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设计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第1、2课复习1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强化识记《新闻两则》和《芦花荡》中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和记叙的要素;掌握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努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一)基础梳理:小组合作,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1、注音:泄()气 溃()退绥()靖阻遏()殷()切要塞()歼灭()督()战寒噤()飒飒()仄()歪吆()喝蹿()浸()锐不可当()2、写字:张()失措()然自得转弯()角月()风()3、释义:泄气:溃退:歼灭:锐不可当:阻遏:仄歪:转弯抹角:泅:央告:悠闲:(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等信息的梳理记忆1、作家作品:孙犁简介:

《白洋淀纪事》包含哪两部作品:

2、新闻基本知识回顾:⑴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⑵六要素:

⑶结构:(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⑷篇幅:短小精悍。⑸特点:、、。⑹写法:主要是,有时兼有议论、描写。3、小说基本知识回顾:⑴小说的三要素:、、。⑵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⑶小说的情节:、、、;序幕、尾声。⑷小说的环境:环境和环境。二、精讲互动(一)第一课知识要点新闻知识及阅读方法指导: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二)第二课知识要点小说阅读点金:1、掌握全面解读小说的“金钥匙”:人物、情节、环境。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与方法:可以从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做具体的解读。3、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注意以下角度: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即环境描写的作用)。三、达标训练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转弯摸角()锐不可挡()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⑴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⑵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⑶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⑷(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3、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B.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下列不含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D.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5、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⑴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⑵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

⑶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⑷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A.外貌神态动作语言B.外貌心理动作语言

C.外貌心理神态语言D.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习题。

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⑴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交代了新闻的哪些要素?

⑵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内容高度概括。试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答案,并体会其妙处所在。

a.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敌军防线崩溃的情形?

b.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的英雄气概?

c.上述词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我全对的题型是:,我做得比较好的题型是,我特别需要认真听讲努力练习的题型是。

作业布置订正复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准确识记。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复习要点(六课时)

课时:5课时
第一单元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必将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新的长进。本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学们读过哪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师: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表现战争的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他是怎样表现的。
(投影微型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师:大家已经默读完毕,现在,谁先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非常聪明。这样,我们就大体把握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难点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范例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题方法链接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范例3如何把握《芦花荡》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老头子是广大群众中普通的一员,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抗日爱国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家乡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木桩子的水域,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更须注意的是,老头子不是一个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他,以及那两个女孩,还有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无不证明着这一点: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答:
老头子是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老当益壮。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题方法链接
1、从具体的事件描写和矛盾冲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
3、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把握人物性格;
4、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判断人物性格。

