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_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_。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_”,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前准备:
1、分小组搜集南极和有关南极探险的资料。包括南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物种、矿产资源、科学研究,写成解说词,并配上电脑课件。
2、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南极探险歌曲,使学生进入情境。)
一、预习汇报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你一起层层兵张,酷冷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你想揭开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的面纱吗?你想一堵她的卓越风姿吗?那就请快快登上我们的“南极号”极地油轮,跟我们的导游们,一起开始我们神奇的南极之旅吧。
(展示南极风光,南极动物等图片或录像,配上字幕,音乐,导游解说)
第一位导游:各位游客朋友,请往前看,南极大陆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下面现有我给大家介绍有关南极的地理知识: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第二位导游:我来讲南极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零下89、2度。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第三位导游:来到南极,拜访这里的主人是不能少的:
先看看企鹅岛上憨态可掬的企鹅。他们早已在伸长脖子在企盼我们的到来。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1、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教师:各位旅客,这次愉快的南极之旅即将结束了,在旅行中我们既饱览了南极风光,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那么,是谁揭开南极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的面纱呢?(勇敢的探险家和科学家)
二、导入
是的,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由此引入本文课题(展示图片引入题目)
三、学习目标(展示)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关键语句。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四、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展示图片,配入风雪交加的背景音乐(倾听雪暴声)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展示问题)
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根据图片概括复述故事情节。(加入音乐)注意环境描写。
(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无限失望登上归程。(每复述完后打在图片上)
(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埃文思发疯死去。
(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
(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五、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展示题目)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那几个方面?(展示斯科特探险队)
生: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从文中的那些地方可看出?“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师: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战栗了。
师: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展示失败之悲),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体现在哪?(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师: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展示作证之悲)
生: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
师:为什么牺牲了?(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死亡之悲)
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师: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确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边朗读边展示画面,加入朗读内容)
一组代表回答:A我们组认为第1段:“1912年1月——几乎已经完成。”第5段:“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表明了斯科特他们对探险事业的深深的热爱。(充满骄傲)
B我补充一下,斯科特他们在回来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当他们与死亡抗争时,当他们一个个牺牲时,没有一个害怕,如:第11段:“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去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第13段:“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有人会从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课。”(低沉有力)
师总结:这一组同学领会到了他们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现在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刚才谈到的段落句子。
(展示相应的画面及语句配音)
二组代表回答:我们讨论后发现,文中最感人的是奥次走出帐篷,走向死亡这一节。
第10段:“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区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趟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近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高昂中有着颤抖)
师总结:奥茨为了同伴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叫集体主义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也需要这种精神,比如大家都生活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就需要有顾全大局的思想,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组代表回答:我们组认为,斯科特他们很诚实,守信用,如果斯科特等人是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的话,他们完全可以销毁阿蒙森留下的痕迹,而取代“世界第一”的资格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毅然决定为阿盟森作证,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他们仍然去做,所以我们认为他很守信用。课文第二段,特别是结尾部分都是写的这种痛苦。
第2段:“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声调低沉,表现一种痛苦)
四组代表回答:我们组认为斯科特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甚至临死前,奠基的始终是祖国,朋友,而不是自己。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一种伟大,课文12段谈到这个问题。
第12段:斯科特海军上校会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的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他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低沉有利)
师总结:同学们从内容和情节的分析中,体会到了悲剧和伟大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一下,
生:他们虽然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中他们师中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了他们伟大的魅力,
板书:
伟大的悲剧
勇于探索斯失败之悲(沮丧、悲哀)

