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小学研究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wWw.JaB88.COm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
1、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2、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
1、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实验法研究的的一般步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观、思、读、探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
二、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法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2、活动“讨论实验法基本程序”
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计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三、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探究影响分布鼠妇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为核心,探究实验法基本程序的。
复习提问:①上节课我们学习哪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②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③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回答:略。)
导入: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实验法包括哪些内容呢?
阅读书P27——28,看看科学家们对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分析,进行实验的,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这么几个问题:①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科学家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③这个假设是根据什么做出的或者说在作假设前科学家都做了哪些工作?④实验中人为控制的条件是什么?⑤为什么要强调多次重复以上的实验?(同学们边回答教师边讲解,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结合影片,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标题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27
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响尾蛇捕获猎物后,并不马上吞下,而是放猎物逃走。过一段时间后,再去追寻和吞食。
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中毒的猎物的?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1)响尾蛇的视力不好,它的眼只能感受可见光,而不能看清物体;(2)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到较近的动物体温;(3)响尾蛇的舌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4)一只没有被响尾蛇咬伤的动物不能触发响尾蛇的追踪行为。
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1:从一个蛇洞里拖出一只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的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
实验2: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
实施实验并记录按实验1进行实验,观察到响尾蛇的头缓慢地左右移动,同时它的舌迅速地伸缩并轻打着,然后,它沿着科学工作者设定的路径爬了过来,最后追寻到那只中毒的死鼠。
按实验2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响尾蛇没有去追寻这只死鼠。
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分析实验现象由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看,只有被响尾蛇袭击中毒的老鼠,响尾蛇才会去追寻;没有被响尾蛇袭击中毒的老鼠,响尾蛇根本不会去追寻。
得出结论支持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标题讨论实验法基本程序29
讨论1、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惟一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
2、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你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同学的一致吗?
4、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都包括了哪些步骤?
请一位同这归纳一下实验法的步骤有哪些?(回答:略。)
讲述: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而每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在我们的这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呢——是被响尾蛇袭击过,而另一只没被袭击的是对照。再一个强调的是假设——一个成功的假设,要能够说明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请同学们看书P29,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第二课时以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为核心,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课前布置学生捉10只鼠妇,根据书中P29——30的提示,运用你刚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按小组进行讨论。如:
标题29
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
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进行,教师指导。上课时各组进行汇报,如小于50%说明实验支持假设成功,如大于50%失败,请找出原因。最后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加以表扬。
课堂作业(讲评)P31思考与练习1、2、3题
1、观察法
2、实验法。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3、不同意。可设计一个简单的对照实验证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标题P31
提出问题腐肉生俎吗
作出假设腐肉不生俎
设计实验方案(1)将新鲜的肉块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放置在苍蝇可能出没的地方一段时间;(2)将两个罐头瓶洗净,作好标记A和B,分别将一肉块放人其中,都盖好盖子;(3)将A瓶连同内装的肉块一起,放在灭菌锅内,灭菌30分钟后取出,凉至室温。(4)将A、B两个罐头瓶一起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观察两瓶中肉块的变化。
实施实验并记录一段时间后,A瓶中的肉块没有生出俎,也没有腐烂。B瓶中的肉块生出俎,发出难闻的气味,且腐烂极了。
分析实验现象腐肉生俎,是因为肉被苍蝇接触,苍蝇将卵产在肉上。高温灭菌后,将苍蝇的卵以及其他腐败细菌都杀死了。所以,A瓶中肉不生俎腐烂,B瓶中肉生俎腐烂。
得出结论俎是由苍蝇的卵产生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布置作业《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亲手实验,培养了同学们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使大家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加深了认识。

相关知识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2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领会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概念
2.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3.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等,那么大家还记得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吗?既然是研究那么就需要研究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学习观察与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内容,并要求其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获取事实和证据,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方法。
活动:1、尝试观察——阅读P7页哲学家观察蚂蚁的实例。

阅读讨论: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镜座2、镜柱3、镜臂4、载物台5、镜筒6、转换器7、粗准焦螺旋
8、细准焦螺旋9、遮光器10、反光镜11、镜头(目镜和物镜)
(2)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方法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二、对光
三、放置切片标本
四、观察
五、收镜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活动:
1、认识和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
2、实物操作显微镜,尽量掌握显微镜的实验方法。
思考:
1、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如何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2、用两台放大倍数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那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细胞数更多呢?
四、质疑反馈
1、把写有e,上字的玻片放在物镜下,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什么样?
2、玻片上、下、左、右移动市,视野中的物像如何移动?
作业设计:
生物同步练习P4-P7:反馈与巩固
演示说明