范例4怎样把握《蜡烛》一文的思想内容?
分析:
首先看写了什么人。这篇战地通讯主要写的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战士的故事。其次看写了什么事。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浴血奋战,有一个年轻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她不顾年老体弱,不管千难万险,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摆正烈士遗体,吻了烈士的嘴唇和前额,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再次看关键性的语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解答:
通过写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解题方法链接
1、看写了什么人;
2、看写了什么事;
3、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4、看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范例5怎样体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的深刻内涵?
分析: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首先,雨果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谴责强盗政府,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其次,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见解,非常深刻。圆明园当时虽然是皇家园林,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非常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解答:
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解题方法链接
1、分析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细读文章,寻找“文眼”,挖掘文章主题;
3、抓住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展开想象的翅膀,推己及人,感悟伟大的襟怀;
5、利用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课后习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范例6怎样理解《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主题?
分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解答: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文章标题,看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
2、理清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3、找出关键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4、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问题2品味文章的精彩片段
整体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对文章的初步阅读,要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来,还必须对一些精彩片段细细品味。
什么是精彩片段?
就是那些表现生动、独到而又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
怎样才能发现它们是精彩片段呢?
首先,要联系文章主旨去品味,那些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旨的就是精彩的;其次,要与自己的阅读矿藏进行对比,并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去品味,那些表现独到而又准确的,常人所不能言,自己写不出的,就是精彩的;再次,那些情感浓郁、含义隽永,给人以心灵陶冶、思想震撼的,也就是精彩的。等等。
是不是就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最激动、最感动的那些地方呢?
最能激动我们,最能感动我们的,也就是作者最花心血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其实,不仅是内容,写法上的新颖与独到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效法的,我们也应为写作技巧的高明喝彩。
品味精彩片段有那些方法呢?
一般说来,对任何一个精彩片段的品味都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对文章全局的把握。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结合具体的文章赏析;对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义的句子,首先要弄清它的比喻与象征义;对于有深刻含义或有弦外之音的语句,更要认真揣摩,直到了然于心;对于用词精妙、句式精致、标点精确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句式、标点来体会作者的匠心。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反复诵读,用心揣摩,最好能倒背如流。
相关知识链接如何品味精彩片段
1、着眼全篇,是整体背景下的局部揣摩;
2、细致分析,从内容到手法去体味;
3、联想想象,既融入其中又跳出其外;
4、反复诵读,了然于心,倒背如流;
5、勤于动手,圈点、批注,不断增进。
范例1感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磅礴气势。
分析:
首先,我们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还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再看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古到今,谁见过这样的气势?谁见过这样的军队?而敌阵业已冲破,我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个“冲破”,一个“横渡”,多么有力,多么激动人心。
解答:
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弘的气度。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文章的整体背景感知其气势;
2、抓住片段中的语言组织感知其气势;
3、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感知其气势;
4、联系作者的有关情况感知其气势。
范例2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分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答:
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谴词造句准确精练,语势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题方法链接
1、联系上下文把握构思的精妙;
2、通过比较体味谴词造句的精练;
3、立足整体感受语言的气势;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范例3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如果换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意思虽然一样,但感染力显然不如。
解答: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解题方法链接
1、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通过把修辞部分还原成普通语句的方法进行鉴赏;
2、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例4解读《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
分析:
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有时,它也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课文中“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前的对气候和枯木桩子的描写。
那么,课文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于是,“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解答: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环境描写的赏析,首先要扣住它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来考虑;然后再来研究描写本身是否真切、生动、简明。当然,如果我们能对写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就更有利于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比如,如果你知道孙犁的作品总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范例5赏析课文中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那一段话。
分析:
心理描写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解答:
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生动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心理描写的赏析,也要紧扣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甚或推动情节的作用来分析。既然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就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此时此地的有关背景细心揣摩人物心理。
范例6赏鉴《蜡烛》结尾的两段文字。
分析:
这里首先突出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强调其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烈士的至高无上的感情。作者有意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成“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最后的抒情议论突出了中心,深情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这两段文字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它是不会熄灭的。”那么内涵和意义就有天壤之别。
解答:
烛光是南斯拉夫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深情义;烛光是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情谊的象征;烛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烛光,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作者形象性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假设、比较获得。就这段文字而言,就是通过将地点、人物、抒情性语句的转换,在比较中感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知文章的深层内涵的。
范例7品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分析:
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主要体现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之称为世界奇迹。接着,作者将之与另一世界奇迹巴特农神庙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再用“请您想象”引起一连串的精彩描绘,展现圆明园令人惊骇而不可名状的梦幻般的美妙。
解答: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类比,指出圆明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通过具体描绘,生动地告诉人们,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华丽而伟大的建筑。本段是世界伟大作家的语言艺术与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的精美融合,美不胜收。
