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形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可以构成物质,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记住常用元素的化合价,书写物质正确的化学式,纯净物有固定组成,一种物质只能有一个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读懂相关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份及其含量。

[知识整理]

[经典例题]

例1,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中又有重大突破,发射神舟号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N2O4,发射时反应可写为(CH3)2N-(NH)2+2N2O43N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个数比为C:H:N=1:4:1

B、参加反应的物质中只含有C、H、N、O四种元素

C、在宇宙中(失重条件下)比地球还难做过滤实验

D、该反应中只有氢元素的比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该题考查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是物质由元素组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中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每个偏二甲基肼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个数比为1:4:1;其二考查一个非常正式的科普知识,太空中物质没有质量,故过滤操作无法进行;其三考查在化学反应中元素比合价的变化,除氮元素从存在化合物中全部转变为单质中氮元素外(单质中比合价为零),其它碳、氢、氧元素均还存在于化合物中,故D答案有错。

【答案】D

例2,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者不反应),而B中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由此可得到那些结论?

【分析】本题要求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判断实验结论,A瓶中由于NO2的密度大于H2,下沉速度大于B瓶,加上分子在不断运动,而B瓶中仅仅依靠分子的不断运动,故A瓶两种气体易均匀混合,而B瓶速度较慢。

【答案】⑴NO2的密度大于H2的密度;⑵分子在不断运动,增大分子间的间隔。

例3,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⑴2个氮原子______;⑵2个氢分子______;⑶2个钠离子______;

⑷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⑸氯化镁中镁元素为正二价______。

【分析】原子、分子、离子的符号和元素比合价是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它们各自的表示方式,特别要注意离子符号应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表示,用n+或n-表示(n=1时,不写出来),化合价应写在元素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答案】⑴2N;⑵2H2;⑶2Na+;⑷2SO42-;⑸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认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并学会区别物质的类别。

2.学会判断酸、碱、盐等各类化合物。

3.理解判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依据;组成中含碳元素的为有机物,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无机物,但要注意像CO、CO2、CaCO3这些物质,虽然含碳元素,但由于性质和结构和无机物相似,但仍属于无机物。

[知识整理]

[经典例题]

例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⑴单质_____________⑵酸_____________⑶碱_____________

⑷盐_____________⑸氧化物_____________⑹有机物_____________

【分析】上述六种元素的两种或几种元素可形成多种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单质,书写时要正确把握各类物质的特征和概念,正确写出化学式。

【答案】⑴O2、Cu;⑵H2SO4、H2CO3;⑶NaOH、Cu(OH)2;⑷Na2CO3、CuSO4;⑸H2O、Na2O;⑹CH4、C2H5OH

例2,下面是物质分类图,请将“氧化物”、“化合物”、“单质”、“纯净物”、“盐”等名词填写在适当的方框中:

【分析】该题要求能非常清楚理解物质分类的依据,要注意纯净物和混合物是依据物质种类区别即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而单质和化合物是依据纯净物中元素种类来确定的,即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酸、碱、盐也属于化合物。

【答案】①混合物;②纯净物;③化合物;④单质;⑤氧化物;⑥盐

例3,化学来自于生活,用于生活,下表是生活中常用物质溶液的PH值及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编号①②③④⑤

名称食醋白酒白糖水石灰水纯碱溶液

主要成分CH3COOHC2H5OHC12H22O11Ca(OH)2Na2CO3

溶液PH3771110

试回答:

⑴将上表①~⑤中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填序号,下同):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___。

⑵当有人被蚊虫(释放一种酸性物质)叮咬后,为减轻疼痛,可在伤处涂____________。

⑶用久的铝壶内有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可用____________少量多次清除。

【分析】这是集物质分类和性质的一道非常现实生活问题的习题,要求理解酸、碱、盐、有机物的分类依据,来区别它们,并理解各类物质的性质,即酸和碱起中和反应,CaCO3、Mg(OH)2可与酸类物质反应。

【答案】⑴①、④、⑤、②③;⑵④或⑤;⑶①

第三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4.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6.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计算。

7.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变化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8.认识质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整理]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和原子的质量均未发生改变。

金属活动顺序表:

