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题§21.1二次根式(概念及基本性质)课型新知课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经历观察、比较、总结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通过对二次根式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探究,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4.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提高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根式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个人修改

【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课本第2页“思考”栏目,教师提问:

⑴所填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⑵平方根的性质是什么?

⑶如果把上面所填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那么你能用数学符号表示二次根式吗?

(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①是否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②是否能概括出≥0这一条件.)

(备用问题)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有意义吗?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巩固练习】

1.课本第3页练习1、2、3

2.课本第3页“思考”栏目

【拓展应用】

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答案: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

(2)若+=0,求a2011+b2011的值.(答案:0)

【归纳小结】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作业设计一】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有意义,则=_______.

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个.

A.0B.1C.2D.无数

5.已知a、b为实数,且+2=b+4,求a、b的值.

【活动2】

问题:比较与0的大小.

结论:(a≥0)是一个非负数.即≥0.具有双重非负性.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

()2=______;()2=_______;()2=_______.

结论:()2=a(a≥0)

例1计算

1.()22.(3)23.()24.()2

【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2()2()2()2(4)2

【拓展应用】例2计算

1.()2(x≥0)2.()23.()2

4.()2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2)x4-4(3)2x2-3

【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反之:a=()2(a≥0).

【作业设计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是().

A.4B.3C.2D.1

2.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0C.a0D.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已知有意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2)-()2(3)()2(4)(-3)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2)3.4(3)(4)x(x≥0)

3.已知+=0,求xy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2(2)x4-93x2-5

【活动3】问题: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

=2;=0.01;=;=;=0;=.

因此,一般地:=a(a≥0)

例1化简

(1)(2)(3)(4)

解:(1)==3(2)==4

(3)==5(4)==3

【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2.

【应用拓展】

例2填空:当a≥0时,=_____;当a0时,=_______,并根据这一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则a可以是什么数?

(2)若=-a,则a可以是什么数?

(3)a,则a可以是什么数?

分析:∵=a(a≥0),∴要填第一个空格可以根据这个结论,第二空格就不行,应变形,使“()2”中的数是正数,因为,当a≤0时,=,那么-a≥0.

(1)根据结论求条件;(2)根据第二个填空的分析,逆向思想;(3)根据(1)、(2)可知=│a│,而│a│要大于a,只有什么时候才能保证呢?a0.

解:(1)因为=a,所以a≥0;

(2)因为=-a,所以a≤0;

(3)因为当a≥0时=a,要使a,即使aa所以a不存在;当a0时,=-a,要使a,即使-aa,a0综上,a0

例3当x2,化简-.

【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

=a(a≥0)及其运用,同时理解当a0时,=-a的应用拓展.

【作业设计三】

一、选择题

1.的值是().

A.0B.C.4D.以上都不对

2.a≥0时,、、-,比较它们的结果,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A.=≥-B.-

C.-D.-=

二、填空题

1.-=________.

2.若是一个正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a+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甲的解答为:原式=a+=a+(1-a)=1;

乙的解答为:原式=a+=a+(a-1)=2a-1=17.

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1995-a│+=a,求a-19952的值.

3.若-3≤x≤2时,试化简│x-2│++。

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

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二次根式3课时

21.2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21.1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

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师点评:

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

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2)

(2)若+=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有意义,则=_______.

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个.

A.0B.1C.2D.无数

5.已知a、b为实数,且+2=b+4,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2.D3.B

二、1.(a≥0)2.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

∴当x-且x≠0时,+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3.

4.B

5.a=5,b=-4

21.1二次根式(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

教学目标

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a(a≥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

()2=______;()2=_______;()2=_______.

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

同理可得:()2=2,()2=9,()2=3,()2=,()2=,()2=0,所以

()2=a(a≥0)

例1计算

1.()22.(3)23.()24.()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2=a(a≥0)的结论解题.

解:()2=,(3)2=32()2=325=45,

()2=,()2=.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2()2()2()2(4)2

四、应用拓展

例2计算

1.()2(x≥0)2.()23.()2

4.()2

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2x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0,所以x+10

()2=x+1

(2)∵a2≥0,∴()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2)x4-4(3)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反之:a=()2(a≥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2.(1)、(2)P9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是().

A.4B.3C.2D.1

2.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0C.a0D.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已知有意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2)-()2(3)()2(4)(-3)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2)3.4(3)(4)x(x≥0)

3.已知+=0,求xy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2(2)x4-93x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2.C

二、1.32.非负数

三、1.(1)()2=9(2)-()2=-3(3)()2=×6=

(4)(-3)2=9×=6(5)-6

2.(1)5=()2(2)3.4=()2

(3)=()2(4)x=()2(x≥0)

3.xy=34=81

4.(1)x2-2=(x+)(x-)

(2)x4-9=(x2+3)(x2-3)=(x2+3)(x+)(x-)

(3)略

21.1二次根式(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a(a≥0)

教学目标

理解=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a(a≥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a(a≥0).

