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幼儿园量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WWW.jab88.com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

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量一量,纸条有多长。2.用手势判断。3.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尚美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长度单位:厘米(cm)0刻度-:起点教学反思

小编推荐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导学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3,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米作单位量长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目标展示1.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引导自学1.量比较长的距离,还可以用什么量?2.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用卷尺量一量。4.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科书63页上的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量较长物体的长或距离,也可以用卷尺。用软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一定要注意:1。物体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离数学几最近,就是大约几米。2。在小组同学合作测量时一定要注意,把尺子拉直。3。读数时一定要看清离尺子上哪个数字最过就大约是几米。

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一支粉笔长约8()教室门高约2()妈妈的鞋跟高约6()小力的身高约125()一张床长约2()黄瓜长约20()一座楼房高约15()旗杆高约15()尚美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量较长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教室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7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3、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一起用铅笔、数学书、手指、动手量一量好吗?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师: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长度,真能干。想一想刚才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大家测量数据也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不便,看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呢?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你能学着给数字1对着的长刻度线取名吗?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师: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告诉我们长度的。你知道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长吗?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师:对,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写成cm。(多媒体课件闪动显示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你还能说出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从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从自己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量量我们的手指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师:知道了长度单位,我们就能用它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了。请孩子们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约有多长?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师:真会动脑子,你是用这种方法量的同学真棒。如果不是的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吗?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情感目标: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介绍认识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1、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2、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课后活动: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反思报告单

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遗憾之处

最想说的一句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4、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参考教案二)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参考教案二)

3.1.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1.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杨薇

3.1.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中上市东升镇求实学校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单元开发小组黄丽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起点

长度单位:厘米(cm)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五、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几种物品说一说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测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导学案


测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导学案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1厘米的认识。

二、猜想叙述,建立表象

1.谈话,让学生说在家里了解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量铅笔的图片,让学生再叙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读出铅笔的长度。

三、动手操作

测量自己一支铅笔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在家里量一量自己喜欢的小物品长度。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三角形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P1右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然后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估一估。
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用不同的标准去量物品长度不同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

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请你们用字母来表示一下?

生:km、m、cm、mm。

板书:千米、米、厘米、毫米

km、m、cm、mm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好吗?

板书:长度单位

【说明:开门见山的从复习旧知识导入,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并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请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195km椅子高445cm长颈鹿高5.09m回形针长29cm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2.认识分米

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课件演示)

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

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3.小结。

【说明:通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且整理出学习的所有长度单位。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

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

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

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

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

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

2.填空

70cm=________dm4000m=________km50dm=________m5m=________cm6000mm=________dm30km=________m

3.比长短

200厘米()3米60分米()6米1千米()900米50cm()6dm4km()20000m50厘米()6分米

4.计算。

2m+60cm=_______cm60cm+40cm=_______m50dm-30cm=_______dm5000m-4km=_______m

5.小结。

【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提高

给学生一张江浙附近的地图,请学生计算两两城市间的距离?

上海与杭州的距离?嘉兴与杭州的距离?无锡与苏州的距离?苏州与上海的距离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量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