①只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除K、Ca、Na)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

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催化剂的特点: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本身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体现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各物质微粒个数比;各物质间质量比。

[经典例题]

例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分析】该题重点在于“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产品中”以上四种类型中一定将反应物中所有原子转入产品的只有化合反应,而其它反应类型均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且不一定都是期望的产品,只有期一种产物为期望产品。

【答案】B

例2,关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A、B各取5g混合,使其反应,则C和D质量之和一定为10g。

B、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C和D的质量比。

C、如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D、如C和D分别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且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各微粒的相对质量和计算数决定,故A、B不正确;在C答案中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而D答案中中和反应一定要酸和碱的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较多,如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就生成盐和水。

【答案】D

例3,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22845

反应后质量/g待测240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分析】该题首先要从各物质的质量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从数据分析得Z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为零,故是反应物,Y和Q质量均增加,故为生成物,但Z消耗84g,而生成的Y和Q总质量为31g,所以由此推断,X也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质量为53g,即有Z反应后得到X、Y、Q三种物质。

【答案】A

第四节溶液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溶液和乳化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2.通过实验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常用的溶剂。

4.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5.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6.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7.认识溶解度的涵义及使用溶解度曲线。

8.溶液、溶解性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整理]

本节知识可归纳如下:

水是常用溶剂,物质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导电性增强。

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外界的条件有关(如温度),气体物质还与压强有关。

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可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利用该曲线可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利用根据曲线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也可以比较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等。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受温度影响不受温度影响

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单位g无单位

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液的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测定酸碱性用指示剂,测定酸碱度用PH测纸。

乳化是液体小液滴悬浮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这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除油污的原理。

[经典例题]

例1,下列操作能改变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是()

A、加硝酸钾B、加少量水C、温度不变蒸发水D、升温E、降温

【分析】该题条件为饱和溶液,可列表分析各组成的变化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

A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变大变小

C等比例减少等比例减少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

E减少不变变小

【答案】B、E

例2,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t2℃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填“”“”“=”)B物质的溶解度。

⑵t3℃时,将50gA物质溶于1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__________方法。

【分析】两曲线交点处是该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点;由图可查,

t3℃时,A的溶解度为50g,而150g水中可溶解75gA物质;由于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

【答案】⑴=;⑵不饱和;⑶降温结晶。

专题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第一节单质

[学习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说出氮气、氢气、碳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

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

3、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

[知识整理]

请按下表整理,与同学们交流

单质性质用途制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氮气

氧气实验室制法

工业制法

氢气

实验室制法

金属

(共性)

铁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经典例题]

1、铁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一位同学应用上述反应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选用的仪器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和铁丝球应如何放置?

(2)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3)实验要进行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你知道

时间较长的原因吗?

〖分析〗试管中的铁丝与试管中的氧气、水作用形成红综色的铁锈,由于试管内氧气减少,压强降低,导致试管内水面上升。

答案:(1)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把烧杯移至试管下方使

试管口浸没在水中,并用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

(2)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

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同时能观察到铁丝生锈。

(3)铁生锈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为了保证空气中的氧气能完全

与铁丝反应,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第二节氧化物

[学习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2、认识水的组成,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

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二氧

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4、知道一氧化碳主要性质及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的反应。

5、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6、知道氧化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以及除铁锈的方法和发生的反应。

7、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8、记住常见一些氧化物的颜色,如:氧化铜、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等。

[知识整理]

1、请按照下表要求填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氧化物主要物理性质主要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主要用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2、写出下列物质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盐酸②稀硫酸③一氧化碳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

[经典例题]

1、“旺旺雪饼”袋内有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1)生石灰属于(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2)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某同学对它作了一系列的探究,其实验方案如下:

问题与猜想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问题一: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使用取足量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触摸杯壁

不能作干燥剂

问题二: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

(4)对它还有一个要再探究的问题是:

〖分析〗此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考查生石灰的类别、用途以及在空气中变质后产生的

新物质

答案:(1)氧化物(2)CaO+H2O==Ca(OH)2

(3)问题一:无发热感

问题二:碳酸钙;取小纸袋中的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变质后的产物是碳酸钙。

(4)变质后的固体物质中是不是全部是碳酸钙(或完全变质需多长时间?等)

