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长城谣》。
《长城谣》教案课时教案设计课题《长城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字词,并掌握音、形、义。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整体感悟展示VCD光盘《长城谣》,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城的感性认识。
一曲《长城谣》荡气回肠,唱出
中华儿女的心声,激发炎黄子孙
的爱国热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身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更把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寄托之所,借歌咏长城唱出对家乡、对祖国的
恋歌。同学们可否愿意聆听台湾
女诗人席慕蓉的心曲?
板书课题、作者
一、对于作者,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说出来与大家资源共享。
适当补充(依据学生介绍的情况)
二、配乐范读诗歌,以便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初读诗歌:准确认读生字词、注意节奏、语气。
提出需要强化的字词:
尽管隘口蹲踞荒莽
山巅焚起敕勒川仍然观看欣赏,进入学习情境。
理解长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介绍作者以及相关的情况,
听取教师的补充介绍,并且及时做好笔记。
仔细听教师朗读,同时在文中
标音、划节奏,初步感悟意境。
积累字词,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自己读、代表示范、全体齐读
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
板书设计:
咏物→→→长城谣
悲诉席慕蓉:台湾女诗人、作家、画家
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依恋民族、祖国《薄暮》等,散文集《成长的痕迹》等。
梦回
抒怀→→→思念家乡、眷恋祖国
相关知识
血肉筑长城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肉筑长城”,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课题
第18课血肉筑长城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和基础。
备课人
张卫卫
审核人备课时间重点、难点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中共七大的召开
上课时间课时数
1
学案内容
学习随笔(教法、学法)
一..预习填空题:
(1)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_____________。
(2)百团大战的时间是___________,领导这次战役的是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_______月,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召开第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思想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测:小组之间交换检查。三.疑难问题:四.合作交流:
1.你能试着从目标、规模和战机三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吗?2.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3)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案内容
学习随笔(教法、学法)
五.小组展示:
六.学生回头看书:七.当堂检测:
1.百团大战发生在()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中
2.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起止时间是()
A.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
B.1932年1月到1945年5月
C.1936年12月到1945年9月
D.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
3.关于台儿庄战役,正确的叙述是()
A..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
B..歼灭日军10万人
C..台儿庄战役总指挥是彭德怀
D.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4.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B.中共“七大”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七大”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
D.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被日本占领了长达半个世纪,终于在1945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的是()
A.旅顺B.大连C.台湾D.福建
6.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诞生D.抗美援朝的胜利
7.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负的关键在于()
A.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勇抗战
B.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
C.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D.日本侵华兵力相对不足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学案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学案语文版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席慕容,著名女诗人,第一本诗集。
纪弦,原名,曾用笔名。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和。他的诗诗风明快,善嘲讽。主要作品集有:、、。
(二)音、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隘口()山巅()损坏()蝉翼()蹲踞()荒莽()
(三)《长城谣》整体研读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
《长城谣》属于。
2.这首诗的意象是,它象征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第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长城谣》分节阅读
1.在第一节中作者用、来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两个词一来修饰?
2.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3.第三节作者引用了《》的句子。“黄河,留进我不眠的梦中”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想一下,作者现在在想些什么?
第二课时
二、合作学习
(一)《一片槐树叶》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的出现,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借着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的感情。
(二)赏析《一片槐树叶》
体裁:
意象:
时间线索:现在——
感情线索:伤感——
双线合并:伤感这片槐树叶的神奇——
1第一节的句子缩成简单的陈述句是,作者为什么要对这句话前面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作者连用了三个“一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二节中作者一个“”字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槐树叶在这寄托了。
3第三节中的“槐花香的季节”是在季。关于这个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一、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学得两首诗都是借长城和槐树叶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请你列举出一些表达这类感情的句子。
十三长城的价值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十三长城的价值”,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三长城的价值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思考长城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把握作者对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的观点。
教学难点
作者对长城价值独到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瀚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由于万里长城气势雄伟、工程艰巨、历史悠久,不仅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少有,即使在世界建筑工程史上也很罕见。因此万里长城被列入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我国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为此而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长城的价值何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葛剑雄的《长城的价值》,从中我们会获得全新的答案。
二、相关内容简介。
1.作者介绍。
葛剑雄,l945年出生,浙江湖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出版各类著作近二十种,主要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人口发展史》《看得见的沧桑》《走进太阳——阿里考察记》《人口与中国现代化》等。其中《统一与分裂》《未来生存空间》《中国移民史》等书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并多次获得大奖。中央电视台多次介绍他的成就。
2.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学生提出阅读疑问。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本课。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课时所给资料。
二、学生质疑,师生互动,予以解答。
三、选择重点段落齐读,如第10、14自然段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长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