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小数混合运算》导学案

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

发表时间:2020-12-24

四年级下册《小数混合运算》导学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小数混合运算》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下册《小数混合运算》导学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小数混合运算的学习,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3、问题解决: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环保节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并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环保志愿队的奖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1、独立试做:打开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
2、同桌交流:写完的同学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选同学板书自己算法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提问,互相交流、补充
4、观察比较,得出发现
(1)、观察对比归纳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对比观察方法一和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学生发现其实小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2)、对比观察验证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适用性
观察方法二和方法四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3)、尝试几组计算,总结发现: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说一说,算一算
第二关:找朋友(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第三关:解决实际问题
机动题:任选数字编题
四、总结反思,升华提高: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五、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师:课后完成本49页第2题,看看一次性筷子对环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把环保知识宣传给同学们,好吗?
六、板书设计:
顺序相同
手拉手
运算律适用
整数混合运算-------------小数的混合运算
方法一:方法三:
12.8×3=38.4(元)12.8+7.2=20(元)
7.2×3=21.6(元)20×3=60(元)
38.4+21.6=60(元
方法二:方法四:
12.8×3+7.2×3(12.8+7.2)×3
=38.4+21.6=20×3
=60(元)=60(元)
答:一共需要20元。

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一家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计算器。

教法、学法:教师以指导学生预习,组织探究活动,设疑解难为主;学生以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预习导航:1、关于课本100页的三道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小组释疑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预习到的知识得到互补,解决部分疑问。之后再在课堂上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尝试练习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坐过轻轨吗?五一假期,小明和爸爸妈妈就是从广州坐轻轨去珠海玩,其中经过的站点有顺德站、小榄站、中山站,南朗站和终点站珠海北,下面是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路段里程/千米

广州南—顺德16.3

顺德—小榄36.7

小榄—中山30.6

中山—南朗16.2

南朗—珠海北16.4

总里程116.2

小明:“妈妈,我们到小榄了。” 妈妈:“是啊,还有多少千米我们就到珠海北了呢?”

师: 从资料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小明妈妈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算式)

生1:30.6+16.2+16.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16.2-16.3-36.7

生3:116.2-(16.3+36.7)

2、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请三位同学出来板演)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0.6+16.2+16.4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用计算器验算)

116.2-16.3-36.7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验算)

116.2-(16.3+36.7) 先算括号里第1第2赛段路程和(验算)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解题思路,谁能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内相互讨论:

小结:求还有多少千米到达珠海北,可以直接把没走的几个路段路程相加,也可以根据总里程多少千米减去已经行驶过的2个路段段的千米数,减的时候可以依次减,也可以求出行驶过的千米数的和来一次减。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所以就以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然后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提炼

师: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个式子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归纳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检测反馈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9.7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 9.5+4.85-6.13

2.我是裁判长,错的改正过来。

(1)4.8-1.25+2.75 (2) 8.75-(2.75+3)

=4.8-4 =6+3

=9 =0.8

3.练习十七第3题

4、练习十七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分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体现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0.6+16.2+16.4 116.2-16.3-36.7 116.2-(16.3+36.7)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课题3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班级 组名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 认识中括号,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

学习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温故知新

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00-120+5 120+5×4

300-120+5×4 300÷3+25×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尝试计算

(一) 96÷(12+4)×2 说说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 运算顺序。

=

=

(二) 96÷【(12+4)×2】 说说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

=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

三、交流展示

通过自学,我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四、过关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58×(20-78÷13) 35×(26÷2+7)

1680÷【4×(13-9)】 20×【(86+142)÷38】

2、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加,四年级参加的比三年级多7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四年级参加总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

3、小米家有个饲养场,其中白兔18只,黑兔26只,母鸡264只,养的奶牛的数量是兔子总数量的2倍。小米家养的母鸡的数量是养的奶牛的几倍?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
教学内容:p.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有三种情况:(18+18)×2+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从而使运算简便

2、认识并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几种简算形式

3、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

运算定律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在篇子上,学生集体练习)

(1)0.3+1.4+0.7+0.6

(2)1.25脳52脳0.8

(3)5-1.42-0.58

(4)36脳2.5

(5)8.3脳8+8脳4.2

订正口算.(请学生叙述是怎样计算的)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四则运算中的使用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使用方法

二、判断下列各题能否进行简算

(1)0.35+0.65脳0.3+0.7

(2)6.3+3.7梅0.25脳4

(3)10.5脳4.2脳5.8脳10.5

(4)3.14-1.25+0.75

(5)3.28脳2.7+7.3脳3.82

小结:在使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前,既要注意数字特征又要注意符号特征

三、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在篇子上,学生进行练习)

(1)3.46脳5.4+4.6脳3.46

(2)0.48+0.25脳1.22脳4

(3)18.65-3.4脳2-9.6梅3

(4)3.7脳6.3+2.7脳3.7

师:(1)请学生在篇子上完成下列练习.