第三节常见的酸

[学习目标]

1、知道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了解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

识酸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

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

性质。

[知识整理]

小结学过的盐酸、硫酸的知识,并作交流

盐酸、硫酸相关知识

酸物理性质(浓酸)化学性质(稀酸)相似的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盐酸

硫酸

[经典例题]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请你设计出

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鉴别它们,并要求三种方案的实验现象不相同。

项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分析〗盐酸、硫酸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物质,它们的性质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利用它们不同的性质多角度加以鉴别

答案:

项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方案一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少量试样,然后用酒精灯微热。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稀盐酸,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硫酸。

方案二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少量试样,各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或其他可溶性钡盐)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等。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

方案三用两支试管取少量块状石灰石,分别向其中加入不同的试样。能不断产生气体的是稀盐酸,反应很快停止的是稀硫酸

方案四取两张白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不同试样在白纸上写字,然后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干。其中能使白纸炭化,出现黑色字迹,则蘸取的是稀硫酸,另一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

方案五用两支试管分别取适量试样,放在酒精灯上,(在通风橱里)加热浓缩。其中变得黏稠的,则原溶液为稀硫酸,不变黏稠的为稀盐酸。(此时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缩液体,在白纸上写字,能产生黑色字迹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第四节常见的碱

[学习目标]

1、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

质及用途;认识强碱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

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3、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

[知识整理]

1、小结学习过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的知识,并作交流。

名称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氨水

2、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

碱溶液的组成特点

碱溶液的共同性质

碱有共性的原因

[经典例题]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你的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在溶液中存在H2O、Na+、OH-等粒子,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呢?围绕问题进行探究。

答案:

你的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是H2O的作用吗?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不变红色说明不是水分子的作用

2、是Na+的作用吗?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不变红色说明不是钠离子的作用

3、是OH-的作用吗?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色说明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氢氧根离子的作用

第五节盐

[学习目标]

1、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

1、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知识整理]

小结学过的盐的知识,并作交流

1、按要求写出下列盐的化学式(各写3个)

①铵盐、、;②碳酸盐、、;

③硫酸盐、、;④盐酸盐、、;⑤硝酸盐、、。

2、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盐和酸反应;

②盐和碱反应;

③盐和金属反应。

[经典例题]

下图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常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生成产物中的水已略

去)。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B是一种常见的气体,

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F、D的化学式:A________;F___________;H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E+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又是由D与盐酸反应得到,所以H是NaCl;E和盐酸反应得到NaCl和气体B,可初步判断出E可能是碳酸钠,B可能是CO2,从而推理出D是NaOH,又已知A是一种建筑材料,分解出CO2,可推出A可能是CaCO3,C是CaO、

G是Ca(OH)2,进而推出F是H2O

(1)A、CaCO3F、H2OH、NaCl(2)①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③CO2+2NaOHNa2CO3+H2O

第六节有机物

[学习目标]

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2、知道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3、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状态的差异。

4、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知道蛋白质是分子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简单实验了解蛋白质的一些性质特征,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5、知道几种人们熟知的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作用。

[知识整理]

1、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以及有机物和含碳化合物的关系

2、交流与讨论

①列举出几种食品中的有机物。

②葡萄糖、淀粉或纤维素的转化关系,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淀粉。

③油脂有哪些元素组成,油和脂肪常温下在状态上有何差异。

④蛋白质和氨基酸有何关系,蛋白质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

⑤列举出几种维生素,交流讨论他们的作用与存在。

[经典例题]

1、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各种酶

都是蛋白质。蛋清、鲜乳汁也含有蛋白质。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含Cu2+、Ba2+、

Ag+等的可溶性盐)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急生

命。因此,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试根据上述所给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CuSO4、AgNO3、Ba(NO3)2、AgCl四种物质中,无毒的物质是。

(2)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让病人服用的悬浊液(俗称钡餐),

而不服用碳酸钡,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量的,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

使人中毒的离子。

(3)若因误服BaCl2而中毒。下列方案中,可作为较佳解毒措施的是。

A.多饮糖水B.饮用Na2SO4溶液C.饮用食盐水D.多饮用鲜牛奶

〖分析〗本题涉及的化学知识主要是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遇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会发生凝固变性。

