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一课时教案。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一课时教案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一课时)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知道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能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与“公车上书”有关的知识;通过讨论,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重点: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如何透彻地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唯美句子 wei890.cOm]

19世纪60年代,一向顽固守旧、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为什么提出学习洋人的“洋枪机械”,搞起了“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受到西洋坚船利炮威力的刺激下兴起。(课本P31)

2、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的开明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与之对立的是反对学习西方技术的“顽固派”

(注意:洋务派和顽固派阶级本质相同,只是洋务派进行“器物”层面的变革,来达到维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目的,都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4、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湖南人,

两江总督)、左宗棠(湖南人,闽浙总督)、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等。

5、旗号(口号、主张):“自强”、“求富”

6、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分2个阶段)

7、总理衙门——推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

成立时间:1861年

主要负责人:奕?

全称:总理各国事物衙门

职权:外交、通商、海防等,后扩展到办厂、开矿、筑路等。

8、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在“自强”的旗号下兴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工企业)

(2)后期:19世纪70年代后,提出“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企业)

(注:70年代民用企业的出现,主要是协助解决军需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经办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民用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9、性质

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标志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10、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④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⑤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派企图不改变政治体制,就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但洋务派做了些事实,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意中带来了西方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部分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可以这样比喻:刚学走路时迈出的第一步,虽步履蹒跚,但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第一步,才有了以后的健步如飞!

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A)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技人才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C)

A、重军事技术,忽视民用资本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阅读材料

材料一奕?认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质器为先”。

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的主张,为此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

(2)为“觅制器之器”,他们主张的做法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口号?(做法: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口号:自强、求富)

(3)结合材料,分析奕?、李鸿章思想的局限性。

提示:只单纯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主张改革封建制度。

相关知识

第7课戊戌变法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7课戊戌变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7课戊戌变法

一、课程标准:

直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公车上书

1、背景

2、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1、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内容

影响

三、百日维新

1、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军事方面

内容

影响

2、结果:

3、影响

练习检测

1、《天演论》为什么能够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巨大的反响?

戊戌变法主要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我们应该学习“戊戌六君子”的什么品质?

第6课戊戌变法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6课戊戌变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二、能力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入框中插图,就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3.“公车上书”及其社会影响。

4.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5.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6.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1.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3.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2.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3.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关于变法法令内容,指导学生制作一个表格,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情况。

2.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第8课戊戌变法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8课戊戌变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8课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①背景:1895年春《》的签定。

1.“公车上书”②人物:和联合各省的举人,上书。

③影响:揭开了序幕。

①《》:介绍情况,宣传。

戌2.政治团体②强学会:《》是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形成了。

变①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②时间:至。

法3.百日维新③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面。

④结果:发动政变,被囚禁,等六人被杀,

变法。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你如何看待“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

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五、当堂测试

(一)单项选择

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德国“强租”胶州湾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2.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B.创办《中外纪闻》C.颁布《定国是诏》D.创办了强学会

3.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B.《时务报》C.《中外纪闻D.《国闻报》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B.创办《中外纪闻》C.颁布《定国是诏》D.创办了强学会

5.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文廷式

6.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7.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D.训练新式军队

8.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是指()

A.盗贼B.外国列强C.清朝皇帝D.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9.下面是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的议论。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二)阅读下列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①维新派要杀的“贼”是谁?

②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③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④材料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