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这些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2)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1918年,国家颁布法令,宣布将各主要工业部门的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收归国有。)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

(劳动义务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劳动。)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2)在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在工业方面,

(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4)在贸易方面,

(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新经济政策实际上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

(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出强烈不满。)

(2)特别是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

(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兵变虽然被平息,但它反映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等人随之决定改变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工业方面的表现:

a.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b.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成工业一农业国。)

c.紧接着,苏联又开始执行1933~1937年的第二个

(五年计划。“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在“一五”和“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体制确立起来。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农业方面的表现

a.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b.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

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1)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1936年,斯大林宣布

(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同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部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

(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政治、经济两方面。

(1)政治方面表现为: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方面表现为: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b.

(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c.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

(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三、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改革

(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了政治改革,其中包括: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改革a.赫鲁晓夫进行的经济改革,主要内容有: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撤销

(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c.改革

(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d.

(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治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JaB88.Com

(1)

(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2)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之外的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已经解体。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1、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历史作用: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①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

2、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④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知识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

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新”: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水平测试讲义(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政策,应对国内战争。
①在农业上,实行集制。
②在工业上,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
④实行成年人义务制。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长期战争、自然灾害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①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造成经济危机。
(2)政治危机;
①农村中: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反而得到了强化,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②城市中: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不满,纷纷罢工;
③军队中: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年,列宁在俄共十大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内容:
①农业:用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②工业:在坚持发展和国家掌握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和的形式,实行。
③商业:允许,实行。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
(2)作用:



补充:
1922年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基础上成立,简称苏联。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形成过程
①(年联共大确定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年起,苏联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③(年联共大确定方针)农业集体化运动,配合工业化。
④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建立,也标志着确立。
(2)主要表现(或者特征)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3)影响
积极方面:
A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B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初期));
C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战后经济恢复也起了很大作用。
消极方面:
A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B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缺乏活力,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源。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6、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根本原因:。
(2)主要内容: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集体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3)影响
缺少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加上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做法,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教学建议:

①在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可以采用这种表格的对比方法,使你更容易掌握知识。

背景目的内容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建议运用教材上的图表《1913年——1925年的苏俄的农业生产情况》和《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并从网络或有关书籍中补充一些资料,说明苏俄在1913年——1925年发生经济发生哪些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个人的探究中,你能得出哪些经济发展中规律性的东西。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习作。

③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来实现。

辩论赛活动题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

活动方式: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收集资料

作品呈现方式:辩论赛:正方: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反方: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性质。

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髓在实践中的反映: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社会主义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等。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品: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2.新经济政策
(1)原因: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允许外国/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表现
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农业:(改革的突破口)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1)内容: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
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