CuSO4、AgNO3、Ba(NO3)2、AgCl中AgCl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胃酸,所以无毒。

(1)钡餐是硫酸钡,而碳酸钡虽然不溶于水,却能溶于胃酸产生有毒的钡离子。

(3)Na2SO4是无毒盐,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而解毒,

牛奶是富含蛋白质的营养物质,饮用后能与重金属盐作用而解毒

答案:(1)AgCl(2)BaSO4盐酸Ba2+(3)B、D

专题三化学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学习目标]

了解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质、用途、药品的存放以及一些重要的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仪器如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量筒、集气瓶、漏斗、长颈漏斗、托盘天平、玻璃棒等;重要的实验基本操作如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酒精灯的使用与加热,仪器的洗涤,气体的验纯,仪器的连接与装配、溶液的配制,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溶解、过滤、蒸发等分离或提纯物质的实验操作方法等。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题目立意: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量筒、滴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答案D)

例2.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和操作有无错误,如果有,说明如何改正。

(题目立意:考查倒入液体并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及过滤、蒸发等操作)

例3.量取25ml液体,最好选用()

A.10ml量筒B.50ml量筒C.20ml量筒D.100ml量筒

(题目立意:考查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应选择精确度高,量取次数少的量筒。答案B)

第二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学习目标]

1、初步记住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主要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曲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运用物质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5、了解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仪器,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6、练习和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所以这样操作的原理,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方法指导]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好化学必须从做好实验,学好实验开始。

①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初中常用仪器有:试管、烧杯、酒精灯、烧瓶、胶头滴管、量筒、蒸发皿燃烧匙、漏斗、玻璃棒、药匙、镊子、水槽、托盘天平、试管夹、铁架台(附铁圈、铁夹)石棉网,坩埚钳。

根据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可按以下情况分类:

(1)可用于受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其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直接受热,烧杯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受热。

(2)用于称量和量取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

(3)用于取药和夹持的仪器:取固体粉末或小晶粒状药品用药匙;取块状固体用镊子;取小量液体或逐滴加入液体时用胶头滴管。用于夹持的有试管夹,铁架台(附铁圈,铁夹),坩埚钳。

(4)其他仪器:漏斗,长颈漏斗,集气瓶,玻璃棒等。

②基本操作的内容:

(1)药品的取用:重点掌握固体粉末和块状固体装入试管的操作方法;液体药品的倾倒方法和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注意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气味。没有注明药品用量时,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品要盖满试管底部,药品取用后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外壁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既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3)物质的加热:能受热的仪器才可用于物质的加热。直接加热时,先使仪器均匀受热,给试管里的固体粉末加热时,药品应斜铺试管底部,若在加热过程中有水生成,则要注意加热前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给试管液体加热时,要注意液体的体积,试管的规格,试管的倾斜度试管夹夹持的位置,试管口的方向等问题。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4)在移取少量液体时,要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加热后有气泡产生B、蜡受热熔化

C、海水蒸发析出食盐晶体D、白糖加热变黑

分析:根据物质的外形,状态有无变化,以及是否有某些现象发生,是可以作为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参考,但最科学的办法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它是否生成了其他的物质,例如本题的选项A和C从表面看好象有其他物质生成,A有气体放出,C有食盐产生,但它们都不是水发生了变化,而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逸出和食盐析出而已。

选项B,蜡受热熔化,也只是状态变化,液态的蜡仍然是蜡,冷却后又成为固体蜡,本质未变,但选项D,白糖加热变黑,这种黑色物质已不是白糖,它既无甜味又不溶于水,已完全失去了白糖所具有的性质,它是炭所以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例2、在下列各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酒精可以燃烧B、白糖可溶于水

