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北京版)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5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北京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北京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知识要点:

一、课文重点:

第一课:《故乡是北京》

1、本首诗表达(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思想感情)。

2、“只看……便觉得……单想……便勾起……”写出(作者对这些景物、食物很熟悉,很亲切)

3、“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写出(作者到过很多地方。)

4、“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中的“还是”“最”,直接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思想感情)。

5、第2自然段写(古老的北京之美),第3自然段写(现代化的北京之美)。

第二课:《我爱家乡的柿子》

1、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第二自然段“黄灿灿”“小巧精致”“犹如……皇冠”写出(花美),“开满”写出(花多)

3、第三自然段“一下子”“冒出”写出(柿子长得快)“许许多多”写出(柿子多),“青里透亮”写出(柿子美丽可爱)

4、第四自然段“到处”“缀满”写出(柿子多),“闪闪发亮”写出(柿子美丽可爱)。“垂涎欲滴”写出(柿子很诱人)。

5、从哪能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从2-4自然段:开花、结果、丰收的景象。和从5、6自然段:摘柿子、吃柿子的快乐都能看出来)

第三课:《可贵的沉默》

1、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三次场面是(热闹)(沉默)(热闹)。

2、因为孩子们在沉默过程中,由只会(享受爱)转变成会(回报爱)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

3、沉默的原因是(孩子们为以前只会享受爱而愧疚)

4、第一次热闹是因为孩子们懂得(享受爱),第二次热闹是因为孩子们懂得(回报爱)

5、(“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祝贺!当然祝贺!”又是一片肯定的答案。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有的还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回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几乎所有孩子……快乐地交谈……父母的祝福”)这些语句都能看出(孩子们兴奋,高兴,骄傲的心情)

“问爸爸!”“不,问奶奶!”“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看出(孩子们兴奋的心情)

第五课:《古诗三首》

1、《山中送别》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2、《赠汪伦》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写诗人和朋友送别这一内容的是:(《山中送别》、《赠汪伦》),其中(《山中送别》)描写的是送别后的情景,(《赠汪伦》)描写的是送别时的具体情景。

5、“不及”是(不如,比不上),“独”是(独自一人),

“异”是(另外的,别的),“异乡”是(他乡)

“异客”是(在他乡生活的人)“倍”是(加倍,更加),

“暮”是(傍晚),“掩”是(关),

“王孙”指(朋友)“柴扉”是(柴门)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水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我独自一人生活在他乡,每当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7、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还学过王维的哪些诗(《鹿柴》)。

第六课:《李时珍》

1、(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本文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3、(因为旧的药物书内容不全,不详,不对)所以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4、“27年”说明(这部书编写的时间长),“一百多万字”说明(这部书所写的字数多),“一千八九百种”说明(内容丰富,药物种类多),“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说明(这部书流传广)。

5、(因为这部书编写的时间长,所写的字数多,内容丰富,药物种类多。而且它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所以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一段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6、“……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写出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

第七课:《责任》wWW.jAB88.COM

1、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主人公是美国总统(里根),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的责任),也告诉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责任”就是(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可以看出(里根是个诚实,勇于认错的孩子。)

4、父亲借给里根15美元,并让他还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里根懂得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懂得了做人的责任”意思是(懂得了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生字词:(听写)

三、背诵段:(默写)

四、造句:(读熟)

敏捷

小心翼翼

寂静

异口同声

不但……还……(递进关系,表示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步)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有:

1.不但……而且……

2.不仅……还……

3.不仅……而且……

不但……还……

1、这台冰箱不但美观,还很实用。

2、小红不但学习好,还很爱劳动。

3、在家里,我们不但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还要为父母分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4、刘叔叔不但驾驶汽车的本领高,还会修理汽车。

五、多音字:(会组词)

熟shá踏tà累lěi空kōnɡ

shòutālèikónɡ

六、正音:

高耸sǒng旋转zhuǎn细悠悠yōu偏僻pì

成熟shú熟透shòu垂涎欲滴xián结束shù

皮儿薄báo皇冠guān虽然suī兴奋xīng

几乎jī霎时shà瞥piē赦免shè

稚拙zhuō召开zhào记载zǎi鄙视bǐ

行业háng比较jiào积累lěi立即jí

怯生生qiè仍然réng暂时zàn固执zhí

七、形近字组词(查词典):

韵()腔()浓()恼()顾()

均()控()农()脑()烦()

性()饶()缺()木()捡()

胜()馋()决()材()脸()

