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B)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
2.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A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aB.bC.cD.d
3.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C最为经济
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四种不同的营养级
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的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
D.如果环境中有汞污染,则通过富集作用可导致生物H体内汞的浓度最高
4.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C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5.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B
种群甲乙丙丁戊
能量(107kJm—2)2.5013.309.800.28220.00
图①~③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①③ B.② C.①② D.③
6.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的比例,并将其转化为生物量,观察发现虫子在一天中吃掉2cm2的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如下的测量:
W:该菜叶每cm2的平均干物质量X:每天虫子呼吸的总量
Y:每天虫子粪便的干重Z:每天CO2的排出量
以下估算每天虫子积累的生物量H的公式哪个正确(D)
A、H=W—Y—XB、H=W—Y—Z
C、H=2W—X—ZD、B=2W—Y—X
7.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D
A.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1047.5的能量
B.食物中的能量只有15%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D.某一只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只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能够获得的能量较少
8.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3%
B.第I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2y-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10.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①代表生产者,6过程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B.①和②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③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答案AC
11.右图为氮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1)完成①过程的生物既有自养微生物也有异养微生物
(2)进行②过程的生物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3)进行③和④过程的生物都是消费者
(4)④过程可通过转氨基作用实现
(5)⑤⑥过程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6)⑥过程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A.(1)(4)(6)B.(1)(6)
C.(1)(5)(6)D.(2)(3)(4)
12.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C)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13.(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凋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14.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但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D)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15.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了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研究人员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l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答案C
16.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17.(2010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某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殖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A
A.热带雨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草原D.北方针叶林
18.下列不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的是(D)
A.禁止过量采伐森林?B.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C.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D.彻底消灭消费者,保护植被等生产者?
答案D?
1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B)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20.(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C)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2.(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B)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23.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往复循环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24.(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CD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25.(2010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二模)动物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将它们置于同一相对独立的环境。如图表示A、B在120天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
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
B.B的突然增加,A会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
而B由于缺乏食物也会减少
C.A、B存在着竞争,它们都有K值
D.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分别在116天和120天后死亡,
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也是如此
26.(2010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2009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是河、海、陆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类型多,包括河口、浅海、滩涂、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和盐田、鱼虾养殖塘、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将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浅海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沼泽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2)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怪柳的种群密度常用法。?
(3)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是。
(4)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菖蒲水培15天后,再次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和总含氮量,结果如下表:?
①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D水样在实验中起作用。
②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其根本原因是菖蒲对的吸收,其吸收方式是,影响吸收速度的内部因素包括和
(5)黄河三角洲被国际湿地组织的官员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研究湿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
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
①;

答案:(17分)?
(1)生物群落(1分)信息传递(1分)(2)样方(1分)?(3)抵抗力(1分)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1分)?
(4)①A(1分)对照(1分)②N等无机盐离子(1分)主动运输(1分)载体(1分)能量(1分)
(5)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迁入和迁出(1分)①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2分)②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成正相关(2分)
27.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
答案:(9分)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分)
(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1分,共4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08年9月份以来,一种体长不足1mm的灰白色农业害虫,在江苏盐城的大丰、东台、射阳、盐都、亭湖等县(市、区)漫天飞舞。据专家考证,这种农业害虫叫“烟粉虱”;属昆虫纲同翅目粉虱科害虫。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发生区棉花平均每张叶片有卵,若虫(无翅的幼虫),伪蛹和成虫达5400头(粒)之多。它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并传播多种病毒,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烟粉虱对黄色很敏感,在田园或大棚内设置黄色板可诱杀成虫。据研究,这种烟粉虱起源于东非,中东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借助一品红或其他花卉的调运进行扩散是其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传播的主要方式。而该市近几年新发生的烟粉虱,有可能是从外地通过种苗调运带进来的。
(1)烟粉虱成虫对黄色很敏感而飞向黄色物体的行为属。
(2)一块棉田里烟粉虱的全部卵,若虫,伪蛹和成虫在生态学上称为一个,烟粉虱与被侵害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农业生态系统易受烟粉虱严重侵害的主要原因是。
(4)如果该市生物多样性因此受到破坏,其原因属于,给我们的启示是。
(5)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这说明烟粉虱的繁殖能力很强,但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发育到成虫,这是通过来实现的。
(6)若右图是烟粉虱数量发生的曲线图,对其采取杀灭措
施的最佳时期是其数量为时。用化学
药剂杀灭烟粉虱时,要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交替用药
和合理混配,其原因是。
(7)某同学在调查一块棉田里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时,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在该棉田中央选取1株棉花,从该植株上选取5张含有较多虫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棉花叶。
②计数每张叶片上的卵,若虫,伪蛹和成虫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
②。
答案:(1)趋性(2)种群寄生
(3)农业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小(或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
(4)外来物种的入侵 必须做好外来物种的检疫工作,以防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或其他合理答案)
(5)生存斗争(6)No防止烟粉虱产生抗药性。
(7)①取样方不对。应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如将该棉田按长度画成10等份,每1等份中取一个样方),从这些被选择的样方中随机选择若干株棉花,每株中随机选取若干张叶。②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的叶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