C、生石灰遇水能生成熟石灰D、铁在潮湿空气中能生锈

分析:“性质”与“变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比如:“木材能燃烧”是指木材具有这种化学性质(可燃烧)。“木材在燃烧”是指木材正在发生一种化学变化(燃烧),因此“变化”是物质性质的表现而“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根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告诉我们这些物质“可以”怎样或“能”怎样这都是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而不是正在发生的现象。选项A,由于酒精燃烧时,酒精发生了变化转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了其他物质,同时发光发热,选项C,生石灰遇水时转变为熟石灰,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生石灰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D,铁在潮湿空气中能生成铁锈,铁锈与铁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所以这三项都是指化学性质,选项B,白糖可溶于水,属于溶解性,所以选项B属于物理性质。

例3、下列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C、用天平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

分析:给试管加热应用试管夹夹持;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易失火;手直接拿砝码会污染砝码或引起锈蚀而导致称量不准确,应该用镊子拿取;滴加液体时若滴管触及容器壁,容易弄脏滴管,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故该题选D。

第三节气体的制备以及性质实验

[学习目标]

主要是初中教材中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杂质或尾气的处理装置),性质验证、实验现象、结论、操作规则的掌握。

[经典例题]

例1.如下图,在实验室制氢气和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锌粒中混入了少量大理石,使产生的氢气中混入了少量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盐酸的酸雾及水蒸气。为了制得纯净、干燥的氢气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氢气中CO2、HCl可用通过NaOH溶液除去,少量水蒸气可通过浓H2SO4干燥剂除去。为实现以上实验要求,请回答:

(1)在a~f各种装置中应选择的装置(填写符号代号)____。

(2)正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写符号数字代号)

从左到右:()接();()接();()接()。

(3)为什么在停止加热时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才停止?

(题目立意,考查制取氢气的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除杂质的先后顺序、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顺序及其原因。答案(1)a、d、f、e(2)①接⑤;④接⑧;⑦接⑥(3)略。)

例2.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氨气(NH3)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其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氨气能跟氧气起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在常温下氨气还能跟酸、CaCl2和CuSO4等物质起反应。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

1.实验室制取(不包括收集)氨气的装置,可选用制取____(H2或O2或CO2)的装置。其理由是____,收集氨气可用____法。

2.若要制得干燥的氨气,可用____做干燥剂。

3.写出氨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4.将氨气溶于水制成氨水,应选用下图装置中的____(填序号)。

ABC

(题目立意: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答案为

1.O2反应物为固体与固体,且反应需加热向下排空气法

2.氢氧化钠或碱石灰等

3.

4.A

第四节物质的鉴别、分离、提纯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常见气体:O2、H2、CO2、CO等和常见离子:H+、OH-、、Cl-、等的鉴定方法.在混合物分离和提纯中,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和应用.

[学习目标]

例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①Na2CO3②KCl③Zn(NO3)2④CuSO4四种溶液,先直接鉴别出一种,再逐一鉴别出其余物质,则鉴别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根据特征颜色,再根据鉴别物质与其它物质反应中特征,正确分析.答案为B.)

例2.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N2、CO2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____.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利用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及其特性而除掉气体.答案N2)

例3.硝酸钠溶液中含有Cu(NO3)2、AgNO3、Ba(NO3)2三种杂质,为使三种物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提供的试剂是Na2CO3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那么所加试剂顺序是①____②____③____

(题目立意:考查常见物质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条件应用)

专题四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以化合物AmBn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注: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2、A的质量分数=×100%

注、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某元素的原子个数应写在该元素符号前面,不能写在右下角。

3、AB元素的质量比:

=

注: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4、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AmBn)的质量×A的质量分数

5、混合物中

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100%

或==×100%

【例1】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毒奶粉事件,是不法分子在牛奶或奶粉中添加了有毒的三聚氰胺造成的。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H6N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检测食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推算其蛋白质含量。例如,若检测到牛奶中的氮元素质量分数≥0.46%,即为蛋白质含量检测合格。某种不合格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6%,若向1000g该牛奶中加入2g三聚氰胺,请计算此时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说明不法分子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

【答案】(1)1266∶1∶1466.7%(2)0.49%目的是提高牛奶中含氮量,造成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高或合格的假象

【解析】(1)C3H6N6的相对分子质量==12×3+1×6+14×6==126

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4×6)==6:1:14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66.7

(2)加入三聚氰胺后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000g×0.36%+2g×66.7%≈4.9g

