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

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巩固知识系统。通过分析材料一、二、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在讨论中学会辨证

2、讲授二次革命

(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出示有关宋教仁的图片、资料及二次革命形式图)

(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3)讲授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介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谔)

3、讲授护国运动

3、讲授护国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5、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出示地图,引导整理北洋军阀的势力分布。

6、社会习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但毕竟在社会习俗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选取其中一些社会习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化。出示P91,文献选读。

(1)剪发辫

(2)易服饰

重点介绍中山装及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7、总结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中国社会要进步,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出路在哪里,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社会进步力量和思想启蒙,为第20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一、民国初年的政局

1、二次革命

2、护国运动

3、军阀割据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

1、剪发辫

2、易服饰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相关知识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3、通过十月革命必然爆发、新政权的建设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目标一应属于该完成的知识目标,熟悉教材即可解决;目标二体现“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教学中应该从基本概念的阐释入手,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目标三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教学中应该以灵活方式处置之。
重点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重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导入:可通过设计“你知道苏联是怎样诞生的吗?”直接导入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2页的内容,分析归纳了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稍停)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回答)
一、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T: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社会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3、一战加剧了矛盾
师: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师: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师。上述三点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二、过程——‘阿芙乐尔’的炮声
1.二月革命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1500万壮丁被强征入伍,饥饿席卷全国,沙皇统治日趋虚弱,资产阶级也左右不了局势,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沙皇专制制度上。在国际上,有力量镇压俄国革命的英、法、德三国正厮杀得难解难分。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结束了。
2.《四月提纲》
师: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列宁回国后发表的《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为武器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但是,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3.十月革命的胜利
师:(请学生打开地图册,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形势图,教师结合地图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认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近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十月革命的图片、照片、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列宁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三、影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师:请同学阅读课文来回答十月革命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生:(思考、回答)
师: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师: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呢?
生:(思考、回答)
师: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钢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师: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影响?
生:(回答)
师: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其次在于它走的是一条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发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则是由农村包围城市)。再次就是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的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成熟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有利时机,发动广大人民进行革命,一举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使俄国和其他受压迫国家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了解《四月提纲》和武装起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在俄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结合世界大事分析十月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时政,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苏联是怎样诞生的吗?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了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
讲授新课: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背景
在1861年俄国发生了农奴制改革,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依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依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窄,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正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原因。
材料一: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封建剥削形式。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学生答: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是相对落后的
材料二:课本两幅图,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发生的什么条件?
学生答: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三:
1914年的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人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战中,俄军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材料三说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哪一条件?
学生答:一战激发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材料四:课本P78小方框里的“布尔什维克”。
前面三项条件都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拥有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过渡: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又是如何迎来胜利曙光的呢?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冬宫,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被摘了下来,革命的红旗也代替了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顷刻间被推翻。这次革命在历史上被称为“二月革命”。那么,这场自发的武装起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学生答: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甘居次要地位,成为辅助性政权。但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是采取暴力手段建立一个苏维埃领导的政权,还是继续支持临时政府,两个政权长期并存,友好相处?革命后的俄国到底向何处去呢?
2.《四月提纲》的发表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流亡国外的列宁在1917年4月16日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什么新方针?
学生答: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的方针。
列宁为什么在《四月提纲》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答:列宁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主要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及利用政权解决当时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迫切的问题,一是经济问题(土地和面包),一是和平问题(退出战争)。列宁认为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二月革命后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应当设法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并利用无产阶级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和退出战争。可以说,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解决了二月革命后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步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革命和平发展的可以及其丧失:鉴于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的特殊形势,列宁还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列宁认为,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下,“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两个条件保证了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是,临时政府用武力对付示威群众,并下令通缉列宁,使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及时调整政策,在1917年7月底召开会议,作出了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重要决议。
3.彼得格勒起义
1917年8月底,原沙皇将军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一周后被平息,到9月15日,科尔尼洛夫被逮捕。在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大增,越来越多的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手中,其中包括彼得格勒,莫斯科等重要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这一切表明:武装起义的时机已逐渐成熟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时间及简要过程。
注意: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名称使用的都是俄历,公历时间分别是在3月和11月,识记时不要搞错了。
俄国革命的过程: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
讨论:通过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总结出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农村,这就是“城市中心论”;(2)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3)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学生答:主要有四点:政治上,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国政权归苏维埃;外交上,通过了《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上,颁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以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组织上,选举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材料: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
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法令》
通过教材和上述材料,你认为新政权的性质如何?
学生答:新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政权。
苏维埃政治体制有何特点?与欧美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学生答:特点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而人民委员会则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欧美实行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并且确立起了一套新的苏维埃政治体制。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正式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22年,成立苏联。
讨论: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大家可以从领导力量、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答:从领导力量来看,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拥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列宁的正确领导是其突出体现。
从俄国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客观上是因为俄国资产阶级比较软弱。
从国际环境来看,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厮杀,无暇援助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远的革命,揭开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俄国迅速摆脱封建落后,建成一个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
(2)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世界范围内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纪元,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3)它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进程及其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两种制度并存,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板书设计: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背景
1.与西方列强相比处于落后地位;
2.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一战期间,俄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
1.二月革命(1917月3月)
2.《四月提纲》的发表(主要内容)
3.彼得格勒起义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主要包括性质,国内和世界意义三点)

