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大连模拟)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抺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疯狂地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观点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2.(2010长春模拟)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可知在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部侵略(列强要求扩大侵略权益)反应迟钝,D正确。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可以排除,瓜分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B错误;资本输出,垄断经济也是在19世纪末,C错误。

3.(2009全国文综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解析 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

4.(改编题)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优惠,就是片面协定关税。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肇始于()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D.《南京条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列强侵华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条约的具体内容需要仔细辨别和识记,本题中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肇始于《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5.(2010济南模拟)下图反映的事件()

《天津条约》签字情景

A.导致了“西学东渐”的出现

B.使外国传教士开始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

C.便利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内地进行不法活动

D.使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入高潮

答案 C

6.(2009重庆文综)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率领联军进犯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故排除②③。

7.(2009大连质检)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答案 B

8.(2010青岛模拟)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答案 D

9.(2008宁夏文综)《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解析 从诗中“卅年”“求富”“求强”“仿洋”等信息可知是指洋务运动,下面两句是指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性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0.(2008天津文综)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本质上反映”等信息。天津老城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租界”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11.(2010合肥模拟)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答案 D

12.(2009淮安模拟)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列强开始向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始于《马关条约》,可排除②;189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可排除③。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10菏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摘自中新网2007年9月5日电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5分)

(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6分)

(3)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5分)

(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4分)

答案 (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14.(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6分)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8分)

答案 (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史上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失败原因及列强入侵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很显然没有归结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与资本主义的强大。三次战争的灾难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即可。要从列强入侵时带来的西方文明及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方面综合认识“新中国”的产生。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 A

2.(2010石家庄模拟)下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 从地图中“花县”“金田”“永安”“天京”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故该地图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3.(2008北京文综)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ABCD

《天朝田亩

制度》内容凡分田,照

人口,不论

男妇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

耕,此处不

足,则迁

彼处凡天下田,

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

移彼丰处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资政新

篇》内容统一政令,

以法治国听取社会

舆论;反

对迷信兴办保

险事业兴办医院

和慈善机构

解析 首先注意题干中“直接体现”“抗灾”等关键提示语,然后阅读A、B、C、D四项并排除与题意无关的干扰因素,特别注意选项中的“保险事业”。综合分析判断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0瑞安模拟)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

()

A.《资政新篇》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B.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C.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不了解西方文明

D.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对西方文明的排斥

答案 D

5.(2010大连模拟)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 D

6.(2008全国Ⅱ)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近代化”的含义,同时要注意关键词“影响”。注意D项“实施了”表述有误。

答案 B

7.(2010诸城模拟)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答案 D

8.(2008广东单科)《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黄帝被看作是汉族的祖先,其用意显然是尊汉排满。

答案 B

9.(2009广东单科)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

解析 联系题目中材料所述的“…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信息可知,梁启超谈论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据所学知识,梁启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综合上述分析,正确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10.(2010东营模拟)双十节是台湾地区的法定假日之一,台湾“中央政府”亦每年举行庆典,“总统府”广场前会举办升旗典礼及“国庆”庆祝大会。这一节日主要是为纪念()

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

C.保路同志军起义D.同盟会起义

解析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双十节”由此而来。

答案 A

11.(2010银川模拟)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能全面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B

12.(2009徐州模拟)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实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说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革命任务未完成,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09潍坊模拟)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慷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1)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4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6分)

(4)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给出了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第(1)(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第(3)(4)问属于探究性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3)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四。

(4)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等。

14.(2009枣庄模拟)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十八星旗飘扬于 孙中山主持召开 袁世凯天坛祭天

湖北军政府 第一次国务会议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7分)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7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6分)

解析 图片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即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却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题中甲、乙、丙三人从不同的侧面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评价,各有道理。对于第(3)问,回答的关键要审清三则图片的主题,即“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答案 (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合肥模拟)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立中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通知

亲爱的先生:

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

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Turner)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答案 B

2.(2010济宁模拟)从下面两张图片中,可以采集到的历史信息有()

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示威用的布旗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山东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③青年学生是运动先锋 ④工人阶级是运动主力 ⑤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卖国政策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④D.①③

解析 左边图片表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右边图片表明,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

答案 D

3.(2009辽宁、宁夏文综)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 回答时,首先要明确时间限制,主要从五四运动前后进行思考。其次,要根据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实践活动进行判断。“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并不是指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而是其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A