绅士风度特作证之悲线路固定
值得信赖探精力缺乏
集体主义险死亡之悲(归途困难)寒气逼人
无私爱心队世人之悲燃料太少
5、的确,在他们走向死亡的路途上,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可是,无论如何,斯科特毕竟是第二个到达的南极的人,作者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绝不是南极探险的成败,而是他们在这次悲壮之旅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探险本身。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6、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它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7、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六、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
欣赏南极探险取得的成就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师总结: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即使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坚强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更渴望了解的奥秘,最渴望征服的世界,愿将来的某一天,你们探险的步伐能让世界为之瞩目,让祖国为之骄傲。
作业
搜集
南极资料
一、地理位置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二、自然环境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5、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冰于火的世界,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三、动物
先看看企鹅岛上憨态可掬的企鹅。他们早已在伸长脖子在企盼我们的到来。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1、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扩展阅读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学习目标★——瞄准靶心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导入: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的成就”为什么?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
2、标志:年12月的召开
3、基本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的决策。
4、历史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到、从2013-03-06到、从到的历史性转变。
②开辟了的新道路;
③标志着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农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过程:
①年12月,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
②、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等同于
和的观念。
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改革。
合作探究1
思考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思考二: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
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三: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材料: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建立的经济责任制。
(3)国营企业的改革:
①原则:、和适当分离,
②核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根本目的:
2、过程:
(1)经济特区的设立: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和福建的设立经济特区。1985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经济开放区: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和
开辟经济开放区。
(4)年4月,中央从、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地区的决策。
3、特点(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作探究2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沙场点兵★——一试身手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9、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

伟大的抗日战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简述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认识正面战场的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
3、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4、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搜集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1、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并欣赏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图文音像资料,并在一定范围交流,对抗日战争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1、导入新课。
提示:展示图片:利用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典型的图片资料。如日军杀人比赛,发动细菌战争等图片,并让学生体会刚才看的图片当中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幅,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并作答。
(由此导入这堂新课)
教师总结: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沾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不在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侵略者成了侵略中国的最凶狠的敌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为此,在近代史上日本三番四次地侵略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国的洋务运动办得刚有成效,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就是?(学生回答:甲午战争)。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后来,当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在经济上有所作为时,日本又给其当头一棒,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就是抗日战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一场民族战争。
2、教授新课。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板书)
在中国的近现代的历史上,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曾发动了众多的侵华行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
问题1:日本为何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知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③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问题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犯下了哪些罪行?
学生回答:细菌战(731部队)、奴化教育、经济掠夺、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政府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这一行为大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当中最令我们中国人感到愤慨的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展示录象资料《兵林史话——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我已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
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接下去我们来看一组特殊的照片,一起感受照片传递给我们的声音……
以“无声的控诉”为主题,展示南京大屠杀组图。
(思路引领: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
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儿女是怎么做的?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板书)
解释概念:本课第二目标题中的“关”指的是什么地方?答:山海关
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一阶段的内容。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斗争两方面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与提示阅读教材后完成下表:
爱国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共产党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国官兵①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②长城抗战——安德馨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③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关内人民①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②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教师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3)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4)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随着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中华儿女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过程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板书)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板书)
材料一: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1935)
材料二: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蒋介石(1937)
思考: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
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思考、讨论、回答两个问题:团结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问题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成全民族抗战?
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问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进攻。
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总结、适当评价学生回答)
资料卡片: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教师总结:陕北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抗日战争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4~45,归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
2、国共联合抗日——共赴国难(板书)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出示正面战场抗战的图片,并简单解说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显示中日军力的对比表,要让学生明确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状况下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以低劣的武器凭借着我们的血肉之躯来抵抗侵略者的入侵。
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这就是(学生回答:平型关大捷)。
教学过程
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学生回答:“台儿庄大捷”。
(2)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国民政府正面抗击日军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配合友军作战,另一方面则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晋察冀等十几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并且在1940年下半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显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有其他的各个阶层的人们也加入到了抗战的洪流中来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基层民众的抗战、华侨支援抗战的组图)
在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板书)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美国开始轰炸日本,苏联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日本很快败下阵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文件,标志着八年抗战终以日本的失败而结束。
展示图片:
日本天皇宣读无条件投降诏书。
9月2日“密苏里”号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签字。
1、胜利的原因(板书)
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看的。
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谜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等。
思考:
1、上述谜底分别是如何解释抗战胜利原因的?这些解释合理吗?能否全面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
2、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
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
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
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
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先集体讨论,后自由发言)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
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板书)
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
材料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丘吉尔。
材料三、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材料四、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做总结:
国际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由抗战的特点让学生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国内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的硝烟早已过去六十多年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再体会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对于抗战,我们应该积极的心态去感悟,毕竟那场战争我们胜利了,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感悟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铭记国难,珍惜和平。最后让我们以图片的形式,迎着祈祷的歌生再一次回望抗战那段历史。
课堂小结设计:
推出背景音乐:童声合唱《祈祷》,屏幕上则以图片的形式分四幕回顾抗战的历程: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
结束语: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内容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需要进一步把握。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时间偏紧,难以在一堂课内完成,还应该对某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简化。
在课堂结尾的安排上,通过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等四幕配合童声合唱《祈祷》的歌声以图片方式展出起到了良好的情感渲染效果。
当然,在走向成功的课堂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最后,请让我用屈原的两句诗歌来结束我的教学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心灵的伟大——圣雄甘地