悔()奖()遍()

敏()浆()偏()

桨()篇()

怒()赔()载()偿()绪()

恕()培()裁()尝()著()

努()倍()栽()常()暑()

责()()()()

伤()()()()

编()()()()

材()()()()

八、叠形词:

ABB: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甜丝丝甜蜜蜜红彤彤金灿灿

ABAC:京腔京韵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无时无刻

AABB:飘飘洒洒许许多多

ABCD(A、C反义):天高地厚异口同声大材小用天翻地覆有气无力

左顾右盼天寒地冻东倒西歪东张西望

ABCD(B、D反义):因小失大惊天动地严寒酷暑转危为安七上八下

争先恐后冰天雪地摇头摆尾秋去冬来欢天喜地

ABCD(A、C近义):摇头摆尾救死扶伤冰天雪地漫山遍野冰融雪消

ABCD(B、D近义):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东倒西歪无穷无尽天翻地覆

九、扩句:(词语搭配要合适,见书19页第四题)

小编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学写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有:——○?△。
1.老师,您好!
1.《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
2.“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中“浸透”“蕴含”两词充分说明了教师工作的伟大意义: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社会、人类作贡献。“心血”“辛劳”两个词也可以体会到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辛勤工作,表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老师,您好!》中,老师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读了这首诗,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伟大!。”
4.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教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
5.“昨天”“今天”“理想”这是两个比喻句中的词语,诗句中“昨天”指过去的历史。“今天”指现在;“理想”指未来。诗人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现状和未来,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向幸福的明天。
6.“春晖”: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比喻教师的教学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春蚕”: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师心情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幸福开放的鲜花”:比喻幸福成长的学生。
2.但愿人长久
1.《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只。“愿”是希望、祝愿的意思。“长久”的意思是长久地活着,心怀美好的情感。题目的意思是:但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美好的情感常留心间。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心绪不宁”,接着“埋怨”,后来“宽慰”。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用课文中的“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来解释。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婵娟”原指美好的样子,词中指美好的月色。这些词句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宽大胸怀。
3.古诗两首
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诗的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未”:没有、未经。“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可以用成语水平如镜来形容此时的洞庭湖。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明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中描写了白、银、青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这首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洞庭湖水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了青螺。
2.《峨嵋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写的。诗人在(秋天的晚上)乘船远行,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了(峨眉山、月亮、平羌江)等景物。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前两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月影。“流”:流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高气爽,峨嵋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后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发”:出发。“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下”:顺流而下。这两句的意思是: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渐渐地,那半轮明月也看不到了,而船已经顺将而下驶向渝州了。途中见到月亮,勾起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4.秋天
1.《秋天》课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全诗压的是ao韵,课文中表现拟人的词语有很多,如:“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等。这首诗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他想让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
练习1
1.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李峤的《风》这首诗中,(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我能默写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单元练习
一、照样子写词。
1.ABCC式:白发苍苍、凉风习习、笑语盈盈、生机勃勃、书声琅琅、喜气洋洋、小心翼翼
2.四字并列: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笔墨纸砚、衣食住行、亭台楼阁
3.赞美老师的成语: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谆谆教诲、孜孜不倦
4.描写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硕果累累、天高云淡、瓜果飘香
5.带有“人”字的成语:一鸣惊人、后继有人、聪明过人、百年树人
6.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亲密无间、情深义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7.描写夜空晴朗的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月明星稀、群星闪耀
二、选词填空。
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桃李争妍后继有人一鸣惊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王小芳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
2.他平时不声不响的,可在这次联欢会上的表现真是(一鸣惊人)。
3.班会课上,班主任徐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文思敏捷)的小作家张雨晴下笔如有神,(聪明过人)的速算能手刘泉敢跟计算机较量……我看到这(桃李争妍)的班集体,为建设北上海(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但愿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能(一鸣惊人),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听了老师的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北京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北京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4单元知识点

13.《麻雀》

(1)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讲述了(在猎狗面前,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爱子之情的无私和伟大。)

(2)“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才出生不久。”写出了(小麻雀的幼小、无助和可怜)。

(3)“猎狗慢慢地走近了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说明了(小麻雀非常危险)。

(4)“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写出了(老麻雀很勇敢。)

(5)“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这两句写出了(老麻雀很紧张,它没有把握救下小麻雀)。

(6)“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写出(老麻雀奋不顾身、不畏强暴的精神。)

