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0课梨园春秋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10课梨园春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0课梨园春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jab88.CoM第10课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B、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B、通过观看戏曲录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C、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D、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梨园”、瓦舍、“南戏”
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标志、手法
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原因
2.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弄清楚几个关键词:“傩”nuó、“梨园”、瓦舍、“南戏”。
板书:1.“傩”、“梨园”、瓦舍、“南戏”
“傩”:先民们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瓦舍:宋代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上述几个在戏曲发展中的关键词,都出现在哪些朝代呢?傩:先秦;“梨园”:唐代;瓦舍:宋代;“南戏”:两宋之际。
如果将上述四个关键词选出两个与下面的词对应的话,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两个?
板书: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起源——先秦傩仪
中国戏曲的发展——宋代南戏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图《西汉墓壁画〈傩戏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剧种。
二、元杂剧与昆曲
关于元杂剧教材上的内容可简化为一标志一手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标志何在,手法何来?
板书:1.元杂剧:标志、手法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教材的小字介绍了两位:关汉卿、王实甫。请同学们阅读并看相关的教材图片。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当然是元朝,而昆曲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教材上的内容你可总结出几个关键词?
板书:2.昆曲:
关键词: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板书: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兴起于江苏昆山。
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说,元杂剧和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剧种,而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者,非“国粹”京剧莫属。
三、“国粹”京剧
既然称为京剧,北京当然是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请看教材,归纳京剧是如何在北京成长为一个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戏曲剧种的?
板书:1.原因
原因:北京是达官贵人的天堂,为满足这些人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四方艺人云集北京;四大徽班进京直接推动了徽戏的改良,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优点,京剧形成。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自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以来,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600余年,官员与商人云集于此,于是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应运而生。
第二个原因中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班、春台班,因为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得此名。四大徽班在京演出期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请看教材P42图《同光十三绝》(也可参看地图P33的相同图片),这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那么,京剧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板书:2.艺术特征
关于京剧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参看教材P42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学生阅读)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诗、词的文学情趣,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我们下面对京剧的一些基本特点做一下说明:
四大行当:
生分老生、小生、娃娃生、红生、武生等
旦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
净分文净、武净等
丑分文丑、武丑等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其它: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参看地图册P33《京剧脸谱的色彩》)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京剧是“国粹”,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小结:本课只是粗线条的讲解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完善的历程,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戏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知识链接”《中国的地方戏曲》,并参看地图册P32《主要地方戏曲分布》。
作业:教材P43“解析与探究”2.中国传统戏剧与古代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提示:有学者称:“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追求‘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相对来说,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之相通。
课堂反馈:

相关阅读

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B、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B、通过观看戏曲录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C、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D、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梨园”、瓦舍、“南戏”
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标志、手法
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原因
2.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弄清楚几个关键词:“傩”nuó、“梨园”、瓦舍、“南戏”。
板书:1.“傩”、“梨园”、瓦舍、“南戏”
“傩”:先民们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瓦舍:宋代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上述几个在戏曲发展中的关键词,都出现在哪些朝代呢?傩:先秦;“梨园”:唐代;瓦舍:宋代;“南戏”:两宋之际。
如果将上述四个关键词选出两个与下面的词对应的话,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两个?
板书: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起源——先秦傩仪
中国戏曲的发展——宋代南戏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图《西汉墓壁画〈傩戏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剧种。
二、元杂剧与昆曲
关于元杂剧教材上的内容可简化为一标志一手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标志何在,手法何来?
板书:1.元杂剧:标志、手法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教材的小字介绍了两位:关汉卿、王实甫。请同学们阅读并看相关的教材图片。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当然是元朝,而昆曲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教材上的内容你可总结出几个关键词?
板书:2.昆曲:
关键词: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板书: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兴起于江苏昆山。
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说,元杂剧和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剧种,而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者,非“国粹”京剧莫属。
三、“国粹”京剧
既然称为京剧,北京当然是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请看教材,归纳京剧是如何在北京成长为一个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戏曲剧种的?
板书:1.原因
原因:北京是达官贵人的天堂,为满足这些人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四方艺人云集北京;四大徽班进京直接推动了徽戏的改良,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优点,京剧形成。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自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以来,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600余年,官员与商人云集于此,于是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应运而生。
第二个原因中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班、春台班,因为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得此名。四大徽班在京演出期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请看教材P42图《同光十三绝》(也可参看地图P33的相同图片),这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那么,京剧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板书:2.艺术特征
关于京剧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参看教材P42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学生阅读)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诗、词的文学情趣,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我们下面对京剧的一些基本特点做一下说明:
四大行当:
生分老生、小生、娃娃生、红生、武生等
旦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
净分文净、武净等
丑分文丑、武丑等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其它: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参看地图册P33《京剧脸谱的色彩》)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京剧是“国粹”,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小结:本课只是粗线条的讲解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完善的历程,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戏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知识链接”《中国的地方戏曲》,并参看地图册P32《主要地方戏曲分布》。
作业:教材P43“解析与探究”2.中国传统戏剧与古代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提示:有学者称:“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追求‘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相对来说,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之相通。
课堂反馈:

