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教案设计
课题题李凝幽居
课型新授课
教具PPT
教材解读:《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之作。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
教学方法:讲练
一、导入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写什么)
【学生齐读】
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思考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
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
2、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抒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板书:
首联少邻并草径荒园幽
颔联鸟池边树僧月下门静寂幽
颈联过桥野色(云)月幽美迷人
规律总结:
意象------抓住画面的氛围特点组合成一幅画面(意境)--------作者的情感内容
【学生抓住意象背下这首诗】
二、艺术手法的分析(怎么写)
1、写法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要让你给这首诗找出诗眼,你认为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你说说理由。
概括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2、艺术手法
这首诗写景抒情,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写景上它有哪些特色。
(1)写景中的反衬手法
【小组讨论】“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月下门”,你认为“推”“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堂上练习】
学生堂上讨论分析王维《鸟鸣涧》、《鹿柴》诗中的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的运用。
(2)抒情中衬的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的。因此,从抒情的方式来讲,作者是借用景物来抒情。在这首诗中,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手法叫做借景抒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还应该包含着这样的一个意思:那就是在写景的同时,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就早已经渗透进了景物之中,作者所写的“幽景”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的“思幽”之情倾注在其中,这个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融情于景”。
弄清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后,我们还想让大家探讨一个关于景和情关系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是幽美之景,为的是突出作者的思幽之情,因此,从两者关系看,写景是陪衬,抒情是目的。自然就构成了一种“衬托”的关系。当景与情的表现方向是相似的或一致的,如“幽美之景”衬“思幽之情”,我们称之为“正衬”,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正衬;而如果反之,比方说写乐景却是为了衬哀情,我们就称之为“反衬”。
延伸阅读
八年级下册《杠杆》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杠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展示图片:一个人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地球。
图1
提问: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能联想到什么?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
观察,交流感想,并踊跃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
会心地接受,体会到“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使用杠杆似乎是可以省力的”,急于了解有关杠杆的科学理论。
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杠杆
生活中有很多帮助人们工作的工具,实质上都是杠杆。
同学们能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杠杆的实例吗?
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羊角锤、起子等器材,让学生选择工具起出钉子、打开饮料。
同学们课前也准备了不少相关的工具,请拿出来操作一下,互相讨论一下你的感受,说一说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都像杠杆在撬动重石一样(投影片),可以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本身没有变形。
阿基米德要的那个支点,是指图1中的哪个点?为什么这个点如此重要?
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画出用杠杆撬动重物的示意图
杠杆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点拨:力臂可简称为“点线距”
举出实例或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实物,踊跃地上讲台操作,其余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
观察与思考后回答:工具在转动,可以省力,有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
观察投影片,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些特点的存在。
明白“支点”对构成杠杆的重要性。
观察黑板上教师的板示,在笔记本上画图,标出杠杆的五要素。
着重从数学角度确定力臂的定义,回答:“点”“线”“距”的含。
观察、思考后举手回答。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学习,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直尺、铅笔、橡皮等文具,做一个杠杆水平平衡实验。
我们可以用大物体平衡小物体,那么,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将学生猜想写在黑板上,并鼓励有创意和科学思维的猜想。
发放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刚才所发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探究。
在学生进行初步设计后,组织交流设计思想,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
(1)实验中动力和阻力是人为规定的;
(2)“怎样确定力臂”是这个实验的难点,可以在实验中使杠杆水平平衡,直接数出杆上的格子数就是力臂的大小;
(3)设计一个好的表格对探究活动是否能成功很重要。
请同学们针对所要测量的内容,参照教材P77所示“实验探究”,设计好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测量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
3
4
5
6
让完成情况较好的实验组报告实验结论,组织学生对上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板书中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F1L1=F2L2
学生猜想:
(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熟悉并清点器材,学生设计实验,确定需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通过交流回答:
(1)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可以用钩码的重力和个数确定,或者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力臂大小可以通过数格子数确定。
(3)使杠杆水平静止是平衡,但在其他位置处于静止状态也是平衡。
分析数据,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论进行确认。
创设情景,学生参与游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亲自体验,可以加深记忆,在激起兴趣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面设计实验的难度;
三、生活中的杠杆
(1)探究活动:
准备好一个书包、一根1.5米长的杆,
请一位同学体验撬书包的方式和感觉。
(2)将杠杆按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相对长度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杠杆的特点及功能做一总结。
杠杆
分类
力臂关系
平衡时力的比较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L1L2
F1F2
省力费力距
撬棍
费力杠杆
L1L2
F1F2
费力省力距
铡刀
等臂杠杆
L1=L2
F1=F2
不省力不费距离
天平
体验撬书包的感觉:书包离肩很近,感觉轻松;书包离肩很远,感到吃力。发现杠杆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以省力,还可以费力。
理解杠杆分类原理,结合实际记忆不同杠杆的特点及应用。
切身体验,加深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
分类总结,便于记忆。
课堂小结
(5分钟)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要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杠杆五要素的确定;画力臂。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喂,出来》教案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下册《喂,出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语文下册《喂,出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牟(móu)取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铆(mǎo)钉贪婪(lán)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下面就通过cnfla为大家提供的教学设计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