心灵的伟大——圣雄甘地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
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②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③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2.学会用表格法归纳、整理知识点;
3.学会独立思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
⑵感悟甘地那颗宽广、博爱、伟大的心灵,启迪我们珍爱生命,友善地待人接物;
⑶理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感受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当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认识甘地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本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亚洲觉醒中的第二课。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了对亚洲地区的侵略。亚洲人民奋起反抗,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兴起了民族民主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亚洲觉醒”的洪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亚洲觉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本课主要以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当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为依托,着重理解甘地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体会甘地为印度的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受甘地的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导入」:
向学生展示甘地的图片,请学生谈看到图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结论:一个相貌普通,个子矮小,瘦骨嶙峋的人物。
教师讲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有这样一个貌似平凡的人物,当时的印度总督蒙巴顿曾打量着他,觉得:“他简直像一只小鸟,一只蜷缩在沙发里可怜的小麻雀。”然而,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整个印度上下乃至于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到悲痛的不已。各界人士,包括各政府的代表及高官贵人来到他的葬礼,为这个人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敬意。直到今天,无数的人们还在纪念和缅怀他。(放映人们纪念甘地的图片)
问:人们纪念、缅怀的谁?(甘地)他为印度人民做了什么,又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如此的爱戴与尊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圣雄甘地,走进他瘦小身躯中那颗伟大的心灵。
导入:
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传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时年79岁。
具体而言,甘地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新课教授」

一、非暴力思想的形成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既是圣人又是英雄,甘地为印度做了哪些贡献,会得到这样的赞誉呢?(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甘地用什么样的方式领导印度人民抗挣?(非暴力)
非暴力的概念我们现在也经常提到,假如你是一位领导人,采用非暴力的策略,你会采取哪些斗争方式呢?(罢工、罢课、罢市、绝食、抵制等)非暴力,往往是作为一种斗争的策略。那么,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寻找其中的答案。
问:甘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非暴力思想?(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概括归纳,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了解:甘地的成长历程:
1、出生:1869年信奉印度教的家庭
2、童年:小时候的甘地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后来大力提倡素食主义),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給哥哥钱)——第一堂“非暴力”课
3、教育: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18岁在伦敦大学学习,受基督教《圣经》中“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影响。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总结:
家庭背景:第一堂非暴力课;
宗教因素: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职业选择:律师;
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用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甘地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论。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的非暴力不仅仅是一种斗争策略,也是他的道德准则,他把这种理念升华为信念并渗透到政治斗争中。

二、为南非的印度侨民而战1893-1914
(过渡)在南非的岁月中,甘地实践了他的非暴力的理论。
问:甘地在英国留学期间获得了律师资格证书。1893年,24岁的甘地来到南非是来开拓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的,他为什么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种族歧视)

(1)第一次感受种族歧视,萌发从政念头,开始争取印侨权益斗争。
(2)阅读托尔斯泰著作:认同其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宗旨,从而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论,建立“凤凰新村”非暴力基地。(消极抵抗)
(3)放弃“消极抵抗”,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坚持真理)

