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32

高中课文天工开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高二生物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3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3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4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即短距离运输系统和长距离运输系统;
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
2.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
3.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4.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
5.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源和库、P蛋白、胼胝质、转移细胞、比集转运速率、韧皮部装载和卸出、压力流学说、源库单位、源强、库强等概念。
2.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3.光合细胞中蔗糖的合成,库细胞中淀粉的合成。
4.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
5.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二)难点
1.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
2.光合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和调节。

本章主要内容:
1.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高等植物器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产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产物(photosyntheticyield)是最主要的同化物(assimilate)。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过程,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作物的经济产量不仅取决于同化物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同化物向经济器官运输与分配的量。
1.1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1.1.1短距离运输
胞间运输有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共质体与质外体之间的交替运输。
(1)共质体运输
主要通过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通道。
无机离子、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内源激素、核酸等均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转移。
(2)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是一个连续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由扩散的被动过程,速度很快。
(3)交替运输
物质在共质体与质外体间交替进行的运输称共质体-质外体交替运输。
在共质体与质外体的交替运输过程中,常需要经过一种特化的细胞,这种细胞称转移细胞。转移细胞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其特征是:细胞壁与质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或呈片层或类似囊泡,扩大了质膜的表面,增加了溶质向外转运的面积。
囊泡的运动还可以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即所谓的出胞现象。
1.1.2长距离运输
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长距离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
环割树枝后,由于有机物质下运受阻,在切口上端积累许多有机物质,所以形成膨大的愈伤组织或瘤状物。如果环割较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饥饿而死。“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环割不宽,过一段时间,愈伤组织可以使上下树皮连接起来,恢复物质运输能力。
环割的利用:(1)增加花芽分化和座果率:开花期的果树适当环割,以阻止同化物的向下运输。
(2)促进生根:高空压条时进行环割可以使养分集中在切口处,有利于发根。
1.2同化物运输的形式
利用蚜虫吻刺法和同位素示踪法测知,蔗糖占筛管汁液干重的73%以上,是有机物质的主要运输形式,优点:①稳定性高,蔗糖是非还原性糖,糖苷键水解需要很高的能量;②溶解度很高,在0℃时,100ml水中可溶解蔗糖179g,100℃时溶解487g。③运输速率快。
筛管汁液中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多种矿质元素(K+最多)等。
少数植物除蔗糖以外,韧皮部汁液还含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它们都是蔗糖的衍生物。有些植物含有山梨醇、甘露醇。
1.3同化物运输的方向与速度
运输的方向:由源到库。双向运输,以纵向运输为主,可横向运输。
当纵向运输受阻时,横向运输会加强。
运输速度:一般约为100cm/h。
不同植物运输速度各异,如大豆为84~100cm/h,南瓜为40~60cm/h。生育期不同,运输速度也不同,如南瓜幼苗时为72cm/h,较老时30~50cm/h。运输速度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白天温度高,运输速度快,夜间温度低,运输速度慢。成分不同,运输速度也有差异,如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较快;而甘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较慢。
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运输的数量,即比集运量(specificmasstransfer,SMT)或比集运量转运率(specificmasstransferrate,SMTR),单位:g/cm2/h。

