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庄园》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庄园》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庄园》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保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精选阅读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庄园》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庄园》教案设计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

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2.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西欧庄园的特点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古”:也称“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封建时代的

欧洲乡村是如何管理的呢?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__庄园__。

2.在领主

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__自给自足__的__经济和政治__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__自由的农民__和__缺少自由的农奴__。

3.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__直领地__”,剩下的耕地是__佃户__的“份地”。

4.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__共用地__”,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5.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

产者,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知识点二庄园法庭

6.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__庄园法庭__。

7.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

员,开庭的时间、地点__不固定__。

8.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__庄园公共秩序__的作用。

9.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__罚金__。

10.法

庭审判依据__习惯法或村法__。庄园法庭既维护了__领主__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阅读教材P38~39,探讨下列问题。

(1)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根据下面的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

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

大部分产品。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4)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

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探究二庄园法庭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1)材料中反映了西欧

庄园具有什么权?根据所学知识猜测主持法庭的是哪些人?

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对于庄园的特点,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着重通过大量史料,让学生分析、理解庄园的特点,并通过西欧佃户与中

国封建社会农民的比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教案


第8课西欧庄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中世纪的概念;庄园;庄园土地分类;庄园法庭等基本概念,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庄园法庭相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庄园法庭的作用、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园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西欧中世纪图片
“中世纪”,指西欧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封建时代的欧洲乡村是如何管理的呢?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本课讲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庄园里。
2、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行政司法权力及其他特权,大领主除设置官吏、法庭、监狱外,还设关卡、收赋税、铸货币。领主对农奴或农民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领主是国主或上级领主的附庸,要履行服兵役、纳贡赋及其他义务。欧洲中世纪占有领地的僧侣贵族、农奴主、庄园主也称为封建领主。这三大领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农奴的人身。
佃户: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
(2)在庄园里土地分类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佃户每周要在领主土地上劳动3天,剩下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二 、庄园法庭
1、成员:领主或他的管家
2、处罚哪些行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3、处罚方式: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4、法律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5、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规则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庄园法庭审理。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6、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庭的时间、地点不固定。一般是每隔一段时期为了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有时候在领主宅地的厅堂,有时候在教堂,有时候在庄园的大树下。
(三)、本课小结: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时间大约在()
A.9世纪B.10世纪C.8世纪D.11世纪
2、西欧庄园的佃户主要包括()
A.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B.无地的农民C.缺少自由的农奴D.流浪过来的人
3、下列关于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佃户每周一般要为领主劳动3天
B.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C.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D.佃户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为领主服务
4、下列关于西欧庄园法庭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有()
①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②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③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罚金
④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对佃户而言,没任何好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9课西欧庄园
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
2、庄园里成员
3、庄园里土地分类
4、领主与佃户之间
二 、庄园法庭
1、成员组成
2、处罚哪些行为
3、处罚方式
4、处罚依据
5、庄园法庭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意义。

2.了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船队的航海路线和成。

3.理解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动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并通过列表对几位航计家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做归纳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指南针在航海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和影响。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可是在古代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方形的。

2.师:什么时候人们发现了地球是圆的,他们又是通过什么进行了证明?这一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新航路的开辟。

二、教授新课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师:请大家先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探寻新航路?什么又为探寻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问题。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5世纪欧洲掀起搜寻新航路热潮的原因,谁来根据课本说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梳理、补充讲解:

历史原因:

(1)经济根源: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根源:东方的商品受到欢迎,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昂贵,欧洲人想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客观条件:

(1)地理知识的进步: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2)航海技术的进步:13世纪,欧洲水手已经掌握了罗盘导航技术。

(3)造船技术的进步: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师:在上面这些原因中,历史原因讲明了探寻新航路的必要性,而客观条件则为探寻新航路提供了可能。我们来重点看一看历史原因中的“商业危机”,(对照“新航路的开辟”地图讲解,以下同)我们知道,在15世纪前,欧洲和亚洲就有贸易往来。地中海东岸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当时东方的香料、丝绸等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的转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昂贵的奢侈品。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本上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更严重的是,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价格迅猛上涨。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企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重点指出亚欧商路枢纽、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位置)

4.师:我们知道,欧洲人的本意是想开辟条到达东方的新航线,那么他们应该往东走。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少航海家是往西走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一直往西走也能到达东方。

5.师:关于地圆说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以及“相交史事”的内容,观察学习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6.师: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也用观察北极星的方法证明了大地是球形: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

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就都怀着这样的信念,向西边去搜寻到达东方的道路。除了上述这此原因,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都支持探寻新航路,教会也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这就些都激发了当时人们探寻新航路的热情。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师: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航海强国,他们的王室对新服路的探寻都给子了非常大的支持,但两国的探寻方向却不大相间。我们先来看葡萄牙。教材介绍了那两次航行?路线分别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你能在地图上画一画他们的航海路线吗?

学生自学课文,尝试画出航海路线。

2.对照地图讲解: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结合“相关史事”了解具体航行过程及“好望角”这一名称的来历)

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师:达.伽马到达了印度西海岸,他带回了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还带回大量黄金,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这刺激了西班牙人,他们也想寻求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葡萄牙的航海家向南航行越过非洲到达印度西海岸,西班牙的航行家选择了向西航行,他们的结果如何呢?让我们先来看哥伦布。哥伦布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航行历程是怎样的?试着在地图上画一画他的航行路线。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其航海情况。

4.结合地图梳理哥伦布的航海:

时间:1492年开始

资助者:西班牙王室

规模:87人,3艘船

路线:西班牙---巴哈马的圣萨尔多岛---古巴和海地(欧洲---美洲)5.师: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到达了美洲他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可是我们根据地图可以知道,美洲和印度差得还远呢,尽管如此,哥伦布“发现”的是以前人们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师:哥伦布的10年航海虽然都没能到达富庶的东方,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到达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经常为了争夺航海利益和殖民地发生冲突,后来罗马教皇为解决两国间的争前于1493年在没有任何地理根据的情况下在大西洋上划了一条线,把世界分为两部分,这条线以西为西班牙的探险范围,以东全部由葡萄牙进行探险活动。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接受了教皇的建议,约定从此以后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东,两国从此大陆朝天各走边,互不相扰。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大家对照地图看看他的航行经历又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地图,了解其航海情况。

2.师:对照地图我们可以发现,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其航线由大西洋到太平洋,再到印度洋,又返回至大西洋,回到了西班牙,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壮举证明了地围说的正确。可惜的是,麦哲伦本人未能完成这次环球航行,他在菲律宾群岛被人杀死,回到西班牙时,

其船员也从最初的265名只剩下了18名。

(四)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师:新航路开辟有什么意义?你能分别从欧洲和亚、非、美洲不同的角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学生交流探讨,站在不同的立场说出自己的看法。如:对欧洲来说,使其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美洲来说,给当地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对非洲来说,黑奴贸易使当地损失大量人口等。

2.师:我们来看看教材是怎样介绍的?

生: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师:你怎样理解教材所说的?

学生发表看法,感受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