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葡萄的精灵》教学设计预案。
《葡萄的精灵》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葡萄是新疆的特产,新疆人最爱喝葡萄酒,“葡萄酒是葡萄的女儿”。
2、1963年一场政治风暴把王蒙划分为“右派”,他被被流放我国西部边陲伊犁河谷的边缘,作为被改造对象,他落脚在伊宁县巴彦岱乡一户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在十年浩劫期间,他的名字和作品被遣责、被谩骂。但王蒙在经历了一系列遭遇之后,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有些朋友不理解他怎么可能在那种生活条件下在新疆一口气生活了16年,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他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啊,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16年,从29岁到45岁,他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却被他这样调侃式的一带而过,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我想,他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一定和这里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随王蒙一起走进《葡萄的精灵》,认识认识这片葱郁的土地上的人们,感受浓郁的新疆地域风情——
二、初步感知:快速阅读(8分钟)
1、用三至五个词或短语提取课文的关键主题词以体现你的对课文的理解。
穆敏老爹自酿葡萄酒请乡邻饮酒葡萄酒的精灵——维吾尔族的精灵
2、读后,让你印象最深的最打动你的一幕场景或一段话是,为什么?
3、你读不懂的地方是?
三、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再读课文,合作探讨,明确把握人物形象。
1、为什么“我”一开始觉得酒是盐酸,可后来这酒就有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是什么导致的这一变化?
2、如果不是老爹爽快的赠酒,如果不是和爽朗的维族兄弟一起喝酒,“我”还会觉得“老爹的酒委实不赖”吗?
3、“是的,请谁呢?谁是我的朋友呢?好像都是我的朋友,又好像都不是……”此句怎样理解,如何揣摩老爹此时的心理?
吸烟吹烟不吸烟善良纯真可爱包容
穆敏老爹
酿酒酿酒不喝酒执着虔诚热情慷慨
开会苦中取乐机智幽默和谐融洽
品酒热情好客豪爽欢快乐观包容
四、主题探讨
怎样理解“葡萄的精灵”?
1、穆敏老爹用心酿的饱含着“夏的阳光,秋的沉郁,冬的山雪和春的苏醒”有“那伊犁河谷的葱郁与辽阔”,有“往日的充满柔情的灵魂”的葡萄酒就是葡萄的精灵;
2、穆敏老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善良纯朴、虔诚慷慨、真诚宽容、热情好客的性格的精灵;
2、是维吾尔族人民情感世界的精灵,是维族人民自身纯朴热情、豪爽包容性格和虔诚的信仰的载体,代表着人民间的团结与友谊,能给人们心中带来温暖和希望,让人能在困境中有一颗乐观坚定的心;
3、《葡萄的精灵》可以让人感到作家其意不在酿酒,而意在体现人的品德性格的酿造与形成——“穆敏老爹”酿酒的情节:“在经过几次这样沸腾之后,我们的葡萄原汁,不但平静了,而且净化,不但不再混浊,不再有任何絮状沉淀物,而且没有颜色了,晶莹剔透,超凡脱俗,如深山积水,观之心清目明。”由此感叹生命在历经煎熬和磨练之后才能升华,才能更完美,更超凡脱俗,更有内涵。
五、总结
1、主题:老爹将自己的自信执着智慧和精神寄托融入葡萄汁液,就像孕育自己的生命一样将其装入瓶中,经过多次沸腾和自然的磨练,混沌的汁液变得愈发清澈了。葡萄汁液正在进行着脱胎换骨的运动,它要脱去葡萄的面纱,它要经过风雨雪霜的洗礼和曝晒,经过一个轮回后,终于酿成了醇香的沁人心脾的,包含着伊犁河谷葱郁与辽阔,融入了穆敏老爹及少数民族同胞炽热情感的葡萄的精灵。
尽管经过四季的洗礼,可是葡萄的灵魂并没有丢失,任何东西只要留住了自己的灵魂,就有了一种难改的本色。葡萄酒就是虔诚灵魂的产物。作者不仅是赞美“穆敏老爹”,也是对生活在伊犁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的深情赞美。
穆敏老爹的性格就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人身上的“精灵”,还有象穆敏老爹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新疆人民。也正是如此,王蒙才有如此的乐观与豁达。
2、王蒙如是说
A、“虽然这一系列小说的时代背景是那动乱的十年,但当我写起来,当我一一回忆起来以后,给我以强烈冲击的并不是动乱本身,而是即使在那不幸的时代,我们的边陲,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各族人民竟蕴含着那么多的善良、正义感、智慧、才干和勇气,每个人心里竟燃着那样炽热的火焰。那些普通人竟是那样可爱、可亲、可敬,有时候亦复可惊、可笑、可叹!即使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的岁月,生活仍然是那样强大、丰富、充满希望和勃勃生气。……令人禁不住高呼:太值得了,生活,到人民里面去,到广阔而坚实的地面上去!”(引自《在伊犁》后记,《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第518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3年版。)
B、正如王蒙自己所深情倾诉的:伊犁是“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以温暖,迷茫的时候给我以依靠,苦恼的时候给我以希望,急躁的时候给我以慰安,并且给我以新的经验、新的乐趣、新的知识、新的更加朴素与更加健康的态度与观念的土地。”
3、学习总结:学习较长的叙事类文章的方法总结
六、板书设计
葡萄的精灵
王蒙
吸烟吹烟不吸烟善良纯真可爱包容
穆敏老爹
酿酒酿酒不喝酒执着虔诚热情慷慨【WWW.wj62.com 泡泡演讲稿】
开会苦中取乐机智幽默和谐融洽
品酒热情好客豪爽欢快乐观包容
相关推荐
葡萄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葡萄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了解果糖的性质和它在结构上跟葡萄糖的差别
科学方法: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什么是糖?哪些物质属于糖?