2.难点:探究结论.

3.关键:讲清a≥0时,=a才成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述并板收上两节课的重要内容;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a≥0)是一个非负数;

3.()2=a(a≥0).

那么,我们猜想当a≥0时,=a是否也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

=2;=0.01;=;=;=0;=.

因此,一般地:=a(a≥0)

例1化简

(1)(2)(3)(4)

分析:因为(1)9=-32,(2)(-4)2=42,(3)25=52,

(4)(-3)2=32,所以都可运用=a(a≥0)去化简.

解:(1)==3(2)==4

(3)==5(4)==3

三、巩固练习

教材P7练习2.

四、应用拓展

例2填空:当a≥0时,=_____;当a0时,=_______,并根据这一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则a可以是什么数?

(2)若=-a,则a可以是什么数?

(3)a,则a可以是什么数?

分析:∵=a(a≥0),∴要填第一个空格可以根据这个结论,第二空格就不行,应变形,使“()2”中的数是正数,因为,当a≤0时,=,那么-a≥0.

(1)根据结论求条件;(2)根据第二个填空的分析,逆向思想;(3)根据(1)、(2)可知=│a│,而│a│要大于a,只有什么时候才能保证呢?a0.

解:(1)因为=a,所以a≥0;

(2)因为=-a,所以a≤0;

(3)因为当a≥0时=a,要使a,即使aa所以a不存在;当a0时,=-a,要使a,即使-aa,a0综上,a0

例3当x2,化简-.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a(a≥0)及其运用,同时理解当a0时,=-a的应用拓展.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习题21.13、4、6、8.

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的值是().

A.0B.C.4D.以上都不对

2.a≥0时,、、-,比较它们的结果,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A.=≥-B.-

C.-D.-=

二、填空题

1.-=________.

2.若是一个正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a+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甲的解答为:原式=a+=a+(1-a)=1;

乙的解答为:原式=a+=a+(a-1)=2a-1=17.

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1995-a│+=a,求a-19952的值.

(提示:先由a-2000≥0,判断1995-a的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去掉绝对值)

3.若-3≤x≤2时,试化简│x-2│++。

答案:

一、1.C2.A

二、1.-0.022.5

三、1.甲甲没有先判定1-a是正数还是负数

2.由已知得a-2000≥0,a≥2000

所以a-1995+=a,=1995,a-2000=19952,

所以a-19952=2000.

3.10-x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a≥0,b≥0),反之=(a≥0,b≥0)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a≥0,b≥0),=(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a≥0,b≥0),=(a≥0,b≥0)及它们的运用.

难点:发现规律,导出=(a≥0,b≥0).

关键:要讲清(a0,b0)=,如=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______,(2)×______,

(3)×______,(4)×______,

(5)×______.

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

=.(a≥0,b≥0)

反过来:=(a≥0,b≥0)

例1.计算

(1)×(2)×(3)×(4)×

分析:直接利用=(a≥0,b≥0)计算即可.

解:(1)×=

(2)×==

(3)×==9

(4)×==

例2化简

(1)(2)(3)

(4)(5)

分析:利用=(a≥0,b≥0)直接化简即可.

解:(1)=×=3×4=12

(2)=×=4×9=36

(3)=×=9×10=90

(4)=×=××=3xy

(5)==×=3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

①×②3×2③

(2)化简:;;;;

教材P11练习全部

四、应用拓展

例3.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

(1)

(2)×=4××=4×=4=8

解:(1)不正确.

改正:==×=2×3=6

(2)不正确.

改正:×=×====4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a≥0,b≥0),=(a≥0,b≥0)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51,4,5,6.(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边长分别为cm和cm,那么此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

A.3cmB.3cmC.9cmD.27cm

2.化简a的结果是().

A.B.C.-D.-

3.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A.x≥1B.x≥-1C.-1≤x≤1D.x≥1或x≤-1

4.下列各等式成立的是().

A.4×2=8B.5×4=20

C.4×3=7D.5×4=20

二、填空题

1.=_______.

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gt2(g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720m,则下落的时间是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一个底面为30cm×30cm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例入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cm铁桶中,当铁桶装满水时,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20cm,铁桶的底面边长是多少厘米?

2.探究过程: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1)2=

验证:2=×==

==

(2)3=

验证:3=×==

==

同理可得:4

5,……

通过上述探究你能猜测出:a=_______(a0),并验证你的结论.

