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可爱的地球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可爱的地球。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可爱的地球”,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可爱的地球
(美国)鲁斯坎贝尔
【自学指导】
1.体会本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2.读懂课文,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
3.培养对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热爱之情,用实际行动珍惜地球。
【正音正字】
炽窒邂逅陨
【积累词语】
讨人喜欢冷热宜人恰倒好处过度兴奋人人称道
大体而论相对无言千秋万代不容抹杀同心协力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本文作者是美国宇航员鲁斯坎贝尔。他用登月的亲身体验以及广博的宇宙知识,讲述了地球作为人类最佳居住地的优越性。
文章题为“可爱的地球”,从气温、气候的变化,四季、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的是客观的口吻,叙述的内容却是对地球的肯定。
本文段落多以中心句引领,语言清楚,层次井然,用语精炼,还很有些幽默色彩。比如“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花”,精炼而富有美感;再如谈到人们在月球上邂逅的对话,设想好了“只好僵住,相对无言”的场面,就很幽默。
【思维训练】
1.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
“我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地球爱之弥深。地球虽有缺点,可是比电视上看到的满目凄凉、到处窟窿的月球要强得多。”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的大气层。”
“只要妥善维护,地球总可以做我们永世的乐土,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杀。”
2.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有哪些优点?
⑴有美妙的大气层。
⑵有人人称道的斜轴。
⑶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
⑷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
⑸千秋万代,运转不停。
3.为了说明“地球的可爱”,文章把地球与哪些星球作比较?
月球、金星、土星。
4.你如何理解地球的“微小、美丽、脆弱、可爱”?
5.从“积累词语”中选择五六个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扩展阅读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5、具体内容分析

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

(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

二、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三、教法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全文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地球的运动教案(第2课时)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地球的运动学案(三课时)地球的运动导学案二地球的运动学案(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学案(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第2课时)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第1课时)地球的运动导学案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14地球的运动教案13地球的运动教案12地球的运动教案11地球的运动教学案例

最可爱的人导学案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2、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时间、目的和结果;3、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4、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收集并分析资料、讲述故事、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国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境____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____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____、____,___年___月,以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侵略者。
(2)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像誓死坚守上甘岭的钢七连,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的____,为不暴露部队潜伏目标而宁愿被烈火吞噬的____等等。
(3)___年__月,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签署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C级)
史料分析:
材料1: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2:朝鲜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军参谋长联席主席布莱德雷
请回答:
(1)材料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举出典型代表。
(2)哪些事件证明美国人选错了“战争对手”和“地点”?
(3)“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朝鲜战场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劳师袭远,后勤补给困难,所以遭到了失败,你对此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B级)
原因
时间:司令员:
抗美援朝经过:五战五捷
结果:
意义:提高了巩固了

1、.抗美援朝发生在( )
A.1950年6月B.1950年10月C.1951年6月D.1951年10月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
A.黄继光B.邱少云C.刘伯承D.彭德怀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什么战争中的一首战歌
A抗日战争B北伐战争C抗美援朝D解放战争
4、1950年10月以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A朱德B彭德怀C贺龙D刘伯承
5、朝鲜战争中中国军民,五战五捷,并将美军赶回附近
A汉城B副山C金边D“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