[学生讨论]
[讲解]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Cn(H2O)m;
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
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通式并不反映结构:H和O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鼠李糖C6H12O5甲醛乙酸乳酸等
[设问]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板书]糖类: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板书]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过渡]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果糖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下面我们有重点的学习葡萄糖以及简单了解其它单糖.
[板书]一.葡萄糖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甜味水果蜂蜜)
分子式C6H12O6(180)最简式:CH2O(30)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或CHO(CHOH)4CH2OH
化学性质:
1还原反应:
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H2O+3NH3
与新制Cu(OH)2作用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H2O
2与氧气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酯化反应:与乙酸、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导]让学生学会写复杂的反应方程式.
制法: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剂
(C6H10O5)n+nH2O=====nC6H12O6
用途:
营养物质:C6H12O6(s)+6O2(g)=====6CO2(g)+6H2O(l)+2804kJ
医疗糖果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
二.果糖
分子式:C6H12O6(与葡萄糖同分异构)式量180存在水果蜂蜜
比蔗糖甜纯净的果糖是白色晶体,通常是粘稠的液体,易溶于水.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O-CH2OH(多羟基酮)
化学性质: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随堂检测】
[小结]
葡萄糖蔗糖
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葡萄糖蔗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了解蔗糖、麦芽糖的性质及其用途;
3.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的一些知识;
5.通过葡萄糖、蔗糖的性质与用途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教学重点
葡萄糖、蔗糖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葡萄糖的性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用具
AgNO3溶液(2%)、氨水(2%)、NaOH溶液(10%)、CuSO4溶液(5%)、葡萄糖溶液(10%)。
洁净的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火腿肠。
●教学过程
[引言]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要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定时补充营养物质。那么,大家知道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是什么吗?
[生甲]糖类、油脂、蛋白质……
[生乙]还有维生素、水、无机盐。
[师]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就是通常所说的六大营养素。而这六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有哪些呢?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
[师]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们不仅是人体的重要供能物质,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性质。
[板书]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葡萄糖蔗糖
[过渡]一提到糖,恐怕好些同学已经感觉到了甜味,那么到底什么是糖?糖是不是一定有甜味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6。
[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糖类
[师]从书上讲的内容来看,糖类是不是一定甜,有甜味的物质是不是一定属于糖类?
[生]不是。
[师]请举例说明。
[生]如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糖精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
[师]那么糖类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甲]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学生乙]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学生丙]符合通式Cn(H2O)m。
[师]糖类是否一定符合通式Cn(H2O)m?
[生]不是。
[师]请举例说明。
[生]如鼠李糖。
[师]符合通式Cn(H2O)m的一定属于糖类吗?
[生]不一定,如甲醛、乙酸。
[师]看来大家看书很细心,下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糖类的特征。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板书]特征由C、H、O元素组成
多数符合通式Cn(H2O)m
[师]那么糖是如何分类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分类
[师]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根据是否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多少。
[师]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最重要的单糖和二糖的性质。
[板书]一、葡萄糖
[师]提起葡萄糖,大家一定不陌生,商店里卖有葡萄糖粉,一定有不少同学买过,还有些同学生病时,在医院里注射过葡萄糖溶液,请大家根据你见过的、用过的葡萄糖,说一说葡萄糖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易溶、甜。
[过渡]在生物课上,我们已经学过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那么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式怎样写呢?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又能体现结构,下面我们就通过研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来确定葡萄糖的结构。
[板书]2.化学性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边摇动试管边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问]此时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液?