答案:

一、1.B2.C3.A4.D

二、1.132.12s

三、1.设:底面正方形铁桶的底面边长为x,

则x2×10=30×30×20,x2=30×30×2,

x=×=30.

2.a=

验证:a=

===.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a≥0,b0),反过来=(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目标

理解=(a≥0,b0)和=(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等式.

2.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4)=________.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

(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

刚才同学们都练习都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可以得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a≥0,b0),

反过来,=(a≥0,b0)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

例1.计算:(1)(2)(3)(4)

分析:上面4小题利用=(a≥0,b0)便可直接得出答案.

解:(1)===2

(2)==×=2

(3)===2

(4)===2

例2.化简:

(1)(2)(3)(4)

分析:直接利用=(a≥0,b0)就可以达到化简之目的.

解:(1)=

(2)=

(3)=

(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14练习1.

四、应用拓展

例3.已知,且x为偶数,求(1+x)的值.

分析:式子=,只有a≥0,b0时才能成立.

因此得到9-x≥0且x-60,即6x≤9,又因为x为偶数,所以x=8.

解:由题意得,即

∴6x≤9

∵x为偶数

∴x=8

∴原式=(1+x)

=(1+x)

=(1+x)=

∴当x=8时,原式的值==6.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a≥0,b0)和=(a≥0,b0)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15习题21.22、7、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计算的结果是().

A.B.C.D.

2.阅读下列运算过程:

数学上将这种把分母的根号去掉的过程称作“分母有理化”,那么,化简的结果是().

A.2B.6C.D.

二、填空题

1.分母有理化:(1)=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

2.已知x=3,y=4,z=5,那么的最后结果是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有一种房梁的截面积是一个矩形,且矩形的长与宽之比为:1,现用直径为3cm的一种圆木做原料加工这种房梁,那么加工后的房染的最大截面积是多少?

2.计算

(1)(-)÷(m0,n0)

(2)-3÷()×(a0)

答案:

一、1.A2.C

二、1.(1);(2);(3)

2.

三、1.设:矩形房梁的宽为x(cm),则长为xcm,依题意,

得:(x)2+x2=(3)2,

4x2=9×15,x=(cm),

xx=x2=(cm2).

2.(1)原式=-÷=-

=-=-

(2)原式=-2=-2=-a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算.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通过计算或化简的结果来提炼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根据它的特点来检验最后结果是否满足最简二次根式的要求.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2.难点关键:会判断这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请三位同学上台板书)

1.计算(1),(2),(3)

老师点评:=,=,=

2.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如果两个电视塔的高分别是h1km,h2km,那么它们的传播半径的比是_________.

它们的比是.

二、探索新知

观察上面计算题1的最后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式子中的二次根式有如下两个特点: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那么上题中的比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呢?如果不是,把它们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3~4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老师点评:不是.

=.

例1.(1);(2);(3)

例2.如图,在Rt△ABC中,∠C=90°,AC=2.5cm,BC=6cm,求AB的长.

解:因为AB2=AC2+BC2

所以AB===6.5(cm)

因此AB的长为6.5cm.

三、巩固练习

教材P14练习2、3

四、应用拓展

例3.观察下列各式,通过分母有理数,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1,

==-,

同理可得:=-,……

从计算结果中找出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计算

(+++……)(+1)的值.

分析:由题意可知,本题所给的是一组分母有理化的式子,因此,分母有理化后就可以达到化简的目的.

解:原式=(-1+-+-+……+-)×(+1)

=(-1)(+1)

=2002-1=2001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15习题21.23、7、10.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如果(y0)是二次根式,那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是().

A.(y0)B.(y0)C.(y0)D.以上都不对

2.把(a-1)中根号外的(a-1)移入根号内得().

A.B.C.-D.-

3.在下列各式中,化简正确的是()

A.=3B.=±

C.=a2D.=x

4.化简的结果是()

A.-B.-C.-D.-

二、填空题

1.化简=_________.(x≥0)

2.a化简二次根式号后的结果是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已知a为实数,化简:-a,阅读下面的解答过程,请判断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解:-a=a-a=(a-1)

2.若x、y为实数,且y=,求的值.

答案:

一、1.C2.D3.C4.C

二、1.x2.-

三、1.不正确,正确解答:

因为,所以a0,

原式=-a=-a=-a+=(1-a)

2.∵∴x-4=0,∴x=±2,但∵x+2≠0,∴x=2,y=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章证明(二)(课时安排)

1.你能证明它们吗?3课时

2.直角三角形2课时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4.角平分线1课时

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

2.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区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即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能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

2.难点:探究问题的证明思路及方法.