大多数植物的SMTR为1~13g/cm2/h,最高的可达200g/cm2/h。
1.3.1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
装载是指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进行胞间运输,最终进入筛管的过程。
1.3.1.1装载途径
一般认为,同化物从韧皮部周围的叶肉细胞装载到韧皮部SE-CC复合体(筛管分子-伴胞(sieveelement-companion,SE-CC)复合体)的过程中有两条途径:一是共质体途径,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二是交替途径,同化物由叶肉细胞,先进入质外体,然后逆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分子,即“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途径。
1.3.1.2装载机理
装载是一个主动的分泌过程,受载体调节,需要能量(ATP)供应,对物质有选择性。
装载过程:
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通道,进入邻近SE-CC复合体,在被释放到质外体。
叶片韧皮部SE-CC复合体中的糖分浓度高达800~1000mmol/L,总是显著高于周围的叶肉薄壁细胞(只有约50mmol/L),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过程,蔗糖是如何进入SE-CC复合体呢?
研究发现,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迁移总是和质子运输相伴随。因此,提出了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分子或伴胞的质膜中,K+-ATP酶不断将K+泵到细胞壁(质外体),质外体中K+浓度较共质体高,于是形成了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当K+趋于平衡而回流到共质体时,通过质膜上的蔗糖/H+共向运输器,H+和蔗糖一同进入筛管分子。
1.3.2同化物的卸出
同化物的卸出是指同化物从SE-CC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
1.3.2.1卸出途径
一条是质外体途径,如卸出到贮藏器官或生殖器官,大多是这种情况。玉米中蔗糖在进入胚乳之前,先从筛管卸出到自由空间,并被束缚在细胞壁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而后扩散到胚乳细胞再合成蔗糖。因为这些植物组织的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通常不存在胞间连丝。
在甜菜根和大豆种子中,蔗糖通过质外体时并不水解,而是直接进入贮藏空间。
另一条是共质体途径,通过胞间连丝到达接受细胞,在细胞溶质或液泡中进行代谢,如卸到营养库(根和嫩叶),就是通过这一途径。
1.3.2.2卸出机理
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通过质外体途径的蔗糖,同质子协同运转,机理与装载一样,是一个主动过程。二是通过共质体途径的蔗糖,借助筛管分子与库细胞的糖浓度差将同化物卸出,是一个被动过程。
1.3.3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关于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有多种学说,现仅介绍较受重视的三种:
1.3.3.1压力流动学说
这一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明希(E.Münch)于1930年提出的,后经补充修改,其要点是: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两端之间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所产生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被不断地装载到SE-CC复合体中,浓度增加,水势降低,从邻近的木质部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端流动;在库端,同化物不断地从SE-CC复合体卸出到库中去,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则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引起库端压力势下降。于是在源库两端便产生了压力势差,推动物质由源到库源源不断地流动。
这一学说可用一个压力流动模型来解释。A、B两水槽中各有一个装有半透膜的渗透压计,水可以自由出入,溶质则不能透过。将溶质不断地加到渗透计A中,浓度升高,水分进入,压力势升高,静水压力将水和溶质一同通过C转移到渗透计B。B中溶质不断地卸出,压力势降低,水分再通过D回流到A槽。
压力流动学说的有关证据:(1)韧皮部汁液中各种糖的浓度随树干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有机物向下运输相一致);(2)秋天落叶后,浓度差消失,有机物运输停止;(3)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存在正压力。
压力流动学说存在的问题:
(1)筛管细胞内压力差同化物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筛管细胞内充满了韧皮蛋白和胼胝质,阻力很大,要保持糖溶液如此快的流速,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差大得多;
(2)与双向运输的事实相矛盾;
(3)与有机物质运输的主动过程相矛盾。例如,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叶柄,同化物运输过程明显受阻。
1.3.3.2细胞质泵动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形成胞纵连束并有节奏地收缩和张驰,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可以解释同化物的双向运输问题。因为同一筛管中不同的胞纵连束可以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使糖分向相反方向运输。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在筛管中不存在胞纵连束。
1.3.3.3收缩蛋白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1)筛管内的空心、束状韧皮蛋白(P-蛋白)贯穿于筛孔,靠收缩以推动集流运动。(2)空心管壁上具有P-蛋白组成的微纤丝(毛),一端固定,一端游离,靠代谢能以颤动方式驱动物质脉冲流动。
细胞质泵动学说和收缩蛋白学说是对压力流动学说的补充与完善,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释了双向运输;二是解释了运输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供应。从同化物运输的动力来说主要有两种:渗透动力和代谢动力。
1.3.4同化物的分配
1.3.4.1同化物源和库