[生]银氨溶液。
[演示]向银氨溶液中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问]前面的哪个实验用到过银氨溶液?
[生]乙醛的性质。
[师]通过乙醛的银镜反应,证明乙醛有什么性质?
[生]还原性。
[师]那么葡萄糖是否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生]能。
[师]这说明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
[生]醛基。
[问]有醛基的物质还能发生哪些反应?
[生]和新制的Cu(OH)2反应,和H2发生加成反应。
[问]这说明醛基有什么性质?
[生]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师]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葡萄糖能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演示]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NaOH溶液,滴入5滴5%的CuSO4溶液,再加2mL10%的葡萄糖。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溶液变为绛蓝色。
[讲述]实验证明,如果某物质分子中含多个羟基,遇到新制Cu(OH)2悬浊液时就会变成绛蓝色溶液。这说明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不止一个羟基。那么给这绛蓝色的溶液加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给以上实验所得溶液加热。
[生]有红色沉淀生成。
[问]这种红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生]是Cu2O。
[讲述]从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可以看出,它的分子结构中有6个C原子,通过以上实验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羟基。科学家通过其他实验证明葡萄糖结构式如下:
[板书]
结构式:
[师]葡萄糖的结构与前面学过的其他有机物有何不同?
[生]含有两种官能团。
[板书]结构特点:双官能团
[师]那么根据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可推知葡萄糖应该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学生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板书]性质:双重化性
[师]请同学们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反应的方程式,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
+2Ag↓+3NH3+H2O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讲述]有位同学平时老是头晕,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低血糖。那么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生]正常人血液里约含质量分数为0.1%的葡萄糖,叫做血糖。如果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太低,就会患低血糖。
[师]低血糖患者或不能正常饮食的病人到了医院,医生会给病人滴注葡萄糖;在运动会上,运动员跑完之后,也经常喝葡萄糖来补充营养,那么利用葡萄糖来补充营养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葡萄糖能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人体组织中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师]对。我们把葡萄糖在体内的氧化称为生理氧化,反应方程式为: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6CO2(g)+6H2O(l)
[师]对低血糖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多喝糖水,多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师]可是糖也不可吃得太多,否则会患龋齿或糖尿病。那么同学们能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某人是否得了糖尿病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取尿液和银氨溶液水浴加热,看是否有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共热,看是否生成红色沉淀。
[师]同学们所想的办法都是可以的。以前医疗上曾经利用Cu(OH)2来检验是否患有糖尿病,而现在已有了更好的方法,利用仪器或试纸来检验。
那么,葡萄糖除了能用来补充营养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后回答]制镜、制糖果。
[板书]3.葡萄糖的用途:制药、制镜、制糖果。
[过渡]葡萄糖虽然是人体很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常见的是白糖、红糖、冰糖。白糖、红糖和冰糖虽然外观、颜色不同,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种二糖的性质。
[板书]二、蔗糖、麦芽糖
[提问]什么叫二糖?
[生]每摩尔水解生成2摩尔单糖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根据单糖的化学式,写出二糖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C12H22O11
[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冰糖,是纯度较高的蔗糖,请同学们说出蔗糖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蔗糖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甜。
[师]那么蔗糖能否发生银镜反应呢?请两位同学来做[实验7—3]。
[指定两个学生实验]一位同学在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加入2mL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另一位同学在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滴加3滴稀H2SO4,水浴加热后,加入NaOH,再加入2mL银氨溶液。
现象:一支试管无现象,另一支有银镜出现。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蔗糖分子中本身不含醛基,但加稀H2SO4时蔗糖发生了水解,水解生成的单糖含有醛基。
[师]很正确。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蔗糖是非还原性糖,而水解后生成的单糖有还原性。
[板书](2)化学性质:无还原性。
[师]实验证明,蔗糖水解生成的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水解方程式为:
[板书]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过渡]馒头为什么会越嚼越甜呢?
[生]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了麦芽糖。
[师]麦芽糖也是一种二糖,那么它的性质与蔗糖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看课本P181的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后总结并板书]
2.麦芽糖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甜
(2)化学性质: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提问]从蔗糖和麦芽糖的性质来看,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
[师]那么蔗糖和麦芽糖有什么关系呢?