3.关键:结合实际事例,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证明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给出公理和定理: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延伸.

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证明过程:

已知:∠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

∠D+∠E+∠F=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

∠F=180°-(∠D+∠E)

又∵∠A=∠D,∠B=∠E(已知)

∴∠C=∠F

又∵BC=EF(已知)

∴△ABC≌△DEF(ASA)

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

1、基础作业:P5页习题1.11、2。

1.你能证明它们吗(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证明的基本思路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能运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证明的实际意义以及必要性,形成探究意识。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培养逆向思维。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证明的常见方法以及书写推理过程。

2.难点:寻找证明的思路,选择证明的方法。

3.关键掌握综合分析法,结合公理、定理,依据条件、结论进行推断、猜测,寻求证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分组活动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

(2)在你所画的等腰(等边)三角形中作出一些你认为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证明的相等线段。

二、下面是几种结论: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相等。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

(6)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

1.练习一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练习二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三、将推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

问题提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随堂练习:

已知:在ΔABC中,AB=AC,D在AB上,DE∥AC

求证:DB=DE

课堂小结:

(1)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判定有几种方法,

(2)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作业:

1、基础作业:P9页习题1.21、2、3。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10-12页做一做

1.你能证明它们吗(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

2.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形成证明一些结论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两个几何定理,以及推理证明的逻辑思想。

2.难点: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以及辅助残的应用。

3.关键:充分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证明的思路.注意辅助线的添加、辅助图形的构造。增强数学的分类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怎样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使三角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二、做一做

用两块含角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的拼摆,你联想到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推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以及拼摆实验,直观地探索出定理:有一个角等于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以及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两个定理在简化几何步骤,以及计算或证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业:

课本习题1.31、2、3

2.直角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和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学会运用本节定理进行证明。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几何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活动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难点: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推理证明以及对逆命题的叙述。

3.关键:把握演绎推理思维,充分运用公理和学过的定理进行论证。对于逆命题问题应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验证逆命题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议一议:

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随堂练习:

