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体的稳态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人体的稳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体的稳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节人体的稳态
──血糖的调节
一、导言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提出的相关问题是: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新课
(一)血糖的平衡
结合书中图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0~120mg/dL。
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
(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
(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
(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
(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
(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忆、思考、分析、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结合书中图1-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糟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
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
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
6.通过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1.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80~120mg/dL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引导探究的问题是: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3)当空腹血糖高于130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么?
(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
(2)教师进一步引导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患者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此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索分泌不足。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
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解决。
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学会设计实验的目的。最后教师演示利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尿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教师提供有关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三多一少”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加深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口服药物、注射药物、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对糖尿病患者提出防治措施。
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发散思维来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能力。
(6)教师引导学生对糖尿病、高血糖症和糖尿进行比较,以检测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①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②如果某人持续性出现糖尿,是否就能肯定他患了糖尿病?③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多尿才导致多饮的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症状有更深刻的了解,到达巩固强化、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教学反馈
引导学生分析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
要点提示
1.本节课涉及到大量的旧知识,例如,血糖的三个来源,三个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鉴定还原性糖的方法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联想,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本节课内容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涉及到了多种血糖失衡症。对这些疾病,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带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学习。
板书设计
一、血糖的平衡
 人体内血糖
来源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元分解③非糖物质转化
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元③转化为脂肪和默写氨基酸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三、血糖平衡的意义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低血糖晚期症状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血糖症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糖尿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糖尿病及其防治
1.诊断:血糖高且有糖尿
2.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
3.症状:三多一少
4.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

相关阅读

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

细胞

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3.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缺钙会引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三考点例析

例1.(2004年高考广东、广西卷)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答案]C

例2.(06上海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A.血浆渗人组织液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6.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7.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D.③⑥⑦⑧

10.下表是被测试者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分析表中P和Q各是什么物质?()

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

P0.030.032

Q0.10.1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

D.P是尿素,Q是葡萄糖

11.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排泄系统④生殖系统⑤运动系统⑥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

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⑤C.④⑤⑥⑦D.②④⑤⑦

1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恬动所处的环境描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13.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

是以___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后者。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14.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

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它的变化趋势是;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5)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和赵某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8)赵某的死亡说明。

15.(2004广东)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16.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A;C。

(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

ab;c;d。

(3)写出e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4)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17.如下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是O.5molL-1。)。

(1)渗透压调节能力量差的是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蟹。

18.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生过敏反应时,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的通透性增强。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提示:本题考查影响稳态的因素,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表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2.答案C,提示: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答案A

4.答案B,提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组织液通过渗透作用回到血浆和淋巴的速率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5.答案D,提示:考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范围。

6.答案D,提示:进入内环境主要是指进入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O答案D,提示: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中的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浆中。因此葡萄糖在输尿管中不存在。

11.答案A

12.答案A,提示:艾滋病毒是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的一种生物,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够增殖,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3.(1)渗透

(2)A、B、D;消化液

(3)皮肤毛细血管壁

(4)双向单向

(5)渗透作用和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14.(1)高温出汗

(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

(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A

(5)A

(6)下降

(7)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5.(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16.(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

(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淋巴细胞淋巴

17.(1)乙

(2)丙

(3)甲

18.(1)a

(2)d、a

C6H12O6+6O2+6H2O6CO2+6H2O+能量

(3)d、b

(4)A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一、人体内环境稳态
1.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
(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处界环境。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4)特殊细胞的内环境: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5)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
(6)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例2.下列生理活动的发生过程与内环境无关的是()
A.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B.肌肉剧烈运动生成的大量乳酸被人体中和的过程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D.进入人体的细菌外毒素被抗毒素中和的过程
例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糖和体温的平衡及调节
1、血糖平衡及调节
①血糖对应环境为内环境,3个去路都在细胞内进行,即血液中葡萄糖必须先进细胞才能利用。
②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物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
③注意区分消化终产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差别:如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氨基酸;其代谢终产物——CO2、H2O、尿素。
2.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5)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
例4.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3.对下丘脑的功能掌握不全面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
例5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和垂体分泌的就会减少,这是一种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是[]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和的
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的关系是。
三、有关免疫的易错点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知识的应用
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它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例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图解辨析不清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判断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茵、结核杆菌等。
体液免疫: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
若出现吞噬细胞和T细胞,则无法界定,因为两种免疫中都有。
例7.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2)A、B的名称分别是、。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其特点是。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例8.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新课标)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6、模拟尿糖的检测。