[生]互为同分异构体。
[过渡]蔗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甜味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对食品不仅要讲究色、香、味,而且还要讲究营养价值。因此,一些食品添加剂便应运而生。只要你留心,食品添加剂处处可见。我这儿有几根“双汇”火腿肠,请同学们根据包装袋上的配料,对照课本P182表7—3,分析一下其中有哪几类食品添加剂,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把火腿肠发下去,让学生讨论]
[板书]三、食品添加剂
[讨论后选学生代表回答]
①食品色素类:红曲米
②食用香料类:香辛料
③甜味剂:白糖
④防腐剂:山梨酸钾、亚硝酸钠
⑤抗氧化剂:异VC钠
⑥营养强化剂:大豆蛋白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正确。食品添加剂虽然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但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有毒,有致癌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有关部门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法律规定,用于涉及人体健康的新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实际测试及安全性评价,并经过专家组织论证,卫生部批准才可使用。
同学们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过一些不法分子在面粉中添加吊白块的案件吗?
[生]看过。
[师]吊白块就是一种禁止使用的添加剂。面粉掺入吊白块后,虽然可以变白,而且增加了其韧性、口感、保质期,但吊白块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成分,有毒性,且是一种致癌物质。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的添加剂是违法行为。
希望同学们下课后留心一下你爱吃的食品和爱喝的饮料,看一下里边是否有食品添加剂。
[作业]P182~183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葡萄糖蔗糖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特征由C、H、O元素组成
多数符合通式Cn(H2O)m
单糖
分类二糖
多糖
一、葡萄糖
1.物理性质:白色、易溶、甜
2.化学性质:
结构式:
结构特点:双官能团
性质:双重化性
生理氧化:C6H12O6(s)+6O2(g)6CO2(g)+6H2O(l)
3.用途:制药、制镜、制糖果
二、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1.蔗糖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甜
(2)化学性质:无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2.麦芽糖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甜
(2)化学性质: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三、食品添加剂
●教学说明
本节所讲的糖的分类及单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因此不必花过多时间。本节课的重点是葡萄糖、蔗糖的性质和用途,尤其是葡萄糖的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葡萄糖的官能团,再由结构使学生推断葡萄糖的其他化学性质,既是对前一章所学知识的复习,也使学生充分认识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在讲食品添加剂时,通过常吃的食品中所含的各种添加剂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参考练习
1.单糖是
A.具有甜味的有机物B.具有一个分子的比较简单的糖
C.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D.最简式为Cn(H2O)m的有机物
答案:C
2.下列物质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葡萄糖B.果糖C.蔗糖D.麦芽糖
答案:D
3.能把乙醇、乙酸、甲酸、麦芽糖溶液用一种试剂区别开的是
A.溴水B.新制Cu(OH)2C.石蕊指示剂D.银氨溶液
答案:B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第1章“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和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内容,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同时,本章内容又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毕竟细胞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观察图片和亲自作实验来体验细胞的存在。
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对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但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是很难看清细胞膜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细胞膜的成分部分,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我们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胞膜的制备过程。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如,材料的正确选择等),并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推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细胞膜功能部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后小结,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这堂课的收获、发现或遇到的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突出重点。
三、教学实施
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
意图
请谈一谈你对细胞的认识?(注意从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成分两方面谈起。)引出第三章课题。
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认识后,有人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通过这个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引入课题: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展示一幅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请尝试说出图中哪些是气泡?哪些是细胞?并讨论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2.要想真正观察细胞膜要用电子显微镜,但是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教师评价:通过讨论,我们已看出有些同学想法和科学家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问题。你今天看来离奇的想法,明天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现实。科学就需要我们进行大胆的想象。)
那么,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它又具有哪些功能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想办法获取细胞膜。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验体验一下细胞膜的制备。
1.首先,我们应该确定合适的实验材料。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课件展示几种细胞的图片)
讨论:上述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哪一种细胞比较适合提取细胞膜呢?请尝试说出原因?
阅读课本P41旁栏相关信息:对红细胞有特殊要求吗?鸡红细胞可以吗?
2.如何利用红细胞获取细胞膜呢?用镊子撕取行吗?用针刺破行吗?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获取细胞膜?
课件展示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图片。
根据图中红细胞的形态差异,你能描述一下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吗?
3.准备实验材料:
红细胞是从哪儿获得呢?
我从较远地方采集到血液以后,回来以后发现不能使用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新鲜的血液非常黏稠,为了便于观察,需要对血液进行稀释,用什么溶液呢?
为了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还要用到什么实验用具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实验台,用品是否齐全?
