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小学四年级足球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题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9月14日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他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改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进步性和局限性。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概括。通过学生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从而突破重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可在教学中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和影音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同时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19世纪中期,日本和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面对民族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对策?为什么日本不但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

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本课的学习兴趣。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多媒体展示材料:将军的政厅被称为幕府。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

师讲述德川幕府的统治。

多媒体出示有关“幕府统治”的史料和《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得出结论: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师讲述锁时代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材料:

当时日本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同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因自己经济情况的日益恶化,对现实不满情绪增加。阶级矛盾尖锐。

多媒体展示黑船事件图片和资料:

1853年,美国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4艘战舰,出现在扼守江户湾要冲的浦贺近海,在武力威逼之下,面对美军的强硬态度,第二年,日本幕府只好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神奈川条约》和《下田条约》。

这是锁国以来,外国军人首次踏上日本国土,从此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风闻日本开国,纷纷来到日本强行与其签订各自的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师讲述时代背景。

二、倒幕运动

师讲述倒幕运动的原因、人员。

多媒体展示倒幕运动的材料:

1867年,以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改革派,从年幼的天皇手中得到了讨伐幕府的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迫于形势,假意把政权还给天皇,却不肯交出兵权和领地。第二年,讨伐幕府的武装有京都附近的战斗中,战胜幕府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幕府统治被推翻。1869年明治天皇从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

师讲述倒幕运动的过程。

三、明治维新

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讲述明冶维新的时间、内容。

多媒体出示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和明治时期教育普及率。

师讲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国家

时间

年平均增长

1868-1873

32.2%

1851-1873

3.3%

1861-1873

5%

1861-1873

3.8%

材料二:早在1867年,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就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加紧控制朝鲜……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问题: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师讲述明治维新的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872年建成的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是日本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以下与日本修筑第一条铁路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B.允许土地买卖

C.发展近代工业D.提倡文明开化

2.19世纪中后期,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进口国变为棉纺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实施殖产兴业政策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下列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国的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

4.19世纪中后期,日本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成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

A.实施大化改新B.发动“光荣革命”

C.实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D.实行明治维新

5.日本向西方学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A.大化改新B.中日甲午战争

C.明治维新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6.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指()

A.大化改新B.武装倒幕

C.明治维新D.废除农奴制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一、德川幕府和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

2、锁国时代

二、倒幕运动

1、原因

2、人物

3、过程

三、明治维新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教学反思

相关知识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设计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促进了日本交通的发展。
图三:提出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学堂。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图四: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即殖产兴业等。促进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附图解)。
领域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标导学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改革措施,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2.总结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提示: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讨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史实进行佐证。
原因依据佐证
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较薄弱幕府制下中央统治较薄弱
原因2倒幕派势力强大,有自己的武装,得到西南四藩和天皇支持武装倒幕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原因3国际环境相对较宽松处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
原因4改革措施得当,行之有效政治、经济等措施有充分准备和应对举措
4.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点背景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中国充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力量
对比日本幕府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势力较强大,维新力量弱小,顽固派阻挠改革
途径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维新派比较软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国际
环境日本改革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环境较为宽松中国改革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结果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失败了,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同点①背景:两国改革前都处于闭关、落后状态,都存在着严重民族危机(内忧外患);资本主义在两国逐步形成和发展
②内容: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成为亚洲强国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和朝鲜,给中国等国人民带来灾难。历史证明:强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同样遭受列强侵略的中国开始借鉴日本成功之路实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却失败。它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 大化改新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开元通宝和同开珎
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的原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的形成的标志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武士道精神: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实质: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三)、课堂小结:
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象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日本这么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学习。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四)、课堂练习: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A.天皇B.国王C.大王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B.唐朝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分封贵族为诸侯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和统一B.幕府统治建立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日本的统一
二、大化改新
1、背景、时间、人物
2、内容:
3、意义: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原因
2、幕府统治的建立
3、武士道
(六)、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


课题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9月10日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辩证地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俄国改革影响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将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改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进步性和局限性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概括。通过学生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从而突破重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陌生,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和影音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

师: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今天就一起学习一下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生:学生认真听讲、思考。

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本课的学习兴趣。

一、彼得一世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问题:1.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2.俄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师讲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时间、领导、目的、内容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农奴受着沉重的剥削、压迫,生活极其贫困,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限制;同时农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资本主义经营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不到满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拒统计,1858-186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近三百次农民暴动。

问题1: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

材料二: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与英国相当,可是,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铁产量已经是俄国的15倍,铁路里程也是俄国的10倍。

问题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过渡:面对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废除农奴制

多媒体展示亚历山大图片和他的观点: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

问题: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指的又是什么?

师阐释改革的性质、目的、时间和内容。

多媒休出示“改革的内容和1861年改革后农民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和材料:

沙皇陛下仁慈,让我获得了自由,但是为了得到份地养活全家,我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才交清了赎金,现在家里穷的就剩下几面墙可以依靠了!

为了得到养活全家人的面包,我还得倒伏尔加河上去当纤夫,这样的苦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革命的同志,快些来拯救我们吧!

问题: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说明1861年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师说明改革的目的、局限性和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材料教学,避免了单纯的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中现成的结论。从教室提供的史料中得到结论。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的匮乏B.人口的众多

C.农奴制的阻碍D.教育的落后

2.宣布废除农奴制的俄国沙皇是

A.彼得一世B.查理二世

C.亚历山大二世D.拿破仑

3.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

A.沙皇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农奴主实行的封建制度改革

C.农奴制的强化

D.政策调整

4.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说明沙皇推行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解放农奴B.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避免革命,挽救统治危机D.加强沙皇专制

5.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

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6.小明在学习某历史事件时了解到以下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南北战争B.匈牙利改革

C.俄国1861年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

7.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曾公开宣称“(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A.农奴完全成为自由人

B.农奴在解放时可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C.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D.农奴被迫以高价赎买份地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材料显示这次改革()

A.使俄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B.使俄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C.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9.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就注定这场改革()

A.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B.没有任何成效

C.废除了农奴制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2、时间

3、领导

4、目的

5、内容

6、意义

二、废除农奴制

1、原因

2、开始

3、内容

4、意义

教学反思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