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学案

声音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
(2)理解密度概念。
(3)会查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2)用分类列表将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中物质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
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密度的单位。
三、难点
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器材
托盘天平﹙带砝码﹚,烧杯,铜块,铁块,木块,水,煤油
课时计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鉴别物质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说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师:拿出两根外形相同的真假项链让学生辨别。学生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分辨出来。
师:这节课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通过学习密度知识,也就学会鉴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
导语二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不同的物体可能由不同的物质组成,也可能由相同的物质组成,且所含物质的量有多有少,体积也有大有小。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
【测一测】测出体积相同的铁块的质量;再测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的质量。
【讨论】通过测量出的数据并结合书本,同学们对“铁块的质量比木头大”这种说法的讨论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类。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存在什么关系?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存在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述讨论的问题做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教师为学生提供猜想或假设的某些物理事实,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猜想小结】①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得出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实验。
【投影】设计该实验的思路:选择研究对象——木块、铁块、水、煤油等。
【讨论】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点拨】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刻度尺;还有一些辅助器材如:细线、烧杯等。
【分组讨论】实验过程的安排:①主要实验步骤;②收集哪些数据;③怎样收集;④怎样处理数据。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参与讨论)
【总结】
方案一;选择器材——天平、毫米刻度尺、正方体铁块、正方体木块。实验过程安排: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正方体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并记录在表格中。②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铁块和木块的边长并算出体积,填入表格。③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
方案二:选择的器材——天平、细线、水、量筒、大头针。实验过程安排: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铁块和木块的质量。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③用大头针把木块压入水中记下总体积。④用细线拴好铁块并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总体积。⑤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需多测几组数据。设计的表格如下:
方案三:选择的器材——水、煤油、烧杯、量筒、天平等。实验过程安排: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②把烧杯中的水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水的质量。④用同样的方法测出煤油的质量和体积。设计的表格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
(5)分析与论证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得出初步的结论。
【总结】①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是相同的。②单位体积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一般是不相同的。
【讨论】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是否正确。
【点拨】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铁块质量大。
(6)评估与交流
师: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学生对这次探究活动进行回顾,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2.密度的公式、单位
师。实验证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某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投影】①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由定义得出:密度=质量/体积
密度用“p”、质量用“m”、体积用“V”
②密度公式:
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③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基本单位是m3;因此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在实验中质量常用克作为单位,体积常用立方厘米作为单位,因此密度的最常用的单位是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讨论】密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哪些?
【点拨】密度单位=质量单位/体积单位,如:kg/dm3、g/dcm3等。
【算一算】1g/cm3=____kg/m3
【点拨】1g/cm3比1kg/m3大,它们之间的进率为:1g/cm3=103kg/m3。
【归纳】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以及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等其他因素均无关;②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小红用酒精和水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她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酒精和水的体积和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数据以及得出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1与3)的质量与体积的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分析上表中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
【解析】观察上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1与3)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0.8g/m3,由此归纳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即成正比;观察上表中1与4、2与5、3与6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发现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质量是不相等的;由上面的两个结论可以归纳出的结论为: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答案】
(1)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1与4、2与5、3与6
(3)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类型之二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B.将一杯水分成两杯测每个杯中的水的密度都是原来的一半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大小无关D.空心银球中铜的密度不等于铜的密度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故A是错误的;将一杯水分成两杯,虽然质量变了,体积也变了,但仍然是水,所以密度不变,故B错误;铜制成的一个空心球,铜这种物质的密度不变,因此D错误。
【答案】C
类型之三常见物质的密度
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约为_______kg,其体积约为_____rn3。
【解析】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试题,因为每个人估测的质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一般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约65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由V=m/p=65kg/l.0×103kg/m3=6.5×10─2m3
【答案】656.5×10─2
变式题一实心金属的质量是2160g,体积是0.8×10-3m3,这个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如果将它截去1/3,剩余的部分密度___________。
【答案】2.7×103kg/m3不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密度的定义、单位、公式。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点拨】物质的密度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和状态有关。由此可见,密度公式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因而单从数学知识看密度公式,得出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的结论是错误的。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并正确应用它是十分重要的。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复合而成的。
【拓展】有两种液体,要尽快判断出哪种液体的密度大,你准备怎么办?(要求: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步骤,不要将两种液体混合)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
实验器材:量筒、两种不同的液体、烧杯、天平
实验步骤:分别用量简量取等体积的两种液体,用天平分别测出等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
实验分析与论证:比较两次测量质量的大小,质量大的密度大
【思考】张明同学在河边捡到一精致的小石块,想粗略地知道小石块的密度,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再借助水,就巧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估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得出和实验方案相一致的密度表达式。
【答案】
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②将溢水杯装满水并测出水和杯的总质量m1;③小心地取下溢水杯并将石块轻轻地放入溢水杯中,再测出总质量m2。
石块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V=(m+m1─m2)/p水。
石块的密度:p=m/v=m·p水/((m+m1─m2)。
(五)资料链接
测量密度的仪器——密度计
密度计是一根密闭的玻璃管,上部粗细均匀,内壁贴有刻度纸,下部较粗,下端装有水银,使玻璃管能竖直浮在液面上。
常用的密度计有两种。一种用来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液体的密度计,又叫做比重计,它的下部水银或铅丸多一些,这种密度计的最小刻度是“1.00”,它的最小刻度线在最高处,由上而下,顺次是1.1、1.2、1.3……
另一种是用来测量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密度计,又叫做比轻计,它的下部装的铅丸或水银少一些,这种密度计的最大刻度是“1.00”,它的最大刻度在最低处,由下而上顺次伪0.9、0.8、0.7……这种仪器不必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也不必经过计算,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密度来。这种仪器的刻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密度越小的刻度越高;二是刻度的距离不均匀,上面的刻度间隔大,下面的刻度间隔小。测量时,将仪器放入被测液体中,等仪器静止后,与液面相对齐的刻度线,就是该液体的密度。
六、布置作业
《金牌学案》5.2

延伸阅读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
[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
2、知道骨传声。
3、了解双耳效应。
二、教材分析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二、引入新课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

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指导书第7页。
五、课后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例与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例与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能力

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

目标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学习重点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学习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具与

媒体

视频资料,音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

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

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

感到气球振动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做实验,加以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

复习巩固

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实验

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小,该实验不易操作,通过录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上的双耳效应则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人耳的结构

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四、双耳效应

课后反思

1、这节课内容少,要多通过增加些学生的亲身活动,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