高二历史教案:《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梨园春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

课标:讲解戏曲的形成,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写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

(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

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

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

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

学情分析:

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

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

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处理:运用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

教学方法

1、层层设疑: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

板书设计

第十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傩

二、完备——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和昆曲?

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2、昆曲:百戏之祖

四、繁盛——京剧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玉刚《新贵妃醉酒》,是谁?唱的什么?属于哪个剧种?在唐代他们表演戏曲的场所被称作什么呢?为什么叫梨园

讲授新课

一、戏曲的起源

傩—戏曲萌芽

设计两个问题:

1、在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灾难、赢得丰收,人们怎么办 教师归纳:头戴面具,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以娱神祈求神的保佑,形成巫术仪式?

2、进入文明社会,傩戏又是怎样演变的?学生看书归纳:先秦时期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汉唐盛行,但宗教色彩淡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活动,有了一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功能

二、完备——南戏(两宋戏曲)

问题:1、瓦舍是哪个朝代的娱乐场所?它有哪些功能?戏曲在这时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宋代;说书、唱戏等;经济发展,坊市限制少了

2、那温州地区戏曲为什么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归纳(结合必修二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过渡}元朝统一后,戏曲有了更大发展,古代戏曲进入成熟阶段

三、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问题1:结合语文课的学习,谁能说出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集体):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教师小结:元代停止科举80年,知识分子地位很低,所谓九儒十丐。所以他们接触低层群众、了解其生活与情感,体会其痛苦和愿望,用杂剧的方式表达并推动戏曲发展。

问题2:明清时期昆曲繁荣,根本原因是什么???师生结合必修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的必然产物??{过渡}清代——京剧出现了

四、繁盛——“国粹”京剧

问题1:我们知道,京剧里有“生、旦、净、末、丑”四种角色,谁能说出其含义?学答师总:男、女、花脸、小花脸、丑角

问题2:读书总结天时——清中叶统治者支持;地利——北京地位;人和——各地优秀剧种互融与吸收

问题3:根据课文,请大家总结一下京剧的特点(自由讨论,填写下表)参考意见艺术特征表现?内容????综合性?唱?剧中人物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 剧中人物对白或独白之总称,是诗歌化、音乐化得语言??做?对演员身段、表情、气派、风度之总称 打 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亦称“开打”写意性?舞台布置?一桌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 脸谱:观脸知人,简便、形象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仅考虑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舞台行动?有话长、无话短:仅取决于人物和情节需要

课堂小结 1、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本课而言,戏曲产生原因包括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直接的等等。 2、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京剧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珍惜、保护、传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巩固练习

1、明朝人杨慎在《升庵集》中说:“女乐之兴,?本由巫觋(原始时代道德高尚的民),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这能说明()

a、巫觋通过娱神祈求神灵保佑 b、古代歌舞已经有很高的水平

c、巫觋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 d、原始宗教开辟了戏曲的源头

A 、abcd B、abd C 、abc D、bcd

2、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南宋初为避金兵,北方士绅平民纷纷来到温州,城市人口与日俱增,温州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种新的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关于南戏形成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南戏产生的条件 B南戏形成得益于当时各种艺术形式

C南戏的产生受益于杂剧艺术的促进 D市民阶层对艺术的需求促进其形成

3、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说京剧是“从表演里面出背景”。即通过演员的表演,服装,剧情所规定的情景和音乐的渲染来制造周围环境,取代真是的布景和实物。这种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