1.代谢源(metabolicsource)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2.代谢库(metabolicsink)是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植物的幼叶、根、茎、花、果实、发育的种子等。
3.源-库单位
在同一株植物,源与库是相对的。在某一生育期,某些器官以制造输出有机物为主,另一些则以接纳为主。前者为代谢源,后者为代谢库。随着生育期的改变,源库的地位有时会发生变化。如一片叶片,当幼叶不到全展叶的30%时,只有同化物的输入,为代谢库;长到全展叶的30%~50%时,同化物既有输出又有输入;随着叶片继续长大,而只有输出,转变为代谢源。
根据源与库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了源-库单位的概念。源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相应的库,它们之间在营养上相互依赖,也相互制约。
相应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构成一个源-库单位(source-sinkunit)。如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根系,抽穗后顶部三片叶的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籽粒。
源-库单位的形成首先符合器官的同伸规律(根、叶、蘖同时伸长),其次还与维管束走向、距离远近有关。并且决定了有机物分配的特点。
1.3.4.2同化物分配的特点
1.优先供应生长中心所谓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快、代谢旺盛的部位或器官。不同的生育期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如水稻、小麦分蘖期的蘖节、根和新叶,抽穗期的穗子,都是当时的生长中心。
2.就近供应,同侧运输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首先分配给距离近的生长中心,且以同侧分配为主,很少横向运输。这与维管束的走向有关。
3.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一旦叶片长成,合成大量的光合产物,就向外运输,此后不再接受外来同化物。即已成为“源”的叶片之间没有同化物的分配关系。
4.同化物和营养元素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当叶片衰老时,某些大分子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或无机离子,即再分配再利用的部分。如大部分的糖和N、P、K等都重新分配到就近的新生器官,营养器官的内含物向生殖器官转移。
作物成熟期间同化物的再分配对提高后代的整体适应力、繁殖力以及增产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一机制,植株生育期内同化的物质毫不保留地供给新生器官,如果实、块根、块茎等。
1.3.5同化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决定同化物分配的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供应能力源制造的同化物越多,外运潜力越大。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称源强(sourcestrength),光合速率是度量源强最直观的一个指标。
竞争能力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的部位,对养分竞争的能力强,得到的同化物则多。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库强(sinkstrength)。表观库强(apparentsinkstrength)可用库器官干物质净积累速率表示。
运输能力源、库之间联系直接、畅通,且距离又近,则库得到的同化物就多。
2.同化物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构成作物经济产量的物质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当时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输入的;二是某些经济器官(如穗)自身合成的;三是其它器官贮存物质的再利用。其中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是经济产量的主要来源。
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因素:根据源库关系分,有三种类型:
1.源限制型其特点是源小而库大,结实率低,空壳率高。
2.库限制型特点是库小源大,结实率高且饱满,但粒数少,产量不高。
3.源库互作型产量由源库协同调节,可塑性大。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1.3.6影响同化物运输的环境因素
影响与调节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糖代谢状况、植物激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1.温度同化物的运输速率在20℃~30℃时最快。高于、低于这个温度,运输速率下降。原因:低温下(1)降低呼吸速率,减少能量供应;(2)提高筛管内含物的粘度。高温下(1)筛板出现胼胝质;(2)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物质增多;(3)引起酶钝化或破坏。
温度影响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当土温高于气温时,同化物向根部分配的比例增大;当气温高于土温时,光合产物向顶部分配较多。因此,对于块根、块茎作物,适当提高地温有利于更多的同化物运向地下部。
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夜间呼吸消耗少,穗粒重增大。我国北方小麦产量高于南方,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植株衰老慢,灌浆期长所致。
2.光照光照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功能叶白天的输出率高于夜间。
3.水分水分胁迫使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向外输出,导致下部叶片与根系早衰。
4.矿质元素
N过多,营养生长旺,同化物输出少;N过少,引起功能叶早衰。
P促进有机物的运输。可能的原因是:①磷促进光合作用,形成较多的同化物;②磷促进蔗糖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浓度;③磷是ATP的重要组分,同化物运输离不开能量。所以,作物成熟期追施磷肥可以提高产量。棉花开花期喷施过磷酸钙,能减少幼铃脱落。
K促进库内糖分转变成淀粉,维持源库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有机物运输。
B与糖结合成复合物,有利于透过质膜,促进糖的运输。
B还能促进蔗糖的合成,促进糖的转运。作物灌浆期叶片喷施B肥,有利于籽粒灌浆,提高产量。棉花开花结铃期喷施B肥,有利于保花保铃,减少脱落。