(2)(通过直投)请学生叙述计算方法.

(3)请学生讨论总结这几道题的简算特点.

小结:简算有多种使用情况,审题和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四、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1)0.7脳0.3梅0.7脳0.3

A.原式=(0.7脳0.3)梅(0.7脳0.3)=1

B.原式=0.21梅0.7脳0.3=0.3脳0.3=0.09

C.原式=0.7梅0.7脳0.3脳0.3=1脳0.3脳0.3=0.09

(2)7.6脳2.7+7.2脳(11-3.4)

A.原式=20.52+7.2脳7.6=20.52+54.72=75.24

B.原式=7.6脳2.7+7.2脳7.6=7.6脳(2.7+7.2)=7.6脳9.9

=7.6脳10-7.6脳0.1=76-0.76=75.24

(3)4.8脳5.2+7.3脳4.8

A.原式=4.8脳(5.2+7.3)=4.8脳1.25=(8脳12.5)脳0.6=100脳0.6=60

B.原式=4.8脳(5.2+7.3)=4.8脳1.25=(4+0.8)脳12.5

=4脳12.5+0.8脳12.5=50+10=60

五、下面各题能否进行简算:(学生讨论研究)

(1)36脳0.42+6.4脳4.2

(2)7.5脳45+2.5脳17

板书:创造性简算

六、小结

师:(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导学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2.85×100=6.02×1000=
7.5×100=0.76×100=0.374×1000=
4.2÷10=5÷10=0.3÷100=
4.04÷100=20÷1000=0.6÷100=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克3米=()分米
4厘米=()毫米2米4厘米=()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1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三、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米450米=()千米
41公顷=()平方米72克=()千克
8平方分米=()平方米97千克=()吨
5千米250克=()千克2米6分米=()米
3千米70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7450米=()千米9020千克=()吨
1米5厘米=()米19元5分=()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71页练习十一第4题、8题、10题。
板书: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根据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概括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用0、1、2三个数字,写出不同的数。
(1)学生口答,教师归类。
21010.20.12
20120.10.21
1021.02
1201.20
2.10
2.01
2如果要把这些数分作两类,该怎么分?(整数和小数,大于1的数和小于1的数)
(3)擦去第1类(第一列),问余下的2列左边一行是什么小数,右边一列呢?比一比哪一列数大?
(二)展示交流
1、从准备题(3)的回答揭示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2.教学例3。
(1)比较4.1元和3.99元的大小。
①判断。
②说明理由。
③总结:两个数比较,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④举例。学生各举一例,同桌互答。
(2)用0.08米和0.069米。
①用第(1)题总结的方法比较。
②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8个0.01大于6个0.01,所以0.08米>0.069米。
③用图验证,然后提问:如果改为比较0.08米和0.169米的大小,你认为哪个大,为什么?
(3)总结:两个数比较,当整数部分相同时,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时,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4)2.531和2.534。
①四人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②反馈讲评。
(4)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①学生概括。
②看课本例3的内容,并填空。
(5)试一试: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或=。
2.54○2.140.746○0.7643.79○3.790
①独立练习。
②反馈讲评。
3.例4的教学。(出示例4)
把下面的小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4.23.983.8994.174.099
(1)学生尝试完成。
(2)反馈结果与方法。
(3)教师介绍书本中例4的比较方法。边讲解边板演。
(4)模仿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2题。
4.小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比较小数部分大小时,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吗?
(三)反馈与测试
1.“练一练”第1题。
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86和3.5944.999和50.761和0.7650.03和0.028
(1)独立练习。7.9()8.2;1.374()1.3;5.7()5.8;0.6()0.60
(2)反馈校正。
2.把准备题中的8个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四)小结
板书:小数大小的方法:两个数比较,当整数部分相同时,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时,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上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方法上的铺垫。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我认为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的比较应该不难,所以教学过程的处理略显仓促,对学生过度放手,没有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导致知识目标落实不到位。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一》导学案分析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学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等价互化。
3、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准备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直尺和铅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下面老师请两名学生到上面来,用这把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宽度。(两名学生上来操作,其他学生就位操作)(操作完,让两生说说测量的结果)
2、师:用“米”作单位,黑板的长度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出来?(生答:不能)
师:量下来是3米多一点,余下的不足一米。用米做单位,就不能用整数表示出来,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的同时,师板书:小数)谁会用小数表示黑板的长度?(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师:刚才下面的同学用直尺测量了数学书的宽度,用厘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宽度能用整数表示吗?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真聪明,已经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究竟什么数叫做小数呢?这个问题要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完整板书:小数的意义)
展开新课:
(一)具体观察,感知小数。
1、观察思考,初步感知。(出示米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米?(1分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1/10米,师板书“1/10”)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1米,师板书“=0.1”)
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学生回答)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3/10米,师板书“3/10”)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师板书“=0.3”)
师:0.1、0.3都是几位小数?(指板书面对学生提问)(生答“一位小数”)它们都是表示几分之几的数?(手指板书启发)(生答: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师板书)
2、观察讨论,再次感知。(出示米尺直观感知,积极思考,完成填空)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学生思考片刻)师:其中的7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学生思考片刻)师:15厘米呢?(思考)(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填空,教师板书)师:0.01、0.07、0.15都是几位小数?(指板书面对学生提问)(生答:两位小数)它们都是表示几分之几的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师板书)
3、观察理解,深化感知。(出示米尺图,观察思考,并完成连线)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毫米?(1毫米)8份呢?(8毫米)13份呢?(13毫米)师:1毫米、8毫米、13毫米都用米做单位,分别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出示连线题)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把它们用线连起来?会不会?(讨论片刻,指生回答,师相应板书)师:0.001、0.008、0.013都是几位小数?它们都是表示几分之几的数?(学生回答,师相应板书)师:当然还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其中1份是1/10000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板书:1/10000=0.0001)
4、总结并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3元5角=13.5元
1/10=0.10.3=3/100.5=5/10
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进率为0.1
1/100=0.0115/100=0.1540/100=0.40
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进率为0.01
1/1000=0.00163/1000=0.063234/1000=0.234
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进率为0.001