非生物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关系:

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

1、相互关系

2、地位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

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D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题图(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题图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题图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项中,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表述正确。B项中,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表述也正确。C项中,先要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表述不正确。D项中,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表述正确。

C

(2010海南高考)23.(10分)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10分)

(1)CO2(1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兔和鼠(2分)

(4)食物链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2010江苏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10广州高考)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A

(2009浙江高考)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A

(2009广东高考)7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

A

(2009广东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09海南高考)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B

(2009全国Ⅰ高考)34.(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玉米人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1)

(2)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捕食与竞争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太阳能CO2

(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008广东高考)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D

(2008广东高考)1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的细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自养型,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2008广东高考)32.(10分)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和。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1)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挺水植物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08海南高考)24、(9分)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1)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绿藻、水草)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鲫鱼为止,可以看出其中水草开始的有2条,绿藻开始的有3条,共计有5条食物链。(2)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来自绿藻提供的就是50KJ,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需要绿藻500KJ;其中轮虫提供的就是100KJ,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那么就需要轮虫500KJ。(3)水面长满了浮萍,将会遮光,导致水草缺少光照而死亡,同样绿藻也大量死亡,轮虫缺少食物而死亡。五种生物死亡3种只剩下引入的浮萍和剩余2种构成两条食物链。(4)绿藻爆发覆盖水面,水中溶解氧气减少,动物死亡。最终绿藻大量死亡导致细菌大量反正消耗氧气,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气体,导致水体发臭。

(9分)(1)5绿藻和水草(每空1分,共2分)

(2)500500(每空1分,共2分)

(3)光线绿藻(或食物)(每空1分,共2分)

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答案C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3.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0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如大肠杆菌D.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5.右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

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

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

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

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

答案C

6.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答案B

7.(2010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①和⑤

B.②和④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通过食物链①→③→②→④→⑧,⑧获得的能量最多

D.若⑥种群因某种原因数量下降5%,短时间内⑧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8.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D

9.认真观察下图的食物网中,可以看出“蛇”所处的营养级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答案D

10.(2010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处于2个不同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D.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

11.右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C.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1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A.光合作用B.化能合成作用

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答案D

13.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一人躺在上面不会下沉。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也曾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上述两个自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它们都可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B.浒苔和蓝藻都可通过有丝分裂快速繁殖,二者的繁殖速率均受温度的影响

C.浒苔和蓝藻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但是只有浒苔细胞中具有叶绿体

D.这两种现象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4.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现象关系最大的生物是(A)

A、蓝藻类B、苔藓类C、草履虫D、细菌类

15.对生态学相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C)

A.各种生态因素可以影响生物各项生命活动,其中温度对植物的形态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B.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且水平方向上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C.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所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16.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叫做概念图,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C代表的是。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BC”表示B通过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7分)解析: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生物学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用通过概念图的读图,学会补全概念图的同时,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今年高中出现的新题型,要引起各位老师的足够的重视。

(1)生产者固定(只要合理均给分)

(2)分解④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17.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寿螺可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1988年,四川某公司从国外引入福寿螺,投放在水田中进行人工养殖。由于出口受阻,1992年放弃养殖,该公司将水田里的大螺进行了清理后,还给农民种水稻。农民种下稻秧后,又有大批福寿螺出现在稻田中,并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

材料二:水葫芦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由于水葫芦疯长,滇池草海60年代还有16种高等植物,到90年代只剩下3种。

(1)右图为上述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共有条食物链,占二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2)福寿螺属于第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是

、(写出两个原因)。

(3)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克水稻(假设单位质量的螺和水稻含相同的能量)。

(4)从上述材料可知,外来人侵物种给当地生

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是,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5)为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然而,专家们仍不无忧虑。你认为专家们的忧虑是什么?。

答案:(1)4蛇(2)二食物(水稻)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2分)

(3)725

(4)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或“破坏了遗传多样性”或“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5)这些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人侵物种

