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6课红军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第26课红军长征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6课红军长征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6课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过程]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问题探究[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课后完成本课作业

精选阅读

第四节红军的长征


第四节红军的长征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3.工农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质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妥协,对工农红军疯狂“围剿”的反动政策。这是国民政府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
2.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现了革命先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当代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榜样。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二、重点难点及疑问解法
(-)重点
遵义会议。
(二)难点
王明“左”倾错误。
(三)解决办法
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从遵义会议前后工农红军长征的截然不同的状况对比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决定对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应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不断斗争实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次灵活运用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2.王明“左”倾错误是指掌握了中央领导权的王明等人,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指导,教条地照搬苏联的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一种教条主义的、严重脱离实际的、极端的错误。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排斥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在军事上推行冒险主义,否定切合实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何历史意义?当代青年应该从中学习什么?”
2.收集有关外国人士对工农红军长征的评价资料。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
2.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王明“左”倾错误,军事领导人单纯防御的错误战略战术所致。
3.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正确与错误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
4.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最精干的力量,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二)整体感知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蒋介石仍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害怕、仇视革俞。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是红军长征的外部原因。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上的错误,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是红军长征的内部原因。红军长征的胜利,使革命转危为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回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推行的独裁政策引入新课。也可以放一段工农红军长征的影视片断或《长征组歌》,直接切入课题。
蒋介石“按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对不抵抗政策的强烈指责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对蒋介石政权构成了强大压力,但蒋介石又不放弃其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于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略,不难看出蒋介石“安内”是真,“攘外”是假,企图达到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压制民主运动的目的。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发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维护其反动统治,消灭革命力量。
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在反动政策的指导下,蒋介石发动了对根据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镇压了抗日民主运动,从而加剧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提问: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何没有造成这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1.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王明“左”倾错误当时在国统区、根据地推行的表现及危害。
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发动城市罢工、暴动;组织上大搞宗派主义;军事上反对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
主要危害是造成国统区党的力量的严重破坏,根据地革命力量的损失,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指导学生分析对比,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共同点:敌强我弱。据前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经验,说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也有胜利的可能,关键在于军事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判断和军事战略战术的失误,“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
挂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请一、二位同学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地图介绍长征初期的情况。
教师强调指出,长征初期,王明“左”倾错误仍然危害着红军的战略转移。由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采纳,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开始后,“左”倾错误继续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危害情况下召开的。因此遵义会议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遵义会议上的斗争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能够得到肯定?讨论发言。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历的经验,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的结果,是党内一批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对错误领导斗争的结果。
引导学生阅读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理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决策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已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重大问题,这种成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和总结实现的。这次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党中央的领导出现了很大的改观。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继续根据示意图,了解长征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讲清长征结束的标志。
此处还可介绍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
4.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四)总结
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困境中,通过艰苦的奋斗,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从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中,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确立了正确的领导和指导思想,为把中国革命5;向胜利,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力量。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重点解析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重点解析

一、长征开始

1、背景: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博古为首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日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一、选择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敌人的力量强大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

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A.贵州B.广西C.云南D.江西

3.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

A.四渡赤水河B.巧渡金沙江C.抢渡大渡河D.飞夺泸定桥

4.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行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

A.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

B.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抢渡大渡河·

C.四渡赤水河——抢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

D.抢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

5.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

A.毛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D.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问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1.D2.A3.B4.A5.C

二、简答:答:遵义会议在革命紧要关头,批评了博古等人的军事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所以,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熟悉挑战美苏两极格局的政治经济力量发展壮大的史实,记忆有关的组织、机构名称,理解世界由美
苏两极对立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三、认识图片材料的价值及其与文字资料的印证。
四、提高认识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
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难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互动设计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教师: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学生:首先看《欧洲共同体》地图,掌握欧共体成员国所属区域。结合教材有关欧共体的知识介绍,按提示阅读: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其主要目标和作用是什么?
1、背景:⑴原因:西欧生产力/经济的发展。⑵目的: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加快经济的发展。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2、形成: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
3、作用:⑴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⑵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知识巩固:投影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上个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已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有所发展,但战后又一度削弱。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二战后……不仅没有收缩,相反有更大的发展。表现在,其—……变成了经常性行为;其—……变成了指导经济增长的全面政策体系。
材料二: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工具,是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形式。具体地说,它是大垄断企业为了占据国外市场和资源,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从而形成一个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的超国家的经营体系……60年代中,一位法国作者在《美国的挑战》一书中曾警告说,美国跨国公司正在把欧洲国家的经济控制起来。
材料三: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投资的地区流向和部门流向都发生了变化,前者突出地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上……──均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20世纪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次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二战后其新发展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②据材料二,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反映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略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学生:首先结合教材指出以下问题
1、日本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是什么?
3、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是什么?
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巩固:投影展示一组材料:
材料一:通货膨胀率极高,失业人数超过五百万,并且罢工不断发生。所有的日本人都在准备沉重的赔偿。他们认为,日本要作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复兴,那就是愚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民的生活水准即使要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也不过是对遥远的将来的一个梦幻。但是,到1948年(后),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日本。……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而这样一个堡垒又不得不以极高的速度建成。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占领政策上实行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材料二: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质的订货单。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这样就使还在执行的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同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事实上,当朝鲜战争爆发、特别需求突然猛增的时候,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为此而高兴,并欢呼:“神风终于开始刮起来了!”……
──摘自(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请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所述,概括指出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怎样“急剧的变化”?
2.“盟军最高司令部”是指哪国设在日本的占领机构?促使其占领政策发生“较大的转变”的因素是什么?
3.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神风”指什么?
4.结合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有关动向,指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所带来的危害。
第1问需要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外历史有关内容加以回答。要点是:新中国建立、朝鲜北部建立了共产党政权。第2问要求学生概括出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冷战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第3问主要指1950年后,借助于美军的大批军用物资订货,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第4问主要为第二个子目“矛盾与问题”的学习作铺垫。使学生认识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变化,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有效根除,从而为其复活埋下了隐患。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1)试对“第三世界”的由来作简要概括。(2)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情况如何?(3)举例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作用。(4)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答案。
内容提要(1)概念: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又不愿介入美苏的争霸斗争,它们采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称为“第三世界”。
(2)①不结盟运动兴起原因:二战后的新兴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争霸的斗争。②不结盟运动兴起情况: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3)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改变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教师举例:1971年,在第三世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恢复。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题: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基本进程

①第一阶段:开始。随着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开始了的过程。

②第二阶段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快。

③第三阶段: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

④第四阶段: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⑤第五阶段:的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⑥第六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

⑤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成为其有力的推动者。

3、主要表现

①贸易的全球化:

②生产的全球化:

③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4、积极影响

二、问题与展望

1、问题:经济全球化以为主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2、展望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以及

,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通过这个基本进程,你发现在这个进程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大家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之多,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更应运而生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计划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一、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发展中国家B发达目家C第三世界D世界贸易组织

3、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①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型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④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拄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

A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B经济危机的发生

C环境保护问题D生态危机问题

6、当今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表明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加强B各国的利益趋于一致

C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淡化D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减弱

7、世界经济全球化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②使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③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④有可能给一些国家带来社会动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确保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

A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消除世界的贫富差距

C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D共同解决生态危机

9、“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理解是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③两极格局结束为全球化发展减少了障碍④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材料2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4)我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A

A

D

A

D

A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加快发展的原因:科技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两极格局结束。

(2)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源: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

(3)观点片面。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

(4)顺应潮流,把握机遇。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