(7)“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爱子之情)。

(8)我唤回猎狗是因为(我被老麻雀伟大的爱感动了)。

14.《自然界之道》

(1)本文告诉我们(只有依照自然法则,才能把事情办好)。

(2)课文的第二部分3—9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想到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这两句写出了(我们着急的心情和对幼龟的关爱)。

(4)“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了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这句话写出了(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5)“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本句话的意思是(是我们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带点词的作用是(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人们后悔、痛心的强烈情感。)

15.《神奇的鸟岛》

(1)本文按(不同方面)记叙的,从(地理位置)、(鸟多)和(鸟相处融洽、团结对敌)这三方面写的。

(2)本文主要从(鸟多)和(鸟相处融洽、团结对敌)两方面表现鸟岛神奇的。

(3)第2自然段写了(鸟多),主要从(天上鸟的颜色多)、(岛上鸟的数量多)和(湖水里鸟的种类多)三方面表现出来。

(4)“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和“真是天上飞的是鸟……一个多么欢乐的鸟的世界啊!”写出了(鸟很多。)

(5)“低头看,满岛都是各种各样的鸟、鸟巢和鸟蛋,几乎没有我们插足的空地。”这里用“插足”比用“立足”更能说明(岛上的鸟数量很多。)

(6)“时而上,时而下。时而梳,时而密。”这句话中的两组反义词是(上—下)和(疏—密)。

第5单元知识点

《赵州桥》

1.本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这种设计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机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4.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

5.“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写出了(赵州桥很雄伟。)

《参观人民大会堂》

1.本文按(参观的顺序)描写的(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抒发了(作者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2.参观的经过是(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3.“12跟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每根都有六七层高,要4个人才合抱的过来”。通过(数字)说明(大理石柱子又高又大,很雄伟)

4.“三层一共有9600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300多个,全场能座10000人”。通过(数字)说明(大礼堂座位多,很雄伟)。

5.“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漫天繁星”。写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6.“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这三句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珍珠泉》

1.本文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又深)和(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啊!”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的很高兴吧?”是(反问句)表达了(我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好奇)。

4.“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中的“珍珠”指的是(珍珠泉的泉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周围镶嵌着……朴素的花环”写出(泉水周围的景象很美)。

6.“水是那样绿……绿树、绿草染过的。”写出(泉水很绿很美)。

7.“又是那样清……发黑的树叶。”写出(泉水很清很美)

8.“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写出了(水泡的变化和作者高兴的心情)。

9.“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广,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这句话中把珍珠泉的(水泡)比做了珍珠,写出了(水泡五光十色,很美丽很有趣)

第6单元知识点

21《古诗三首》

(1)《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2)描写作者看到庐山景色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的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话揭示的道理是(看问题要全面)。用原句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

(3)《滁州西涧》作者是(唐)代诗人(韦应物)。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4)描写诗人对幽草喜爱的诗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

(5)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幽草)(黄鹂)(深树)(春潮)(雨)(舟)。

(6)《别董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董大的劝慰和鼓励的心情)。

(7)全诗描写的景物有(黄云)(白日)(雁)(雪)。

(8)描写作者眼前景象的诗句是(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写诗人对董大劝慰的离别赠语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解词:识:(认识,了解)缘:(因为,由于)怜:(喜爱)莫:(不必,不用)君:(你)题:(书写)

22《寓言二则》

(1)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原文回答是(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2)《滥竽充数》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能不会装会,不懂装懂)。

(5)《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能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4)老虎听信狐狸的话,跟在狐狸的后面走。老虎看到了什么现象?用原文回答(兽见之皆走。)

百兽看见它们都逃跑的原因是什么?(百兽害怕老虎)。

(7)《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都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8)解词:滥竽充数(冒充)狐假虎威(假借,利用)求(寻找)子(你)无敢(不敢)无(不)逆(违背)走(跑,逃跑)畏(害怕)故(因此,于是)遂(就)皆(全都)故遂与之行。(它,指狐狸)兽见之皆走(他们,指狐狸和老虎)

23《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1)《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选自京剧(沙家浜)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2)全文表达了(战士们保卫祖国、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情感)。

(3)“岂容日寇逞凶狂?”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战士们保卫祖国、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情感)。

(4)“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写了(祖国江南的美丽景象。)“画出了”是(创造了)的意思。

(5)军民们准备反“扫荡”,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健壮,为的是早早回前方。表达了(战士们保卫祖国、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急切心情)。