解题方法链接
1、用圈点法精读;
2、潜思默想体味;
范例8欣赏文中的反语。
分析: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他们的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一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解答:
文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是模拟强盗口吻说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课文最后雨果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含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反语,哪些是反语;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是细细的品味。
范例9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前面所引萨特的名言。
分析:
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而读了全文后,回味起来,萨特的话无疑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解答:
“沉重”与“美丽”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沉重”的是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纳粹将整个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是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解题方法链接
1、联系上下文思考,看看作者有没有对此矛盾的说法有所解答;
2、领悟作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学会辨证思维;
3、用心揣摩,反复诵读。
范例10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分析:
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解答:
人们在纪念,历史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于是,历史与现实在这凄风苦雨中融合;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荒谬的是纳粹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残忍地屠杀他们所谓的劣等民族,真实的是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的这一切。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矛盾,努力解决这矛盾;
2、从上下文的具体表现中全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矿藏,深入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问题3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如何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
一般说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悲苦、欢乐和追求,只有用心去理解心、碰撞心,才能达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次,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的现象,思考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因为只有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准确深刻了,我们才能比较准确深刻的领悟作者对生活的表现,甚至在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对生活更深的认识;第三,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交心”,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从而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我们从课文中该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下面我们就联系具体课文谈谈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吧。
相关链接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1、从阅读中领悟。好的文章都能深刻有力的反映生活,总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读好文章就是和智者交谈。
2、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只要我们认真体验,处处留心,总能有所发现。
3、于自我思辩中提高。自我思辩的过程就是砥砺自己言行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思想品味的过程,就是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的过程。
范例1从《新闻两则》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情感熏陶?
分析:
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20日晚,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突出了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答:
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他们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是真正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其次是联系当今与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由历史而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范例2怎样理解《芦花荡》一文洋溢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都要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从中,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解答: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抓住文章的传奇色彩进行理解;其次要认真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第三,作者是把老头子作为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代表进行表现的,我们应从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英勇,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豪情。
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生活中不也有要调位置、不想调位置和无所谓这三种人吗?
那些要调位置的,几乎都是不安于现状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硕果累累;或以鸿篇巨制闻名,或以艺术珍品传世。不可否认,其自身大都具有超凡脱俗之才,也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但也一定与他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个性品质有关。调位置,调位置!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喊出了这响亮的口号。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科学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而那些不想调位置的,往往自我满足。他们或是既得利益者,为守住到手的利益而反对改革、反对变迁;或是习惯于听命于人,因循守旧。但是,社会的发展毕竟不是以这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即使他们能苟安于一时,但已明显地落后于形势,必将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至于那些无所谓的,他们的生命像一潭死水。生命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成败固然难以逆料,重要的是你可曾拼搏?成固然可喜;败又哪里可忧?爱迪生失败过,贝多芬失败过,张艺谋也失败过……在人生这部书里,遗憾是主旋律,失败是不可或缺的插曲,然而它们使生命更加多姿多彩,造就了生命的伟大。唯有平庸与苍白,才是对生命的亵渎。
朋友,每个人都是各自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既然是主角,就要认真去演,认真称量每一次选择中得到与付出的分量。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改变自己,你才能让生命之花常艳。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
调位置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没想到还可以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平常的生活,不平常的发现,这是写作的奥秘。本文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琐事,然而由于有了深刻的思考,便表现出不平常的价值。世事洞明即文章,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感悟三:
体贴
低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
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看那一抹暮色自地平线下缓缓漫溢,我不禁思索: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只对似血的云霞有着别样的情愫,却漠视万里独征的孤鹜,至多将它作为陪衬之物。但,如果没有了那翱翔在云端的身影,那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可不可以这样说,奉献是孤鹜对黄昏无言的体贴?
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山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妖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
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乌云遮蔽使你看不到苍穹的光亮,但总该相信雨后必有晴天。如果你痛哭,也该相信有了泪水后的人生,才有水洗过的清明。”朋友轻轻的一句安慰,使失落的心再度振奋。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
归去,带着奋斗后的疲惫。那一刻,思念的泉是这般清冽;律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门前,是谁的那双枯手摆动着夸张的弧度?井边,忙忙碌碌中略显迟钝的又是谁的背影?满身的疲惫,顷刻,溶释在家的温馨中。体贴就是那一举手,一投足。
……
体贴是什么?是一种圣洁的纯,一种透彻的清。纯得如此晶亮,清得如此明晰。
体贴是难以名传的感觉与心境。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命的体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语言是如此的生动美妙,真是太好了。
本文思路开合有致,笔端饱含感情,立意积极向上。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用激情去驾驭文字,用激情去组织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的有关材料,用激情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感悟生活的前提是热爱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有哪些注意点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热爱生活的激情;2、有丰富的人生阅历;3、有深刻的生命思索;4、有足够的语言修养。只要我们注意点滴的积累,不断努力,我们一定能增进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一定能写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好文章。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

