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全册10.3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八年级物理全册10.3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全册10.3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0.3做功了吗
时间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第三节做功了吗课型规律概念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3min)
在我们进入新课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费力杠杆有优点吗?如有是什么优点?2、使用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
二、学习目标:(2min)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3、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自学指导:(20min)
(一)自读课本P195页,“机械功”这一框题,解决以下疑问:
1、如图10-23,用动滑轮将重为10N的物体提升1m,手施加的拉力F是多少?手移动的距离S是多少?如果直接用手将此物体搬高1m,手施加的力F是多少?手移动的距离S是多少?(忽略滑轮重力及摩擦)
动滑轮G=10Nh=1mF=s=
直接用手G=10Nh=1mF’=s’=
2、通过上例使用机械与不使用机械力和距离的乘积有何关系?
3、总结机械功的概念(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机械功:
(二)自读课本P195页,“怎样算做功”这一框题:
1、看图10-24a,b,c三幅图说出它们做功与不做功的理由。
2、依据以上三图举出自己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举更多的例子。
3、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①②
4、下列例子中有无做功,并说出理由
(1)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后,又举着杠铃静止3秒
(2)小明搬石头没有搬动(3)小刚背着书包走在平直的马路上
(4)石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行
(5)小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又向前行进一段路程
(三)自读课本P196页,“怎样计算功”这一框题
1、理解并记住功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单位有几个,国际单位是什么?
2、结合课本图9-22理解1J的大小及常见功的大小。
练一练:
1、某同学把一本初中物理课本从课桌旁的地面上拿到桌面上,则该同学对物理课本所做功的大小最接近于()
2、晓亮同学从地面走上10m高的四楼教室,估计他做的功为()
四、当堂检测:(15min)
1、张鲁同学用100N的力,将重力6N的足球一脚踢出去20m远,他对足球做的功是()
A.2000JB.120JC.2120J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一只重500N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学生用100N的水平力将箱子水平移动10m,乙学生把这只箱子匀速提高2m,那么,他们做功的大小是()
A.相等B.甲学生做功多C.乙学生做功多D.无法确定
3、在举重比赛时,一运动员在第一阶段把150kg的杠铃很快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停留3s。下列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做功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都没做功D.他在两个阶段内都做了功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质量大约为1kg,火炬手持火炬庆祝时,将火炬举高1m,在此过程中火炬手对火炬做功多少?火炬手持火炬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20m,火炬手对火炬做的功为多少?
五、小结:(5min)
认真回忆思考。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理解。

完成实验准备并记录数据。wWw.jab88.cOM

学生分组讨论
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积极思考,完成。

快速完成当堂检测,小组之间讨论并质疑。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的知识,有哪些的收获,最后教师根据习题完成情况及学生小结情况回扣知识点进行有指导性的讲解。
板书设计第三节做功了吗
1、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
4、怎样计算功功=力×距离(1)公式:W=Fs(2)单位:1J=1N.m
5、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教后反思

《做功了吗》练习
一、单选题
1、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分别拉质量为200kg和150kg的甲、乙两辆车,两辆车均匀速前进了1m,则()
A.拉甲车做功多B.拉乙车做功多
C.做功一样多D.无法判定
2、子弹在枪膛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N,子弹的质量为20g,枪膛长55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A.4×104JB.156.8JC.440JD.1.08J
3、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学生拎着书包上楼B.人用力推讲桌,但没推动
C.某同学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运动了10mD.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4、对物体做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
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5、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在水平方向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文具盒所受重力做了功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拉力做了功D.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6、如图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先后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B.木块后来受到的拉力较大
C.木块先后动能一样大D.先后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7、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的
B.“踢足球”时,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足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
D.做“俯卧撑”时,要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定的拉力F作用下,沿ABC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AB=BC,设AB段是光滑的,拉力F做的功为W1;BC段是粗糙的,拉力F做的功为W2,则W1和W2的关系是().
A.W1=W2B.W1W2C.W1W2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9、如图甲所示,一块质量为0.2kg的铁块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3N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铁块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0~6s内拉力F做的功是J.(取g=10N/kg)
10、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移动了1m,则木块移动的速度为m/s.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大小为N,拉力所做的功为J.
11、冰壶比赛如图甲所示,比赛场地如图乙所示,冰壶从出发点A被运动员推着运动6m后,在B点被推出,沿冰道运动30m到O点停下来.
(1)被推出去的冰壶停下来是由于.
(2)若运动员对冰壶的推力是10N,冰壶自A点运动到O点停下来的过程中,运动员对冰壶做的功是J.
三、解答题
12、质量为2t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一直为汽车所受重力的0.2倍,匀速行驶了2km后关闭发动机,又行驶了55m才停下,求整个过程中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g取10N/kg)
13、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细绳绕过滑轮,一端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物体A上,绳与水平面平行,物体A重150N,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45N,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水平直线匀速前进2m,若不计滑轮的摩擦和质量,则拉力F的大小是多少?F做的功是多少?