A综合化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化

第10课服饰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0课服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0课服饰[教学目标]
1.知道服饰的类别、构成和功能;理解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对服饰及生产力的限制以及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突破、文明交流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对生产力的促进及与文明其他要素之间在历史中的交互影响;理解服饰作为等级结构的重要内容,是社会阶层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服饰等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并从而造成社会结构的改变。
2.通过教师对服饰的类别与功能的示范讲授与学生的模仿归纳,使学生初步掌握史学分类归纳的方法;通过教师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与服饰之间历史的、发展的交互关系的分析讲授,使学生初步掌握以文明史的分析方法理解历史中的文明现象;通过教师对史料的分析讲授,使学生初步理解“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归纳方法。
3.理解服饰的历史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人类的每一处微小的进步都要通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与艰苦的努力取得,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并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丰富灿烂的文化、贡献、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在历史中变迁的交互影响。
难点: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的交互影响在历史中的变迁。
说明:
1.服饰并非受到单一要素的影响,而是处在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作用在历史中具有时代差异;服饰又对这些文明要素具有反作用,或是通过某些文明要素对另一些文明要素发生间接的作用。理解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在历史中变迁的交互影响为本课的重点。
2.自然环境在服饰出现的初期有着近于决定性的影响。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地区间交流的增加、服饰开始逐步变得多样化,自然对服饰的约束逐步减小;人类在步入等级社会之后,服饰成为社会阶层差异最突出的表征,其标识功能增强,历史文化也赋予服饰更多的内容,服饰本身也成为等级社会下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对服饰的需求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终于使人类社会得以突破等级社会结构并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服饰保留了历史赋予的功能与类型,但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2.追溯服饰的早期历史,同时分析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分类、服饰的御寒与装饰等功能,讲授生产力的提高及文明交流的扩大对服饰的影响。3.服饰与人类一同进入等级社会。分析服饰与等级社会的关系及服饰的标识功能。4.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导致等级社会结构被打破,服饰随之进入现代社会。
5.总结归纳。
[资料附录]
材料一:根据他(一名神甫)的记载,1696年当地有钱的农民为了穿着不惜牺牲一切:“青年男子头戴金边或银边的帽子,衣着与此相称;青年女子梳的发髻足有一尺高,其他服饰同样讲究”。——布罗代尔(法)《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367页。
材料二:塞维尼夫人一六八〇年接见一位女佃农。但是这位“标致小农妇穿一件配上波纹绸里子的荷兰呢长袍,袖子上还有开缝……”——布罗代尔(法)《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367页。
材料三: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全国都穿军衣、系皮带、戴袖章和像章。……一开始是把军衣里面的白色衬衣领子翻在外面。……人们利用家里的布头,做出各种各样的“假领子”。……渐渐地,军衣也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了。……人们……把裤腿做得又短又窄,窄得仅仅能将腿塞进去。人们把这种裤子称为高吊裤。脚上不再流行穿军鞋,而是流行一种“鸭板鞋”――黑色的有点像鸭嘴的布鞋面,两侧缝着两指宽的松紧带,白色的塑料底。那时只有上海才能买得到这种鞋,有人去上海出差,回来的时候往往背着一大包“鸭板鞋”。——吴萌《文革往事之二,云想衣裳花想容》,历史课程网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353/archives/2006/20604.shtml
材料四:谁也无法阻止……穿好衣服的愿望……甚至在最寒酸的角落里人们也讲究穿着。——布罗代尔(法)《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367页。
材料五:服饰的起源。——教科书第48页;华夏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分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教科书第48—49页。
材料六:服饰生产技术的进步。——教科书第49页。
材料七:服饰的标识功能及其与等级社会的关系。——教科书第50——51页。
材料八:笛福(《鲁滨孙飘流记》的作者,18世纪)曾嘲笑伦敦盛行印花(棉)布时的种种荒唐行径,他指出,贴身女仆比她们的女主人先穿进口花布。——布罗代尔(法)《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三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657页。
材料九:服饰制度根本性的转变与服饰的现代功能。——教科书第51页——52页。
材料十:领带小史。——教科书第52页《史海拾贝》。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
护体
御寒
装饰
生产力服饰文明交流
(头衣、体衣、足衣、配饰)装饰
标识
社会历史文化[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并运用文明史的观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凯撒大帝把丝绸当作他的至爱,他规定平民不准穿带有紫色镶边的丝绸,丝绸是罗马人梦寐以求的至宝,紫红色是罗马人为之疯狂的颜色。
材料二: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柏洛科匹斯曾经记录了蚕茧传入欧洲的经过:几名印度商人在东罗马的皇帝哲斯丁的重赏下将蚕种藏在手杖中带到了罗马,从此以后,罗马人得以自行生产并制作丝绸服饰。
问题:
1.凯撒大帝的限制说明了服饰历史中的什么现象?
凯撒大帝的限制说明服饰因其装饰与标识功能在古罗马成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
2.以上两则材料反映出文明史中的什么现象?
罗马人对丝绸的热爱与丝绸西传的历史说明了古罗马对丝绸的巨大需求是促进当时文明交流的动力之一,而文明的交流则促进了古代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课件]
见附件。