4.进行实验操作:(课件展示)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高倍显微镜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控制时间)
5.实验结果及评价:
①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积极评价,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自己好好总结,找出原因,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许多科学家就是经历了许多失败以后才获得了成功。
②你能体会到这个实验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③刚才我们只是观察到细胞膜的存在和破裂,并没有真正把细胞膜提取出来。如果把这个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的话,你能够想办法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吗?
提供材料:
材料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材料二:人的消化液中含有许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称为蛋白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请根据以上资料思考细胞膜在组成上有何特点?
追问①膜中的脂质主要是哪一类物质呢?
追问②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吗?
追问③阅读教材P41,细胞膜的成分中是否只有磷脂和蛋白质?
[引言]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是起重要作用,因此,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细胞膜有什么功能呢?
展示一位生物老师作的一首赞美细胞膜的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细胞膜的功能。
课件展示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播放《生命的起源》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过渡引言]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是否说明细胞就不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了呢?
你能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找到类似细胞膜的其他功能的事物吗?(注意强调:类比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并不能完全等同)
[重点讲解]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三幅图说明细胞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三种方式。
[拓展延伸]
1.信息交流的第一、二种方式可引导学生联系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细胞系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2.引导学生形成“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观念: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要孩子读书,不惜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得失。他们感知不到父母的劳作的艰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这是因为他们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局外人,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对社会既要索取,更要有所奉献。这正如细胞和细胞之间关系。
请你尝试说出“细胞识别”的例子。你认为细胞膜还有什么功能?
[导言]假如今天我们只有植物细胞材料用作实验,要想感受膜的存在,我们应首先考虑什么?
你能想到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出今天的收获,或者你发现的问题。
课外拓展:1.请你思考如何利用花生,红墨水,酒精灯,刀片,清水和烧杯等材料验证细胞膜是否具有活性。
2.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具有识别功能,而癌细胞表面的糖被成分发生了改变。请你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收集资料,解释为什么癌细胞容易扩散。设想我们能否把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水、无机盐等物质机械地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活力细胞。
提示: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论: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提示:气泡中间光亮,里面只有空气;边缘颜色较深。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而且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能够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界限的。
答案提示:实验事实主要有:进入活细胞的物质首先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入细胞;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学生共同回答:细菌、植物细、红细胞、肌细胞)
学生讨论后确定:红细胞。原因是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不行,因为鸡属于鸟类,不是哺乳动物。
细胞太小了。这种方法不可行,可把哺乳动物红细胞放到清水里,红细胞会因吸水而胀破。
提示:细胞内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将细胞放入清水,水会进入细胞,将细胞涨破,细胞内容物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
血液。(猪、牛、羊等)
血液容易凝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入抗凝剂。
用生理盐水稀释。(初中学过这部分知识)
显微镜等用品。
根据提示操作
注意:两人协作,一位同学制作临时装片,另一位同学调试显微镜。
尝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的成功地观察到了红细胞吸水膨胀甚至胀破的动态变化,也有的没有观察到此现象)
提示:高倍镜下引流法,使红细胞浸润在水中,使之涨破的过程。
答案提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密度不一样。
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
如果没有离心机的话,我们还可以采取静置的方法。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①磷脂,(前面已经学过: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②回顾前面学习的双缩脲试剂鉴别蛋白质的有关知识。
③还含有少量的糖。
学生阅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
认识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提示:1.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窗纱、蚊帐;学校的大门及辛勤工作的门卫同志等。
2.信息交流方式:
打电话、写信、发E-mail、谈话、相互拍手等。
提示:
①海洋或河流湖泊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生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这些精子与卵细胞并没有发生相互结合;
②免疫细胞吞噬病毒或细菌,而正常情况下并不吞噬自身的细胞;
③植物传粉后,同种和不同种的花粉都会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同种的花粉能萌发,异种的花粉不能萌发或萌发缓慢;
④人类输血时要严格配血;
⑤器官移植(如骨髓移植)能否成活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细胞膜功能。
提示: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启发学生,对比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兴趣。
感受细胞膜的存在。
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推测。
体会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了解。
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
倡导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教学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进一步落实“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教育。
请老师分享山西高中试卷、试题、教案、课件、学案、素材等各类稿件!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
1.2.1函数的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中学,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了解了它们的图象、性质等.本节学习的函数概念与后续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和基本初等函数(Ⅱ)是学习函数的第二阶段,这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是在选修系列的导数及其应用的学习,这是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因此,课本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
三维目标
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而将函数单一地理解成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作者:高建勇
导入新课
问题:已知函数y=请用初中所学函数的定义来解释y与x的函数关系?先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样解释会显得十分勉强,本节将用新的观点来解释,引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给出下列三种对应:(幻灯片)
①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0≤t≤26},h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h|0≤h≤845}.则有对应f:t→h=130t-5t2,t∈A,h∈B.
