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

小学安全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jAb88.cOM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②3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③英法政治地位削弱: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⑥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苏德为什么要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其后果如何?
答案: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慕尼黑协定》和西方国家一贯的敌视使苏联警惕“祸水东引”。而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同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二)探索与争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领域的斗争,你认为最大的赢家是谁?最大的输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要点: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英、法。
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轻信希特勒宣传的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使得他们一直采取了姑息退步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国侵略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到了战前的充分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足够准备。正是英法等国狭隘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不仅没有换来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关阅读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是本课的重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规律引导:演变的实质是的调整,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2、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土地归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时代享用,不得,但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强迫耕作土地(3)封建土地所有制:①产生——春秋时期:由于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田,井田制日趋公元前594年,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改革,这就形成了新的所有制。②法律确立——战国时期:新兴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各诸候国先后开展了运动。其中较为彻底的变法是秦国的。它以形式确立土地所有制。③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屯田制”三国时,曹操为了筹措军粮,实行制。这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北魏土地制度实行制,隋代和唐代前期,继续实行这种制度,其的规定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这种制度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④冲击:“均田免粮”:明代后期,土地,加上天灾,租税沉重等原因,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李自成的农民军针对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的口号,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⑤彻底废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全国进行,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生产和经济,严格限制的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的征派和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3)演变:①战国:②汉初:③汉武帝时:④中唐以来:⑤明清时期:(4)评价①积极作用(前期和中期):②消极作用(明清时期):2.“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2)具体表现:①明代:②清代:(3)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经济②客观原因:A明中期侵扰我国东南沿海B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例如荷兰占领中国)③C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思想原因:(4)评价①积极作用:②消极作用: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逐渐于世界潮流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产生及缓慢发展过程(1)明朝中后期:产生(2)清朝:缓慢发展2、主要特征(1)微弱、稀疏;(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3)发展水平低;(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发展缓慢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①经济结构方面:②政治结构方面综合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2、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哪些严重后果?(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一、选择题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3.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4.《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其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脏或枉法论罪。材料二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材料三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摘自《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清·雍正帝语材料四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2006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4)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1(09年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8天津39题部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封建土地所有制:(1)基本类型: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②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变动趋势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3)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危害: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时代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相同点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维护封建统治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重农抑商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闭关锁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以巩固封建经济。首先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再次,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1)反映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1分)不是。(1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2分)(2)还沿用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都实行过“海禁”政策。(2分)重农抑商的后果是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的正常流通,加剧了土地兼并;(1分)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业资本的积累,(1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1分)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3)回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2分)原因: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需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生产原料。(2分)一、选择题1.A2.C3.B4.D5.B6.B二、非选择题7.(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8.(1)重农抑商。(2)认为工商皆本,反对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位置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历史: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热;文化旅游热;电视等媒体宣传。1.D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2.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3.B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选B。4.(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来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一定的活力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具有延续性(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博大、开放、汇聚百川;③优劣融于一体。

(三)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①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近代以来,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传统文化表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

(四)传统文化的构成: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还包括法家、墨家、兵家、道教和和佛教等。

(五)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

1、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传统:

①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意志;

②提倡天下大同、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奉公等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贵和尚(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等。

2、社会制度中的优秀成分:

①行官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

②相对先进和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选官制度)

③官员的政治修养、个人修养及其施政之道等。

3、其它方面:

①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②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

(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

1、传统文化的优劣融于一体的特征。

优:见上。劣: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等。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3、有关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1)孔子的儒家学说和20世纪初尊孔复古逆流的区别

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调整以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而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是想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并维持他们的统治,是反动的倒退的复辟。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

(2)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的区别。

A、批判的程度和内涵不同。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非无条件地否定孔子其人其说,而是在正面肯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的同时,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而“文革”中对于孔子及其思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实质也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B、目的、作用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独裁,促使了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文革”中的破坏孔庙的行为是一场文化劫难,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C、不同。

(3)东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腾飞是否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结果?

东亚部分地区的经济腾飞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便利的自然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并快速发展的推动。

同时,为应对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别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4)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

否。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现代的思想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尽管在东西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

(5)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原因.

①统一而强有力中央集权的政治行政系统;

②古代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先进性;

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自足,完整的体系;

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4、怎样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二:外来文化。

1、外来文化的内涵。

2、古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及经验教训。

(1)汉唐。唐对外推行开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

(2)明清。明清对外趋于保守,结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认识。①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开放与否,与当时国家的先进、强大与否有关。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独特性,应该注意融通各种文化,不断发展自身文化。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等等.

3、近代以来对待西学的不同派别,列表简要概括其主张及其影响.(1840—1949)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兴办近代企业.

(3)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抵制西学.

(4)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在中国进行制度改良,倡导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

(5)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思想革命。

(7)无产阶级,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4、现代以来对待西学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949—当今)

(1)1949年后的照搬苏联模式。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要吸收从古至今以及各种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文化,借鉴的标准是“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

(2)对外来文化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生吞活剥,既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因素: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文化

1、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现代化实践。

2、几个相关问题。

(1)深圳文化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A、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生产关系某些层面和环节进行调整而导致的变化.