1)请同学上台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实物操作显微镜,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要领

练习: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调查和测量等。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x的值。如目镜倍数5倍,物镜倍数10倍,则放大物体倍数是倍。
3、小明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发现视野中的物象在右上方,如果他想将物象移动到视野中间,那么他要向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月日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教学目标〗
1.知识:
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2.能力:
(1)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设计思路〗

(一)课堂教学设计关键点
1.创设问题情境;
2.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利用已有知识对问题做出解释(假设);
4.通过阅读“阅读资料”,对前面的解释(假设)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或两个)假设;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证实假设;
6.总结归纳“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的课题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讨论知道了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的科学,并且也初步了解了林奈、达尔文、哈维等学者在研究生物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本节课是要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探究“响尾蛇通过什么追踪中毒的猎物”,让学生了解并总结出生物学最常用的方法――实验法实施的基本过程。此方法将为以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材料、讨论设计实验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让学生获得“实验法”的知识,也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处理信息、协作等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节选三小段蛇与鼠的片段,分别讲述皮尔斯蛇在狭长的洞穴里追踪老鼠;响尾蛇(一种毒蛇)面对近在咫尺的老鼠只是不停地伸缩舌头;加彭蛇(一种毒蛇)张开大嘴咬住老鼠,又让中毒的老鼠逃脱。
在学生为三只小老鼠的命运感到担心的时候,好奇心也定会油然而生,自然就过渡到了下个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肯定学生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确定或提出(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引导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响尾蛇通过什么来追踪中毒的猎物?
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时他们头脑中已经在对问题作出解释了,不妨让大家一起交流,请学生把可能的解释都说出来。那么到底哪个学生的解释更合理呢?答案由学生自己寻找――先阅读教师事先整理出的“响尾蛇”资料(里面主要介绍了响尾蛇的各种感觉),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认为合理的假设,教师应指出科学是讲求证据的,以上假设只是同学们的推理,继而引出“怎样才能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呢?”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做过的“探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实验进行设计,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组讨论并提出建议。
接着由学生汇报实验设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研究者的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研究者与自己设计的不同,认识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设置对比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只能有唯一不同;实验应重复多次以减少误差等。
最后回顾一节课所做的工作,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即: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总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课外知识丰富,可以很好地配合老师进行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2)认识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了解其用途。
2.能力目标:
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能够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物操作技能,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
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这部分采用观察法,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强化记忆,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通过多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
显微镜的使用这部分主要采用先让学生对照课本15-16页文字与图片自主学习,对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每个环节的重点进行总结。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显微投影仪,显微镜,写有“b”字的玻片,印有“b”的透明纸,印有“b”的不透明纸,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叶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试剂瓶,培养皿,干净的纱布,擦镜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3分钟)

教师用显微投影仪将准备好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
师:这是构成我们人体的一种细胞。在16世纪以前没有人能观察到那么微观的世界,细菌、病毒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直到有一天一项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使用这神奇的光学显微镜。学生观看显微投影以及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感官的认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显微镜的作用;
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32分钟)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16页自学显微镜的拿取与安放。1分钟
找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其拿法有无不妥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的拿取方法: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轻轻将其置于桌面,并调整显微镜与个人的最适观察距离。
要求其他学生正确地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安放在试验台上。

(一)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1.1-10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与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检查。3分钟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教师说名称,找学生代表到讲台给大家指出。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构造并举例讲解(1)区别目镜和物镜,学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把镜箱中的镜盒取出,打开观察其中的目镜与物镜并对其进行区分。
多媒体出示: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练习:
要求学生做课本18页巩固提高第2题。
10x12.5x4x16x40x5x
(1)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应该选择哪组镜头?让学生直接回答。
(2)那一组物镜和目镜搭配使用可使视野最亮?教师讲解:低倍物镜视野范围大,通过的光线多;高倍物镜视野范围小,通过的光线少。
拓展1:
师: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如何变化?细胞数目如何变化?(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思考)

拓展2: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该题中目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长度是什么关系?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长度又是什么关系?

