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红军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第14课红军长征。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4课红军长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红军长征

[教学过程]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问题探究[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jaB88.cOm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课后完成本课作业

相关阅读

第12课红军长征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2课红军长征”,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2课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导入。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重要会议、大致路线、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意义)。

2、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二、小组合作讨论:

1、讨论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包括哪些?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关于长征精神可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语文课文。如:《七根火柴》等。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乱敌人围剿计划的事件是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渡过金沙江,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讲述有关长征的故事。

2、活动:“重返长征路”,指导学生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重要地名(地点)等,并动手绘制长征路线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3、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

教学反思:

红军长征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红军长征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2——6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二、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在课本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背景(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开始:时间、地点、初期的路线:1934、10、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乌江遵义

军经过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不遵义会议主要内容:解决…取消…肯定…确定…确立…

怕意义: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远长征后期路线: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征胜利两次会师:1935年吴起镇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甘肃会师

难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一大D.中共三大

4.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

A.吴起镇会师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5.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理由是

A.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C.选举毛泽东为最高负责人D.毛泽东独立负责军事

6.红军摆脱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被包围状况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B.夺取遵义后C.飞夺泸定桥后D.渡过金沙江后

二、材料解析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写出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长征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红军长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军长征》备课资料

〖自主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点拨解惑〗: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

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

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

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1936年10月,红军哪三大主力在什么地方胜利会师?请谈三大主力会师的重大意义?(P73)

①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②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5、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有关长征的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

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毛泽东

第14课内容歌谣巧记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

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

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

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达标训练〗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B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中依次渡过的河流是()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④湘江⑤乌江A⑤④③②①B④⑤③②①C①②⑤④③D④③⑤②①

4.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翻越雪山

5.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6.回顾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D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3)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5)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那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