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jAB88.cOM/p>2012届高考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复习教案
专题十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简况: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时间、参加国、操纵者、主要条约、作用、体系内所蕴含的矛盾;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是列强以实力为基础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这种调整与安排是短暂的,随着体系所蕴藏的矛盾的激化,体系逐渐被打破。
二、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实质等;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立:两大军事集团、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事件等;3、美苏争霸: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4、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日本与欧盟对其造成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与消失(注意其时间)、两极格局终结(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
三、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①、这次格局的转换不是通过战争的胜负来完成的;②、格局转换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③、转换过程中,以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决定一国在新的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精选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

二、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辩证分析能力。

2.通过比较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2.通过对联合国的成立的理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饱经战乱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平等合作的世界的共同愿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6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一、日本
1.明治维新
2..中国日安全困境及其出路?
3.简述民族性格对日本兴衰历史命运的影响。
①日本民族具有矛盾的性格,
②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菊与刀》所言:“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③日本民族的岛国心态使近代的日本民众比较保守和自卑,武士道精神又容易使之刚勇偏激,文化的缺失又使之习惯于丛林原则,塑造了其只有强弱没有善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特征集表现在武士道精神和近代“脱亚入欧”的外交战略中。
④日本的国民性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从而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自强,战争侵略周边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也为日本走向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4.日本的耻感文化和德国的罪感文化有何不同?
一、世界格局
1.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表现为经济制裁、贸易禁运、军事封锁和文化渗透。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针对美国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这次危机持续了13天,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夺霸权、进行核讹诈和玩弄战争边缘政策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美苏以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手段进行的一次空前危险的对抗。
3.马歇尔计划
4.杜鲁门主义
5.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协定,从而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1945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即世界银行WB)。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体系于1973年终结。
6.雅尔塔体系(答案略)
7.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⑤“冷战”后出现“一超多强”
⑥未来走向:多极化
二、朝鲜问题
1.名词解释:朝核问题(背景、过程及现状)
2.中国政府的立场: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3.为何中国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
三、苏联问题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2.匈牙利事件
3.欧亚经济联盟
4.休克疗法
四、中东问题
1.犹太复国主义(答案略)
2.茉莉花革命
3.伊朗人质危机
4.巴以冲突的原因?
5.颜色革命
6.为什么耶路撒冷被称为三大宗教的“圣城”?
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①传说耶稣受难地,基督教的圣墓教堂所在地;②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③传说穆罕默德曾在此拴过马,阿克萨清真寺所在地。
五、中国外交
1.三个世界:毛泽东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第一世界:经济和国防很发达的国家,具体就是指美国和前苏联。第二世界:经济和国防比较发达的国家,以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等。第三世界:经济和国防相对落后的国家,毛泽东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展中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的落后国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另起炉灶”
5.邓小平对全球的“东西南北”战略判断
6.为何中国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7.简述习近平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七、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
1..简述恐怖主义概念、产生的根源和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是国际社会就恐怖主义定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恐怖主义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一国之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不公、政治纷争、局势动荡则是恐怖主义盛行的温床。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贫穷和不公正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
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秩序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实质上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中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2..非传统安全是什么?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答案略。
3.试比较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对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和世界安全产生的影响?
八、判断
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中美的共识。(╳)
2.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的胜利。(╳)
3.“一带一路”中的“五通”最关键的是民心相通。(∨)
4.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
5.美国在中东的大民主计划是成功的。(╳)
6.亚洲"四小龙"是指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
7.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8.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雅尔塔体系。(∨)
10.随着美国的衰退,中国已经是全球化的领导者。(╳)

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案
专题六我国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对外关系:
1、基本特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隋至元朝,对外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2、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外国文化;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发展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开明,政策开放等;②、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和文化传播;战争;
4、对外政策:①、对外开放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闭关锁国政策:A、含义:B、C、影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5、外贸商路:
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交换物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②、隋唐:分海、陆路。海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③、明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清康乾以后,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6、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①、五口通商大臣;②、1858年,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1861年,设总理衙门;④、1901年,划北京东交民巷民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民国时期:①、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内容、目的);②、北洋军阀政府:A、《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C、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③、南京国民政府:A、从“绝对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B、1943年,收回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④、特点: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其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新中国的外交
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政策与方针;②、简要成就:A、同苏联等17国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2、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方针:“一大片”;概况: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1972年、1979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1971年第26届联大;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A、B、C、D、E、
四、规律认识:①、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我国传统的外交政策。②、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国际地位,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3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探究点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产生前提核心思想产生结果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人类中心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分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对