(2)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
讲解凹面比平面反射光线能力强。(多媒体出示光线进入眼睛的动画)
师:光线由光源进入人的眼睛经过了显微镜的那些结构?请按顺序说出。
(3)识别粗细焦螺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强调缓缓转动。
(4)不同光圈的使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
拓展:
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太弱,应选用()
A大光圈、凹面镜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
(二)使用显微镜
过渡:掌握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接下来学习如何使用它。为了能观察到物象,必须有充足的光线经过物镜和目镜进入人眼才行,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对光。
1.对光
(让学生对照课本1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文字与图片1.1-11自己动手探索)
教师将已经对好光的显微镜给学生做示范,并对不同的组进行检查与指导。
在学生操作完之后对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1)在使用显微镜时,没有出现明亮的视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2)观察到明亮视野后,一位同学兴奋的将显微镜推给另一位同学却观察不到,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对光要领:
(1)升调粗焦镜筒升
(2)低低倍物镜对光孔
(3)大较大光圈对光孔
(4)反反光镜转动把明找
左眼右眼一起睁,视野明亮镜莫动。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转动转换器的时候不能用手扳物镜,而是应该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
2.安放装片
(让学生对照课本16页第一、二自然段文字与图片1.1-12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强调:将写在玻片上的字母“b”对准通光孔的中心。
3.观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图1.1-13阅读课本16页三、四、五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镜筒先如何变化,眼睛要注视哪里?为什么?
②镜筒之后如何变化,眼睛注视哪里?
③当发现物像时,转动什么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写有“b”字的玻片。
(3)教师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玻片上的“b”在视野中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
(4)要求学生将玻片向左移动,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野中的字母向哪移动?为什么?

(5)教师让学生把玻片取下,分别换上印有“上”的透明纸,印有“上”的不透明纸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所以在观察叶片的细胞时,必须要做切片,切取薄薄的一片做成临时切片来观察,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学习。
4.整理和存放
教师要对学生做示范:先将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然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上物镜置于两则,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之后教师对每组进行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把显微镜放回箱中。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

学生把显微镜从箱中正确取出。

学生看书对照实物观察,之后相互提问。

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查找有无错误。

学生得出:(眼睛观察的是目镜,上边无螺纹;对准所观察物体的是物镜,上边有螺纹。)

第1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物镜10x目镜5x和物镜4x目镜12.5x这两组。
第2题在教师讲解下学生会得出答案:物镜4x目镜5x这组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低倍镜下视野亮,观察的细胞数量多但小;高倍镜下视野暗,观察的细胞数量少但大。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学生观察动画
一步步说出光线通过的结构:
反光镜-光圈
-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睛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光线
太暗,选择了过小光圈或平面镜或反光镜没有朝向光源都会找不到明亮视野,找到之后不能再动显微镜,否则反光镜又会对不准光源,也不能几位同学围着显微镜,挡住光线。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玻片上是“b”但在视野中观察是“q”

生:玻片向右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成的是倒像,所以方向相反。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显微镜。

生:透明的纸能看到物象,不透明的看不到了。

学生按教师要求整理显微镜,并将其放入箱中。
使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意识。

收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

讲练结合,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拓展发现题中题,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实践体会粗细焦螺旋的功能。

讲练结合,并将所学反光镜与光圈知识进行整和,考察学生系统的思维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东西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行。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得到答案,有一定的成就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练习强化所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实验,必须教育其养成规范实验的习惯,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做铺垫。整理和存放是必不可少的。
(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过渡:除了显微镜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工具在探究中同样具有一定作用呢?
教师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学生将自己认识的指出,并上台该大家介绍。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能判断出学生已学会了什么,哪些不会使用,因此教师可以演示并组织学生训练。
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正,并讲解一些注意事项:
1.滴管要竖直,不要接触试管壁。
2.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器具,酒精灯用完要及时盖上灯帽将火熄灭,并再次拿起进行检查。学生代表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小学已使用过一些工具,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介绍一部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达标检测(6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11页第6、10题。(选择题)

B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11页当堂达标11题。(填空题)

C类:教材18页第1题。(简答题)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性,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完成目标。

课堂小结
(3分钟)

做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操作歌诀)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九调细准,清晰见;十退整理,镜入箱。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强化知识的识记。
实验整理
(1分钟)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台,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凳。检查显微镜是否放好。
最后安排小组长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学生进行整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上,更要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了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评价除了对生物知识本身理解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现了活用课程资源的理念。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活用,要融入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