四年级上册《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学案


四年级上册《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学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
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看书上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2)6×8=48
20+15=35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12、20+3×56×8-18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2、16+40×8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2、1、453、37页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例1:
分步:7×6=42(元)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学案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学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
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2.704.400
31.01000.005
72.0602.07
0.005031.01
4.4072.60
6.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
8米=8.00米()2.04吨=2.4吨()
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7.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学 校----------- 老 师-----------

班 级----------- 姓 名-----------

【自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38页例1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0.1米= 米=( )分米

2、0.01米= 米=( )厘米

0.10米= 米,表示( )个 米,也就是( )厘米;

3、0.001米= 米=( )毫米

0.100米= 米,表示( )个 ,也就是( )毫米;

4、因为 1分米= ( )厘米=( )毫米

所以 0.l米= ( )米= ( )米

从左往右观察上面算式,我发现: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的大小( );从右往左观察上面算式,发现:在小数的( )去掉0,小数的大小( )。

自学课本38页例2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化简0.70=( ),小数化简的方法:去掉小数( )的0。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

2、化简105.0900=( ),想: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 )

自学课本39页例3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数的小数。

0.2=( ),我是这样想的:在小数0.2的( )添上两个0;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

4.08=( ), 3=( )

【自学检测】

1、下面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能去掉的0用“/”划掉。

0.300 1.8000 500

0.0040 102.020 60.0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数小数。

0.9=( ) 30.04=( ) 5.4=( )

8.18=( ) 14 =( )

【当堂训练】

1、小数( )添上“( )”或去掉“( )”,小数的( )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2、判断: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8= 5.05= 23= 1.5=

4、给下面的物品加上标签(以元为单位,用两位小数表示)

茶杯3元2角 铅笔6角5分 圆规8元 橡皮1元3分

( ) ( ) ( ) ( )

5、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6、0.7里面有( )个0.1,有( )个0.001。

7、把6.8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是(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学 校-------- 老 师-------

班 级-------- 姓 名-------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我会预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自学内容:自学教材32页例1

自学要求1、带着下面的问题预习。2、边学边记,记下你的困惑和疑问。

二、我会探究(探究展示,归纳整理)

1、自学例1,思考探索

你测量的课桌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5、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多少?分别写作多少?

6、 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1/10或(0..1),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三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7、我发现: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 )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 )……分别写作0.1、( )、( )

三、我会运用(训练评估,,反思颖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 元 角

(2)4.9中的4在什么 位,表示 个 ,9在 位上,表示 个 。

(3)6的计数单位是 ,0.9的计数单位是 ,0.012的计数单位是

(4)、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 = =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4= 0.29= 0.235=

3、填一填。

整数: 2厘米 5角 500克

↓ ↓ ↓

分数: ( )分米 ( )元 ( )千克

↓ ↓ ↓

小数: ( )分米 ( )元 ( )千克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谈本节课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在别人已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时某位同学如果还能找到另一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四、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四年级下册《小数混合运算》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