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

认识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九年级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4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3课时)
【学习目标】1.会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陌生反应的方程式;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写出下列氧化物的化学式,并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⑴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⑵氧化镁、________
⑶四氧化三铁、___________⑷双氧水、________
⑸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⑹氧化铜、_________
⑺一氧化碳、__________⑻水、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
3.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O2→A12O3(2)Fe+O2→Fe3O4
(3)Cu2(OH)2CO3──→CuO+CO2+H2O
(4)Fe2O3+CO───→Fe+CO2
二、思考与交流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检验二氧化碳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两种氧化物
(3)用H2做“零污染汽车”的燃料

(4)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磷来延长白炽灯泡的使用寿命

(5)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并放出能量。。
2.金属钛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矿石主要是金红石(TiO2),TiO2中钛的化合价是________。目前工业上制取钛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高温时,将金红石、炭粉混合并通入氯气(Cl2)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第二步,在氩气的环境中,用过量的金属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氩气不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阅读P.100.页“联想与启示”,并完成相应的空格
4.写出在空气中灼烧铜的反应方程式,并求出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

三、总结与反思
1.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2.如何根据方程式求算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四、达标检测
1.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某化工厂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甲醇(CH3OH),并将多余的氢气用于合成氨。请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甲烷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得CO、H2;
②CO、H2在一定条件下制甲醇;
③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3.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l-35.5,K-39,Ca-40,Mn-55)。
⑴加热高锰酸钾⑵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五、课后训练
1.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ClO2的名称为。?
(2)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美国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1)为减少“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国化学家PaulSabatier提出CO2合成甲烷反应。该反应使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CH4和H2O,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温度超过374℃、压强超过22.1MPa下的水就是超临界水。用超临界水、空气氧化处理聚氯乙烯(C2H3Cl)n的反应中,生成两种无污染的氧化物、___________(写化学式)和HCl。
3.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4.已知A、E、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B和C,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1)则A、E的化学式为
A,E。
(2)请你写出以下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F→C;
D→B+C。

《同步导学》第3课时

六、教学后记

延伸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
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组成相同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回答: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问题讨论】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
(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问题讨论】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明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

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4P+5O22P2O5

4×315×32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O2—NO+3/2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练习:

1.C2H6+O2—CO2+H2O2.Al+MnO2—Al2O3+Mn

3.C2H2+O2—CO2+H2O4.Fe+H2O—Fe3O4+H2

5.Fe2O3+CO—Fe+CO26.Mg+N2—Mg3N2

7.NO2+H2O—HNO3+NO8.KNO3+S+C—K2S+N2+CO2

9.FeS+O2—Fe2O3+SO210.Fe2O3+HCl—FeCl3+H2O

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xy1.6g

x=1.8g;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8Kg/1.43(g/L)=3.36103L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32

x4.8kg

x=3164.8/32=47.4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

(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

(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44

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某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80%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典型例题:

1.某研究小组查阅了《厦门2001年海洋环境公报》得知:厦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磷氮、油类、铅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与高锰酸钾或K2Cr2O7发生氧化反应时所用高锰酸钾或K2Cr2O7的量。据此回答:(注Cr是铬元素的元素符号)

(1)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受污染的海水含有X物质,它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5K2Cr2O7+20H2SO7=6CO2+5K2SO4+5Cr2(SO4)3+23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指出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是资源大宝库,请写出能从未污染的海水中提取或加工得到的物质:(填化学式)_________。

2.我是小狗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通过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请根据化学知识来判断正误,并提出你的理由。

3.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意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H2和O2的混合气体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9g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5.饱和食盐水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氢气和氯气反应又可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这样实验可制取生产、生活中需求量很多的氢氧化钠和盐酸。这一工程工业上称之为氯碱工业。

(1)写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应考虑哪些因素?

6.高级汽车中常配置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内部贮存有硝酸铵。当汽车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充满气囊,隔在乘员和挡风玻璃、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1)写出硝酸铵受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安全角度,在存放和使用化肥硝酸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7.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取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变化放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反应前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所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水包含的化学能_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煤直接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北部某城市冬季取暖约为12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吨。

(1)该城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三个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1)KMnO4;

(2)C6H6;

(3)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石油的泄漏;

(4)NaCl(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切化学变化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质量也基本不变。铝是由铝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所以铝原子无法通过化学变化生成金原子和铜原子。所以可见李洪志的说法是伪科学的,纯属歪理邪说。

3.(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4.1:9或1:4提示:因为生成了9g水,则说明参加反应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也为9g,而原气体总质量为10g。所以还有1g气体没有反应,可能是H2,也有可能是O2。

5.(1)2NaCl+2H2O2NaOH+H2↑+Cl2↑;

(2)原料价格便宜,制取方便,耗能少,安全问题等。

6.(1)NH4NO3撞击===N2O↑+2H2O;

(2)不能与易燃物混放;不能用铁锤等物将结块的硝酸铵砸碎;不能受到严重撞击。(分析:硝酸铵是因为分解会产生气体,所以在有限空间内,气体急速膨胀,易爆炸)

7.(1)干冰升华,酒精挥发等。

(2)光,热

(3)高,因为这反应放出能量,故反应物具有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具有的化学能。

8.(1)4吨;

(2)尽量减少煤等含硫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技术;开发新能源。

奇妙的化学变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奇妙的化学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单元1奇妙的化学变化

一、填空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等现象。

2.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的过程。

3.小明同学把一团棉花放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棉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二、选择题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CO2+H2O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D中,10gA和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gC和20gD,则B的质量为()

A.36gB.14gC.16gD.12g

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1)原子数目(2)分子数目(3)元素种类(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5)物质的种类(6)原子的种类

A.(1)(4)(6)

B.(1)(3)(5)

C.(1)(3)(4)(6)

D.(1)(3)(4)(5)(6)

4.在反应2AB+B22X中,X的化学式是()

A.AB2B.AB3C.A2B3D.A2B4

文章来源://www.jab88.com/j/57657.html

上一篇:《麋鹿》 下一篇:饮用水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