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二物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导学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初二物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物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白银四中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导学案
班级第组姓名:
课型:新授课课时:共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了解平均速度表示物体某一时间段或某一路段内的平均快慢。
3、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快慢。
二、学习过程:
(一)、认知准备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
(1)是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2)是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2、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v=。其国际主单位是。
3、我们把叫做速度。
4、如果物体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那么我们就把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5、想一想: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呢?

(二)平均速度
引入:事例①100米赛跑;②50米游泳;③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四中门口——卫生院门口)启动、加速、刹车、最后停止。
讨论:①上述三个事例中分别是什么运动?②怎样比较每位运动员的快慢?
③怎样描述时快、时慢的汽车的运动快慢?

因为汽车时快、时慢我们不好描述它是运动的快还是慢。所以我们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笼统地描述汽车在某一时间段内或某一路段内的整体平均快慢。
如果我们用刻度尺测出四中门口到卫生院门口的路程S=500m,用秒表测出该汽车从四中门口到卫生院门口所费的时间t=30s,就可以算出汽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每秒平均行驶的路程,从而描述出了汽车的运动快慢。请同学们算一算该汽车的平均速度=。
1、意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物体快慢的物理量。
2、概念: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内或内的整体的快慢情况。
3、公式:=。其中表示,s表示,t表示。
注意:s与t是对应关系。S指某一段路程,t指运动这一段路程所费的时间
4、强调:(1)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4)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也常用平均速度描述,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
当堂练习:某同学从家走到学校,前5分钟行走了360m后,中途和同学站着聊天2分钟,再以1.5m/s的速度走完剩下的600m,求:○1这位同学前5分钟行走的平均速度。○2这位同学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③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三)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精确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某一位置的快慢情况的物理量。如:炮弹刚出炮口那一时刻、那一位置的速度;汽车行驶时,刚好经过我校旗杆时那一时刻、那一位置的速度。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比较
(1)区别:平均速度是粗略反映运动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是精确反映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2)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1、在操场测量你正常步行、竞走、跑步的平均速度。测量的依据(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
2、测量自己正常步行、竞走、跑步的平均速度。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
路程/m时间/s速度/(m/s)
步行
竞走
跑步

(五)练习、巩固、展示
1、平均速度是描述做物体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运动物体在内或内的整体的快慢情况;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或的快慢情况的物理量。
2、从武昌到北京西站,快车K38次约需12h,而直快546次约需16h,因为()
A.546次车的所走路程比38次的所走路程远
B.38次车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546次的速度快
C.通过任何相同地段,38次一定比546次开得快
D.546次沿途停靠站较多,耽误很多时间,使其平均速度比38次小
3、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4、美国在2004年3月底成功试飞了X-43A极速无人驾驶飞机,创造了飞机速度新的世界记录.它最快时,达到了7倍音速(常温下音速约为340m/s),即m/s,等于km/h.美国打算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空军,能够利用新式飞机,在2小时内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进行打击.为了达到目的,这种飞机的速度起码要达到km/h(地球半径约6300km,最远航程大约为赤道长度的一半)
5、小汽车在短时间内的速度可以变化很快。有些车几秒钟内车速就可以从0km/h急升到110km/h。右图是一辆车在10s内的车速变化情况,前4s内,速度,第4s末,小汽车瞬间速度为km/h。
6、一辆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前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1,后一半路程上的速度是2,则该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另一辆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2,则该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7、某同学上山时的平均速度是4m/s,下山时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的。
8、1991年,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当时100m跑的世界纪录,下表记录了他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
距离/m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时间/s0.001.882.963.884.775.616.467.308.139.009.86
(1)刘易斯在这100m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2)如果是匀速直线运动,求出它的速度?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求出它前50m,后50m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

9、某同学在看到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该同学有多远?(v声音声=340m/s,v光=3×108m/s)

10、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11、在一次引爆中用一条96厘米长的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引爆,引火线的燃烧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燃引线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出500米远的安全地区?

12、甲乙两地相距7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向乙地开出,速度是15米/秒,一辆自行车同时从乙地出发驶向甲地,他们在离甲地54千米处相遇。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13、小明和大李比赛60m短跑。小明跑得快,跑完60m,到达终点的时候,大李才跑了50m。
他们制定了再赛的两种方案:
方案1:小明在原起跑线,大李超原起跑线10m。谁会赢?
方案2:小明退后原起跑线10m,大李在原起跑线。谁会赢?

相关推荐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学课题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仪器材料

动画课件(60周年阅兵式视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到几个物理量?

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哪些?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是否变化?回答:需要用到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如果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可以比较他们所用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少,运动得越快;

如果两个物体用时相同,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如果两个物体所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同,可用公式v=s/t计算后比较.

新课教学

观看动画:60周年阅兵式上的方阵、坦克、装甲车、飞机等。

问:这些物体做什么运动?

通过观看,使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总结出机械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变速曲线运动等运动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变速运动更为普遍.

(1)回忆:公共汽车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到站前减速、停止后乘客上下车;

然后再启动前进------.

问:我们坐汽车去某地,人们对于汽车在路程中由于等人、乘客上下车或由于路况而车速的变化等细节是十分关心吗?

人们关注的是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少时间.

利用汽车经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出的汽车的速度应叫做什么速度?如何去理解?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给出行驶的总路程和所用时间,计算汽车的平均快慢程度,给出平均速度公式.

板书:v=s/t

(4)例题1:火车沿京沪线从北京站至济南全程498km,行驶4.5h,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公式的正确运用、单位正确换算.

v=s/t=498km/4.5h=110.7km/h

(5)观看汽车的时速表

问:表针所显示的速度是汽车的平均速度还是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

讲解瞬时速度的定义及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7)讨论:

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平均速度只是大体上反映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书写规范等.

使学生学习用图示语言表达物理过程,并正确标注各物理量.演牌: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学生易理解,表针指数随时变化,是显示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学生讨论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行总结归纳

作业

课本后的练习和《练习册》

教学反思习惯与理论之间经常会有所差距。如速度问题,我们习惯上把口语中的“速度”理解为瞬时速度,其实它是平均速度。故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区分,不能混为一团.

速度和平均速度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速度和平均速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测量平均速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第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部汽车的行驶过程
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两部车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看到这张图片,一部做匀速直线运动,一部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经验,学生马上判断出来,为下面测量办法的设计有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挡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车下落时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b、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落时的运动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引导,“小的时候有玩过滑滑梯吗?下落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次的运动有先慢后快的特点。
(5)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证明猜想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时间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评估A方案,由于要控制时间相同的难度大,人手操作误差大,因此选择方案B.
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下面半段的时间是比较难准确测量的,让学生换位思考,能不能不测下半段的路程和时间,以其他办法间接求出,让学生讨论。
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V上V下,教师引导总结: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8)评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组数据,应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过程中,
可以选择更为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例如课本的拓展性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会
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脚步为L
总路程为S=nL
用秒表测出时间t总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测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