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设计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妇女地位提高及其表现;生态和人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技和竞争意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
教学难点:生态和人口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该作品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更深刻地思考互联网,有准备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未知的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用途。
设问:图片反映了哪一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是如何建立和普及的?这一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
提示:(1)计算机网络技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标导学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妇女政治地位、就业等方面说说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
材料展示:撒切尔(如图),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设问:从女性解放角度回答:她的当选与任职说明了什么?
提示: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妇女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认识实现男女完全平等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材料展示:当今社会女性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基于此种现象,国际上和我国颁布哪些法律保障妇女权益?
提示:(1)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受历史、文化传统、男尊女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我国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归纳总结:男女平等问题
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目标导学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生态危机的资料,了解生态危机的表现和成因。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问题?结合教材,说说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提示: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目前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归纳总结:生态危机的成因与表现
(1)大气污染: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化学污染: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资源短缺: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4)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人口问题的图文材料,说说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2)人口生存质量问题: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饿。总之,生态与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加以应对。
三次技术革命与三个时代演变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妇女地位的提高。随着全球范围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成为严重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环境和人口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呈现现代计算机技术给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扩展阅读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归纳总结:改革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等。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
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提示:(1)主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归纳总结:苏联解体与原因
(1)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三、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思考的深度肯定远远不够。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设计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措施作用(由学生归纳)
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材料展示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3.展示图文材料
图一 彼得一世倡图二 中国军人强
导的某一习俗改革行给行人剪辫子
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1.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读史料
材料展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
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
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3.读教材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
提示:农民解放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课堂总结
学史为是了鉴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改革对俄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故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同时贯穿讲授法、问题教学法、阅读感悟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多样化的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