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足球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7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内容

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学习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讲述历史小故事,从中感受文帝景帝宽厚节俭的优秀品质。

从秦汉两朝政策和结果的不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势和长处,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西汉建立后,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慎于用法,政治上宽厚,生活上克己节俭,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学习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他们的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史料、图片、故事等创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认识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困难,巧妙渗透历史意识,正如2011年版新课标提到的那样:“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

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如何理解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分析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和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秦汉史》中华书局2009年1月

5.(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岳麓书社2011年7月版

6.(汉)班固撰写《汉书》岳麓书社2008年3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大风歌》、《大风歌广场塑像》

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用一两个词来说一说。

进入新课学习

展示课题、介绍汉朝。

知道汉朝的历史和分期。

一、西汉的建立

讲述西汉建立的情况。

展示图片,介绍“汉并天下”瓦当。

认识、了解“汉并天下”瓦当,知道是为纪念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引导阅读P52的材料研读,思考思考: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境况?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引出休养生息政策。

2.介绍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

引导学生找一找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休养生息。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阅读整理各项措施,思考总结各项措施的作用。

三.“文景之治”

1.引出“文景之治”,介绍二位帝王谥号的含义。

2.展示材料:文帝、景帝的诏书,引导思考文景二帝的统治政策、对农业的态度。

3.引导学习整理文景二帝的各项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重视以德化民

介绍文景时期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

讲述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展示材料,介绍文景关心鳏寡孤独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督促各地制定的体恤老人的具体措施。

▲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介绍文景节俭的事迹。

展示图片,补充完整学生找到的各项具体措施。

引导思考勤俭治国在当时的重要性。

4.展示图片《西汉陶仓》、《西汉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文景之治”的社会局面,农业、手工业各项发展。

再次展示汉初社会境况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比。

展示汉景帝阳陵中陪葬的陶俑图片、班固对这一时期的评价。

初步认识文景二帝。

学生齐读诏书,思考问题,认识到文景二帝对农业的重视。

▲了解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

▲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了解文景二帝“以德化民”的具体做法。

▲阅读课文、整理文景二帝节俭的各项措施。思考这些做法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知道“文景之治”的社会景象。知道什么是“治世”?

了解后世对“文景之治”的评价,知道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结

展示“汉”篆书,讲述“汉”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引导思考汉初统治者政策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汉朝的重要历史地位。

学会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

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知识梳理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评价: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在历史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重难讲解

秦朝和西汉初期统治比较

方面

秦朝

西汉初期

赋税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文景时期,把田赋降为三十税一

徭役

兵役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时期,减轻徭役和兵役

刑罚

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帝王

生活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极欲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汉初期国贫穷,休养生息来实行。减轻赋税和劳役,士兵回乡再务农。以农为本重农桑,以德化民废肉刑。勤俭治国反奢侈,“文景之治”府库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程内容

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了解光武中兴;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

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东汉的兴亡》在统编新教材中单独列为一课,既展现了整个大汉王朝的全景,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历史时序性的把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纪录片:《中国通史》

(5)臧嵘:《评东汉光武帝的历史作用》,《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所学内容,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第三单元学习的大一统的秦汉时期中,汉朝包括我们之前学习西汉政权,以及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东汉王朝。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视频教学,进入新课学习。

播放视频,引领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学生观看视频,融入本课情境。

一、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东汉建立的背景,梳理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三要素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东汉的建立”相关内容梳理

后人对刘秀的评价

展示后人对刘秀“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评价。思考为何称其为“中兴之君”并引导学生学习其治国措施。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的社会景象以及采取的措施。

展示材料,设置问题:“东汉初年是一番怎样的社会景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从材料中关键语句提取信息,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答案。

“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统治后期,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依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回顾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比较共同点。

指导学生回顾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光武帝和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概括并回答。

感受“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提供东汉全国户籍人口统计表。人口数量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阅读统计表,感受东汉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并聆听讲解。