【阅读教学设计】

诗两首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仍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意说明:从“朗读”切入,之后,“个性解读”一“多角评析”一“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说话。学生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创意说明:课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教学步骤:

一、进入朗诵天地,聆听名家朗诵

1.第一遍听,初步感受全诗。

2.第二遍听,画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3.第三遍听,轻声跟读。

二、来到学术报告厅,品析诗歌意象

1.个性选读

全诗选用了许多事物来抒发情感,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

之一:“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

之二:“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之三:“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2.妙手续写

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

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慧眼质疑

可提出如下问题探讨:

可以用“我是坍塌的房屋,是荒芜的田园”来替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吗?

可以把“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未落到地面”去掉吗?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顺序可以交换吗?

三、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朗读全诗

1.我来当导演——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国母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2.我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

多人演读

模仿性朗读

3.我来当评委——评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朗读,并作五十字左右的口头点评。

4.师生共读,结束全课。、

外国诗两首

创意说明: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习莱蒙托夫《祖国》

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

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

1.了解背景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四、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五、分组朗读,结束全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人教版)

课时:5课时
第一单元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必将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新的长进。本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学们读过哪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师: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表现战争的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他是怎样表现的。
(投影微型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师:大家已经默读完毕,现在,谁先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非常聪明。这样,我们就大体把握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难点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范例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题方法链接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范例3如何把握《芦花荡》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老头子是广大群众中普通的一员,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抗日爱国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家乡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木桩子的水域,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更须注意的是,老头子不是一个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他,以及那两个女孩,还有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无不证明着这一点: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答:
老头子是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老当益壮。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解题方法链接
1、从具体的事件描写和矛盾冲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
3、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把握人物性格;
4、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判断人物性格。


