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22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5分钟)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新课教学
(30分钟)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N/kg。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课堂小结
(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相关知识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案


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5分钟)播放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等)。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学生观赏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学生动手实验,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产生。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测量滑动摩擦力
演示:把木块放到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子拉着木块前进。思考: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画出力的示意图。怎样知道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图1
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测量时要让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必须做怎样的运动?拉力的方向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总结: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的表格。
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
实验次数接触面的材料压力变化情况摩擦力f摩/N1木块与木板不变2木块与棉布不变3木块与毛巾不变4木块上放1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变大5木块上放2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最大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
实验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接触面积大小弹簧测力计示数摩擦力f摩/N1平放大2侧放小3立放最小
学生汇报: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学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并记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让学生回忆或回放刚开始上课时的视频,思考并回答: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认识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有些摩擦对我们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思考、回答,动手实验。
培养分析思考能力。课堂小结
(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


12.1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L2,费力但省距离,如(2)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教案


《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让北海历史文化进课堂,激发学生热爱北海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2、难点:压强概念的得出
三、学情分析:我们华侨中学属于农村中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仪器较缺乏,但学生对实验很热情,好奇心很强,大胆,好讨论,所以把实验设计为分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节课结合北海历史文化,唤起学生热爱北海的感情。
四、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本节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压强的概念,第三部分得出压强的公式并加以训练,第四部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探究过程中收集数据、总结规律。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压强的概念。在这个难点上先通过定量计算每次实验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的比值关系。再通过类比法,类比密度、速度得出压强的概念。
五、教学器材:
海绵、压力小桌、砝码、铅笔、图钉
六、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
一、
自学压力观看北海市一中内的这栋法国大使馆古建筑,思考:建房子时为什么都要把地基做得宽而大?
设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区别压力与重力
预习课本知识与阅读学案第一部分
小组相互交流
完成学案一引起学生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体验
压强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支铅笔,两手指同时用同样大小的力压铅笔两端,两手指感觉(即效果)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板书课题:压强
11、学生实验
22、小组相互交流
11、让学生观察现象调动原有知识分析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22、让学生体验,不能用原有知识推理出的问题,用实验去判断的科学方法
三、定性探究影响压强大小因素
一、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效果为什么不同?思考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二、提问
对照桌上的物品,或参考生活中的经验,想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思考、猜想、回答
(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等有关)完成学案二通过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猜测过程,让学生感悟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
三、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进行分组探究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点评,纠偏。
总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
板书实验结论: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向学生提出如何优化实验方案)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
2、组间交流,展示
3。完成学案三
1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
2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33.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4.在组间交流时,让学生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他人互相学习的能力
四、探究压强与有关因素的定量关系从而引出压强我们究竟如何(定量)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呢?挂出小黑板并向学生提供几个数据
数据处理、数据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由定性到定量的有关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每平方厘米所受压力的数据和压力效果比较,可知: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推理、数据处理、数据对比体会比值在物理学习中的用处,并能从实验中寻求支持。举例密度、速度定义的由来推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F(N);S(m2);P(N/m2)说明:N/m2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的科学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发现、总结、陈述。
完成学案四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类比方法,成功的进行分析、推理后,产生自我效能感,促进以后的学习。
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压强的计算列举课本例题学生先做再对答案,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六、压强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图钉,引导学生由公式P=F/S得出增大或减小压
强的方法完成学案五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知道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七、情境再现解决有关问题再现课前体验实验
比较,两手指受到压强的大小,为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讨论问题,回答。巩固训练、学以致用七、板书设计:
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二、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
三、压强公式:P=F/S单位:N/m2或Pa
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增大F或减小S
减小压强:减小F或增大S
八、作业设计:
1、画出右图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2、右图是从北海市合浦汉墓中挖掘出的两尊珍贵的铜牛,请同学们讨论:
(1)、牛角尖而硬,对牛的生存有什么好处?
(2)、当牛抬起一只脚时,牛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有什么变化?
3、如右图是从北海市合浦汉墓中挖掘出的一只铜壶,放在水平地面上,若铜壶的质量是1.6kg,与地面的受力面积是40cm2,求铜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g=10N/kg)
压强学案
区别压力与重力: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请同学们作出下图中物体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猜测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或与
有关。
三、分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1.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可知当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有关,且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探究2.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且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综合1与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
四、引出压强次数压力F/N受力面积S/m2压力作用效果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即F/S15102523102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由此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在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符号用表示、计算公式、单位。
五、应用压强
观察北海市一中内的这栋法国大使馆古建筑,思考并回答:
建房子时人们为什么都要把地基做得宽而大?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