×100%≈0.49%

【规律小结】化学式的计算要看清元素符合右下角的数字,这些数字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一

1、酚酞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14O4。

(1)酚酞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2)酚酞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3)酚酞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

2、(2009海南)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H6N6)是一种化工原料,有轻微毒性,计算:

(1)三聚氰胺相对分子质量:

(2)三聚氰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

(3)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物质溶解性的量度,受外界温度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影响

溶剂量要求100g无要求

溶液是否饱和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

计算公式溶解度=×100%

×100%

单位克(g)1

联系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

(1)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会换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的有关换算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制作“叶脉书签”需要lOO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问:

(1)配制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g.水的质量是g;

(2)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配制,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是

g。

【答案】(1)1090(2)50

【解析】(1)氢氧化钠的质量=100g×10%=10g,水的质量=100g-10g=90g

(2)设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0%x=100g×10%

X=50g

【规律小结】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稀释题的关键是利用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变式训练二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了预防疫情,防疫人员使用了各种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试计算:

(1)亚氯酸钠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2)现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亚氯酸钠消毒液1500kg,需要亚氯酸钠________kg。

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用x,Y等字母表示);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和或相对分子质量和),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边;

○4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5列出比例式,求未知数;

○6简明写出答案。

2、常见的题型有:

(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

○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含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若遇到不纯物时,应先把不纯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度=不纯物质的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例3】某班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到连云港碱厂参观,该厂主要产品之一是小苏打(碳酸氢钠)。参观结束,同学们带回一些化验室里废弃的小苏打样品,来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假设该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9.3g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求:(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NaCl+CO2↑+H2O(1分)

8458.544

xy4.4g

==x=8.4g

==y=5.85g

(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0.3%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2.5%

答:略(或其他合理解法)。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已知量(二氧化碳的质量)及反应的关键所在,从图中可知,当消耗掉25.1g稀盐酸时,反应恰好完全,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

【规律小结】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与技巧

1、守恒法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元素的质量守恒或某种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和质量守恒,可以使化学计算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守恒法”时,要注意巧妙地选择两状态中总值不变的物理量建立等式,不纠缠中间过程。只考虑始终状态,实际上是整体思维在化学中的作用。

2、差量法

若题给条件不是某种始量或终量,而是过程前后始量与终量的差值,用“差量法”求解十分简便。‘‘差量法’’的关键是分析过程前后形成差值的原因,找出差值与已知量、未知量的关系。

变式训练三

1、取某碳酸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95.8g水充分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解答问题:

(1)当加入196g稀硫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g。

(2)计算加入的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试通过计算求出加入98g稀硫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延伸阅读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讨论,采用问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

关键知识点拨

(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1.

2.

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1.决定

(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

(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A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错。

根据分子的定义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

[解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首先要分清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氯甲烷是一种纯净物,从宏观上讲,它是由碳、氯、氢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从微观上讲,它是由CH2Cl2的分子构成的。所以,二氯甲烷不存在碳、氢气、氯气等物质,而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只能构成一个二氯甲烷分子。故A、C、D均错。答案为:B。

例3.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____。

(2)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易获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

[解析]此题集识图、概念于一题,考查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这部分知识关键要明了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判断粒子属性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属于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因此,本题答案为:(1)BDF(2)EF(3)CE

例4.某元素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为()

A.B.C.D.

[解析]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是相同的,根据这一原理列代数方程可解得化合价的数值。但必须注意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需讨论有两种情况。

设该元素为R,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价为x。

当x为奇数时,化学式为R(NO3)x、R2(SO4)x则:a+62x=M,2a+96x=N

解得:

当x为偶数时,化学式为R(NO3)x,则:a+62x=M,a+48x=N

解得:所以,答案为A、C

例5.锂(Li)、钠(Na)、钾(K)、铷(Rb)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离子符号和元素的化合价如下表所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Li+Na+K+Rb+

元素化合价+1

Li+1

Na+1

K+1

Rb

请你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观察上表,写出其中的规律:____。

[解析]首先找准表中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的内容。横向:(1)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2)离子所带电荷数;(3)元素的化合价。纵向可以比较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化合价数相等。

测试题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B.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C.分子之间有空隙、原子之间无空隙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是()

A.B.C.D.

