选好话题其次、观点明确第三、要注意运用表达技巧
(十五)青春随想(九上)
1、名言警句格言: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⑵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蕭伯纳)
(十六)好读书读好书(九上)(世界读书日:4月23日)
1、书的比喻: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⑶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关于读书的诗句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相二十二韵》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3、名人读书方法
(1)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2)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冰心:“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4)孟子“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4、陶渊明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培根关于读书的名句:
(1)知识就是力量(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3)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缘成性格。
6、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给朋友推荐一本好书项目:书名作者内容主题
8、拟定读书计划书的目录时间安排读书方法
9、古人读书的典故、成语、故事
⑴凿壁偷光(匡衡)⑵韦编三绝(孔子)⑶囊萤映雪(车胤孙康)⑷悬梁刺股(苏秦)
10、名人读书故事⑴毛泽东闹市苦读⑵鲁迅用辣椒驱寒
11、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⑴宋濂读书成为“明初三大家”⑵苏秦勤读书身揣“六国相印”
(十七)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1、最早的钱是:贝2、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关于金钱的俗语: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⑵有钱能使鬼推磨
4、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⑵通过自己的合法的劳动所得⑶不浪费
5、关于金钱的话题: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会付上一生的不幸
老百姓;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
6、古人做法:孟子:富贵不能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八)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1、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丹照汗青。”激励过无数的青年;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多少老年人焕发青春;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使人顿生杀敌报国之情。
(十九)脚踏一方土
1、现在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土地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写出3个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名称: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
4、写出3个与土地有关的成语:沧海桑田、安土重建、土崩瓦解
5、写出2个与土地有关的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朝黄土背朝天
6、女娲造人的神话说明了祖先对土地的崇拜,开疆拓土是古代许多统治者成就霸业的目标。
7、与土地有关的诗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二十)关于小说和戏剧
1、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大著名的吝啬鬼:法国(国别)莫里哀(作家)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国别)巴尔扎克(作家)笔下的葛朗台、俄国(国别)果戈里(作家)笔下的泼留希金和英国(国别)莎士比亚(作家)笔下的夏洛克;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也塑造了一位著名吝啬鬼,他的名字是严监生。
2、你知道“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谁吗?孔乙己,这是鲁迅笔下的人物。
(二十一)乘着音乐的翅膀
你知道《月光曲》的作者是_贝多芬,《二泉映月》的作者是_阿炳_。
(二十二)、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山东曲阜“三孔”指的是孔府、孔林、孔庙。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籍,共20篇。它与《孟子》、《大学》、《中庸》、被南宋(朝代)的朱熹(人名)编入“四书”,明朝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3、孔子宣扬一种刚正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与人交往的原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具有谦虚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山东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人们尊称他为“亚圣”,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与他有关的孟母三迁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孟子》对如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看出孟子对民心向背的重视。这种可贵的民本思想使《孟子》熠熠生辉。
5、写出出自《论语》的成语3个:择善而从、有教无类见贤思齐举一反三
6、写出出自《孟子》的成语2个:杯水车薪、不言而喻、舍生取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