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声音的产生

声音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声音的产生。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第二节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声波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探究器材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准备: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向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用尺、纸、笔帽发出声音;朗读时触摸喉头的振动弹动橡皮筋、击鼓、敲音叉发声.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土电话、放在水中的八音盒、音叉和点燃的蜡烛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条件.
3声波及人耳听声的过程利用媒体课件,对比水波讲述声波
4声音的反射及回声利用媒体课件,展示声学在建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
5声速教师讲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组探究小实验用身边的物体发声.
教师演示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猜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用生活实例或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概括声音的传播条件.
利用媒体课件学习声波、回声、声速等知识及其应用.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教学点评:
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深切,兴趣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声学在建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相关知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课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课后题,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课下搜集资料,课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课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来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组别:姓名:
一、课前练兵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二、分组合作交流:
1、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发声现象,指出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发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宇航员在外太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OC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请设计一种测量声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馈练习:
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已知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为___________。
5、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1声B.2声C.3声D.4声
7、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9、.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题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常态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产生和传播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音叉,小锤,烧杯,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学习
引入:
列举声音无处不在,饱含信息,凸显声音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各组派代表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指出发声体,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并举例说明。
演示发声音叉溅起水花,介绍转换法。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思考讨论,回答
熟悉物理的探究方法,了解实验方法的使用。
声音的传播: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吗?讲述宇航员对话方式,问声音在什么环境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举例说明。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阅读课本,了解耳朵构造,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阅读课本,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提问: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几声敲击声?
2、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根据什么来计时?相差多少?
思考
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课后总结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