范例4怎样把握《蜡烛》一文的思想内容?
分析:
首先看写了什么人。这篇战地通讯主要写的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战士的故事。其次看写了什么事。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浴血奋战,有一个年轻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她不顾年老体弱,不管千难万险,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摆正烈士遗体,吻了烈士的嘴唇和前额,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再次看关键性的语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解答:
通过写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解题方法链接
1、看写了什么人;
2、看写了什么事;
3、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4、看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范例5怎样体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的深刻内涵?
分析: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首先,雨果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谴责强盗政府,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其次,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见解,非常深刻。圆明园当时虽然是皇家园林,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非常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解答:
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解题方法链接
1、分析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细读文章,寻找“文眼”,挖掘文章主题;
3、抓住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展开想象的翅膀,推己及人,感悟伟大的襟怀;
5、利用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课后习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范例6怎样理解《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主题?
分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解答: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文章标题,看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
2、理清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3、找出关键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4、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问题2品味文章的精彩片段
整体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对文章的初步阅读,要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来,还必须对一些精彩片段细细品味。
什么是精彩片段?
就是那些表现生动、独到而又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
怎样才能发现它们是精彩片段呢?
首先,要联系文章主旨去品味,那些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旨的就是精彩的;其次,要与自己的阅读矿藏进行对比,并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去品味,那些表现独到而又准确的,常人所不能言,自己写不出的,就是精彩的;再次,那些情感浓郁、含义隽永,给人以心灵陶冶、思想震撼的,也就是精彩的。等等。
是不是就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最激动、最感动的那些地方呢?
最能激动我们,最能感动我们的,也就是作者最花心血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其实,不仅是内容,写法上的新颖与独到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效法的,我们也应为写作技巧的高明喝彩。
品味精彩片段有那些方法呢?
一般说来,对任何一个精彩片段的品味都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对文章全局的把握。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结合具体的文章赏析;对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义的句子,首先要弄清它的比喻与象征义;对于有深刻含义或有弦外之音的语句,更要认真揣摩,直到了然于心;对于用词精妙、句式精致、标点精确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句式、标点来体会作者的匠心。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反复诵读,用心揣摩,最好能倒背如流。
相关知识链接如何品味精彩片段
1、着眼全篇,是整体背景下的局部揣摩;
2、细致分析,从内容到手法去体味;
3、联想想象,既融入其中又跳出其外;
4、反复诵读,了然于心,倒背如流;
5、勤于动手,圈点、批注,不断增进。
范例1感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磅礴气势。
分析:
首先,我们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还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再看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古到今,谁见过这样的气势?谁见过这样的军队?而敌阵业已冲破,我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个“冲破”,一个“横渡”,多么有力,多么激动人心。
解答:
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弘的气度。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文章的整体背景感知其气势;
2、抓住片段中的语言组织感知其气势;
3、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感知其气势;
4、联系作者的有关情况感知其气势。
范例2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分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答:
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谴词造句准确精练,语势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解题方法链接
1、联系上下文把握构思的精妙;
2、通过比较体味谴词造句的精练;
3、立足整体感受语言的气势;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范例3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如果换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意思虽然一样,但感染力显然不如。
解答: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解题方法链接
1、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通过把修辞部分还原成普通语句的方法进行鉴赏;
2、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例4解读《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
分析:
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有时,它也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课文中“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前的对气候和枯木桩子的描写。
那么,课文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于是,“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解答: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环境描写的赏析,首先要扣住它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来考虑;然后再来研究描写本身是否真切、生动、简明。当然,如果我们能对写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就更有利于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比如,如果你知道孙犁的作品总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范例5赏析课文中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那一段话。
分析:
心理描写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解答:
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生动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心理描写的赏析,也要紧扣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甚或推动情节的作用来分析。既然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就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此时此地的有关背景细心揣摩人物心理。
范例6赏鉴《蜡烛》结尾的两段文字。
分析:
这里首先突出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强调其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烈士的至高无上的感情。作者有意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成“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最后的抒情议论突出了中心,深情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这两段文字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它是不会熄灭的。”那么内涵和意义就有天壤之别。
解答:
烛光是南斯拉夫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深情义;烛光是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情谊的象征;烛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烛光,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作者形象性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假设、比较获得。就这段文字而言,就是通过将地点、人物、抒情性语句的转换,在比较中感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知文章的深层内涵的。
范例7品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分析:
文中集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主要体现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之称为世界奇迹。接着,作者将之与另一世界奇迹巴特农神庙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再用“请您想象”引起一连串的精彩描绘,展现圆明园令人惊骇而不可名状的梦幻般的美妙。
