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沪教)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沪教)。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沪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重点与难点: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教与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明、发现、成果。

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

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相关阅读

开启化学之门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开启化学之门》,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复习(1课时)
【学习目标】1.复习化学研究的对象,能区分常见变化的类型,能说出常见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2.复习巩固常见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熟练基本操作,能进行简单的正误判断;
3.复习本章进行的探究实验,掌握实验现象,实验原理。
【学习重点】本章的知识点,重要实验,重要概念。
【学习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框架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理解。
(1)这两种变化本质区别是,
(2)这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
例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
B.矿石粉碎;铜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铜绿;
C.铁矿石炼铁;水受热变成水蒸;
D.汽油挥发;樟脑丸久置后体积变小。
例2.下列能量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水力发电B.太阳能发电C.核能发电D.火力发电
2.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是,物理性质通常是指物质的,而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等都是性质。
(2)注意“变化”和“性质”在表述上的区别。
例3.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变化或性质。(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碾碎放入燃烧匙内并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3.如何做好探究实验。
(1)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
(2)准确记录现象与结论(注意现象与结论的区别);
(3)了解常见仪器,掌握基本操作;
(4)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环节。
例4.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例5.小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还要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做出猜测:你的猜测是。
(3)活动过程和记录:
第①种情况第②种情况第③种情况
所需时间87s54s25s
结论
(4)问题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用的水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及现象结论。

例6.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溶液,分别是澄清石灰水、酒精、白醋,请设计实验,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三种液体鉴别出来。(信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物理方法: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三种液体,然后闻其气味,有酸味的是,有特殊气味的是,没有气味的是。
(2)化学方法:
第一步: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三种少量的无色溶液,然后分别通入气体,出现浑浊的原溶液是;
第二步是。
三、总结与反思
下表是小伟同学探究蜡烛燃烧火焰温度和蜡烛组成的实验报告,在空格中用简练的文字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与图示实验现象结论
将一细木条按右图所示放入火焰中,约2s后立即取出木条中间被烧的痕迹最轻,越向两侧,被烧的痕迹越重蜡烛火焰的温度

最高,温度最低。
将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玻璃片上有石蜡燃烧后生成了


将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石蜡燃烧生成了


四、达标检测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质B.光合作用C.海水晒盐D.含硫火柴燃烧
2.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镁粉是制烟花的原料,是因为它()
A.质软B.能燃烧且发出耀眼的白光
C.能导电D.是银白色金属
3.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C.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4.化石燃料资源将日趋桔竭,太阳能、风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力发电,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B.风力发电时,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C.太阳能发电时,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
D.煤和石油燃烧时化学能转化光能和热能
5.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2)实验操作要规范化。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盐酸和铜绿反应后的液体应倒入废液缸中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为防止液体洒出应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
C.量取40mL液体时最好选用20mL量桶分两次量取
D.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五、教学后记

九年级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全章学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备课组长____
【知识梳理】
⑴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化学带给我们什么:⑵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a物理性质
(如:)
⑴研究物质的_______①物质的性质b化学性质
(如:)
a物理变化
2.化学研究的内容②物质的变化b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⑵研究物质的________
⑶研究物质的________
⑴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基本仪器及其操作等)
3.如何学习和研究化学⑵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书本几个探究实验,如铜绿性质实验、加热碳酸氢铵、镁带燃烧等)
⑶学习化学需要认识化学符号:如___,___,____。
【重点难点】
1、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物理变化: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化学变化: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要明确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特别注意,常说的化学变化中伴随的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只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而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要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一定要根据________生成来判断。
2、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物理性质: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首先,要明确两者的概念。物理性质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定是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为有些物理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并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其次,要学会判断出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第三,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第四,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间的区别。一般来说,在叙述中有“可以”、“能”、“易”等判断词出现,则是讲性质。
3、要认真观察好化学实验,做好探究实验
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小于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1/5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
【当堂训练】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D.玩具机器人“变”形
2、下列化学工艺最早是从我国产生的是()
A.酿制葡萄酒B.制火药C.电解法炼铝D.合成氨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酒精灯的焰心温度最高,所以用焰心加热
B、为缩短加热时间,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不用预热
C、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
D、为节省药品,用剩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瓶里
4、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
A.阅读B.调查C.实验D.计算
*5、一位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2.8g药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左,此时应该()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平衡螺母
6、下列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食盐能溶于水,具有咸味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铜能够导电D.酒精容易挥发
7、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8、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BCD

【课后巩固】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有1~2个答案)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B.植物的光合作用属物理变化
C.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化学变化D.铜丝在火焰上加热,有黑色物质生成
2.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时发光发热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吹熄后产生一股白烟
3.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没有安全隐患的是()
A.夜晚发觉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B.冬天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用煤炉取暖
C.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盖上锅盖D.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
*5.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
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二、填空题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和、和、和。
2.运用哪些性质(填具体的性质)可以区别厨房中的下列物质:
①白糖和食盐②铜导线和铝导线
③白酒和白醋④酒精和水
3.在以下所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4.氯气具有以下性质①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③加热时,能和铁作用生成氯化铁④有特殊刺激性气味⑤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性能的次氯酸
在①-⑤中,属氯气物理性质的是属氯气化学性质的是
*5.2014年央视“3.15晚会“发出消费
预警称劣质涂改液中一些有害成分严重
超标。某种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
分文字如图,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
此图分析、推测修正液的性质.各答出一点: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6.

ABCDEF
(1)请指出以上实验仪器的名称:
A;B;C;D;E;F。
(2)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除了以上仪器外还要用到的仪器是:,。
7.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的装置能用于(填状态)类物质加热。
(2)实验室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通常使用的仪器是,但当试管较小时,就可用一张纸折叠成一个来加入固体粉末。不指明用量时,取用固体粉末的用量是。加样时先要把试管放,然后让试管和纸槽一起,以免。
(3)若试管中的药品是碳酸氢铵,则管口有(填气味)气体产生,管壁有,如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将会看到。
(4)若试管中的药品是碱式碳酸铜,则试管内固体变为色,管壁有,如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将会看到。
*8.右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__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50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________(填写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③写出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第一章细菌



详细介绍:第一章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第一章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