人地关系的另一种极端认识

人地伙伴论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以往经济行为所存在的问题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例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一般过程,通过本题可以使学生对本探究点中涉及的知识进一步的落实。

解析:地理环境决定论诞生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随人类中心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人地伙伴论发展起来,故三者呈逐次递进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其理论指导下,人类一般不会造成环境问题。人类中心论在农业上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在工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对矿产资源的大肆攫取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人地伙伴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良好理论的诞生并不能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同步实施,因此到目前为止,世界环境仍然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答案:A

伏季休鱼是人地关系的哪一种思想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伙伴论C.人类中心论D.人定胜天论

命题意图:本题进一步让学生落实对三大人地关系思想内涵的区分。

解析:伏季休鱼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在产卵期间雌鱼和幼鱼的安全,从而减轻某些海区曾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的现象,是人地伙伴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的具体体现。

答案:B

探究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内容要求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各国经济发展目标不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在判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的区别时易把所有的现象都归结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因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则着重阐释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过程和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原则,在其他版本教材中仅体现了前面三个,对于“阶段性原则”主要记忆教材上提到的那个实例,进行简单理解即可。其他的三大原则应重点区分,其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以分析某种人类活动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层面或原则。应用时应注意,不同内涵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面,不同原则侧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

例2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发展,条件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目的。

(3)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涵、原则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需要结合本探究点加以区分各自的区别,真正弄懂各概念的差异。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包括三点,即图中的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本题揭示的就是这三者的关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答题就比较容易。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阶段性四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代际、人与生物、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合作。

答案:(1)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2)生态经济社会(3)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围绕着 ()

A.人类文明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 D.知识的积累

2.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我国古代民族的图腾是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图腾的存在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D.人地伙伴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在人地关系中认为人的意志可以代替一切,可以“决定”一切,所以又称惟意志论。它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样,把复杂的人地关系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在人类中心论影响下会造成()

A.人为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适度减缓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4.下列做法符合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A.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单产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填海造陆,增加土地面积

5.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①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应该在遵循、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环境③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④可持续发展是人地伙伴论的最终目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早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7.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符合()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8—10题。

8.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B.AC曲线

C.AD曲线D.AB曲线

9.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10.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控制城市化进程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11.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2.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力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

13.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

A.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B.持续性——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C.共同性——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D.阶段性——创立全球环保同盟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4—15题。

1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

15.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综合题

16.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B.C. D.E.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17.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选择填空)。

A.经济系统B.生态系统C.人的管理调控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以人地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只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A可以把古代人所崇拜的图腾看做神化了的自然物,比如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鹿的犄角的怪物。在自然界中,“龙”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于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从本质上说,人类对于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帖耳,任其摆布。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属于人类受控于外界环境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3.B人地中心论以人为本,其做法单纯把地理环境看做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中心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此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4.C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既可以达到提高农业单产的目的,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从而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是从环境保护出发,减少因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对地表和水资源等破坏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面积围湖造田,虽然可以缓解粮食和耕地不足问题,但因湖泊面积相对较小,围湖造田的结果使湖泊萎缩,从而使湖泊失去调节能力或调节能力下降,洪灾发生的极率和破坏能力大大增加;海洋面积广阔,填海造陆带来的水面减少对整个海洋来讲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并不能改变海洋对大气等调节作用,所以ABD选项可以说都实现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所以选C。

5.D人地伙伴论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①是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③是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6.D华北地区是严重的缺水地区,其产生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年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又有人为原因(工农业大量用水,加上环境污染和用水浪费,更加剧了缺水程度)。而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虽然能增加用水量,但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直接用于灌溉农田会污染农田和地下水源等,所以这三项都不能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则可以减少浪费,又没有对环境构成威胁。

7.C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8.DAB曲线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最不可取。

9.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突出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10.A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并不限制城市化水平;但若集中布置城市用地,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11.C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12.A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符合持续性原则。《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符合共同性的原则,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符合公平性原则。

13.A可持续发展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推广是出于保护地球生物,实现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目的在于保护地球生态多样性,原则同上;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即在于减轻地球环境、资源压,以保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属持续性原则;创立全球环保同盟,则是倡导国际合作,体现的正是共同性原则。

14.C15.D解析:该地经济活动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条件,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16.解析: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

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17.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答案:(1)生态经济社会(2)C(3)公平性

(4)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如:工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环境资源(矿产资源、地形、水源等);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