三、为印度的独立而战
(过渡)甘地在南非斗争了21年,当他后来回顾他在南非的社会时说:“上帝在南非为我的生活铺下了基石,并播下了为民族自尊而斗争的种子。”
问:“基石”和“种子”指什么?(南非的斗争为甘地回到印度展开斗争打下哪些基础?)
①非暴力理论;
②斗争的实践经验;
③个人声望
1914年,回到印度的甘地已经是一位成熟而且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很快成为了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1924年,甘地成为该党的主席。
甘地在印度致力于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静下兴起?(结合课本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回答)
1、运动背景

印度人民民族情绪高涨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
②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③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④甘地凭借极高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过渡)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来了解运动的过程。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
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a、方式: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
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
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
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e、结果:
(原因: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
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
赢得敬意——“圣雄”
B、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③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运动意义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复兴印度的民族经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激发印度的民族意识,在印度民族的解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鼓舞了世界的其他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师讲述:印度解放以后,甘地并未成为权力的中心,晚年的甘地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时年79岁。中弹的瞬间,甘地还以手势表示宽容凶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甘地在宽容和博爱中终结了他的人生。
四、历史回响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讲到过三种伟大:
一种是帝王、领袖的伟大;
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
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
甘地拥宽容、博爱感动着无数人,甘地因心灵而真正伟大!泰戈尔在甘地去世的前十年就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酥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于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着他。”
问:同学们从甘地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爱、宽容、和平等)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用宽容的心怀去对待人和事,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明朗。印度著名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说:“甘地是恨和误解所充斥的世界中的爱和理解的象征。他属于时代,属于历史。”我想甘地和他的思想不仅属于历史,历史也不会忘记甘地和他的思想。

小结:被誉为“圣雄”、“国父”的甘地,一生经历坎坷,颇具神秘色彩,他以非暴力主张多次组织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在其50年政治生涯中,为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做了大量工作。他所创立的基于真理、道义和个人精神力量的非暴力斗争理论,不仅是印度人民伟大的思想财富,而且以其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作业布置]
作业本

[课后反思]
甘地主义包括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想结合的政治哲学(有利于团结印度不同种族、信仰、民族的人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以不合作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以非暴力限制群众的斗争,反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发展民族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古老文明,反对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人人团结、小生产者互助平等。
核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⑴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⑵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⑷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抗战中哪种力量为主导,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过程与方法
⑴提问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有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了解多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学习和理解未知知识的知识迁移方法。
⑵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⑶引导学生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⑷要求学生对《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一目进行分类:先从政治派别分,再从关内与关外分,最后看书上是按什么进行编排的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多角度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⑵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⑶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原因、表现及其结果;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问:中共诞生前,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抗争,结局怎样?中共诞生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出现了怎样的高潮?由此导入新课——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由谜语故事导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这次抗战胜利的原因。官员灵机一动答道:就以抗战胜利的原因为题,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请大家猜一猜。有人猜应该是屈原(屈从于美国的原子弹),官员笑而不答;有人猜应该是苏武(因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碍于苏联武力的原因),官员依旧笑而不答。那么谜底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导入新课:欲知答案,请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打出幻灯片)