相关阅读

高二生物有机化合物30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有机化合物30”,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⑵蛋白质功能、氨基酸结构、肽链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节的内容,包括蛋白质功能、氨基酸结构、肽链的形成等。在学习了无机化合物,糖类和脂质的种类与功能之后,使学生对细胞的分子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节内容是第三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学习了本节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分子组成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如第二章中细胞膜的成分,第三章中细胞的代谢以及必修2的相关内容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对蛋白质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初高中知识的链接。而关于氨基酸的结构,肽链的形成是比较抽象,单凭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肽链的形成过程,并自制氨基酸模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脱水缩合后形成肽链的过程,加深理解,并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蛋白质的功能并解释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②描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通式和种类。

③说明肽键和多肽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①学会运用模型的方法完成氨基酸形成肽链的过程。

②学会综合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②确立了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辨证观点。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查阅资料,归纳蛋白质的功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氨基酸形成肽链的过程,解释氨基酸的个数,肽键的个数以及失去水分子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模型的摆放解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从而理解功能的多样性。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氨基酸模型(氨基、羧基、不同的R基)、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蛋白质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三节有机化合物⑵蛋白质功能、氨基酸结构、肽链的形成氨基酸的元素组成,结构通式和特点脱水缩合的过程氨基酸个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三者的关系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蛋白质的图片,如肉类、鸡蛋、蚕丝、人红细胞、食物消化所需的酶、免疫中的抗体等在课堂上展示。

通过观察图片,查阅了资料,并经过大家的讨论,请各组代表回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多样,1.是结构物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具有催化作用,如参加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酶。

3.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血红蛋白)

4.有些蛋白质其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5.有些蛋白质由免疫功能。(抗体)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蛋白质。

前面学过的糖类和脂质都是由基本单位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那么蛋白质也一样。请大家结合课本找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并通过相应的模型,总结它的通式。

教师通过准备的R基举例4种氨基酸,并在黑板上演示。氨基酸的通式是同一个碳原子上同时连着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另外两个键连着氢和R基,

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大约有20种。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由数百数千个氨基酸连接而成,那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现在我举例4种,这4个氨基酸是如何连在一起?请大家先观察氨基酸的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再通过模型连接。

动画整体演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经过大家的亲手操作,基本上知道了这其中的奥秘,下面请同学说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的指示下完成黑板上的4个氨基酸的连接,并通过学生的评价确定其正确。

动画分布演示二肽、三肽以至多肽的形成过程。

从刚才的演示和同学们的亲手连接,大家讨论:1、在形成这个4肽的过程中形成了几个肽键、失去了几个水分子?2、氨基酸个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三者的关系?

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资料:胰岛素的相关知识、空间结构示意图。

胰岛素由A、B两个肽链组成。人胰岛素(InsulinHuman)A链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有15种30个氨基酸,共16种51个氨基酸组成。计算胰岛素的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分子量(提示:构成它的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以128计。)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上面总结出的公式应该再加以补充:

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平均分子量-失去水分子数*18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却很多,是什么原因呢?以黑板上的4种氨基酸为例,得到的肽链有4个氨基酸组成,可能得到几种肽链?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形成不同的蛋白质。

肽链的种类:4*4*4*4=256

假定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一个含100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一共有几中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

体现了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辨证观点

刚才我们仅从平面结构上总结了肽链的种类,但是,蛋白质是空间立体结构,大家想象一下,蛋白质种类是否会更多样呢?学生课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交流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后总结蛋白质的功能。。。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氨基酸有C、H、O、N因此蛋白质也是主要有C、H、O、N四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有P、S两种元素

并通过亲手操作总结氨基酸的通式。

学生上台演示氨基酸的通式学生观察、并连接氨基酸。学生回答,并总结脱水缩合的过程。如果有错误,请学生纠正。学生讨论,并回答:

4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中,共有肽键3个,失去水分子数3个。

并总结三者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计算回答胰岛素的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分子量。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通过讨论总结。学生以这4种氨基酸为例,选择不用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经过思考讨论,最后总结4种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种类。学生思考回答:20100。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氨基酸怎样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并通过举例练习掌握相关概念及计算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知识结构组成元素化学结构结构特点脱水缩合空间结构

氨基酸蛋白质

结构通式蛋白质的多样性种类蛋白质的功能八、作业设计

1、某物质的分子式为C184H3012O576N468S21,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核酸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A.NH—COB.-NH-CO—C.-NH2-COOH—D.NH2—COOH

3、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有100个氨基酸形成3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

A.12800B.11018C.11054D.11638

4、血红蛋白分子中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形成肽键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分别是

A.573、573、573、573B.570、573、571、571

C.570、573、4、4D.570、570、4、4

5、现有A、B、C三种氨基酸,当每种氨基酸数目不限的情况下,可形成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及形成含3种氨基酸的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分别为

