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1)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相关阅读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全诗的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二课时《黄纱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lèng):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写作—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1、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2、准备匹配的背景音乐磁带或CD。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1、熟读背诵诗歌。

2、自由创作一首咏物诗,并为其配画。

第11、12、13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科学小品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1)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2)能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观察和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2

写作指导

口头完成习题一

课后学习:任选周围你熟悉的某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明确写作要求: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发挥想象,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1、将自己本单元的观察日记、诗歌创作、寓言和童话故事、编写的生物课文等作品整理成册,并请老师或家长为其写卷首语、评价、建议等。第14、15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目标:1、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号召全社会都能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动物。

活动过程:

1、制定调查计划,调查你所在地区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2、自由组成协作组,参观调查,采访记录。

3、根据自己的记录,查找资料,充实内容。

4、小组交流记录,并及时补充修改。

5、讨论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论题,展开研讨、探究,组长记录。

6、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学校所在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评选出好的调查报告送给新闻单位或环保部门

7、每个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等形式。

8、宣传活动后,每人写一篇活动小结,谈谈参加活动的感受,可装订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