1.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

2.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3.随堂练习1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__,宽为__(50-2x)cm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2-75x+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x-1)2__场.列方程__x(x-1)2=28__,化简整理,得__x2-x-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2+bx+c=0(a≠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3-2x2+5=0;(2)x2=1;
(3)5x2-2x-14=x2-2x+35;
(4)2(x+1)2=3(x+1);
(5)x2-2x=x2+1;(6)ax2+bx+c=0.
解:(2)(3)(4).
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
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
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1-x2=0;(2)2(x2-1)=3y;
(3)2x2-3x-1=0;(4)1x2-2x=0;
(5)(x+3)2=(x-3)2;(6)9x2=5-4x.
解:(1)是;(2)不是;(3)是;
(4)不是;(5)不是;(6)是.
2.若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求a的值.
解:∵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
∴4a+8-5=0,
解得a=-34.
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解:(1)4x2=25,4x2-25=0;(2)x(x-2)=100,x2-2x-100=0.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别强调a≠0.
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配方法(1)
1.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x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
__10×6x2=1500__,
由此可得__x2=25__,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__±5__,
即x1=__5__,x2=__-5__.
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
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x-1)2=5及方程x2+6x+9=4?
方程(2x-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__2x-1=±5__,即将方程变为__2x-1=5和__2x-1=-5__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x-1)2=5的两个解为x1=__1+52,x2=__1-52__.
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方程x2+6x+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x+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__x+3=±2__,方程的根为x1=__-1__,x2=__-5__.
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x2=p(p≥0)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解下列方程:
(1)2y2=8;(2)2(x-8)2=50;
(3)(2x-1)2+4=0;(4)4x2-4x+1=0.
解:(1)2y2=8,(2)2(x-8)2=50,
y2=4,(x-8)2=25,
y=±2,x-8=±5,
∴y1=2,y2=-2;x-8=5或x-8=-5,
∴x1=13,x2=3;
(3)(2x-1)2+4=0,(4)4x2-4x+1=0,
(2x-1)2=-40,(2x-1)2=0,
∴原方程无解;2x-1=0,
∴x1=x2=12.
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x2=p(p≥0)或(mx+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7;(2)y2+2y+1=24;
(3)9n2-24n+16=11.
解:(1)-1±73;(2)-1±26;(3)4±113.
点拨精讲: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错的是漏掉负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2+1)x-3=0的一个根是1,求a的值.
解:±1.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6=0;(2)x2-4x+4=5;
(3)9x2+6x+1=4;(4)36x2-1=0;
(5)4x2=81;(6)(x+5)2=25;
(7)x2+2x+1=4.
解:(1)x1=1+2,x2=1-2;
(2)x1=2+5,x2=2-5;
(3)x1=-1,x2=13;
(4)x1=16,x2=-16;
(5)x1=92,x2=-92;
(6)x1=0,x2=-10;
(7)x1=1,x2=-3.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降次”思想.
3.理解x2=p(p≥0)或(mx+n)2=p(p≥0)中,为什么p≥0?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1配方法(2)
1.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配方法和推导过程,能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过程.
(2分钟)
1.填空:
(1)x2-8x+__16__=(x-__4__)2;
(2)9x2+12x+__4__=(3x+__2__)2;
(3)x2+px+__(p2)2__=(x+__p2__)2.
2.若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__±12__.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场地的宽为xm,则长为__(x+6)__m,根据矩形面积为16m2,得到方程__x(x+6)=16__,整理得到__x2+6x-16=0__.
探究:怎样解方程x2+6x-16=0?
对比这个方程与前面讨论过的方程x2+6x+9=4,可以发现方程x2+6x+9=4的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而方程x2+6x-16=0不具有上述形式,直接降次有困难,能设法把这个方程化为具有上述形式的方程吗?
解:移项,得x2+6x=16,
两边都加上__9__即__(62)2__,使左边配成x2+bx+(b2)2的形式,得
__x2__+6__x__+9=16+__9__,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得
__(x+3)2=25__,
开平方,得
__x+3=±5__,(降次)
即__x+3=5__或__x+3=-5__,
解一次方程,得x1=__2__,x2=__-8__.
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为了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解下列方程:
(1)3x2-1=5;(2)4(x-1)2-9=0;
(3)4x2+16x+16=9.
解:(1)x=±2;(2)x1=-12,x2=52;
(3)x1=-72,x2=-12.
归纳:利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应该遵循的步骤: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
(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
1.填空:
(1)x2+6x+__9__=(x+__3__)2;
(2)x2-x+__14__=(x-__12__)2;
(3)4x2+4x+__1__=(2x+__1__)2.
2.解下列方程:
(1)x2+6x+5=0;(2)2x2+6x+2=0;
(3)(1+x)2+2(1+x)-4=0.
解:(1)移项,得x2+6x=-5,
配方得x2+6x+32=-5+32,(x+3)2=4,
由此可得x+3=±2,即x1=-1,x2=-5.
(2)移项,得2x2+6x=-2,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3x=-1,
配方得x2+3x+(32)2=(x+32)2=54,
由此可得x+32=±52,即x1=52-32,
x2=-52-32.
(3)去括号,整理得x2+4x-1=0,
移项得x2+4x=1,
配方得(x+2)2=5,
x+2=±5,即x1=5-2,x2=-5-2.
点拨精讲:解这些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5分钟)
如图,在Rt△ABC中,∠C=90°,AC=8m,CB=6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

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12(8-x)(6-x)=12×12×8×6,
即x2-14x+24=0,
(x-7)2=25,
x-7=±5,
∴x1=12,x2=2,
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
答: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
点拨精讲: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式.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2x2-4x-8=0;(2)x2-4x+2=0;
(3)x2-12x-1=0;(4)2x2+2=5.