感受“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提供《东汉宅院画像砖》以及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引导学生观察,从文物图中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观察文物图片,提取关键信息。

后人对东汉王朝的评价

展示后人对东汉王朝的评价,说明

光武时期奠定了东汉前期兴盛的基础。设置问题:“这种兴盛的局面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东汉中期以后统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提供《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格,通过计算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引导学

生探究东汉中期以后朝政出现的问题。

学生计算,思考并探究问题。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以及后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事以及汉顺帝末年流传的童谣,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思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恶果。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史实,聆听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

东汉中后期阶级对立,社会动乱的情形。

展示陶院落(模型图),讲解其内部结构及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建筑的出现反映了东汉怎样的社会情形。

观察文物图片,聆听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黄巾起义

介绍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并播放视频。

学生聆听讲解,观看视频并思考。

黄巾起义的背景

根据视频中内容以及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通过观看视频及阅读材料,思考、概括并回答。

黄巾起义的内容

介绍油画作品《黄巾起义》并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并完成“黄巾起义”相关知识点梳理。

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面临的问题

设置问题:“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

引导学生思考。

观看图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本课小结

回顾东汉的兴亡史,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代表发言。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回顾汉朝出现的杰出帝王,突出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东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光武帝及其建立的东汉王朝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内容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教学目标

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课为2016年版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秦二世统治期间,残暴程度超过了秦始皇,他与赵高相勾结,使社会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司马迁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秦的灭亡已成定局。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了秦的都城咸阳,宣告强大的秦朝正式灭亡。从建立到灭亡,秦朝只走过了15载,是我国历史上短命的封建王朝之一。

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王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先定都洛阳,五月迁往长安,于是在秦亡之后的第五年,又出现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充满对历史的好奇和兴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希望通过情景模拟、史料分析、讨论抢答、课外探究、图片竞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教学目标的达成。

初一的学生,因为阅读的有限和年龄较小的特点,又是刚刚接触历史这门新的学科,所以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对历史名词的理解。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需要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其了解历史名词、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以及内在的联系。如:通过阅读教材、史料,观察图片、地图,观看视频等,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并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秦汉史》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

(5)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6)班固撰、王继如主编:《汉书今注》凤凰出版社2013年1月版

(7)李开元著:《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04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本课课题

引领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进入本课学习。

温故而知新,回顾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谁何时建立的?”展示秦始皇相关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回顾秦朝巩固统一相关措施

设置问题:“哪些选项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相关联?”展示选项,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一、秦的暴政(板书)

设置问题:“哪些选项与秦巩固统一措施相关联?”展示选项,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措施。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回答问题。

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赋税沉重

提供相应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阅读史料并思考。

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徭役繁重

提供相应图片、史料,通过指导学生研读史料了解秦朝徭役的繁重。

观察图片并阅读史料,思考探究。

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刑法严酷

提供相应史料,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体验相结合的过程让认识到秦朝刑法的严酷。

阅读史料并思考,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

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焚书坑儒”

设置问题:“什么是焚书坑儒?”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回答问题。

概括总结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

设置问题:“秦的统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发言。

二、陈胜、吴广起义(板书)

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提供相应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养成专注、细致地研读史料,寻找有效信息的习惯。

研读史料,分析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展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及相关史料,通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看图片,聆听讲解。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设置问题:“起义失败了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思考问题,概括并表达。

项羽、刘邦起义前赴后继,秦朝灭亡

通过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的讲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的方式讲述。

三、楚汉之争(板书)

楚汉之争的经过和结果

通过“看图片、讲典故”这一活动环节的设置,拓展学生思维。

听取史实介绍,产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通过“材料研读”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分组讨论,组内交流等方式。

知识拓展

通过归纳连线,激发兴趣,掌握文史知识,知识延伸。

按照要求将史事和成语归类

课堂小结

通过时间轴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知识框架。

厘清历史意义的组成部分,并加以理解、勾划。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