3.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装璜时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B.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

C.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4.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对化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原子观点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②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5.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11B.15C.17D.37

6.已知X、Y两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它们的离子Xm+、Yn-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a=b+m+nB.a=b-m+nC.a=b+m-nD.a=b-m-n

7.A、B、C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4、-2,这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BC4B.A4BC3C.A2BC3D.A3BC2

8.W、X、Y、Z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4、1、6、2,则下列各组化学式正确的是()

A.W2Z、Y2XB.ZW2、XY2C.Z2W、X2YD.WZ2、YX2

二、填空题:

1.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2.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在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在它们相同数目的分子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____。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若该粒子为一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则x=____,y=____。

(2)若该粒子为R2+,则x=____,y=____。

(3)若该粒子为Mn-,则x=____,y=____。

4.将元素、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或电子分别填入下列有关空格内。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

(2)氢气____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____。

(4)具有相同____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5)Na与Na+属于同一种____。

(6)铁原子核内含有26个质子和30个____。

(7)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为一个原子得失____的数目。

(8)酸在水中电离时能产生相同的氢____。

(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的氢____。

附:测试题答案

一、1.D2.C3.C4.D5.B6.D7.C8.C

二、1.Al2O32.水分子氧元素氧原子

3.(1)188(2)208(3)18-n8

4.(1)原子(2)分子(3)离子(4)质子

(5)元素(6)中子(7)电子(8)离子(9)元素

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物质的分类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物质的分类”,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关键知识点拔]
(以投影形式打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项目纯净物混合物
概念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区别①一种物质
②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③有固定的组成
④有固定的性质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②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③没有固定的组成
④没有固定的性质
联系

(二)单质和化合物
项目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相同点均为纯净物均为纯净物
不同点①由一种元素组成
②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②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联系

(三)氧化物
项目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概念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组成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交叉关系)都是金属氧化物(从属关系)
性质①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SiO2除外)
②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①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
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酸、碱、盐
项目酸碱盐
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阳
离子全部是氢离
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相同点均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导电(电离)
不同点酸=H++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OH-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组成特点一定含氢元素一定含氢、氧两种元素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联系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A.水煤气B.冰水混合物C.生铁D.食盐水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即“一物”或“多物”的判定。其中A、C、D选项中的物质均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只是状态不同,实为同种物质——水。故答案为:B。
例2.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氧气跟某物质反应的生成物D.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析]对氧化物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既“二元必有氧”。
A中的元素种类无法确定为几种,B、C同样无从考证其中是否有两种元素。因此,答案为:D。
例3.某物质经鉴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是纯净物B.可能是混合物
C.肯定是某一种单质D.一定是一种稀有气体
[解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于组成每种物质的各种元素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所以混合物中的元素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是一种。例如: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O、H、N等多种元素;O2和O3的混合物就只有一种元素。可见,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不一定是单质。正确答案应为:B。
例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属于非金属的是______。
①水银②空气③氯酸钾④五氧化二磷⑤糠水⑥硫粉
⑦加热碱式碳酸铜后的剩余固体⑧氨气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物质分类的依据以及对相关概念外延的把握。
其答案为:②⑤;③④⑦⑧;①⑥;④⑦;⑥
例5.现有Ba、H、C、O四种元素。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填化学式)
(1)酸性氧化物____(2)碱性氧化物____(3)碱____(4)酸____(5)盐____
[解析]根据这几类化合物各自的组成特点和化合价法则即可确定其化学式:(1)CO2(2)BaO(3)Ba(OH)2(4)H2CO3(5)BaCO3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A.纯净物、混合物B.金属、非金属
C.纯净物、化合物D.含氧酸、无氧酸
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稀有气体、浓硫酸、胆矾B.金刚石、石灰石、铁矿石
C.天然气、碱式碳酸铜、液氧D.石墨、熟石灰、水煤气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分类完全相符的是()
A.亚硝酸钠、NaNO2、盐B.氧化铁、Fe3O4、氧化物
C.纯碱、NaOH、碱D.酒精、CH3OH、有机物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C.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酸中一定不含金属元素
5.“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A.有机物B.碱C.氧化物D.金属或合金
二、填空题:
1.下列是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石墨②一氧化碳③干冰④碳酸⑤碳酸钙⑥乙醇⑦C60⑧甲烷⑨纯碱。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属于盐的是____,属于酸的是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
2.下列各组均有四种物质,其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将该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填在横线上。
(1)CuO、NO2、NaOH、Fe2O3,____;
(2)O2、N2、Al、C____;
(3)空气,氢气,碘酒,盐酸____;
(4)食盐,蔗糖,酒精,醋酸____。
3.填写下表(类别指酸、碱、盐、氧化物、单质)
名称氢氯酸生石灰铜绿硫酸
化学式ZnNaOH
类别
4.在酸、碱、盐、氧化物这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是____,一定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是____。
[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一、1.C2.D3.A4.B5.D
二、
1.①⑦③⑤⑨④⑥⑧
2.(1)NaOH(2)Al(3)氢气(4)食盐
3.
锌氢氧化钠
HClCaOCu2(OH)2CO3H2SO4
酸单质氧化物碱盐酸
4.碱氧化物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讨论,采用问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