A.3,3B.6,3C.9,27D.27,6

6、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表示、D表示、G表示

⑵某一化合物水解过程中得到了甲、乙两种化合物,它们的名称是:、;经分析知道,若需将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则水解过程中用于每分子该化合物的水分子数为150个,则这种化合物是由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综合形成。

⑶某同学说:“图中B、C、E、F所示结构均为肽键”,其说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D2、B3、D4、D5、D

6、⑴氨基羧基甲基⑵三肽二肽151

⑶不正确。依据定义: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判断时可根据该结构水解时是否形成氨基酸来确定,B、C、E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属于肽键,F结构不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因而不是肽键。

高二生物《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生物《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教案

知识目标
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重点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糖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供能物质,脂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核酸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难点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等,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因此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楚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通过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引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并直观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繁多、琐碎,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和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是一要注意与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核苷酸)区分开,二要区分核酸的不同种类(DNA、RNA),三要区分不同种类核酸的核苷酸,为后面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法建议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自学和对大量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水分和无机盐及其生理作用,学习糖类和脂类的知识,认识糖类和脂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分类及生理作用。

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分析和讲解,学习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特点、生理作用等知识。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引出原生质的概念。

[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最后总结归纳原生质的概念。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80-90%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水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如:种子烘干(水分为自由水)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说明:引导学生从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等方面分析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见下面总结)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镁离子:叶绿素;铁离子:血红蛋白
(2)维持生命活动
钙离子:激活凝血酶原,缺乏时表现抽搐现象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保证细胞正常的渗透平衡
四、糖类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
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
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

半乳糖:乳汁中
(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
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
动物二糖:乳糖
(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
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N、P)
C、H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出更多能量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
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脑磷脂、卵磷脂

六、蛋白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蛋白质出发,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结构特点,详细地分析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蛋白质被称做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物质。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叫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几万到几百万
如:乳球蛋白3、6万


2、分子结构复杂

 

1、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分析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2)空间结构多样

2、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核酸是从细胞核中最初提取出来的酸性物质。分为两类:DNA、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104106
 分布 细胞质 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分类:核糖核苷酸: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注:第六章详细讲解)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过渡:六种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生命活动的调控者,二者最为重要,都是生物大分子,而糖类和脂类主要是作为能源物质出现的,同时参与一些生命活动调节,水和无机盐作为生命活动的辅助物质,这六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的物质,即原生质。
八、原生质
案例1:小实验--科学家研磨活水螅,提取出各种化合物,然后再按真实比例混合,放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预测一下能否得到活细胞?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分析:当然不能
 原生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活细胞
 原生质具有特定的结构
所以: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需要研究细胞的结构。

板书提纲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 104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探究生物组织中的主要化合物

探究目的:探究生物组织中的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探究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生物组织中的有些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鉴定它的存在。假设生物组织中含有水、无机盐等化合物,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鉴定其的存在。
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生物组织中的主要化合物的种类,先写出实验设计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等),如果条件允许,亲自做一下自己设计的实验。
方案设计示例: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及小麦面粉(或其它植物果实、种子等)、酒精灯、解剖针、火柴、试管架及试管若干支、显微镜、载玻片、斐林试剂、苏丹Ⅲ溶液、双缩脲试剂、碘酒
方法步骤:
(1)取小麦种子,置于干燥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上烘烤,看试管壁上有无水珠出现,证明水的存在。
(2)取烘烤过的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说明有有机物的存在,燃烧后剩下的灰分,证明有无机盐的存在。
(3)取小麦种子的胚,做横切,用苏丹Ⅲ溶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染成的红色的透明物质,证明有脂肪的存在。
(4)小麦面粉制成淀粉溶液,用碘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分别进行检验,证明是否有淀粉、还原性糖、蛋白质的存在。
分析讨论:
(1)为了能更有效地证明各种化合物的存在,应采取什么措施处理要检测的实验材料?
(2)不同植物器官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资料:几种化合物与特定试剂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溶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出现紫色反应。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兰色反应。