4.(2009浙江文综)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 “中国知识分子”“新路径”“到民间去”“启蒙宣传”都是题干关键词。我们的思路是把A、B、C、D四个选项与题干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A、B两项内容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道路改造中国,不属于“新途径”。C项内容反映了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到民间去”启蒙宣传,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后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改造中国的新路径。

答案 C

5.(2008上海)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解析 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与之相吻合的只有C项。

答案 C

6.(2009深圳模拟)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解析 此题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和意义。D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A、B两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

答案 C

7.(2010合肥模拟)右图是民国45年台湾地区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

而发行的一枚30周年纪念封的局部。依据图中信息判断纪念的

是哪一事件?()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北伐战争开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 根据民国“45年”和“30周年纪念”可判断纪念的事件发生于1926年。

答案 B

8.(2010大连模拟)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它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

A.南昌起义B.三湾改编

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红军荟萃井冈山”,就是指红军到井冈山会合,这就是指井冈山会师。

答案 D

9.(2009无锡调研)“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式、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运动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解析 由题干材料“土地革命”可知选B项。

答案 B

10.(2010淄博模拟)“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存在分歧

C.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仍处于高潮

D.中共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体现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争论,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仍主张以城市武装暴动为革命的道路。

答案 B

11.(2009巢湖模拟)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唱道:“……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首民歌的产生和流行()

A.与北伐战争有关

B.与反“围剿”斗争有关

C.与百团大战有关

D.与淮海战役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关键词是“心像黄连,脸在笑”,说明红军是被迫离开,实际上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

答案 B

12.(2010长春模拟)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的敌后抗战

D.抗美援朝

解析 根据“转战南北”和“地球的红飘带”等信息可判断是红军长征。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改编题)9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山东青岛”

1919沈泊尘

北洋政府免去曹、陆、章三人职务

材料三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10分)

(2)请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10分)

解析 第(1)问,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一来归纳概括。五四运动的初步成果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二来归纳概括。第(2)问实际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和题中材料尤其是材料三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爱国热情的高涨。

初步成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

(2)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条件等。

14.井冈山→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20分)

图()→图()→图()。

历史意义: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认真释读图片中的文字注释,从中搜集有效信息,如图一中“临时中央政府”、图二中“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图三中“南昌起义”等,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第一枪”,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了工农红军且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尔后迎来了全国红色政权的建立。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整理,三幅图的先后顺序就很清楚了。对于第2小问“历史意义”,结合试卷留有的空间应言简意赅、准确到位,切不可展开陈述。

答案三→二→一

图一: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二: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第10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山东文综)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个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当时人民大批南逃,这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引起的。

答案 B

2.(2009北京文综)下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①②③所发生的抗战行动都是国民政府军进行的,只有④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进行的。

答案 D

3.(2010唐山模拟)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敌人手足无措》

(右图)发表在同年出版的《抗战漫画》第10期上。图中的日军受到

中国军民的四面夹击,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在日寇身后头戴钢盔

的是中国国民党军人,日寇身前手持大刀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日寇头上手执刺刀的是中国的普通民兵。这幅漫画的主要创意是()

A.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先进

B.日军不堪一击

C.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英勇善战

D.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效果显著

解析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B、C项与史实不符,这幅漫画反映了日寇已经陷入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且遭受了中国军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沉重打击。

答案 D

4.(2009广东理基)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解析 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联系所学知识判断《时代》杂志选蒋介石夫妇为“1937年伉俪”的主要依据是D项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的侵略行动。其它各项均与1937年时间不符。

答案 D

5.(2009广东单科)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解析 利用题目中的以下信息作为解答问题的依据:“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国民党……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说明国共两党是友好相处。且事情发生在西北地区,故推断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答案 C

6.(2010烟台模拟)右图是2009年6月的一幅新闻图片,

照片中的中国军人当时到国外的主要目的是()

A.支援缅甸的反侵略战争

B.打工谋生

C.确保重要国际交通线

D.收集军事情报

答案 C

7.(2010福州模拟)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

与厂商制作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

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 注意题干隐性信息,“蒋介石和毛泽东言和”即国共合作。之后用排除法:A项是国民党一大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信息。B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就,但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取得中共的领导权,不能说蒋与毛言和,可排除。C项是抗战胜利之后重庆谈判的成果,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也可排除。“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即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答案 D