关键知识点拨

(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1.

2.

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1.决定

(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

(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A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错。

根据分子的定义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

[解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首先要分清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氯甲烷是一种纯净物,从宏观上讲,它是由碳、氯、氢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从微观上讲,它是由CH2Cl2的分子构成的。所以,二氯甲烷不存在碳、氢气、氯气等物质,而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只能构成一个二氯甲烷分子。故A、C、D均错。答案为:B。

例3.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____。

(2)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易获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

[解析]此题集识图、概念于一题,考查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这部分知识关键要明了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判断粒子属性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属于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因此,本题答案为:(1)BDF(2)EF(3)CE

例4.某元素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为()

A.B.C.D.

[解析]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是相同的,根据这一原理列代数方程可解得化合价的数值。但必须注意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需讨论有两种情况。

设该元素为R,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价为x。

当x为奇数时,化学式为R(NO3)x、R2(SO4)x则:a+62x=M,2a+96x=N

解得:

当x为偶数时,化学式为R(NO3)x,则:a+62x=M,a+48x=N

解得:所以,答案为A、C

例5.锂(Li)、钠(Na)、钾(K)、铷(Rb)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离子符号和元素的化合价如下表所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Li+Na+K+Rb+

元素化合价+1

Li+1

Na+1

K+1

Rb

请你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观察上表,写出其中的规律:____。

[解析]首先找准表中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的内容。横向:(1)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2)离子所带电荷数;(3)元素的化合价。纵向可以比较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化合价数相等。

测试题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B.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C.分子之间有空隙、原子之间无空隙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是()

A.B.C.D.

3.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装璜时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B.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

C.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4.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对化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原子观点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②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5.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11B.15C.17D.37

6.已知X、Y两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它们的离子Xm+、Yn-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a=b+m+nB.a=b-m+nC.a=b+m-nD.a=b-m-n

7.A、B、C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4、-2,这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BC4B.A4BC3C.A2BC3D.A3BC2

8.W、X、Y、Z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4、1、6、2,则下列各组化学式正确的是()

A.W2Z、Y2XB.ZW2、XY2C.Z2W、X2YD.WZ2、YX2

二、填空题:

1.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2.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在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在它们相同数目的分子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____。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若该粒子为一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则x=____,y=____。

(2)若该粒子为R2+,则x=____,y=____。

(3)若该粒子为Mn-,则x=____,y=____。

4.将元素、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或电子分别填入下列有关空格内。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

(2)氢气____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____。

(4)具有相同____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5)Na与Na+属于同一种____。

(6)铁原子核内含有26个质子和30个____。

(7)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为一个原子得失____的数目。

(8)酸在水中电离时能产生相同的氢____。

(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的氢____。

附:测试题答案

一、1.D2.C3.C4.D5.B6.D7.C8.C

二、1.Al2O32.水分子氧元素氧原子

3.(1)188(2)208(3)18-n8

4.(1)原子(2)分子(3)离子(4)质子

(5)元素(6)中子(7)电子(8)离子(9)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