有机物的组成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机物的组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有机物的组成、分类和命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官能团及其作用
3.掌握按官能团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能指出有机物的类别4.掌握有机物命名法规则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1.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有机化合物定义:绝大多数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简称为有机物,此外,通常还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无机物和有机物界限的是德国化学家。
4.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大多数溶、沸点,导电,溶于水,但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5.化学性质: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分解,燃烧,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反应速率,一般需要加热和催化剂,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义,通过理论初步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机反应机理。
8.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比较多,经常采用的是和等方法。另外还有和。
9.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指反应物转变成生成物所经历的过程。
10.法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烃:。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有机物。
【注意】⑴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不都是烃。
⑵烃的衍生物不一定都是由烃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注意】⑴基不带电荷。⑵基中必有未成对电子存在。⑶基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
【试一试】比较:⑴Cl,—Cl,Cl2,Cl—⑵—OH,OH—⑶—NO2,NO2,NO2—
**必须掌握的烃基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异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等
3.官能团:原子或原子团。
**必须掌握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C≡C—)、卤基(—X)、羟基(—OH)、
醛基(—CHO)、羧基(—COOH)、酯键(—COO—)、氨基(—NH2)、酰氨基(—CO—NH2)、肽键(—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
分子组成通式
饱和链烃(烷烃)
链烃烯烃
不饱和链烃二烯烃
脂肪烃炔烃
烃环烃环烷烃
芳香烃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烃
2.烃的衍生物
分类饱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卤代烃
烃醇
的酚
衍醛
生羧酸
物酯
3.营养物质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单糖葡萄糖(C6H12O6)塑料
糖类二糖蔗糖、麦芽糖(C12H22O1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纤维
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合成橡胶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质
四、有机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无官能团有官能团
类别烷烃烯、炔、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主链条件碳链最长
同碳数支链最多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编号原则(小)取代基最近官能团最近、兼顾取代基尽量近
名称写法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号使用数字与数字间用“,”数字与中文间用“一”,文字间不用任何符号
2.正、异、新命名法3.间、对、均命名法

3.3植物体内的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体内的其他植物激素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教学难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供事例,以趣激疑,展开联想,深入讨论

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涉及其他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事例很多,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提前积累一些素材,供课堂上使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同学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但未必想到它的理论基础。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可以评促学,以问导学,以辩促学。

(二)观图列表,理顺知识,助学生深入思考

教材在介绍其他植物激素时,用了一个图示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间转换,列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表。

教材小字部分,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概括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提升到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一定作用,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调节重在调节二字,并尝试以科学的自然观看世界。

(三)利用好教科书设计的活动

本节资料分析栏目,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围绕资料分析进行不同形式的准备,课堂上利用教材信息开展说一说菠萝与乙烯利;芦苇与赤霉素;啤酒大麦赤霉素;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致癌;法规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不同方式的汇报。同时结合请你自己进一步查找以下三方面的资料的要求,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1.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

表3-2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

分布

生理作用

赤霉素

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幼叶、根和茎尖

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

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细胞分裂素

根、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

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成熟中的果实、衰老中的组织、茎节

各器官都存在

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

脱落酸

根冠、老叶、茎

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境条件下会增多

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

2.乙烯利

乙烯利是液体化合物,化学名称为2-氯乙基膦酸。乙烯利在pH小于3的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在pH大于4.1时分解。由于植物细胞的pH一般都大于4.1,乙烯利在被植物细胞吸收后,会水解释放出乙烯。

3.除草剂的作用方式简介

自2,4-D于1946年开始使用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除草剂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农田除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草剂之所以能起作用,在于它被植物的根、芽吸收后,能作用于特定位点,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或死亡,其起作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类。

(1)抑制光合作用

主要通过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抑制光合磷酸化、抑制色素的合成和抑制水光解等途径来抑制光合作用。这类除草剂有:二苯醚类、联吡啶类和敌稗,联吡啶类除草剂百草枯和敌草快等。

(2)抑制脂肪酸合成

脂质是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现已发现有多种除草剂能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链的伸长。如芳氧苯氧丙酸类、环己烯酮类、硫代胺基甲酸酯类、哒嗪酮类。

(3)抑制氨基酸的合成

如草甘膦、草丁膦、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和磺酰胺类等。

(4)干扰激素平衡

最早合成的有机除草剂苯氧乙酸类(如2,4-D等)以及苯甲酸类具有类似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这类除草剂通过干扰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影响植物的形态发生,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教后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几种激素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特技的发展对人类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调节重在调节二字,并尝试以科学的自然观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