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
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六、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相关知识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剧剧情。
2、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
3、品味动作化、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主旨。
4、深入品味欣赏哈姆雷特身上蕴含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自学感悟::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时期国伟大的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四大悲剧:
2、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
哈姆雷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
3、节选剧情结构
4、《哈姆雷特》结尾处霍拉旭说道:“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陷人自害的结局。”请明确上面这段话所指的人事。
5、节选部分有多少矛盾冲突?
(1)人物之间的矛盾
(2)人物内心的矛盾
6、品味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合作探究:
1、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2、悲剧结局有可能避免吗?(提示:性格决定命运;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物思想)
3、哈姆雷特最后说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知识链接: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2、《哈姆雷特》经典台词:(1)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2)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3、“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歌德
5、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哈姆雷特》导学案正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国,夜间他遇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他的去世是被叔父克劳迪斯所害。此时,克劳迪斯即将要娶他的母亲为妻。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依照王父所托,他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又犹豫不定、顾虑重重而形容忧郁。他既怕叔父识破自己的用心,于是佯装疯癫,又怕鬼魂所言有差,错杀无辜。这时国王派来了两位朝臣,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未果。于是请来了一个剧团,想要分散他的注意力。哈姆雷特借此修改了剧情,把弑君篡位的情节编入了戏剧中,演给国王和王后看,自己从旁察言观色。国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不等戏演完便匆匆退场,哈姆雷特据此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定替父报仇。他潜入克劳迪斯的房间,见他正在祈祷,这本是动手的良机,他却踌躇动摇了,错失机会。母亲招哈姆雷特去谈话,发现幕帘后有人窃听,以为是克劳迪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却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劳迪斯的命令前往英国,并想借英王之手加害他。哈姆雷特中途识破此计,中途返回。受了刺激的奥菲利娅神智不清,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在克劳迪斯的挑唆下为替父亲和妹妹报仇,决定找哈姆雷特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均被毒剑所伤,临死前他用毒剑刺死了克劳迪斯,为父王报了仇,而王后也误饮下克劳迪斯为杀死哈姆雷特所准备的毒酒而亡。
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剧中人语)。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总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的复仇变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想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总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维艰,“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祷告的克劳狄斯,他觉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的这种懦弱,让他不复仇的行为在道义上讲得过去。“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智慧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人们曾经这样赞誉他。但在遇到切实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左思右想,发表评论,在行动上显得极其迟疑不决和软弱无力,这句话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哈姆雷特的性格中,他尤其得喜欢把个别现象一般化,从一个小点就扩充到一个面,打击一大片人,最后更是伤害了他自己,让他身边的人们都或主动或不自觉地离开了他。他对他的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哈姆雷特: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殿下!
哈姆雷特: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雷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顶好不要让你的贞洁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殿下,美丽跟贞洁相交,那不是再好没有吗?
哈姆雷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他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的时世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雷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雷特: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养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使气、不安分,还有那么多的罪恶,连我的思想里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相,甚至于我没有充分的时间把他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进尼姑庵去吧。
在这段对话中,哈姆雷特所要隐射的是他不贞洁的母亲,而与纯洁的奥菲利娅无关。而他这样说出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伤害了奥菲利娅,而与他的母后无关。陷入痛苦的哈姆雷特早已忘却了曾经玫瑰色的天空,推翻了过去一切积极的言论,用灰色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来伤害别人。他需要用刺痛他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烦闷,由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在思想上并不成熟的孩子,是这接二连三的不幸在催促他长大。而他的“内力”又不足以支撑他整个生命成长的力量及其反作用力,所以他的性格开始向不健康的方面发展。加之心灵支配行动,当哈姆雷特的整个心态失去平衡之后,便直接导致了他在行动上的举步维艰。