一、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解如下:
1、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二氧化碳等。
2、内环境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
(2010安徽高考T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选D。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反射激素→靶器官、靶细胞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命活动
2、体温调节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只有神经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水盐平衡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4、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也有神经调节。
(2)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
(2010四川高考T4)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选C。本题以人体内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的过程为载体,体现知识间的综合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心跳加快时耗能较多,心肌细胞不可能大量积累ATP,A错误;汗液分泌增多时尿量减少,但血浆钠离子浓度仍然增高,原因是:①排出汗液的数量比少排的尿量要多,②患者还轻度腹泻,B错误;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C正确;由于甲状腺活动加强,而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糖元分解加快,脂肪分解加快,甚至利用蛋白质而使尿素含量增加,D错误。
三、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
(2)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大的特点。
(2010浙江理综T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选C。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应的淋巴细胞而参与免疫作用,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也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或多次注射相同的疫苗的时候,会直接刺激机体的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而起到较强的免疫效应。

1、(2010江苏高考T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本题以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为载体,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正确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
选B。A项,寒冷时出现寒颤属于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肺水肿是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是病理反应,由此判断B项错误;C项,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C项正确;D项,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属于人体对水平衡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D项正确。
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本题考查根据所给信息和已有知识分析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氧气浓度低时,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加,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选A。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的溶氧量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含量会升高,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3、(2010福建理综T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
本题以结核杆菌感染人体细胞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免疫知识。
关键点:结核杆菌已经侵入了细胞内部.具体思路如下:

+。
选D。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依靠细胞免疫参与免疫作用,首先T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增值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含有该病原体的靶细胞接触,促使靶细胞释放溶酶体酶而促进靶细胞裂解,从而消灭病原体。
4、(2010江苏高考T5)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本题以无胸腺裸鼠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免疫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选A。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无胸腺裸鼠不能产生T细胞,绝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T细胞的协助,对无胸腺裸鼠而言,细胞免疫基本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无胸腺裸鼠的免疫能力基本丧失,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人类癌细胞对无胸腺裸鼠而言属于抗原,因其免疫能力基本丧失,则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5、(2010江苏高考T31)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3)给丙注射胰岛素(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本题以人体的血糖调节为载体,主要考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正确理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


(1)开始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经呼吸作用利用血糖产生),且机体不能快速形成血糖,因而血糖浓度会下降,一段时间后,经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由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两者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
(2)甲为正常个体,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不发生颜色变化,溶液仍呈现蓝色;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等)产生效应,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
(3)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等)产生效应,其尿糖浓度高,因而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胰高血糖素
(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3)不能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验可以说明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____。
本题考查免疫学基础知识。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的与相应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2)免疫系统组成及各组成的具体内容。
(1)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说明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需要的细胞。
(2)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可以给A组大鼠注射相应抗原,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浆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体液中存在的具有杀菌效应物质,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不属于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2)抗原(3)浆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2.(2011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
D.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3.右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
4.通常情况下,人大量饮水后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以及尿液中尿素浓度的变化分别是
A.降低降低B.升高升高
C.降低升高D.升高降低
5.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④或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④或②→①→③→⑤
6.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
B.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基因缺失
C.无法将血糖合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7.(2011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三月考)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部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8.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病原体初次感染人体,人体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B.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体液免疫中每个浆细胞能产生多种特定抗体
D.效应T细胞能直接吞噬侵入细胞的病原体
9.(201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摸底联考)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
B.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不会再患流感
C.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治疗
D.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10.许多流感患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可在一周左右的时间痊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感患者一般会有机体发热的现象,这对机体抗流感是不利的
B.流感病毒和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C.流感患者痊愈与机体的反馈调节有关
D.流感患者的痊愈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图1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根据材料分析:
①1889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糖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阻断动物的胰腺导管后,其腺泡组织变性,胰岛不变化,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
②进食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分泌的。
③图中的激素①和激素②都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
(2)图2表示下匠脑和垂体在人体分泌活动中重要的调节作用。请根据材料分析:
①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血浆渗透压,①~⑤过程中属于负反馈的是。
②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3)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表中a为清水b~f为浓度由低到高的五种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请根据材料分析:
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
12.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
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右下图表
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答问题。
(1)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为什么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这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通过(填三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
(4)若抗体结合到自身红细胞上,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5)在神经末梢内,兴奋以的形式传导。

