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21

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从容说课

人口的出生、死亡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

看,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人口增长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会存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政策。

本节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教学中首先以有关“世界60亿人口日”的图文资料和补充的“中国13亿人口日”的相关素材,通过设问激发起学生对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探究心理,很自然地切入“人口的自然增长”后,指出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大要素,先就图1.2和1.3这两幅曲线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从时间纵向演变的角度概括出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特点和人口总是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并在学生自学P3第一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归纳概括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再从空间角度比较向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由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引出人口增长的三种不同模式。接着,仍然从时空两个不同角度阐释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及转变的原因和过程,再通过案例l“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分析,最终明确: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面对人口增长的不同情况,同一国家(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地区)也就可能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鉴于我国人口庞大的基数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将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

第一课时下载

第二课时下载

延伸阅读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揭示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3.记住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理解它们的成因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二、教学过程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60亿人口日”时间:1999年10月12日
区别:“世界60亿人口日”与“世界人口日”的区别
“世界60亿人口日”是指世界上的人口达到60亿;而“世界人口日”是世界人口到达50亿的时间,即1987年7月11日。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A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业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提高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B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该图是一幅坐标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总数,横坐标表示年份,坐标系中的红曲线表示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不足20亿人口,到世纪末的60多亿人口,平均每20年净增10亿人口。图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这说明在此时间段中,人口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因为此时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C图1.4 可以得出,到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有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采取了控制人口数量地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高高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高低高增长迅速
现代型低低低增长缓慢
图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图中有两条曲线,一条表示出生率,一条表示死亡率,二者的差值是自然增长率。从图上看,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两条曲线越接近,自然增长率越低,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二战后更加明显。
②表现: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ⅲ我国: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知识总结

四、练习
1.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C)
A.营养好 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人口结构年轻D.文化教育水平高
2.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在(C)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如图反映的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3.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C)
A.①B.②C.③D.④
4.四个国家中,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D)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南安国光中学 叶君

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B、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C、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D、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材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三、学情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难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学法
1、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PRED问题导入人口问题,然后从数量这个最直观的角度看人口变化的情况——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探究主题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坐标图的能力,如何从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表示的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
归纳提升: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过渡]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异的。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探究主题二: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
(课本图片展示)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31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31”,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2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2010济南3月)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1、图2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

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

解析:图中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年下降,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导致

出生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

答案:B

2.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解析:可以抓住我国生育高峰出现时间来排序,人口高峰期是逐渐上移的,不难选出

D选项。

答案:D

根据《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读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近年来,我国人口抚养比下降的原因是()

A.老年人口的比重下降B.生活水平的提高

C.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D.社会养老机构的完善

解析: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使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导致人

口抚养比下降。但由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因此下降的时间不长。

答案:C

4.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红利”期,其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A.高少儿、低老年B.低少儿、低老年

C.低少儿、高老年D.高少儿、高老年

解析:因为儿童和老年人属于被抚养人口,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少儿、老年人比例低时,

国家的抚养开支最少,处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答案:B

5.“人口红利”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①社会成员需要供养的子女比较少 ②老年人口比重小,养老支出少

③劳动力丰富 ④工业生产的收益率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人口红利”期直接的表现是社会负担最小化,劳动力最大化。

答案:A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课题小组的研究报告,1952年,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容纳力已基本饱和,大体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②阶段,人口生产暂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C.③阶段,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D.④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解析:由图可知,①阶段,人口出生率并未大幅下降。②阶段,人口生产暂处于低出生

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

的实施。

答案:C

7.依据图中信息,下列年份中,我国剩余劳动力增长率最大的是()

A.1958年B.1963年C.1975年D.1985年

解析:根据所给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

可知,1963年剩余劳动力增长率最大。

答案:B

8.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A.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城市经济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

D.城市化进程大幅加快

解析:大多数年份我国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说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

吸收能力有限。

答案:C

(2010成都市重点高中联考)读某地区2008年人口资料表(单位:人)回答9~10题。

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169000142000270002200850

9.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区出生率为1.3%,死亡率为0.5%,属于现代型。

答案:D

10.该地区()

A.大量人口外迁B.城市化水平高

C.人口增长过快D.老年人口比重递减

解析:表中数据并未涉及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所以A无法判断;从表中数据可以

计算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84%,所以B对;从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区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约为0.8%,增长较慢;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自然增长率比较

低,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答案:B

11.(2010佛山)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

数的比值。读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中显示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其他各省由大到小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上

海的最大。

答案:A

(2010江苏南京一模)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12~13题。

12.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解析:从图中数据可看出,1964~2000年,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14.4%;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3.4%;

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进入老龄化社会。

答案:C

13.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青壮年人口比重仍最大,且呈增长趋势,不存

在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但就业压力大。

答案:C

(2010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解析: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

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至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

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

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不相等。

答案:B

15.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B.韩国C.澳大利亚D.美国

解析: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

相符。

答案:A

二、综合题

16.(2010江苏扬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三种生产概念图

(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

决老龄化的影响?

(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快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在我国同时存在。第(2)题,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第(3)题,人口增长过快,一方面

消耗大量物质资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

s污染。

答案:(1)人口老龄化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

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3)一方面消耗资源增多,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

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17.读某年人口增长率的国际比较图,回答问题。

(1)简述图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的特点。

(2)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

试述其原因。

(3)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因,

并说明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

第(2)题,美国的人口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宗教.二是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

第(3)题,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出生率低,印度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人口

增长率相对较高。

答案:(1)①从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

比低收入国家低。②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来看,如中国和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不

同,人口增长率也不同。

(2)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过快。

(3)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

著。印度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计划生育执行困难。所以,人口增长不仅仅

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