奥菲利娅:她是一个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她爱哈姆雷特,想接受他的爱情,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闭而远之。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爱的人杀死了父亲,因此脆弱的她疯了,她全身戴满花环,爬上小河边上的树,然后从树上跌下来,跌到河心。这里有一处妙笔,对塑造奥菲利娅这个人物形象的帮助很大:开始时她浮在河面上,漂流而下,唱着歌,逐渐地她慢慢下沉,就这样死去了。她的生活中一下子失去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爱情,一样是亲情,并且是她的爱情导致了她亲情的完结。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她的死,激化了他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命运的绝境。
葛特露:在奸王克劳迪斯四处安插了耳目,控制了整个皇宫之后,葛特露不得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委身于他。但是又不完全如此,她还屈从于自己的情欲,所以她的脆弱是含有双重意思的。对此,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叹,表明了哈姆雷特是了解他母亲的处境的,却又无法接受她的选择。但这并不是一个光属于女性的脆弱,在同样的现实面前,有些男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这种脆弱是属于人性本身的脆弱,与性别无关,也有个体差异,所以说莎士比亚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女人。
女性观念上的男女平等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而没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将完全不同。他的这一句话表明了他在创作中期时对女性性格特点的质疑,也是我对莎士比亚为何会在成长道路中对女性越来越失去信心的质疑。(后可见《麦克白》中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塑造)
克劳狄斯:哈姆雷特在他的台词当中几次三番地用语言攻击过克劳狄斯的长相,但是克劳狄斯应该并不丑陋,并且相反还可能很有男人味,很招女人喜欢。因为哈姆雷特在许多台词中严厉谴责过王后的脆弱,她服从于自己的情欲,委身于他。撇开王后屈服于他的恶势力这一点不谈,她很快改嫁这一点应该也是出于一个女人对自身的考虑。
克劳狄斯是恶,而不是狠。他的阴谋是一步步来的,小心翼翼,生怕有错。他是一个隐性的残暴之徒,从不外露,因而更加阴险。
波洛涅斯:他属于那种典型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奸臣。在老国王还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阻止女儿和哈姆雷特交往,但是老国王一死,时局扭转,哈姆雷特丧失了嗣位的权利,便失去了提携他的可能性。于是,他就挑拨了女儿和哈姆雷特之间的关系,让奥菲利娅对他的爱情产生怀疑,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儿子的爱被莎士比亚表现地十分有趣,他让下人放出儿子的坏话,继而套出他人口中的雷欧提斯的传闻。但是他又不敢让下人把儿子说得太坏,怕损害了他的名誉,只允许说一些纨绔子弟们通常会犯的错误。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办法,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高明的办法。这很能说明波洛涅斯奸而迂的性格特征。
雷欧提斯:他是一个骄傲,自尊心很强,心胸狭窄,小心防范的人。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若不是别人教唆,他本性中的良善是不会让他起了这害人之心的。这可以从在与哈姆雷特比剑之前因为涂毒作弊的事情而内心不安,前几回都输给了哈姆雷特这一点中看出。雷欧提斯不是一个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且他自己对道德的观念和尺度把握得都不是很牢固,被人一挑唆一糊弄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再加上先前有一段是讲他劝说妹妹奥菲利娅远离哈姆雷特的爱情,保护好自己的贞洁这一点上来看,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消极灰暗的。其实从哈姆雷特对雷欧提斯非常欣赏这一点看来,哈姆雷特似乎对他人品性才干的判断能力也是有问题的。
霍拉旭:他是哈姆雷特唯一的朋友,听见哈疯言疯语,他也不离不弃。他这忠厚诚实的性格特征用他与哈姆雷特在哈临终前的那一段对白来概括,就是——
霍拉旭:不,我虽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像是个古代的罗马人;……
哈姆雷特:你是个汉子……你倘若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转述我的故事吧……
的确,虽然从各个方面讲霍拉旭都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他对于朋友的这种关爱是值得欣赏的。开场不久,霍拉旭便为了替朋友哈姆雷特证实鬼魂的秘密而不顾危险与之接触,他所承担的心理恐惧其实是他所不必要承担的,而是出于朋友之情他在为哈姆雷特分担。更何况在哈姆雷特的“情感杀害理智”之后,仍旧留守在哈姆雷特身边的朋友也只剩下霍拉旭一人了。并且,在哈姆雷特死后,他更是肩负起为他证明荣誉和揭露事情真相的任务,莎士比亚正是留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好让悲剧收场。
“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该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功的概念;会分析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力所做的功;能正确运用功的公式,计算各力做功的大小;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机械功”承接和发展了初中讲过的功的公式,是在学生已知的特殊情况下(与在同一直线上)的功的公式基础上的扩展,扩展为功的一般公式时(力与位移互成夹角),突出了力做功的效果。功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在用能量途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功的概念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本章的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4.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4.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应用实物器材,让几位学生到台上(或前排)动手操作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例如:
1.出示茶杯,要求学生动手将茶杯从讲台桌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2.将一桶水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3.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让学生动手操作上述几种过程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在上述过程中主要有两中情况:1.与在同一直线上或垂直;2.与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某一夹角。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情况1预测:有做功,。
情况2预测:a.有做功,;
b.没有做功。
说明:学生在对与在同一直线上或垂直的情况(如图1所示),分析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可应用初中所学知识,基本上可以顺利解决。但教师在这里仍应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和强调:功是过程量,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通过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才发生的。求功时一定要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位移(过程)上做的功。学生对与互成夹角时,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多少功?会遇到困难,借此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当与互成夹角时,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下面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设疑:1.如果人用斜向上的力拉车前进时,车发生了一段位移,如图2。图2与图1例子中的拉力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
预测:a.图1中的力水平方向,图2中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角。
预测:a.图1中的力沿水平方向,图2中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方向。
b.图1中的力与在同一方向上,而图2中的力与方向之间有一夹角。
设疑:2.图2中力是否做功,其做功大小为多少?为什么?