解答: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类比,指出圆明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通过具体描绘,生动地告诉人们,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华丽而伟大的建筑。本段是世界伟大作家的语言艺术与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的精美融合,美不胜收。
解题方法链接
1、用圈点法精读;
2、潜思默想体味;
范例8欣赏文中的反语。
分析: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他们的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一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解答:
文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是模拟强盗口吻说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课文最后雨果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含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反语,哪些是反语;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是细细的品味。
范例9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前面所引萨特的名言。
分析:
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而读了全文后,回味起来,萨特的话无疑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解答:
“沉重”与“美丽”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沉重”的是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纳粹将整个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是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解题方法链接
1、联系上下文思考,看看作者有没有对此矛盾的说法有所解答;
2、领悟作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学会辨证思维;
3、用心揣摩,反复诵读。
范例10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分析:
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解答:
人们在纪念,历史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于是,历史与现实在这凄风苦雨中融合;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荒谬的是纳粹竟然以优等民族自居,残忍地屠杀他们所谓的劣等民族,真实的是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的这一切。
解题方法链接
1、抓住矛盾,努力解决这矛盾;
2、从上下文的具体表现中全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矿藏,深入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问题3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如何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
一般说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悲苦、欢乐和追求,只有用心去理解心、碰撞心,才能达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次,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的现象,思考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因为只有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准确深刻了,我们才能比较准确深刻的领悟作者对生活的表现,甚至在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对生活更深的认识;第三,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交心”,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从而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我们从课文中该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呢?下面我们就联系具体课文谈谈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吧。
相关链接怎样领悟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1、从阅读中领悟。好的文章都能深刻有力的反映生活,总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读好文章就是和智者交谈。
2、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只要我们认真体验,处处留心,总能有所发现。
3、于自我思辩中提高。自我思辩的过程就是砥砺自己言行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思想品味的过程,就是增进自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的过程。
范例1从《新闻两则》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情感熏陶?
分析:
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20日晚,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突出了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答:
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他们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是真正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其次是联系当今与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由历史而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范例2怎样理解《芦花荡》一文洋溢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都要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从中,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解答: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仅供参考)
解题方法链接
首先抓住文章的传奇色彩进行理解;其次要认真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第三,作者是把老头子作为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代表进行表现的,我们应从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英勇,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豪情。
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生活中不也有要调位置、不想调位置和无所谓这三种人吗?
那些要调位置的,几乎都是不安于现状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硕果累累;或以鸿篇巨制闻名,或以艺术珍品传世。不可否认,其自身大都具有超凡脱俗之才,也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但也一定与他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个性品质有关。调位置,调位置!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喊出了这响亮的口号。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科学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而那些不想调位置的,往往自我满足。他们或是既得利益者,为守住到手的利益而反对改革、反对变迁;或是习惯于听命于人,因循守旧。但是,社会的发展毕竟不是以这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即使他们能苟安于一时,但已明显地落后于形势,必将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至于那些无所谓的,他们的生命像一潭死水。生命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成败固然难以逆料,重要的是你可曾拼搏?成固然可喜;败又哪里可忧?爱迪生失败过,贝多芬失败过,张艺谋也失败过……在人生这部书里,遗憾是主旋律,失败是不可或缺的插曲,然而它们使生命更加多姿多彩,造就了生命的伟大。唯有平庸与苍白,才是对生命的亵渎。
朋友,每个人都是各自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既然是主角,就要认真去演,认真称量每一次选择中得到与付出的分量。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改变自己,你才能让生命之花常艳。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
调位置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没想到还可以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平常的生活,不平常的发现,这是写作的奥秘。本文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琐事,然而由于有了深刻的思考,便表现出不平常的价值。世事洞明即文章,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感悟三:
体贴
低吟罢“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我注目脚下滚滚的东逝水,不禁困惑:人们为何总是对波的汹涌,浪的澎湃情有独钟,却无视岸的坚实与厚重。没有了岸,又哪来的江与河?其实,束缚是堤岸对江河永恒的体贴。
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看那一抹暮色自地平线下缓缓漫溢,我不禁思索: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只对似血的云霞有着别样的情愫,却漠视万里独征的孤鹜,至多将它作为陪衬之物。但,如果没有了那翱翔在云端的身影,那黄昏就只是一片静,一片死寂的静。可不可以这样说,奉献是孤鹜对黄昏无言的体贴?
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一阵和风掠过,送来几缕淡雅的清香。循香而去,一山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分外妖娆。然而,没有了叶,花的世界难免单调与乏味。那么,衬托便是绿叶对红花无私的体贴。
心灵的罗盘迷失了方向,在经历失败的暴风雨之后。“乌云遮蔽使你看不到苍穹的光亮,但总该相信雨后必有晴天。如果你痛哭,也该相信有了泪水后的人生,才有水洗过的清明。”朋友轻轻的一句安慰,使失落的心再度振奋。体贴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
归去,带着奋斗后的疲惫。那一刻,思念的泉是这般清冽;律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门前,是谁的那双枯手摆动着夸张的弧度?井边,忙忙碌碌中略显迟钝的又是谁的背影?满身的疲惫,顷刻,溶释在家的温馨中。体贴就是那一举手,一投足。
……
体贴是什么?是一种圣洁的纯,一种透彻的清。纯得如此晶亮,清得如此明晰。
体贴是难以名传的感觉与心境。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命的体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语言是如此的生动美妙,真是太好了。
本文思路开合有致,笔端饱含感情,立意积极向上。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用激情去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