②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1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S(单位:106km2)随时间t(单位:年)从1979~2001年的变化情况.
图1
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1979≤t≤2001},臭氧层空洞面积S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S|0≤S≤26},则有对应:
f:t→S,t∈A,S∈B.
③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下表中的恩格尔系数y随时间t(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时间(t)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恩格尔
系数(y)53.852.950.149.949.948.646.444.541.939.237.9
根据上表,可知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1991≤t≤2001},恩格尔系数y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y|37.9≤y≤53.8}.则有对应:f:t→y,t∈A,y∈B.
以上三个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2)我们把这样的对应称为函数,请用集合的观点给出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取值范围”的?
(4)函数有意义又指什么?
(5)函数f:A→B的值域为C,那么集合B=C吗?
活动:让学生认真思考以上三个对应,也可以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对应的本质共性.
解:(1)共同特点是:集合A,B都是数集,并且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对应关系f:A→B下,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2)一般地,设A,B都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在研究函数时常会用到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如下表所示:
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
{x|a≤x≤b}闭区间[a,b]
{x|a<x<b}开区间(a,b)
{x|a≤x<b}半开半闭区间[a,b)
{x|a<x≤b}半开半闭区间(a,b]
{x|x≥a}[a,+∞)
{x|x>a}(a,+∞)
{x|x≤a}(-∞,a]
{x|x<a}(-∞,a)
R(-∞,+∞)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函数有意义是指:自变量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如果函数有实际意义时,那么还要满足实际取值等等.
(5)CB.
应用示例
例题题已知函数f(x)=x+3+1x+2,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23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活动:(1)让学生回想函数的定义域指的是什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故转化为求使x+3和1x+2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x+3有意义,则x+3≥0,1x+2有意义,则x+2≠0,转化为解由x+3≥0和x+2≠0组成的不等式组.
(2)让学生回想f(-3),f23表示什么含义?f(-3)表示自变量x=-3时对应的函数值,f23表示自变量x=23时对应的函数值.分别将-3,23代入函数的对应法则中得f(-3),f23的值.
(3)f(a)表示自变量x=a时对应的函数值,f(a-1)表示自变量x=a-1时对应的函数值.分别将a,a-1代入函数的对应法则中得f(a),f(a-1)的值.
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的取值需满足x+3≥0,x+2≠0,解得-3≤x<-2或x>-2,即函数的定义域是[-3,-2)∪(-2,+∞).
(2)f(-3)=-3+3+1-3+2=-1;f23=23+3+123+2=333+38.
(3)∵a>0,∴a∈[-3,-2)∪(-2,+∞),即f(a),f(a-1)有意义.
则f(a)=a+3+1a+2;f(a-1)=a-1+3+1a-1+2=a+2+1a+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以及对符号f(x)的理解.求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常转化为解不等式组.
f(x)是表示关于变量x的函数,又可以表示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是一个整体符号,分开符号f(x)没有什么意义.符号f可以看作是对“x”施加的某种法则或运算.例如f(x)=x2-x+5,当x=2时,看作对“2”施加了这样的运算法则:先平方,再减去2,再加上5;若x为某一代数式(或某一个函数记号时),则左右两边的所有x都用同一个代数式(或某一个函数)来代替.如:f(2x+1)=(2x+1)2-(2x+1)+5,f[g(x)]=[g(x)]2-g(x)+5等等.
符号y=f(x)表示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它仅仅是函数符号,并不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符号f(x)与f(m)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m是变量时,函数f(x)与函数f(m)是同一个函数;当m是常数时,f(m)表示自变量x=m对应的函数值,是一个常量.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求使得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部分定义域的交集).
(5)对于由实际问题的背景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还要受实际问题的制约.
变式训练
1.函数y=(x+1)2x+1-1-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
答案:{x|x≤1,且x≠-1}.
点评:本题容易错解:化简函数的解析式为y=x+1-1-x,得函数的定义域为{x|x≤1}.其原因是这样做违背了讨论函数问题要保持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化简函数的解析式容易引起函数的定义域发生变化,因此求函数的定义域之前,不要化简解析式.
2.若f(x)=1x的定义域为M,g(x)=|x|的定义域为N,令全集U=R,则M∩N等于()
A.MB.N
C.UMD.UN
解析:由题意得M={x|x>0},N=R,则M∩N={x|x>0}=M.
答案:A
3.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1,1],则函数f(2x-1)的定义域是________.