第10课在桥边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0课在桥边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在桥边
人生需要一点空白
给他人留一点空白,我们人际交往中,如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坦白给他人,那只会伤了自己,伤了他人,留一点空白才是最真的选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留一点空白,学会珍爱自己。给他人留一点空白,他人有自己的个性,人格尊严,我们不必要求别人什么,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才能愉快地跟人相处,欣赏对方的优缺点,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
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必强求什么,留给自己一点空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淡泊之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让我们考虑一下世界的一切,在留一点空白中得到发展,在失去中得到所要,在遗憾中得到圆满,在哭声中得到欢乐,挥挥手告别失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微笑对待空白。给人生留一点空白,不要让生命失去本色;留一点空白,让生命焕发色彩。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写作背景
在伯尔68年的生命岁月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争让他无比痛苦,但战争也同样为他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其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这类“小人物”,通过描写出“小人物”在战后的德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战后德国社会的种种不正常的、不公正的现象。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怜悯() 蒙眬() 幽灵() 不朽()
料想() 比较() 鸿运() 捷报()
答案 mǐn lónɡ yōu xiǔ liào jiào hónɡ jié
2.多音字
漂()漂亮()漂白缝()缝补()缝隙散()散步()散漫
答案 piào/piǎo fénɡ/fènɡ sàn/sǎn
二、词语辨析
1.消失 消逝
都是指没有了。“消失”指不复存在,表示结果,“消逝”具有连续性,指的是逐渐消弭的过程。“消失”是表示某种事物短期或者长期不见了,但是还有出现的可能。而“消逝”是指长期消失(也就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1)截至本报发稿前,朱攀家人仍一直守在火灾现场,至今已经半个多月时间。他们担心,随着时间________,一些证据将可能灭失,会影响火灾的调查认定。
(2)目前,扶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________,亟待引起重视。
答案 (1)消逝 (2)消失
2.停滞 停止
都有“使行为、动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意思。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止:指不再进行。
(1)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多数对这项业务持观望态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上海房价大幅上涨以来,该项业务基本处于________状态。
(2)一些不法分子还经常用一些国家的非国际流通或________流通的废钞进行诈骗,其中尤以秘鲁币居多。
答案 (1)停滞 (2)停止
三、成语积累
1.精明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光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2.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3.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地执着追求,表现了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1.文中姑娘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中过桥的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忠实、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2.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请简要分析这一矛盾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情节的发生部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由于很容易蒙混过关,由于主人公明白如何“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在高潮阶段,这个矛盾充分激化,以至于“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矛盾的双方互相交错:表面上看,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恪尽职守;而在深处,则仍然是鲜活的情感和生活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只是一个小小的故意漏计,就击溃了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情节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3.文章在描写“我”的暗恋,即目送她过桥时,语言表述及语气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部分文字写得如散文诗一般。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大量使用短句,甚至不惜有所重复(这种重复更增加了感染力),如“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就是三个有力的短句;大量运用逗号、顿号、分号、破折号,把长句的意思和语气断开。但有时又故意保留一个较长的语言成分,故意设置文气上的阻碍,然后再奔泻而下,使语言摇曳生姿,如“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此处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正是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的。长短句搭配,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作者通过皆大欢喜的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中这样一句话“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5.文中有多处展现主人公工作时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否看出在主人公眼中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抱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台“计时器”了。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
