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下册《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高二语文下册《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下册《项脊轩志》复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语文下册《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项脊轩志》

项嵴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哌哌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嵴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翻译:

项嵴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哌哌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嵴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嵴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嵴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嵴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简介:

《项嵴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嵴生,世称“震川先生”。

背景:

《项嵴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嵴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字词: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今:庙宇里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今:经常)

3、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今:扎头发)

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置

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4、而

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

墙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代词,你的)

哌哌而哭泣(连词,表修饰)

5、为

始为篱,已为墙(动词,扎/砌)

轩东故尝为厨(判断词,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判断词,是)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为,给)

余稍为修萁(介词,为,给)

6、以

以当南日(连词,表目的,用来)

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

执此以朝(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7、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做)

妪每谓余曰(告诉,对……说)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先妣尝一至(副词,时而)

9、日

不能得日(阳光)

日过午已昏(太阳)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笏)

儿之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顷之(助词,调节音节)

13、西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室西连于中闺(西边)

14、得

不能得日(照到)

得不焚(能够)

15、已

日过午已昏(副词,已经)

已为墙(副词,不久)

16、当

以当南日(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连词,然而,但是)

18、书

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19、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

欲食乎(吃)

20、大

大类女郎也(副词,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大母,双音节词,指祖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动词前的指示代词,……的……)

22、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由,自)

从余问古事(动词,跟从)

23、自

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自己,代词)

24、归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动词,返回。归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

25、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次)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副词,常常)

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2)客逾庖而宴(吃饭)

(3)执此以朝(上朝)

(4)吾家读书久不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5)或凭几学书(写字)

(6)垣墙周庭(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1)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2)前辟四窗(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阁子是向北的)

(3)东犬西吠(向西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自)

(5)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6)时至轩中(不时)

3、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束发读书(于)轩中(省介词“于”)

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斜体)放在动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4、被动句

得不焚(意念被动句)

5、宾语前置句

精选阅读

项脊轩志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
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65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中年丧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66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6、比较阅读: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流”。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竽负屯銎蕖N恼碌幕?灸谌莞爬ㄈ?寺穑?BR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
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
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
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
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
生12:“万籁有声”是指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效果一样。这种静是有生命力,有灵气的,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万籁有声”是幽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
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生17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千万别把“呱呱(g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的叫声。“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
生18:是奶妈。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的主子。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如何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
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学案


《项脊轩志》学案
学习要点
1.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重点讲解
本文的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文章中叠字的运用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
A.已矣于也彼B.已也于矣其
C.已矣于也之D.已也于也之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二、填空题
7.《项脊轩志》选自代后期著名散文家的《》,项脊轩是名,“志”是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和的思想感情。
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②四海一③一肌一容④用心一也⑤庭中通南北为一⑥先妣尝一至⑦一室之中⑧初一交战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列句中划横线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B.轩东故尝为厨
C.庭中始为篱D.余既为此志
12.下列句中划横线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一、1.A2.D3.D4.C5.D6.C
二、7.明归有光《震川文集》书斋记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9.A10.C11.B12.D13.B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