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一、日本
1.明治维新
2..中国日安全困境及其出路?
3.简述民族性格对日本兴衰历史命运的影响。
①日本民族具有矛盾的性格,
②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菊与刀》所言:“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③日本民族的岛国心态使近代的日本民众比较保守和自卑,武士道精神又容易使之刚勇偏激,文化的缺失又使之习惯于丛林原则,塑造了其只有强弱没有善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特征集表现在武士道精神和近代“脱亚入欧”的外交战略中。
④日本的国民性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从而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自强,战争侵略周边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也为日本走向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4.日本的耻感文化和德国的罪感文化有何不同?
一、世界格局
1.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表现为经济制裁、贸易禁运、军事封锁和文化渗透。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针对美国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这次危机持续了13天,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夺霸权、进行核讹诈和玩弄战争边缘政策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美苏以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手段进行的一次空前危险的对抗。
3.马歇尔计划
4.杜鲁门主义
5.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协定,从而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1945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即世界银行WB)。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体系于1973年终结。
6.雅尔塔体系(答案略)
7.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⑤“冷战”后出现“一超多强”
⑥未来走向:多极化
二、朝鲜问题
1.名词解释:朝核问题(背景、过程及现状)
2.中国政府的立场: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3.为何中国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
三、苏联问题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2.匈牙利事件
3.欧亚经济联盟
4.休克疗法
四、中东问题
1.犹太复国主义(答案略)
2.茉莉花革命
3.伊朗人质危机
4.巴以冲突的原因?
5.颜色革命
6.为什么耶路撒冷被称为三大宗教的“圣城”?
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①传说耶稣受难地,基督教的圣墓教堂所在地;②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③传说穆罕默德曾在此拴过马,阿克萨清真寺所在地。
五、中国外交
1.三个世界:毛泽东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第一世界:经济和国防很发达的国家,具体就是指美国和前苏联。第二世界:经济和国防比较发达的国家,以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等。第三世界:经济和国防相对落后的国家,毛泽东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展中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的落后国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另起炉灶”
5.邓小平对全球的“东西南北”战略判断
6.为何中国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7.简述习近平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七、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
1..简述恐怖主义概念、产生的根源和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是国际社会就恐怖主义定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恐怖主义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一国之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不公、政治纷争、局势动荡则是恐怖主义盛行的温床。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贫穷和不公正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
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秩序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实质上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中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2..非传统安全是什么?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答案略。
3.试比较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对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和世界安全产生的影响?
八、判断
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中美的共识。(╳)
2.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的胜利。(╳)
3.“一带一路”中的“五通”最关键的是民心相通。(∨)
4.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
5.美国在中东的大民主计划是成功的。(╳)
6.亚洲"四小龙"是指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
7.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8.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雅尔塔体系。(∨)
10.随着美国的衰退,中国已经是全球化的领导者。(╳)

扩展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

二、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辩证分析能力。

2.通过比较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2.通过对联合国的成立的理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饱经战乱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平等合作的世界的共同愿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6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知识点总结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知识点总结”,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有四对:

(1)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如普奥干涉法国革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参加对法作战。

(2)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如殖民侵略的加剧,亚非拉人民不断掀起反殖、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

(3)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如国际无产阶级同国际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4)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如英国与西、葡、荷、法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英法与俄国争夺黑海海峡的斗争;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斗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一战的爆发等。

进入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矛盾更加复杂,头绪更多。这包括:

(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和成长,打破了数百年来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如对苏联、中国无一例外地采取武装干涉、经济封锁、政治渗透等手段试图扼杀之,但事实证明它们失败了,从此世界出现两种制度共处的局面。尤其是二战还提供了反对法西斯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结盟的新经验。二战结束后两大社会制度冷战、缓和、激烈竞争、和平共处,贯穿于当代世界的全过程。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包括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30年代的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其集中表现形式为先是从列强争霸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间的矛盾到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美国与欧洲联盟、日本间的矛盾以及欧洲联盟内大国的争斗。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苏联实行社会扩张政策和大国主义、老子党立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兄弟党之间,出现了苏联的控制与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权主义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并一度出现像1968年的苏联武装侵略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苏中边界冲突事件等。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经过: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

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内战烽火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转战陕北: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解放东北全境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基本消灭了其精锐部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淮海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下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平津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4、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开始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1927—1949)反动统治的覆灭。

一、选择题

1、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B、与共产党合作

C、与美国妥协D、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2、蒋介石曾()次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A、三B、二C、一D、五

3、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

4、1946年6月,蒋介石对()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A、华东解放区B、华南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D、中原解放区

5、()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

C、重庆谈判D、渡江战役]

为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是()战役。

A、辽沈B、淮海C、平津D、渡江

6、南京解放时间是()

A、1949年4月21日B、1949年4月25日

C、1949年4月27日D、1949年4月23日

二、填空题

1、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

2、1947年夏,和,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派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

2、三大战役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3、我们取得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1、请回答:

①这幅图反映了毛泽东到哪参加谈判?

②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去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③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

④谈判结果如何/

2、请回答: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来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这是两位领导在哪一次战役前的论断?

②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

③这次战役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1、D2、A3、D4、C5、B6、D

二1、《双十协定》2、刘伯承;邓小平3、辽沈;淮海;平津

三1、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并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支军队: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条战线: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个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四1、重庆;争取真正的和平,并戳穿蒋的阴谋;欺骗人民,为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双方经过43天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倾刻崩溃,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长达22年的专政统治。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领导者态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不同:前者清政府不发动甚至压制民众的抗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不同: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1)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4)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