B、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深圳特区人便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增强了竞争观念、效益观

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念的。

(2)正确认识现代化实践、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前人创造出来迄今仍发挥影响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支流,是新文化的源泉,但并非新文化的本原。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

(3)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而生产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裂痕。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什么是21世纪的先进文化。

(1)21世纪的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A、提倡开拓、竞争、公平,反对尔虞我诈、拜金主义.

B、提倡在法律面前.真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在结果、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在这方面,要强调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创新、求实、科学民主,讲效率、讲功利、公平竞争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同时要讲求社会责任、统筹协作和奉献精神.这要强调与外来文化的区别。

2、怎样建设21世纪的先进文化(对三个材料的理解)

见P136材料三。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________。
(1)基本特点: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2)瓦解原因: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瓦解标志──税制改革(“初税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_______。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________,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________。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________;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_______等问题。
2.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________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西汉时期:________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________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________;
(3)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________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________政策。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_______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________。

1.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国家重视农业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贸易不发达D.重农轻商的思想
2.《齐民要术序》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总结6世纪前南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
C.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3.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4.孔子《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主要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
5.《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
6.下图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B.春秋
C.战国D.秦朝

1.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
2.井田制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
3.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带来什么社会问题?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
4.中国古代为什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目的)有什么影响?
5.明清为什么要实施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

1.“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使中国与世隔绝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B.自耕农主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5..《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该材料表明()
①大国争霸,原疆界打破②周朝礼制破坏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④井田制瓦解
A.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D.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6.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份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了()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7.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
8.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
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边,道亦不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参考答案:

1.D2.C3.C

1.D2.B3.A4.C5.D6.D7.C8.A9.D

第23课美术的辉煌集体备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3课美术的辉煌集体备课,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1)新古典主义美术

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特点:选材上,窜则严峻的重大题材,往往是古代和现时的重大题材。

国家

主要成就

法国

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仪式》;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美术

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传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找新的寄托。

特点: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的完整统一,强调色彩的运用。

国家

主要成就法国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发表了浪漫主义宣言;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把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顶峰,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没落和浪漫主义绘画的到来。他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西班牙

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描述了西班牙人民法抗拿破仑入侵的史实。

(3)现实主义美术

随着19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而掀起的艺术思潮。

特点:注重表现现实,用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国家

主要成就

法国

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在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也是现实主义画派的核心人物;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

俄国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

特点:19世纪70年代,受光学发展的影响,强调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主要成就

早期代表人物

莫奈(法国):代表作《日出·印象》;马奈(法国):《草地上的午餐》。后期代表人物

荷兰的梵·高: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法国塞尚:被推崇为“现代绘画之父”,代表作《樱桃和桃子》。

(5)现代主义美术

背景:①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特点:它是20世纪一系列反传统的美术流派的总称。主要特点是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艺术更趋极端化。

立体派: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干的并置、重叠,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国家

主要成就

法国

马蒂斯:《舞蹈》。

西班牙

毕加索:最有影响力的立体派画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

第24课音乐的发展

1、音乐

(1)浪漫主义

背景: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

国家

主要成就

德国

①贝多芬: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被称为“乐圣”,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早期作品受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其中《合唱交响曲》被认为是“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②舒曼:浪漫主义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幻想曲》。

奥地利

①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主要有《小夜曲》、《魔王》。

②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2)民族乐派

背景:伴随着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而出现,以民族题材为主题,具有本国民族特色。新课标第一网

国家

主要成就

俄国

柴可夫斯基:被称为“旋律大师”,代表作舞曲《天鹅湖》《睡美人》

捷克

德沃夏克:著名交响曲《自新大陆》。

(3)印象派音乐

背景:受印象画派的影响,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与和声体系。

国家

主要成就

法国

德彪西:《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4)现代主义音乐

背景:二战后,运用电子手段的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它起源于美国。

国家

主要成就

美国

“猫王”普莱斯利:彻底改变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形式(爵士乐Jazz)

英国

“甲壳虫”乐队: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主要成就。2、影视艺术的发展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②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增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

(2)电影艺术的发展

①默片时代: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到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世界电影之父”。美国人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有重大改进,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英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默片时代)最著名的艺术家,经典作品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1896年,中国上海“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

②有声黑白时代:1927年,美国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有声电影诞生。

③有声彩色时代:1935年美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的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的出现。二战后,电影艺术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

④“第七艺术”:电影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戏剧之后,被称为“第七艺术”。

3、电视艺术的发展

①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电视。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宣告了电视艺术的诞生。

②俄裔美籍物理学家兹沃尔金研制成功电子摄像管(1923年)和电子显像管(1931年),现代电视系统基本定型。因此,电视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③二战后,电视大规模普及,被称为“第八艺术”。1954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70—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电视节目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4、影视的影响

①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应着人类在科学上的进步。②影视艺术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各种信息,丰富人类生活,进行远程教育,引领社会风尚。③对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重要问题解析1、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而现实主义文学则重在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2、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关系

(1)区别:①从产生背景看,现实主义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结果;现代主义美术是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危机的结果。②从表现内容来看,现实主义美术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美术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③从表现手法上看,现实主义美术继承传统;现代主义美术虽然也对传统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强调反传统。现代主义美术是反传统的各种流派的统称。

(2)联系:二者都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二者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当时的现实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