解析:要使函数f(2x-1)有意义,自变量x的取值需满足-1≤2x-1≤1,∴0≤x≤1.
答案:[0,1]
知能训练
1.已知函数f(x)满足:f(p+q)=f(p)f(q),f(1)=3,则f2(1)+f(2)f(1)+f2(2)+f(4)f(3)+f2(3)+f(6)f(5)+f2(4)+f(8)f(7)+f2(5)+f(10)f(9)=________.
解析:∵f(p+q)=f(p)f(q),∴f(x+x)=f(x)f(x),即f2(x)=f(2x).
令q=1,得f(p+1)=f(p)f(1),
∴f(p+1)f(p)=f(1)=3.
∴原式=2f(2)f(1)+2f(4)f(3)+2f(6)f(5)+2f(8)f(7)+2f(10)f(9)=2(3+3+3+3+3)=30.
答案:30
2.若f(x)=1x的定义域为A,g(x)=f(x+1)-f(x)的定义域为B,那么()
A.A∪B=BB.ABC.ABD.A∩B=
解析:由题意得A={x|x≠0},B={x|x≠0,且x≠-1}.则A∪B=A,则A错;A∩B=B,则D错;由于BA,则C错,B正确.
答案:B
拓展提升
问题:已知函数f(x)=x2+1,x∈R.
(1)分别计算f(1)-f(-1),f(2)-f(-2),f(3)-f(-3)的值;
(2)由(1)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并加以证明.
活动:让学生探求f(x)-f(-x)的值.分析(1)中各值的规律,归纳猜想出结论,再用解析式证明.
解:(1)f(1)-f(-1)=(12+1)-[(-1)2+1]=2-2=0;
f(2)-f(-2)=(22+1)-[(-2)2+1]=5-5=0;
f(3)-f(-3)=(32+1)-[(-3)2+1]=10-10=0.
(2)由(1)可发现结论:对任意x∈R,有f(x)=f(-x).证明如下:
由题意得f(-x)=(-x)2+1=x2+1=f(x).
∴对任意x∈R,总有f(x)=f(-x).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和对函数符号f(x)的理解.
作业
课本习题1.2A组1,5.
设计感想
本节教学中,在归纳函数的概念时,本节设计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如果不借助于信息技术,那么会把时间浪费在实例的书写上,会造成课时不足即拖堂现象.本节重点设计了函数定义域的求法,而函数值域的求法将放在函数的表示法中学习.由于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以满足高考的需要.
第2课时
作者:刘玉亭
复习
1.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导入新课
思路1.当实数a,b的符号相同,绝对值相等时,实数a=b;当集合A,B中元素完全相同时,集合A=B;那么两个函数满足什么条件才相等呢?引出课题:函数相等.
思路2.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y=x与y=x2x是同一个函数吗?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函数相等.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指出函数y=x+1的构成要素有几部分?
②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有几部分?
③分别写出函数y=x+1和函数y=t+1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并比较异同.
④函数y=x+1和函数y=t+1的值域相同吗?由此可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值域相同吗?
⑤由此你对函数的三要素有什么新的认识?
讨论结果:①函数y=x+1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R,对应关系x→x+1,值域是R.
②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简称为函数的三要素.其中定义域是函数的灵魂,对应关系是函数的核心.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三要素都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相同.
③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
④值域相同.
⑤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它们的值域一定相等.因此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就相等.
应用示例
例题题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1)y=(x)2;(2)y=3x3;(3)y=x2;(4)y=x2x.
活动:让学生思考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后,引导学生求出各个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关系式为最简形式.只要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就相等.
解:函数y=x的定义域是R,对应关系是x→x.
(1)∵函数y=(x)2的定义域是[0,+∞),
∴函数y=(x)2与函数y=x的定义域不相同,
∴函数y=(x)2与函数y=x不相等.
(2)∵函数y=3x3的定义域是R,
∴函数y=3x3与函数y=x的定义域相同.
又∵y=3x3=x,
∴函数y=3x3与函数y=x的对应关系也相同.
∴函数y=3x3与函数y=x相等.
(3)∵函数y=x2的定义域是R,
∴函数y=x2与函数y=x的定义域相同.
又∵y=x2=|x|,
∴函数y=x2与函数y=x的对应关系不相同.
∴函数y=x2与函数y=x不相等.
(4)∵函数y=x2x的定义域是(-∞,0)∪(0,+∞),
∴函数y=x2x与函数y=x的定义域不相同,
∴函数y=x2x与函数y=x不相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相等的含义.讨论函数问题时,要保持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对于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要先求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不是同一个函数;若定义域相同,再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若解析式相同(即对应关系相同),则是同一个函数,否则不是同一个函数.