四五六单元形近字组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分析 :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 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 :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4、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 - 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5、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巩固。完成练习二1-3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 任何数乘0都等于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做除数。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1、3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0页例5,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布置作业 14页做一做

课题: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

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第一组展示:

(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预设: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预设: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预设: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

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巩固练习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结果: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五)总结。

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坚硬——→氧化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一、《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晏子的机智过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
1.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2.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数:I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2.以“选择读段”法来汇报晏子进楚国时“楚王怎样侮辱”、
“晏子怎样反驳”以及“结果如何”的,同时板书。
启发学生:用更简洁的浯言来概括,分小组进行练习。如:“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三次板书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减缓学生概括全文的难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4.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
如:生提问:晏子是如何令楚于感到理屈的?
(1)生读书,研讨问题。交流看法:
(2)、汇报交流: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3)语言训练: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读出这种感觉,;
5.师从不同角度提问:楚王为什么侮辱晏子?你认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
(教师意想不到的发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概括楚王是什么人可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6.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中的含义,练习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反问句等。
(抓住训练点进行表达方式的培养,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介绍晏子生平,完善学生对晏子整体人格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晏子说一句敬佩的话。
(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之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对晏子的敬慕之情,表达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四、课堂练习
1.说出描写人物智慧的3个词语,如有胆有识……
2.小练笔:回忆生活中的小事,练习用对话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机智。
五、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加深对本课人物的理解。
2.开故事会,讲一讲春秋战国时期自己喜欢的故事。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见楚王下等人下等国赔着笑
酒席上齐人是贼国风不正赔不是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关心同学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能说会写”围绕单元主题“关心尊重他人”,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关心同学”。通过本节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自然得体地表达对同学的关心与问候。
设计理念
本设计结合单元主体课文《举手的秘密》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谈一谈、演一演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问候,并请学生自由推荐以“关心他人”为主题的美文,收集有关“关心他人”的名人名言,进行课外扩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通过同桌间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交际形式,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锻炼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3.指导学生在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习完课文《举手的秘密》后,请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1.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老师参与其中。
2.指名学生发言,谈感受。
是啊,课文中的老师对待学生既宽容又友善,既关心又尊重。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关心和尊重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简单说一说。
在你得到亲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时,可曾想过我们也应该把关心和帮助无偿地给予他人?
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以“关心同学”为话题,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师板书课题)
二、营造氛围,展现生活
既然本次口语交际以“关心同学”为主题,那请大家先说一说对主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交流后发言。(也可同桌讨论交流)
2.指名说感受。
是啊,同学生病了,你送去问候是关心;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是关心;主动为同学补课、每天送同学回家等,这都是关心同学的表现。有人说,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人忍受生活带给他的磨难。看来关心真的很重要。那么你在给予别人关心时要注意什么,请想一想。
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确:
(1)说话要恰当得体,态度自然大方。
(2)要使用礼貌用语。
对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师可适当点拨。
三、情境引路,激活再现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谈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充分发挥你的交际能力,自主选择素材进行实景交流。
1?交际素材。
(1)平时爱说爱笑的小华最近沉默了……
(2)小英是名优秀的学生,可是最近成绩下降得特别快……
(3)小江生病住院了,几天没来上课……
(4)小华是个守时守纪的孩子,可最近却天天迟到……
(5)小东家受灾了,损失惨重,他情绪很低落……
(6)上学时小田不慎把书包和文具弄丢了,他急得哭了……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组内交流,充分发表看法,师巡视,适当参与其中。
3.组内练习表演。
4.指名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演。
5.评价表演。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自然?有没有使用礼貌用语?
6.评选优胜者。
四、扩展延伸,推荐美文
是啊,关心他人,付出无私的关怀和问候,收获的是快乐!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描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文章?请把它推荐给大家。(学生自由推荐收集的美文)
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关心、帮助他人的名人名言,你能把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与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与本次交际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并相互交流。
五、总结
1.本次口语交际课你有什么感受?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2.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要给有困难的人以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那样,我们将会在付出真诚关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我们更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对我们的关心、问候和帮助,无论这份关心来自父母、亲人、同学,还是朋友或是陌生人。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xx小学单元备课表

主备人

刘xx

班级

四年级一班

课题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目标

阅读能级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39个生字词,识记字形,了解大意,提升归类识字的能力。2、初步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框架结构,并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3、通过限时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默读和速读能力。4、能根据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的信息整理。

习作能级目标:1、初步了解写景这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基本写法,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运用。2、积累好词佳句。