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

一、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教材中邦联政府的缺陷,理解1787年宪法制定的必要性。
2.通过比较美国的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培养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3.本节重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4.在本课内容中,抽象的法律、政治概念较多,如邦联、联邦、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等,学生可首先查阅有关资料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以便课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1787年宪法所涉及的主要原则及历史作用
主要原则内容: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出现。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历史作用: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关于美国的两党制
从历史上看,美国基本实行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通过竞选总统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美国民主党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总统获胜并连任四届总统,民主党因而连续执政20年。民主党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由反对奴隶制的东北部工商业主及中西部开发各州的农业企业家代表组成。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开始执政,并在南北战争中击败南方奴隶主势力平息了内战。1860年至1933年70多年中,除16年外,美国均由共和党执政。该党群众基础主要是郊区和南方的白领工人及年轻人。二战后中产阶级为其新的支持力量。
两党政治主张无实质区别。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总统选举中,由两党最高组织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本党总统候选人和总统竞选纲领。两党以在国会大选中获席位多少区分多数党和少数党。两党党员人数不定,视投票情况而定。民主党的标志为驴,共和党的标志为象。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1.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项目不同点相同点
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选民选举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任期制终身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有实权无实权
政府行政首脑总统首相
内阁的产生方式总统任命议会产生
内阁的特点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其受到议会的制约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协调首相和议会的关系
例题: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
C.英国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D.英国首相和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B
解析:主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总统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理解。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非直接选举产生,A项错误;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脑,B项正确;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非是内阁,C项错误;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2.“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异同
(1)不同点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联邦也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现在的美国、德国、印度等。
邦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实际上就是邦联。
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联邦的范围小,邦联的范围大,邦联之中有联邦,但联邦之中无邦联。欧盟中就包含了一些联邦国家,如德国。
第三,两者的机构不同。联邦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邦联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
第四,两者的职权不同。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联邦法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律不得与它相抵触,联邦法院的判决,其效力适用于全国,各州政府、法院和公民均有遵守的义务;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宪法和法律,可以建立本州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领导下属各级政府。
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第五、两者的国际交往不同。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不过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邦联不是国际交往的主要主体,其成员国各自保持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具有主权实体性质的仍是成员国。
(2)共同点:
第一、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都属于复合制。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曾属于邦联的美国、瑞士、德国先后改组为联邦,相反,属于联邦的原苏联于1991年年底成为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松散的邦联)。
总之,邦联是“国家的联合”,而联邦则是“联合的国家”。
例题:下列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B.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C.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D.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邦制”这一概念的理解。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错在在对外关系方面,不仅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8广东文科基础.32)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中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体现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A项不符合时间要求可删去;B、D两项比美国都晚,可排除。
例二(2008江苏历史单科B)(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2分)
答案:
(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例三(2007江苏单科.17)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获知,此人应是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开国总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任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由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因此可判断B项是正确的。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②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A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B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有关的原始历史影像和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⑴播放幻灯片《古代人是怎样看电影的》
⑵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它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不知什么人,仍诱使你去想象刚才视乎看到的地方……随后不知怎的,你隐的感觉到惊心动魄”
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或电视剧
⑷提问式,询问学生什么是“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以及他们名字由来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电影常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与此同时,作为姊妹艺术的电视则被称作“第八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现代艺术,也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种类。)
2、讲授知识:
教材共分成两个子目:“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换成“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和“电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子目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电影的发展过程;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
这个问题教材涉及较少,可采用启发式教学:电影需要电,那么电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了电,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
当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物质文明满足了,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的需求
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商业利润的驱动
(事实上,早在电影、电视诞生的初期,其商品属性就已经显露出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因为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馆里首映了电影,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便成为了富翁。
正是由于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洛杉矶近郊小镇好莱坞,迅速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城市。)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对“视觉暂留”与“缩短曝光”加以解释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②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难找出电影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的一间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
★细心的学生会问,我们曾经在第十六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讲过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而且从时间上来看要比卢米埃尔兄弟要早,那为什么这里却没有提及爱迪生而是卢米埃尔兄弟呢?那么到底是谁最早发明的电影呢?
其实两个都对,如果问法国的,那一定是卢米埃尔兄弟;如果要问美国的,那肯定是爱迪生。
美国人爱迪生失去了成为电影之父的大好机会。实质上,在卢米埃尔兄弟之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可以容纳50英尺凿孔影片的电影视镜。只是电影视镜只能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爱迪生拒绝公开他的影片,认为此举会“杀死一只会生金蛋母鸡”。伟大的发明家因此错过了“金蛋”也失去了“母鸡”。
③电影的发展过程
从对电影做出贡献的角度(发明者、改革者、演员、场所、奖项五个角度)去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步: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电影
第二步:格里菲斯(美)改革电影“现代电影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三步:卓别林(英)《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时代》
第四步:好莱坞以及著名导演与明星简介
第五步:奥斯卡奖的相关内容
④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这是拔高的环节
★从无声到有声(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只是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第一部完全有声电影是《纽约之光》)
★从黑白到彩色(最初人工为胶片上色,因为工作量大,因此选择重点来涂色,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浮华世界》(1935年),采用彩色胶片)
★从小规模、低技术到大规模、系列化、专业化制作(比如《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数字电影等)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的电影今后必将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
相对电影,电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这一子目的难度相对较小,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电视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首先,从电影到电视的过渡,我会选择性的采用几种方式:
(1)播放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转播
(2)引用广东2007年高考第24题
(3)从当下热播的节目、电视剧入手(十七大、嫦娥奔月)
其次是正文部分。这一子目,我也分四个问题:电视的发明及发展概况、电视的特点、电视的功能、电视的影响。
其中前三个子目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解决。
至于第四个问题(电视的影响),我采用问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这样既能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
3、回顾教材:把教材的体系、框架、线索重新梳理一遍
4、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①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
②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③影视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