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运河创科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6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运河创科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开运河创科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运河创科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知识点

一、隋朝的建立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二、隋朝的统治

1.建立:581年,杨坚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南北。

3.隋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使人民渴望统一;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使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

4.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缢死,隋灭亡。

5.大运河的开凿

⑴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⑵开凿时间:605-610年。

⑶三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⑷四段:大运河从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⑸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⑹全长:两千多公里。

⑺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⑻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扩展阅读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
[课标内容]
①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②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
1、()年,()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2、()年,隋朝灭掉南方的(),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为中心,北通(),南达(),全长()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又创设(),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9、科举制打破了()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领导的()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知识点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4、唐太宗重用人才:房玄龄、杜如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课后练习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案:

(1).唐太宗

(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意在注意调整通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京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4).指魏征,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岳麓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知识点

首先,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

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

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③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

④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吐蕃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和同为一家。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突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军降服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各游牧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代门庭。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廷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的另一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

到了八世纪中叶以后,唐朝安史之乱的暴发无力顾及中亚地区,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沙漠地区。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