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精讲精析复习教案


高考考点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提高生态奉魄稳定性的意义。要答好速类题,一定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成分密不可分,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由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抵抗力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Ⅰ热门题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林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系坑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关键。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分解者可将生产者、消费者残骸中遗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归还无机生物界,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果缺少.整个生态系娩平衡状态难以维持,寒带地区由于气候、温度等原因,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活动相对较少,森林中的遗体残骸相对较多。人工火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分解者的功能,目的是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过程。
C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答案:C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2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指导: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易受松毛虫危害。
3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答案:B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行人行小。—般地说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越单纯,营养结构就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相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以况要想提高某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应该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而其他措施显然无济于事。
4如下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a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都与图b相同。
请根据图a、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下图中用箭头完成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利用的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耗能和图中未标出的分解者耗能可不标出)
答案:见下图
指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的联系。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产生的联系称为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根据这一原理结合经济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时的原料,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5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全面丰收。右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根据下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答案:阳光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
答案:桑和稻
(3)该生态系统内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率。
答案:物质的利用
(4)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___。
答案:细菌、真菌分解者
(5)该生态系统是根据__________的原理建立的。
答案:生态平衡
指导:本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实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桑、稻),有消费者(鱼、蚕、猪),有分解者(分解粪便的菌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建立这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的目的是最充分地调动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有益的部分。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拟)在欧美国家时兴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二或三条小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请回答: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__________的地方。
(2)此球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
(3)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此球有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的因为__________。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规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动植物新陈代谢的原理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属应用层次。
(1)生态球必须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因为阳光为维持生态系娩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供动力。(2)此球内能量流动情况是:阳光→水藻→小豆(鱼虾)。(3)原因是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C02,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4)此球有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小鱼、水藻及分解者等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1)有阳光(2)、(3)、(4)见解析。
1拟)下图表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分解的有关数据。请分析回答:
几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景和分解特点比较
热带雨林温带草地温带叶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净光合生产
(tha-1y-1)507.511.57.51.5
枯叶输入
(tha-1y-1)456.010.56.11.2
枯叶现存量
(tha-1)55153544
(1)表中显示净光合生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热带雨林温度较高、雨量弃沛、光照较强
(2)根据表中数值,请在表下侧坐标图上用曲线表示枯叶分解率随温度变化的走势。
答案:见下图(答图10)
(3)生态系统的分解功能主要由__________等生物完成。
答案:细菌和真菌
(4)研究发现,待分解资源的C:N比影响分解过程,其原因是__________。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可供开发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腐生微生物合成自身的物质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中缺氧,抑制微生物的有氧分解,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
2模拟)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层被破坏对蛙的影响:__________。
答案:臭氧层的破坏,使阳光中紫外线含量大增,易诱发变异,而变异对蛙的生存一般是不利的。
(2)蛙的数量急剧减少,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素也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大量使用农药人类对蛙的过量捕杀
(3)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
参照上述方法,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三种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法。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不污染环境,保护牛态平衡①引入害虫的天敌(捕食者)②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③引入与害虫生存环境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④运用转基因技术使农作物获得抗虫性状⑤运用昆虫激素的原理,诱杀害虫等。填任意,三个或答案合理均有分。
3拟)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调查南京市郊一生态村,并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该村建造此生态系统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学原理。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
答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高物质利用串;减少环境污染
(2)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若要生产2ks鸡肉最多需要稻和大豆共计__________kg。
答案:水稻、大豆20
(3)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
答案:分解者
(4)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但种植大豆时,不施氮肥,仍能旺盛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由共生的根瘤曲进行固氮作用
(5)在沼气中常有一种刺激性的臭气,该物质是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可将臭气除去,并能形成__________被植物吸收。
答案:v
4.淀区模拟)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下图所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的减少,__________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沙化。
答案:竞争优良牧草杂草、毒草
(2)若鹰的食物90%采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_
答案:90a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4)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结合图回答)__________
答案:由于乱捕滥猎使这些动物的天敌减少
(5)我国的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结果遭受了自然界的惩罚(土地荒漠化)。为纠正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我国在西北地区正积极开展——活动。
答案:退耕还草新
Ⅲ新高考探究
1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答案:C指导: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稳定性,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只有增加物种数日,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加,使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高低不同的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A指导: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种能力存在精相反的关系,并且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个生物群落的复杂程度高时,这个群落内部就存在着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和群落内部某些种群的波动,就会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即自动调节能力。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复杂程度高的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更趋复杂,群落的各个成员既可以接受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入,又可以对其他成员有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出,其中一条途径受到干扰或堵塞不通,群落就可以提供其他途径进行补偿,从而使生态系统处在稳定状态。此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除取决于群落的复杂程度外,还取决于其他一系列因素:如进化历史的长短,受到干优的性质、大小、持续的时间等,估计稳定性的指标(抵抗力、恢复力)等等,例如,热带雨林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大,进化历史长,而它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可预测性强。而苔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种间相互作用少,进化历史短,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一般说来,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量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则非常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
3生态农业设计是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研究性课题小组在分析调查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
(1)假若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个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①研究设计合理的食物链组成(或合理连接食物链)。
②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③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或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④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⑤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⑥绘制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⑦写出设计报告。
(2)该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点?
答案:该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②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③能够减少化肥的施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指导:(1)生态农业简介: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能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得到综合发展,达到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使资源得到持续地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
(2)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得以合理设计食物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地充分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洁净产品。既充分有效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减少环境污染。
(3)生态农业的优点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体优点突出表现在:
①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投入;②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③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④生态农业的设计主要从空间、时间和食物链等几方面去考虑。
①空间方面:包括“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
“平面空间”:在一定的区域内,确定各种农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的比例及分布区域,是比较宏观的,即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布局。
“垂直空间”: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将不同的种群科学地组合成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可以微观地解决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的生态组合。例如一片稻田、一个庭院、一座小山、一个池塘等。在一片农田中应该从地上和地下两个方面科学搭配。地上部分包括不同作物在不同层次空间上茎、叶的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地下部分是要使不同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中,以便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复习引入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环节: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应用