变式训练
判断下列各组的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
①y=x-1,x∈R与y=x-1,x∈N;
②y=x2-4与y=x-2x+2;
③y=1+1x与u=1+1x;
④y=x2与y=xx2;
⑤y=2|x|与y=
是同一个函数的是________.(把是同一个函数的序号填上即可)
解析:只需判断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均相同即可.
①前者的定义域是R,后者的定义域是N,由于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故不是同一个函数;
②前者的定义域是{x|x≥2,或x≤-2},后者的定义域是{x|x≥2},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故不是同一个函数;
③定义域相同均为非零实数,对应法则相同都是自变量取倒数后加1,那么值域必相同,故是同一个函数;
④定义域是相同的,但对应法则不同,故不是同一个函数;
⑤函数y=2|x|=则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均相同,那么值域必相同,故是同一个函数.
故填③⑤.
答案:③⑤
知能训练
1.下列给出的四个图形中,是函数图象的是()
图2
A.①B.①③④
C.①②③D.③④
答案:B
2.函数y=f(x)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1,2],则函数y=f(2x-1)的值域是________.
答案:[1,2]
3.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有________.
①f(x)=x3,g(x)=xx;②f(x)=x0,g(x)=1x0;
③f(x)=-2x,g(u)=-2u;④f(x)=-x2+2x,g(u)=-u2+2u.
答案:②③④
拓展提升
问题: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x=m有几个交点?
探究:设函数y=f(x)定义域是D,
当m∈D时,根据函数的定义知f(m)唯一,
则函数y=f(x)的图象上横坐标为m的点仅有一个(m,f(m)),
即此时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x=m仅有一个交点;
当mD时,根据函数的定义知f(m)不存在,
则函数y=f(x)的图象上横坐标为m的点不存在,
即此时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x=m没有交点.
综上所得,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x=m有交点时仅有一个,或没有交点.
课堂小结
(1)复习了函数的概念,总结了函数的三要素;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
作业
1.设M={x|-2≤x≤2},N={y|0≤y≤2},给出下列4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以集合M为定义域,N为值域的函数关系的是()
图3
答案:B
2.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为1000元,以1100元的价格批发出去,随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公司收入________,它们之间是________关系.
解析:由题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则多收入100元.生产产品数量看成是自变量,公司收入看成是因变量,容易得出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值,因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从而判断两者是函数关系.
答案:增加函数
3.函数y=x2与S=t2是同一函数吗?
答:函数的确定只与定义域与对应关系有关,而与所表示的字母无关,因此y=x2与S=t2表示的是同一个函数.因此并非字母不同便是不同的函数,这是由函数的本质决定的.
设计感想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高考说明,对课本内容适当拓展,重点对函数的相等问题进行了引申,设计时对拓展的内容采取渐进式,设计时本着逐步提高、拓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事倍功半.
备课资料
【备选例题】
【例1】已知函数f(x)=11+x,则函数f[f(x)]的定义域是________.
解析:∵f(x)=11+x,∴x≠-1.∴f[f(x)]=f11+x=11+11+x.
∴1+11+x≠0,即x+2x+1≠0.∴x≠-2.∴f[f(x)]的定义域为{x|x≠-2,且x≠-1}.
答案:{x|x≠-2,且x≠-1}
【例2】已知函数f(2x+3)的定义域是[-4,5),求函数f(2x-3)的定义域.
解:由函数f(2x+3)的定义域得函数f(x)的定义域,从而求得函数f(2x-3)的定义域.设2x+3=t,当x∈[-4,5)时,有t∈[-5,13),则函数f(t)的定义域是[-5,13),解不等式-5≤2x-3<13,得-1≤x<8,即函数f(2x-3)的定义域是[-1,8).
【知识拓展】
函数的传统定义和近代定义的比较
函数的传统定义(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与它的近代定义(用集合定义函数)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个定义中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两个定义中的对应法则实际上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对应法则是将自变量x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近代定义则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法则是将原象集合中任一元素与象集合中的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
至于函数的传统定义向近代定义过渡的原因,从历史上看,函数的传统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研究受到了不必要的限制.后来,人们认识到了定义域和值域的重要性,如果只根据变量的观点来解析,会显得十分勉强,如:符号函数sgnx=1,0,-1,x0,x=0,x0,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显得十分自然了,用传统定义几乎无法解释,于是就有了函数的近代定义.由于传统的定义比较生动、直观,有时仍然会使用这一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