解:(1)x1=1+5,x2=1-5;
(2)x1=2+2,x2=2-2;
(3)x1=14+174,x2=14-174;
(4)x1=62,x2=-62.
2.如果x2-4x+y2+6y+z+2+13=0,求(xy)z的值.
解:由已知方程得x2-4x+4+y2+6y+9+z+2=0,即(x-2)2+(y+3)2+z+2=0,∴x=2,y=-3,z=-2.
∴(xy)z=[2×(-3)]-2=136.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2公式法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
2.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2分钟)
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3x+2=0;(2)2x2-3x+5=0.
解:(1)x1=-2,x2=-1;(2)无解.
一、自学指导.(8分钟)
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x=-b±b2-4ac2a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
(5)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
(1)2x2-3x=0;(2)3x2-23x+1=0;
(3)4x2+x+1=0.
解:(1)x1=0,x2=3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1=x2=3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
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方程x2-4x+4=0的根的情况是(B)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2m-3)x+m+1=0,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解:(1)m<14;(2)m=14;(3)m>14.
3.已知x2+2x=m-1没有实数根,求证: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明:∵x2+2x-m+1=0没有实数根,
∴4-4(1-m)<0,∴m<0.
对于方程x2+mx=1-2m,即x2+mx+2m-1=0,
Δ=m2-8m+4,∵m<0,∴Δ>0,
∴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2-3x-32=0;(2)16x2-24x+9=0;
(3)x2-42x+9=0;(4)3x2+10x=2x2+8x.
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
(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2+x-12=0;(2)x2-2x-14=0;
(3)x2+4x+8=2x+11;(4)x(x-4)=2-8x;
(5)x2+2x=0;(6)x2+25x+10=0.
解:(1)x1=3,x2=-4;
(2)x1=2+32,x2=2-32;
(3)x1=1,x2=-3;
(4)x1=-2+6,x2=-2-6;
(5)x1=0,x2=-2;(6)无实数根.
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b2-4ac2a(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a,b,c的值,再算出b2-4ac的值、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3因式分解法
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2分钟)
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
(1)am+bm+cm=(__a+b+c__)m;
(2)a2-b2=__(a+b)(a-b)__;
(3)a2±2ab+b2=__(a±b)2__.
一、自学指导.(8分钟)
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s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
设物体经过xs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x-4.9x2=0,①
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
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
x(10-4.9x)=0,
于是得x=0或10-4.9x=0,②
∴x1=__0__,x2≈2.04.
上述解中,x2≈2.04表示物体约在2.04s时落回地面,而x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s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m.
点拨精讲:(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x+1)(x-1)=0,那么__x+1=0或__x-1=0__,即__x=-1__或__x=1.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
(1)x(x-8)=0;(2)(3x+1)(2x-5)=0.
解:(1)x1=0,x2=8;(2)x1=-13,x2=52.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0;(2)4x2-49=0;
(3)5x2-20x+20=0.
解:(1)x1=0,x2=4;(2)x1=72,x2=-72;
(3)x1=x2=2.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5x2-4x=0;(2)3x(2x+1)=4x+2;
(3)(x+5)2=3x+15.
解:(1)x1=0,x2=45;
(2)x1=23,x2=-12;
(3)x1=-5,x2=-2.
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4x2-144=0;
(2)(2x-1)2=(3-x)2;
(3)5x2-2x-14=x2-2x+34;
(4)3x2-12x=-12.
解:(1)x1=6,x2=-6;
(2)x1=43,x2=-2;
(3)x1=12,x2=-12;
(4)x1=x2=2.
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x=0;(2)x2-23x=0;
(3)3x2-6x=-3;(4)4x2-121=0;
(5)(x-4)2=(5-2x)2.
解:(1)x1=0,x2=-1;
(2)x1=0,x2=23;
(3)x1=x2=1;
(4)x1=112,x2=-112;
(5)x1=3,x2=1.
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
(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
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m.
则可列方程2πx2=π(x+5)2.
解得x1=5+52,x2=5-52(舍去).
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0得a=0或b=0,即“二次降为一次”.
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
2.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自学1:完成下表:
方程x1x2x1+x2x1x2
x2-5x+6=02356
x2+3x-10=02-5-3-10
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
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
②x2+px+q=0的两根x1,x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1+x2=-p,x1x2=q.
自学2:完成下表:
方程x1x2x1+x2x1x2
2x2-3x-2=02-12
32
-1
3x2-4x+1=013
143
13