从文中的细节来看,“我”对这份工作是相当不满意的,甚至是非常讨厌的。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的统计:“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写作特色
1.独特的视角
舍弃传统小说惯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观察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具有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细腻的描写
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来记叙故事,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细腻的内心活动之中。例如,“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如散文诗般,调子欢快。表现了“我”看到姑娘后的那种快乐和兴奋,暂时忘记了工作的枯燥。“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这些描写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他的工作的厌恶之情。
3.摇摆的情节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卖笑人
海因里希伯尔
如果有谁问起我的职业,我就会感到窘迫,就会脸红,就会期期艾艾。我,一向以稳健著称。我羡慕那些能够说我是泥瓦匠,我是会计、理发师以及作家的人。因为所有这些职业就它们本身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作繁琐的解释。可是,要问我的职业,我只得被迫回答:我是卖笑的。这种自白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人家提出:“您是以卖笑为生吗?”我也只好以“是的”作为答复。
老实说,我确实是以卖笑为生的,而且还生活得不错,因为我的笑(按照商人的口吻)是畅销的。我是个出色的、训练有素的卖笑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我这样笑,没有人能掌握像我这样笑的艺术。我自称为演员(这样称呼是为了避免那些累赘的解释)已经由来已久。可是我的演技和表情却太差劲了,因此,我觉得这种称号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我喜欢讲实际,而实际情况是:我是卖笑人。我既不是小丑,也不是滑稽演员。我不会使大家开心,只会引人发笑。我会像罗马皇帝或者多愁善感的高中毕业生那样地笑,我能学会每个世纪的笑,每个社会阶层的笑,各个年岁人物的笑。就像人家学绱鞋一样,我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笑。在我的胸膛里蕴藏着美洲人的笑,非洲人的笑,白色、棕色、黄色人种的笑,而对于相应的报酬,恰似导演指定的一般,听之任之。
我成了必不可少的人。我的笑灌了唱片,上了磁带,就连广播剧的导演也对我倍加谨慎。我笑得忧郁、温和、歇斯底里;笑得就像一个电车售票员或一个食品店的伙计;早上笑,晚上笑,半夜笑和黎明笑,总之: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需要我的笑,我就笑。
有人认为:这样一种职业是费力而紧张的,尤其是我还得掌握富有感染力的笑(这是我的专长)。这些我自然明白。这样,我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这样的演员理所当然地要为全局的成败而提心吊胆了。我每天晚上都在游乐场上抛头露面,在节目低潮时发出一通富有感染力的笑,以招徕一片不可捉摸的喝彩声,这,就需要见机行事了:我那种尽情的、放荡不羁的笑不可来得过早,也不可来得过晚,必须恰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我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计划,突然狂笑一下,引起全体观众的哄堂大笑,于是局面也就改观了。
节目完了,我疲惫不堪地悄然走进更衣室,披上外衣,这才感到终于到了下班时间,这是再幸福不过的时刻了。回到家里,通常已有电报在等着我:“我们急需您的笑。星期二录制。”于是,我稍微躺上一会儿,几小时后又匆匆踏上即将启动的快车,去为我的命运奔波了。
我在下班后,或在假期里,对笑兴趣甚少,这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挤奶员为忘记奶牛而高兴;泥瓦匠为能忘记泥灰而快慰;木匠家里十之八九有开关不灵的门扉和费尽力气才能打开的抽屉;糕饼师傅爱吃酸黄瓜;屠夫喜欢吃杏仁糖果;面包师宁要香肠而不要面包;斗牛士喜欢和鸽子打交道;拳击师看见自己的孩子出鼻血会脸色发白: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心领神会,因此我在下班后是从来不笑的。我是一个极严肃的人,人们把我看成是(也许有道理吧)一个悲观主义者。
妻子在我们结婚的最初几年里经常对我说:“笑一笑吧。”后来她明白了,我是不会满足她这一愿望的。我紧张的面部肌肉,过度劳累的情绪,如果通过极严肃的表情能得以松弛一下的话,那么我也就感到欣慰了。是的,别人的笑也会给我精神上带来刺激,因为这种笑很容易使我想起自己的职业。就这样,我们夫妇俩过着安静和睦的生活,因为妻子也忘记了笑。有时,她偶然露出一丝笑意,我就当场提醒她,随后我自己也微微一笑。我痛恨游乐场的喧闹,痛恨录音室里的噪音,所以,我们彼此交谈也都是悄没声儿的。
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许我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不得不常常咧嘴卖笑。
我整天呆板着脸打发日子,有时偶然也露出一点儿温存的笑容。我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笑得是否得体。我自己认为是不得体的。毫无疑问,兄弟姐妹们也数落我,说我从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孩子。
我就是这样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卖笑的,可是我自己也不明白这种笑的含义所在。
【品读】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细节、心理描写和环境的渲染等来细致入微地全面解剖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文中的“我”以笑为职业,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笑。他把“笑”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的笑其实已经没有了内涵,生活中,他笑不出来是因为没有了职业氛围,所以他也苦恼。文章语言中带有一种调侃讽刺的意味,同时讽刺的语言下体现了作者生活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