一、选择题
1-5BBCAA6-10DCBCA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①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腺泡无关②(胰岛)B细胞③激素②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转化为非糖物质,促进糖的氧化分解);激素①促进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①降低④和⑤②提高
(3)否该实验结果只表明b~f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
12、答案:⑴释放(分泌)神经递质
⑵(2分)T细胞活性下降后,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1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减少,使抗体生成量减少(1分) 防卫⑶(2分)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或其他合适的答案如CO2、H+,答1个或有错误不给分,答2个得1分,填3个得2分)
细胞间的接触(4)自身免疫病 ⑸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1、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B.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不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会降低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选D。本题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依靠的是体液内的缓冲物质;肾脏是排泄器官,其病变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如尿毒症),从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之间隔着细胞膜,水分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故在各种情况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都基本一致;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又是内分泌枢纽,在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中都起重要作用。
2、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弱酸与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缓冲物质,维持着pH的相对稳定
B.人体肝脏、肾脏的病变会直接影响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甲亢病人因代谢过于旺盛,其产热量往往高于散热量
D.水、盐代谢的平衡使细胞生活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选C。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尽管甲亢病人代谢过于旺盛,但其产热量仍旧与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
3、2009年的6月份,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持续高温。若某天中午某冷库工作人员从冷冻车间走到室外后,其生理上不会出现的适应变化是()
A.体温上升
B.机体耗氧量降低
C.皮肤血管舒张
D.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选A。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由寒冷到炎热环境,体温不会上升,但随兴奋的传递,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会增强,机体耗氧量会有所下降。
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异体骨髓移植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可遗传
B.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加强
C.肝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后,其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都会发生改变
D.青霉素皮试中,部分人的注射部位皮肤红肿是组织水肿的一种形式
选B。异体骨髓移植获得的是体细胞,不会遗传,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T细胞均会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选B。由图分析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人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只有细胞4选择性表达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记忆细胞可以增殖分化。
6、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还依赖于______调节以清除“非己”成分。该调节方式由______系统来完成。
(4)H5N1型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使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反而攻击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导致人体多种器官功能失调,严重者会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由该种流感病毒引起的这种免疫疾病,与下列_______的发病原理相同。
A.荨麻疹B.艾滋病
C.风湿性心脏病D.非典型性肺炎
(5)如图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图示,胰岛素促进图中_____(填编号)过程,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图中_______(填编号)过程。
(1)毛细血管内有血浆,其细胞之间有组织液,因此可以与血浆和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由于细胞代谢不断产生代谢废物,同时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因此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
(3)内环境稳态不仅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还依赖于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由免疫系统来完成。
(4)H5N1型流感病毒引起自身免疫疾病,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为自身免疫疾病,而荨麻疹为过敏反应,艾滋病为免疫缺陷病。
(5)胰岛素通过促进图中④⑤⑥的过程,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
(2)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3)免疫免疫(4)C(5)④⑤⑥②③
7、如图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为有关的结构,A、B、C、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并分泌____________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运输到甲状腺,最终导致激素[]_____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丙中____________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分泌的[]_____增多;丙中的另一些细胞分泌的[]________减少,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
(3)下丘脑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如果饮水过多,则垂体分泌的_________量减少。该激素的靶细胞是集合管和肾小管细胞,靶细胞靠__________识别并与该激素结合。
(4)人体体温、血糖、水盐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这类调节方式叫____________。
图示中显示了以下丘脑为调节枢纽的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当身体受寒冷刺激时,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神经分泌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最终导致[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再运输到相关器官增加产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丙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感知这一变化并分泌[B]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C]胰高血糖素将会减少;下丘脑在调节水盐平衡时,如果饮水过多,下丘脑中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重吸收量减少,尿量增多,该激素是被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并作用于靶细胞的;这种通过神经—体液来调节水盐、体温及血糖稳态的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甲状腺激素
(2)胰岛B细胞[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
(3)抗利尿激素受体(糖蛋白)
(4)反馈调节

高二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