巩固复习

组织学生观察并且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寻找活动。

2.提问: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示)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5、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较长时间?

6、归纳概念并板书。

问题串设计(PPT展示)

1.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

2.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3.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能解释这种规律吗?

4.与你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活动规则及过程并且组织好教学。

规则如下

a.每人准备草、鼠和狐狸的三种头饰。

2b.出场顺序按草→鼠→狐狸,数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数量变化。

c.扮演草的同学被扮演鼠的同学抓住就表示吃掉了,这个同学则换成鼠的头饰表示草减少鼠增多,以此类推。

d.当后一种生物多于前种生物1比2时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学生换成另一种头饰表示这种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约有3份换成‘草’1份换成‘狐狸’。游戏进行到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通过上面的游戏你能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并板书。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做的生态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下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图片)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业:学案练习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

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对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3、阅读课本85页[小资料]‘远渡重洋的屎壳螂’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时,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学生回忆再现本课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资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建构。

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上来,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比较抽象,通过资料的阅读讨论,问题窜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归纳提升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回忆议论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识记,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反思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新课(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典型例题
〖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B.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
答案:D
〖例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t1t2t3t8时间
①下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种群数量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ABCD
②该鱼在t3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主要原因是和。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型。
④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调节
⑵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和,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在这种条件下,异化作用类型为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将动植物尸体中的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气体。
解析:⑴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⑵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⑴①B.②不再增长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③增长④负反馈
⑵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植物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需氧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厌氧型蛋白质


●基础题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虫害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发旅游业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生产D.改善生态环境
7.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稳定
C.增加物种的数量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8.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9.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B.大量的投入鱼的饵料
C.大量的增加育苗的投入量D.大量的增加池塘水量.
10.对于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幼年向成熟过渡阶段出现稳定的状态
B.有一定生物组成、数量比例及典型的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大体相等
D.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
●拓展题
1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人们为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简单,因此它的自动调节能力。
⑵及时进行除草、治虫,就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的部分。
⑶若不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该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控制的生态系统。
⑷若大肆捕捉青蛙,水稻害虫会大量繁殖,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
12.请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和用品建立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并使其维持一定时间的运转。材料用品:小鱼、水藻、水草、池泥、池水、广口瓶、橡皮塞、培养皿、吸管、小鱼网和凡士林。请完成下列各步并回答:
⑴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广口瓶底部铺上一层约10mm厚的池泥。
第二步:向广口瓶中加池水至瓶口40mm处。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⑵此生态系统分解者存在于中。
⑶在小鱼大小的选择上应选择体型的,原因是。
⑷该生态系统能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暂时平衡,原因是。
⑸若要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应如何设计试验?。

参考答案:1—10、CCCDADCDAA11、⑴营养结构小⑵有益⑶人工⑷食物链
12、⑴向广口瓶中加几根健壮的水草,适量水蚤,一条活动能力强的体型相对小的鱼;将广口瓶用橡皮塞塞紧后用凡士林严密封口;将广口瓶放在温度适宜、光照强度适宜的地方培养⑵池泥和池水⑶小;可减少氧气和养料的消耗,容易建立起生态平衡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能量、氧气,消费者、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矿物质等。⑸设计一个广口瓶内无水草,其他条件均与上述广口瓶条件相同,观察水蚤、小鱼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