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
请完善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
②ax2+bx+c=0的两根x1,x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1+x2=-ba,x1x2=ca.
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ax2+bx+c=0的两根x1=__-b+b2-4ac2a__,x2=__-b-b2-4ac2a__.
x1+x2=-ba,x1x2=ca.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2-3x-1=0;(2)2x2+3x-5=0;
(3)13x2-2x=0.
解:(1)x1+x2=3,x1x2=-1;
(2)x1+x2=-32,x1x2=-52;
(3)x1+x2=6,x1x2=0.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2-6x-15=0;(2)3x2+7x-9=0;
(3)5x-1=4x2.
解:(1)x1+x2=6,x1x2=-15;
(2)x1+x2=-73,x1x2=-3;
(3)x1+x2=54,x1x2=14.
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b,c.
2.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解:另一根为32,k=3.
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3代入方程先求k,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
3.已知α,β是方程x2-3x-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1α+1β;(2)α2+β2;(3)α-β.
解:(1)-35;(2)19;(3)29或-29.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5;(2)5x2-1=4x2;
(3)x2-3x+2=10;(4)4x2-144=0.
解:(1)x1+x2=3,x1x2=-15;
(2)x1+x2=0,x1x2=-1;
(3)x1+x2=3,x1x2=-8;
(4)x1+x2=0,x1x2=-36.
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C)
A.7x2-12x+5=0B.6x2-13x-5=0
C.4x2+21x+5=0D.x2+15x-8=0
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
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b,c.
2.当且仅当b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3.要注意比的符号:x1+x2=-ba(比前面有负号),x1x2=ca(比前面没有负号).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
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自学指导.(12分钟)
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x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x+1)__人患了流感;
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x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x+1)(x+1)__人患了流感.
则列方程:
__(x+1)2=121__,
解得__x=10或x=-12(舍)__,
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
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
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x__,则十位数字为__(6-x)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x)+x,新两位数为__10x+(6-x)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x)+x][10x+(6-x)]=1008__,
解得x1=__2__,x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A.x(x+1)=2550
B.x(x-1)=2550
C.2x(x+1)=2550
D.x(x-1)=2550×2
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x-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x(x-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x(x-1)=2550.故选B.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有1+x+x2=91,
即x2+x-90=0,
解得x1=9,x2=-10(舍去),
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x,则列方程为:__x2+(x+4)2=10(x+4)+x-4__.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
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C)
A.2和4B.6和8C.4和6D.8和10
2.教材P21第2题、第3题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
(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
(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
(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
(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
2.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
1.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
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x)n=b,其中a是原有量,x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0.01)
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
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
分析:
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2__元.
依题意,得__5000(1-x)2=3000__.
解得__x1≈0.23,x2≈1.77__.
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0.23__.
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
列方程:__6000(1-y)2=3600__.
解得__y1≈0.23,y2≈1.77(舍)__.
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
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
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
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__元,
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1+x)__元,即__5000(1+x)2__元.
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x)2=7200__.
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
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
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
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
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
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
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
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x80%,其他依此类推.
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
则1000+2000x80%+(1000+2000x80%)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0.125=12.5%.
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
青山村种的水稻2011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13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则有7200(1+x)2=8460,
解得x1=0.08,x2=-2.08(舍).
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
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
点拨精讲:传播或传染以及增长率问题的方程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特殊图形问题的应用题.
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阴影边衬所占面积
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是27∶21=__9∶7,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__9∶7__,若设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__9a_cm__和__7a_cm__,由此得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__(27-9a)∶(21-7a)=9∶7__.
探究:怎样设未知数可以更简单的解决上面的问题?请试一试.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在一幅长8分米,宽6分米的矩形风景画(如图①)的四周镶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图②).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80平方分米,求金色纸边的宽.
解: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分米,根据题意,得(2x+6)(2x+8)=80.
解得x1=1,x2=-8(不合题意,舍去).
答:金色纸边的宽为1分米.
点拨精讲:本题和上题一样,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做为相等关系列方程.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如图,某小区规划在一个长为40m、宽为26m的矩形场地ABCD上修建三条同样宽度的马路,使其中两条与AB平行,另一条与AD平行,其余部分种草.若使每一块草坪的面积都是144m2,求马路的宽.