讲授新课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原因:(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看书总结)
⑴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⑵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
⑶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日本要摆脱危机;
⑷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讨论:对这些原因,你有何感想?(让同桌同学、及周围同学一起讨论,然后自由发言,答案没有唯一性。)
2、日本侵华进程(同样由学生看书后列举)
我们知道在古代史上,中日两国邻邦有好,互相促进,然而到了近代,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一支主要力量,现在请同学们简单阐述日本侵华的进程。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争呢?
总结,并打出幻灯片:1874年,日本侵略了我国台湾;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在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打出下一张幻灯片)
“抗日战争示意图”,介绍战争经过。
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⑵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⑶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
⑷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讨论:日军为什么能侵占中国这么多领土?
[过渡]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法,在中国领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3、侵华日军的罪行(同样由学生看书后回答)——提醒同学看书中插图
大家知道侵华日军犯下了哪些罪行吗?
A、大屠杀;
B、细菌战和化学战;
C、劳工与慰安妇;
D、野蛮的殖民统治
A、大屠杀
师:打出有关“大屠杀”一些图片,进行情感教育。如“南京大屠杀”
B、细菌战和化学战
师:打出相关图片,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研制了细菌战和化学战。有霍乱、伤寒、结核菌、鼠疫和芥子气等。P33图,让大家看出:日本细菌部队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各占领区,比较有名的是七三一部队。打出相关的图片。
师:为什么编者将这幅图打在课本上呢?
引导学生指出:抗战结束后,被日军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约有200余万枚,这些生化武器至今仍然威胁着我们。例如,2003年“8.4”芥子气毒剂伤人和齐齐哈尔2004年“5.24”毒气弹事件。打出相关图片。
C、劳工与慰安妇
师:打出相关的图片,并补充指出,日本在侵华期间,在中国设1万多个慰安所,中国至少20万妇女当过慰安妇,其中大部分已死。从1995年开始,受害妇女状告日本政府,每次都被驳回诉讼。至200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才作出判决,确定了侵华日军对中国妇女实施了性暴力,但没有判决日本政府承担责任。
D、野蛮的殖民统治
让学生归纳,指出三个途径:政治——“以华制华”;经济——野蛮掠夺;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师:日本犯下如此多的滔天罪行,大家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隔阂呢?

[过渡]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必当奋起反抗,于是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现在我们随着这首激昂的《在松花江上》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去。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运动的兴起(由学生看书后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
表现:
⑴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又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⑵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后来又在中共领导下发展为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⑶国民党爱国军队: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爱德馨等全营殉国;日军进犯长城时,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英勇抵抗;日军进犯察哈尔省时,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2、救亡运动的高涨(由老师简单解释抗日运动与救亡运动的区别,然后由学生看书列举史实)
⑴关外人民的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⑵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背景、时间、目的、意义
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间、经过、结果、意义

[过渡]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此时的国民政府是否继续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呢?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
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⑵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⑶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威胁南京。
经过:
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⑵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⑶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
⑴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讨论: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启发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加以总结,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⑴淞沪会战:时间、经过、意义
⑵太原会战:时间、平型关大捷
⑶徐州会战:时间、台儿庄大捷
结果:
⑴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
⑵1938年1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讨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
⑵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⑶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
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⑵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⑷百团大战
⑸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意义: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背景:
⑴太平洋战争爆发,;
⑵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时间:1942年1月
意义: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2、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学生读书后总结)
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目的: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时间:1945年春,地点:延安
内容:
⑴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
⑵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⑶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
⑴中共七大召开
⑵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⑷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⑸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⑹美、英集结军队,准备在日本登陆;
⑺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时间:
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⑵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⑶10月25日,台湾光复/
意义:(由学生看书后归纳)
胜利原因:(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⑴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
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⑶中共的主导作用
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作业布置]
在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导致我国44名公民受害,其中伤势最严重的李贵珍死亡。2004年元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一次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
请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提笔给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
要求: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2、字数200字左右,注意书信格式,收信人是“日本中学生”,落款是“澄海华侨中学全体同学”,若出现真实信息将视为零分。
3、注意将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参考答案:
按照:“结合材料”(如: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揭露罪行”(如: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侵占中国东北、制造南京大屠杀、“石井部队”实施细菌战、在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等)、“表明观点”(如: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日本政要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的抗议;希望日本同龄人和我们一起,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为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三个方面采意赋分。
一等(10—12分):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情感丰富,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二等(7~9分):主题较突出,论据较充分.情感较丰富,逻辑性较强。语言通畅;
三等(4~6分):主题不够突出,有一定的史实基础,语言较通顺;
四等(3分及以下):主题不突出,史实不清,语句不通。
(若写信的格式不正确,在等级评分的基础上扣1分)

[课后反思]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9月3日,我们国家刚刚举行过盛大的纪念活动,新闻、影视都在大篇幅的重现62年前的那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战争,再加上初中已学过相关内容,所以学生对抗日战争并不是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资源共享,这样既填补了前一部分学生知识的不足,也激发了后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而且我发现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分析抗战相关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路也更活跃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如日本当局对战争的反省问题),反思历史,并运用历史知识,驳斥日本当局的荒谬言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的人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