8.(2009绍兴模拟)2009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70周年,红岩革命纪念馆

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右图),该书是当年敌特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

当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筹建党组织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D.争取国内和平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参政员毛泽东”、“渝市”(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敌特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等,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后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事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内和平。

答案 D

9.(2010东营模拟)“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而共产党却逐渐赢得了民心。”你认为下列与共产党赢得民心无关的是()

A.“民主建国纲领”的提出

B.参加重庆谈判

C.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共产党赢得民心的主要原因是倡导民主建国,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A、B、C三项均与之有关,而D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与此无直接关系。

答案 D

10.(2008广东文基)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析 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从1927年开始,二十年,即到1947年,题中选项的时间分别是1945年、1949年、1949年和1947年。

答案 D

11.(2010淮北模拟)继白崇禧于1948年12月24日打出“和谈”旗帜并逼迫蒋介石下台后,许多国民党要员群起响应。此时()

A.辽沈战役结束,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

B.辽沈、淮海战役结束,平津战役正在进行

C.淮海、平津战役正在进行

D.三大战役顺利完成

解析 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战机进行战略决战,白崇禧打出“和谈”旗帜时,辽沈、淮海战役已经结束,平津战役正在进行,国民党败局已定。

答案 B

12.(2010延边模拟)电视剧《共和国1949》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全面、准确、翔实地展示了一幅幅有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风云画卷。如果让你来编导这部电视剧,你认为没有必要参考的历史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中苏建交

解析 中苏建立的时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09济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四 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再次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新网8月15日

材料五 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5月6日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5次)(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和材料五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当前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和地点“北大营”判断应为九一八事变;第(2)问根据时间“1937年7月7日”和地点“宛平城和卢沟桥”判断应为卢沟桥事变,联系教材知识概括出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日本的侵略步骤和材料一、二进行分析,并联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得出答案;第(4)问综合材料四、五,分析两国的分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答案 (1)九一八事变。不正确。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3)第三步和第四步。1945年。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中、日两国在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上仍有较大分歧。基本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4.(2010福州模拟)阅读以下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请回答: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7分)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前后,毛蒋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5分)

答案 (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扩展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
2.了解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活动一:
(一)、结合书本P58页的内容以及下面的图示,简要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结果:
完成下面的表格,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项目内容影响和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投资设厂
思考讨论:有人说“《马关条约》签定,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条约内容,你认为“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
(一)、结合书本内容,概括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借口):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结果:

完成下面的表格,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内容影响

思考探究:1。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军民分别作出了什么反映?

2.从1840—1901年间,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卫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材料一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材料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相比有何区别?

(2)从中国近代被迫开放到现代主动对外开放,这一重大政策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
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理解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导入新课: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或者探究问题:中国在洋务运动后实力上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为何在外国侵略,甚至是日本侵略面前失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并补充有关战前日本的实力及对战争的准备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的对比;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来理解认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也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对比,回答“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阅读,感受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的作用。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利用ppt地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过程,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利用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
(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小结:
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学习评价
完成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
外侵略野心。出台了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亚洲:朝鲜: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直接原因)

中国:清政府执政,腐败无能。
知识链接: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欧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2.过程
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
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战争结束,清军惨败。
3.后果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钓鱼岛)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提问:(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你能不能分析出它对中国的影响?)
割地: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严重丧失。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
开埠: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陆。
特权: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远影响: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国内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对日本:增强日本侵略力量,促进日本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使得日本对外扩张更加张狂。
对远东格局:“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一步,日本控制了朝鲜。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下降。
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反侵略斗争高涨;帝国主义侵害程度最深
民间义和团组织的发展。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民矛盾
兴起:打着“扶清灭洋”口号,1900年在京津地区发展形成高潮。
主要活动:反抗帝国主义。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资料链接: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Niez)及理加略(Richard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1898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列强对此并不满足,妄图进一步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如口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
(2)经过(1900~1901)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借口。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后果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拆北京至大沽炮台,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堂延伸: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反帝爱国
指导原则与组织方式统一的领导中心,与军事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自发松散的组织,无统一领导中心,无统一指导原则
对外关系在平等基础上,与各国进行自由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盲目排外
斗争规模坚持十四年,转战十八省坚持两年,活动范围限于山东河北天津
结局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皆以失败告终
启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注定了农民阶级不能自己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