教师引导:同学们是否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并用力的分解知识讨论到底是否做功?若做功,该如何计算?
预测:a.不做功。因为不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b.做功,。因为有力,位移为。
c.做功,。因为只适用于与在同一直线上,而图2中与不在一直线上,如果我们用两个分力和代替,即将沿两个方向分解:一个分解为与位移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分力,另一分解为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如图3所示,则:。
分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垂直,所以分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等于。
根据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得。
d.做功,。因为若将物体的位移沿力的方向投影,其值为,则可以认为力方向上的位移是(如图4所示)。根据功的定义即可得到计算公式:。
说明:对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过程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学生基础较好可以预测,那么视学生讨论情况及时补充讲解。若学生没有提出项讨论,则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体会,不必苛求。
教师小结: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即。
当恒力对物体做功时,公式有普遍意义。求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时,,力所做的功;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成角时,则有不同的方法处理求解:一是应用公式直接代入相应的各个物理量运算求解;二是先把力正交分解,求出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由于力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不做功,因此功;三是先求出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分量,再求功。
4.学生叙述功的求解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及单位。
5.正功和负功(1)首先从公式中的可能值入手,让学生讨论完成下表,得出功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并让学生例举力对物体做正功和做负功实例。
的取值
的值
功的正负
1
力对物体做正功
0
大于0
力对物体做正功
0
力跟位移垂直时,不做功
a
小于0
力对物体做负功
(2)结合实例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功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不能说正功与负功方向相反。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运动起促进作用(动力),这个力所做的功是正的;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阻力),这个力所做的功是负的。正功与负功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
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了物体运动,是阻力。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正值)。例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10-6的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6的功。
另外功的“正”、“负”也不表示它们的大小,也就是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例如:两个力做功分别为,,比较这两个力做功的大小。答案应是:>。
说明:正功、负功意义的教学过程,可采用看书,提问,学生猜想,教师补充的形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和记忆。
6.总功的计算:
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一物体所做的功呢?下面通过一例题加以解决。
例题:利用斜面从货车上卸货,每包货物的质量,斜面倾斜角,斜面的长度,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求货物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各个力所做的功以及合外力做的功。(取)
解:斜面上的货物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共三个力的作用。
货物位移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可以用正交分解法,将货物所受的重力分解到与斜面平行的方向和与斜面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出,三个力中重力和摩擦力对货物做功,而斜面支持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其中重力对货物所做的功。
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
方法二:重力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分力为;
垂直斜面方向分力为。
垂直斜面分力不做功,则重力所做功等于沿斜面方向分力所做的功,即。
支持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对货物没有做功。
摩擦力对货物所做的功。
合外力所做的功
方法一:用各力功的代数和求。
方法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
说明:选择该例题主要有几点考虑:①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应用,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问题完整性较好,在所求各力做的功中,既有正功又有负功;既有某个力的功,又有各个力的总功。③方法的多样性:在求重力功时,既可直接用公式求解,也可将力分解后再求功;在求合力功时,可用各力功的代数和求得,也可用先求合外力,再利用公式求得合力功。因此该例题应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并由位学生上台板演,以利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和辨析能力。估计学生在负功和合力功问题上将出现错误或方法多样性不足,教师应予以分析订正和补充。
师生共同对例题小结: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通常可以用下述两种方法求解:
a.根据公式,先分别求出各个力F1、F2……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再求各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即。(注意各力代入时应注意功的正负号)
b.由力的矢量合成方法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F合,再根据功的公式,其中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利用简单、多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自动手对物体做功,从而引入对功的探究。这一看似朴实但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究自然的热情。在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过程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采用的学生分组讨论的探究式教学,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各种思维得以碰撞交流,增加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既注意了知识层次,又能留有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另外,在如何加深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整体覆盖面,又突出解决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札记:
新教材首先致力于“历史追问与现代审视的统一”。例如,在“功和能”的教学中,以往教材一般是先定义功,然后说: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其实,在物理学中能量本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寻求物体运动中“什么是守恒量”的认识中出现的,它的重要性正在于“守恒”。这是一种历史追问。功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工业革命,当时人们需要一个比较蒸汽机效益的办法,在实践中大家逐渐同意用机器举起的“物体的重量与高度之乘积”来量度机器的输出,并称之为“功”。十九世纪初,科里奥利才明确地把“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叫做“运动的功”。这又是一种历史追问。
只有当功和能量这两个概念在同一种物理过程中汇合时,例如重力功与重力势能、弹力功和弹力势能、外力功与动能的讨论中,人们才认识到“功的重要意义更加在于它可以决定能量的变化”,因而为我们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了一个定量分析的基础。这就是一种现代审视。新教材把追问与审视统一起来,使学生对功和能的理解比以往要深刻得多。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