3、习作指导。

①模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②以导游的身份,为“鸟的天堂”写一份解说词。

③运用从本单元习得的写法,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3、口语交际能级目标:

1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连贯地复述。

2在交谈中专注地倾听,并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请教时使用“请问”、“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想请教一下”等交际语言,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2、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3、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策略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石》,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课时分配

单元导读1课时

《观潮》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1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火烧云》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第一单元要点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第一单元要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一、重要的词语。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

二、重要的多音字。

相似卷屏转

调饮重倒华

三、本单元重要的读音。

骆驼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画卷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走了一转山间

饮马五彩斑斓重叠五彩缤纷矫健

四、本单元重要的近义词。

观赏—欣赏仿佛—好像形态万千—姿态万千大约—大概稍微—略微大约—大概

变化多端—变化万千

五、本单元重要的反义词。

波澜壮阔—风平浪静蜿蜒—笔直聚集—分散拥挤—宽松

六、词语的搭配。

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无暇的翡翠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连绵不断的画卷或浓或淡的新绿

七、词语的分辨。

庭谙螺潭浙桐梢蜓据棉

廷喑骡谭折铜稍蜒剧绵

瑕峦障蜂磨

假恋章锋摩

八、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重要段落。

1、背诵《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

2、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3、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被称为我国的五大淡水湖。

4、《独坐敬亭山》唐代诗人李白,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唐代诗人刘禹锡,描写了优美的洞庭湖秋月,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词牌名,唐代诗人白居易,通过诗人对江南春景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怀念之情。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八)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八)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写。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4.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略)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十)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十)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认识作者对星星的观察及感受

3、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表达对星星的深切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教学设想:本课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再质疑问难,从而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布置让学生搜集关于星星的诗文,夜晚观察北斗星并搜集关于北斗星的传说。第二课时着重探究作者是怎样观察星星并吐露真情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紧跟课堂练笔,学习写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导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作文赋诗描写星星,以各自的方式赋予星空无限深情。臧克家以星星为题写的自由诗,表达了对星星紧密团结的赞美;冰心以《繁星》为题结集为散文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爱……那么大作家巴金又是怎样描写星空的呢?我们今天来探究一下。

2、大家默读课文,讨论填写下表,了解作者看星的情景和感受

次数时间地点情景感受

一从前家乡密密麻麻的繁星忘记一切

仿佛回到母亲怀里

二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光明无处不在好象就是我的朋友,常常和我谈话

三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遥遥欲坠好象看到飞萤,仿佛对我霎眼,与我说话,觉得是孩子,实在母亲怀里

3、这些感受,也正是作者看到星星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正是作者对星星真诚而深厚的感情,请大家再讨论一下,感悟作者在这三个句子里表达的感情。

明确:一句表达了作者望星空所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二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有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情

三句写出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之感,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4、精读第三段,进一步体会采用修辞来表达感情,试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①比喻(见课本划单横线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②拟人(见课本划波浪线句)赋予星星眼睛、嘴巴、思想,使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③排比(见课本划双横线句)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5、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深加品味

6、拓展运用:模仿课文,当堂练笔,写出你所观察的北斗星,然后交流评价

7、作业:

①背熟课文

②巩固字词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九)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九)

一、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干茶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全体朗读

(一)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字词

1、四字短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

2、多音字:和模

3、形似字:莹萤荧坠堕

(三)理解课文

本文短小精干,思路清晰

写作线索:观察星星

自读习题:

1、说出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

2、作者三次观星观察到的星有什么不同?作者每一次观星的感受受否相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独立完成并了出提纲相互讨论: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

2、见书。依恋――亲密--知心、舒心

4、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

(四)揣摩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谈谈为什么好?(好在何处)

教师明确: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2、想象和联想

(五)作业:

1、字词

2、造句

三冰心诗三首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七)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七)

【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能识记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②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③能梳理思路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资料,自读分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

教师:巴金资料、星空图片、儿歌《小星星》、课文朗读录音等制作成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教学本篇文章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赏读”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讨论,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先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进而走近他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近[方法:师生问答,交流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舱 cāng 面 摇摇欲坠zhuì

霎 shà眼 半明半昧mèi

2.词语解释:

纳凉:乘凉。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霎眼:眨眼。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看繁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从前 三年前 如今)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揭示目标:1.2.3.(1分钟)

四、整体感知: [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配乐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媒体、幻灯片展示)

一(1):写作者从前在家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2):写作者三年前在南京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 (3、4) :写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2.从课文中勾画出作者三次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和感受,完成下面的表格:(幻灯片展示)