解:假设三条马路修在如图所示位置.
设马路宽为x,则有
(40-2x)(26-x)=144×6,
化简,得x2-46x+88=0,
解得x1=2,x2=44,
由题意:40-2x>0,26-x>0,则x<20.
故x2=44不合题意,应舍去,∴x=2.
答:马路的宽为2m.
点拨精讲:这类修路问题,通常采用平移方法,使剩余部分为一完整矩形.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cm、长30cm的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图中阴影部分),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3∶2,如果要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彩条的宽度.(精确到0.1cm)
解:设横彩条的宽度为3xcm,则竖彩条的宽度为2xcm.
根据题意,得(30-4x)(20-6x)=(1-14)×20×30.
解得x1≈0.6,x2≈10.2(不合题意,舍去).
故3x=1.8,2x=1.2.
答:横彩条宽为1.8cm,竖彩条宽为1.2cm.
2.用一根长40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为75cm2.
(1)求此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2)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cm2的长方形吗?若能,说明围法.
(3)若设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S(cm2),长方形的宽为x(cm),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x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解:(1)设此长方形的宽为xcm,则长为(20-x)cm.
根据题意,得x(20-x)=75,
解得x1=5,x2=15(舍去).
答:此长方形的宽是5cm.
(2)不能.由x(20-x)=101,即x2-20x+101=0,知Δ=202-4×101=-4<0,方程无解,故不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cm2的长方形.
(3)S=x(20-x)=-x2+20x.
由S=-x2+20x=-(x-10)2+100知,当x=10时,S的值最大,最大面积为100cm2.
点拨精讲:注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配方法在第(2)(3)问中的应用.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特殊图形问题时,通常要先画出图形,利用图形的面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1.1二次函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重点: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自学:自学课本P28~29,自学“思考”,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及意义,完成填空.
总结归纳: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且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a,b,c.现在我们已学过的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其表达式分别是y=ax+b(a,b为常数,且a≠0)、y=ax2+bx+c(a,b,c为常数,且a≠0).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有__A,B,C__.
A.y=(x-3)2-1
B.y=1-2x2
C.y=13(x+2)(x-2)
D.y=(x-1)2-x2
2.二次函数y=-x2+2x中,二次项系数是__-1__,一次项系数是__2__,常数项是__0__.
3.半径为R的圆,半径增加x,圆的面积增加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πx2+2πRx(x≥0).
点拨精讲:判断二次函数关系要紧扣定义.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
探究1若y=(b-2)x2+4是二次函数,则__b≠2__.
探究2某超市购进一种单价为40元的篮球,如果以单价50元出售,那么每月可售出500个,根据销售经验,售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10个,如果超市将篮球售价定为x元(x50),每月销售这种篮球获利y元.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超市计划下月销售这种篮球获利8000元,又要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么这种篮球的售价为多少元?
解:(1)y=-10x2+1400x-40000(50x100).
(2)由题意得:-10x2+1400x-40000=8000,
化简得x2-140x+4800=0,∴x1=60,x2=80.
∵要吸引更多的顾客,∴售价应定为60元.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如果函数y=(k+1)xk2+1是y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为多少?
2.设y=y1-y2,若y1与x2成正比例,y2与1x成反比例,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A)
A.二次函数B.一次函数
C.正比例函数D.反比例函数
3.已知,函数y=(m-4)xm2-m+2x2-3x-1是关于x的函数.
(1)m为何值时,它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
(2)m为何值时,它是y关于x的二次函数?
点拨精讲:第3题的第(2)问,要分情况讨论.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cm,BC=4cm,P是BC上的一动点,动点Q仅在PC或其延长线上,且BP=PQ,以PQ为一边作正方形PQRS,点P从B点开始沿射线BC方向运动,设BP=xcm,正方形PQRS与矩形ABCD重叠部分面积为ycm2,试分别写出0≤x≤2和2≤x≤4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点拨精讲:1.二次函数不要忽视二次项系数a≠0.
2.有时候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写函数关系式.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1.能够用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其性质.
2.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的结合与转化,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
重点: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
难点: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其性质.
一、自学指导.(7分钟)
自学:自学课本P30~31“例1”“思考”“探究”,掌握用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理解其性质,完成填空.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取值-描点-连线;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12x2和y=2x2的图象;
点拨精讲:根据y≥0,可得出y有最小值,此时x=0,所以以(0,0)为对称点,对称取点.
(3)观察上述图象的特征:形状是抛物线,开口向上,图象关于y轴对称,其顶点坐标是(0,0),其顶点是最低点(最高点或最低点);
(4)找出上述三条抛物线的异同:__________.
(5)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12x2和y=-2x2的图象,找出图象的异同.
点拨精讲:可从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去比较寻找规律.
总结归纳:一般地,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0,0),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教材P41习题22.1第3,4题.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3分钟)
探究1填空:(1)函数y=(-2x)2的图象形状是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对称轴是______,开口方向是______.
(2)函数y=x2,y=12x2和y=-2x2的图象如图所示,请指出三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1)抛物线,(0,0),y轴,向上;
(2)根据抛物线y=ax2中,a的值来判断,在x轴上方开口小的抛物线为y=x2,开口大的为y=12x2,在x轴下方的为y=-2x2.
点拨精讲:解析式需化为一般式,再根据图象特征解答,避免发生错误.抛物线y=ax2中,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a|越大,开口越小.
探究2已知函数y=(m+2)xm2+m-4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1)求满足条件的m的值;
(2)m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求这个最低点;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解:(1)由题意得m2+m-4=2,m+2≠0.
解得m=2或m=-3,m≠-2.∴当m=2或m=-3时,原函数为二次函数.
(2)若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m+20,即m-2,∴只能取m=2.
∵这个最低点为抛物线的顶点,其坐标为(0,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若函数有最大值,则抛物线开口向下,∴m+20,即m-2,
∴只能取m=-3.
∵函数的最大值为抛物线顶点的纵坐标,其顶点坐标为(0,0),
∴m=-3时,函数有最大值为0.
∴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
1.二次函数y=ax2与y=-ax2的图象之间有何关系?
2.已知函数y=ax2经过点(-1,3).
(1)求a的值;
(2)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变化的情况.
3.二次函数y=-2x2,当x1x20,则y1与y2的关系是__y1<y2__.
4.二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ax(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B)
点拨精讲: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画法是列表、描点、连线,列表时一般取5~7个点,描点时可描出一侧的几个点,再根据对称性找出另一侧的几个点,连线将几个点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起来,抛物线的两端要无限延伸,要“出头”;
2.抛物线y=ax2的开口大小与|a|有关,|a|越大,开口越小,|a|相等,则其形状相同.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