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冀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社戏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拣麦穗

1.技法应用:运用比较的手法。如写农村姑娘们当初拼命、卖力地去拣麦穗,备嫁妆,可当“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通过对比,写出了姑娘们梦的幻灭。

2.写作借鉴:简短、质朴的对话中蕴含丰富内涵。如“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你家住哪哒呢?’‘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这段对话既刻画了“我”的童真无邪,更是不显山露水地交代了卖灶糖的老汉的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悲苦身世。

三、罗迦诺的乡村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四、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相关推荐

沪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鸦片战争

背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目的(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根本原因),扭转贸易逆差(直接原因)。

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政治上,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三、旧体制与新探索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四、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五、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六、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七、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

冀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冀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冀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社戏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哦香雪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罗迦诺的乡村

本课主要描述了乡村景物(动物、植物)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亲切喜爱;还描述了乡村人事(人和生存方式----不习惯)。小牛事件,送面包事件,送煤油事件有表达了作者心态的变化,从入乡随俗到喜欢。总体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人事的喜欢、留念和怀念。

桃花源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冀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暴政表现:隋炀帝继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暴政结果: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忍无可忍,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机纷纷起兵,导致隋朝灭亡。

三、大唐盛世

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盛唐时期的中国,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惊叹。

当时的中国的强盛是十分明显的,美洲和非洲基本上还是属于“沉睡的大陆”(北非例外);欧洲正处于法兰克王国的草创时期,蛮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创伤还无法修复。亚洲被视为富庶的东方,由于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对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国的长期战争,导致西亚与南亚都无法平静。只有中国在公元7世纪赢得了空前的统一,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四、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五、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政府交往: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和学习

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六次东渡到达日本鉴真东渡

民间交往:

影响: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

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识记隋唐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对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思考和认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测量子午线、编写《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2、诗歌的黄金时代

总结唐诗的总体特点、风格;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演变历史和文学特征;找准唐诗在历史上的位置: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艺高超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