时 间 地 点 感 受(可用原句回答) 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下一环节进行] 第一次 从 前 在家乡 甜蜜 温馨(…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 投机(…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一样。)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 如 今 在海上 惬意 信赖(对我霎眼,…它们在小声说话。)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五、重点探究: [方法:精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2.看课文插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如何理解星光“虽然微小”,却“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六、难点突破: [方法: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 (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像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像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 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由实到虚,采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七、美点赏析: [方法:赏读课文,体验感悟。]

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修辞+好处]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赏析: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修辞+感官+内容]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赏析:本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修辞+效果]

八、总结提升: [方法:师生总结、归纳。]

(1)内容小结:《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描写星空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

(善用修辞来表情达意。

(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3)学法归纳:学习散文(游记),建议同学们先初读,整体感知;后精读,研究重点;再研读,探究难点和疑点;最后赏读,体验感悟。

九、精练达标: [方法:当堂测试。]

1.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 间 地 点 感 受 情感表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十、作业布置:

积累本篇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时 间

地 点

感 受(可用原句回答)

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第一次

从 前

在家乡

甜蜜 温馨(…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 投机(…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一样。)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

如 今

在海上

惬意 信赖(对我霎眼,…它们在小声说话。)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酷爱星天 热爱自然 追求光明

仰望璀璨的星空 抒发美好的情怀

教后记:《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2)写出所得至少3篇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

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

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

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

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在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2)写出所得至少3篇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

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

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

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

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在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舞动的北京教案


舞动的北京
教学目标1、认识“徽、韵、协、届、乃、旨、媒”等7个生字,会写“舞、徽、揭、讯、纱、协、乃、旨、致”等9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韵味、协调、乃至、别致、主旨”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样的,以及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具准备申办奥动会成功的图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讯课文,识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头攒动”等词语意为。
2、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你对奥动会了解哪些?(学生根据课前的整理资料说一说,可以说奥动会的起源、也可以说奥动会的比赛项目等等。)
2、距离北京奥动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上下都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申办路上的艰辛和喜悦。(申办成功时的奥动)奥动会会徽是每一届奥动会的象征,那么我们的奥动会会徽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5课。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②认讯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揭晓:公布,发表。
期盼:期望、盼望。
蕴含:包含。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导语:2008年奥动会会徽同样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请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会徽揭晓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心情。
教师可展示重点句:
“2003年8月3日傍晚,北京天坛公园内人头攒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揭晓仪式,将于今晚在这里隆重举行。人们怀着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期盼着奥运会会徽的诞生。中央电视台也通过电视通讯卫星,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
①请学生个别读。正音:攒动。
②理解“人头攒动”的意思。(形容人非常多)你还能说一说,在哪里见过人头攒动的场面?
③你能感受到什么?(人们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急切的,同时向全世界直播,可见其隆重。)激动的是什么?急切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国的奥运会会徽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下节课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2、继续搜集有关奥动会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顾,导入新课
1、开火车导词语。
期盼诞生浑然一体信念媒体蕴含篆体主旨
2、让我们一起重新感受2003年8月3日的那个傍晚。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老师过渡:终于等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人们的欢呼中,2008年北京奥动会会徽终于掀开了她的面纱,展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会微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⑴当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趁机展示重点句:
名称叫“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是一个向前奔跑、舞动双手迎接胜利的运动员的图案。人物造型,一个用篆体书写的新“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奥动;这个“京”字又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浓浓的中国韵味。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的字样和奥动五环标志,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①自由朗读。(出示图片)
②小组内互相说说会徽是什么样子的?
③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会徽的样子。师生评价。
④你认为这枚会徽设计的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⑤男女生分别读。
2、写法指导:第3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读文发现,然后总结)。
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3、会徽面世后的反响如何,让我们继续学习第4自然段。
⑴学生读文,小组交流。
⑵学生汇报:先概括地讲“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经面世,就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扬。然后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得到奥组委的认可,更说明了“这个会徽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⑶欠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到会的全体委员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试试说一句话。
⑷会徽的设计成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2008年的北京奥动会必将办成一届出色的奥动会。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信念。齐读最后一句话。
三、拓展训练,总结课文
1、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内容的、写法的、朗读方面的等等。)
2、把你对奥动会的期待化作动力,关注奥动,做奥动知识的传播者。
3、课后收集有关历届奥动会的情况以及对奥动会会徽的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北京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