《做功了吗》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用力F=200N,s=1m,两种情况下做功均为W=Fs=200N×1m=200J,C正确.
2、【答案】C
【解析】气体只有子弹在枪膛内时才对其做功,W=Fs=800N×0.55m=440J,C正确.
3、【答案】A
【解析】拎书包上楼,用力方向竖直向上,上楼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人对书包做功,A正确;推讲桌没动,不做功,B错;提水桶水平运动,用了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不做功,C错;举着杠铃不动,不做功。
4、【答案】D
【解析】力对物体做功必须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5、【答案】C
【解析】文具盒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拉力做了功,C正确,D错;重力与支持力的方向是竖直的,竖直方向上文具盒没有移动距离,这两个力不做功,A,B锴.
6、【答案】A
【解析】由图像知,由0~2s,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2~4s,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以另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是速度比原来增大,由于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所以A正确;两次受到的摩擦力不变,因为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所以两次拉力相等,所以B错误;后一次的速度较大,质量不变,所以后一次的动能较大,所以C错误;由于拉力相同,而后一次通过的路程较长,根据W=Fs,所以后一次做的功较多,所以D错误.故选A.
7.【答案】C
【解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运动员跑100m所用的时间,因此A正确;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头球攻门时,足球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B正确;踢出去的足球由于受重力作用,最终会落到地面,C错误;做“俯卧撑”时,要克服自身的重力,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克服重力做功,D正确.
8、【答案】A
【解析】AB=BC,即s1=s2,F不变,W1=Fs1,W2=Fs2,则W1=W2.
9、【答案】13.6
【解析】f=F-G=3N-2N=1N,拉力做功为W=Fs=Fvt=3N×0.2m/s×6s=3.6J.
10、【答案】0.12.42.4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和做功的计算.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移动了1m,则木块移动的速度v===0.1m/s;由于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物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为2.4N,拉力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功W=Fs=2.4N×1m=2.4J.
11、【答案】(1)冰面对冰壶有摩擦阻力;(2)60
【解析】运动的冰壶由于受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运动员对冰壶的推力是10N,被推着运动6m,因此运动员对冰壶做的功是W=Fs=10N×6m=60J.
12、【答案】8×106J。
【解析】由F=Ff=0.2G=0.2mg=0.2×2×1000kg×10N/kg=4000N,所以W=Fs=4000N×2000m=8×106J。
13、【答案】90N;90J
【解析】本题考查拉力及拉力做的功的有关计算。确定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本题的关键。设物体A受到向右的拉力为,向左的摩擦力为f,物体沿水平直线匀速前进,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45N,拉力F=2=90N,拉力F移动的距离s===1m拉力F做的功W=Fs=90N×1m=90J

相关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运动的世界
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运动的描述
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
(1)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
(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
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⑴讨论:
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
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⑵总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
⑶分析:
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说明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课前准备
2.家庭实验:
请你测量:1、你的拇指指甲的宽度,中指和手臂的长2、你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测量单位
活动1:阅读课本p21p22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什么要制定国际单位制?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会吗?
50nm=m5h=s
⑵观察三角板和米尺看看1cm.,1dm,1m究竟有多长?

⑶填写单位:啤酒瓶高29珠峰高8.84

二、测量活动
活动2:想一想为什么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测物体?说说你了解的测量工具:

活动3:
1.阅读课本P23,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后,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填表。
2.练一练::
①.如图2-2-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
②图2-2-2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3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三、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1、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
2、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
如何调节弦的长短?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五、巩固练习
1、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3.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可结合课文P35图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
4、通过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P35的文中填空。
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5、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6、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7、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二)、声音的品质
活动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1、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2、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与作业”;

【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五、反思: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案(沪科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案(沪科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5机械效率
时间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第五节机械效率课型规律概念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科学态度;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教学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教师:讲授法、例举法;学生:实验探究、问题讨论法。师设置情景和问题,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少做额外功,多做有用功,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理想课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采取情景与问题导入。(2min)
1、媒体展示:提升物体
2、问题:将物体匀速提上去的各种方法方法中,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从而引出机械的三种功?
(二)学习目标:(3min)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4)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5)知道提升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机械效率。
(6)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三)自学指导:(15min)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
①用机械做功间接完成任务为什么要多做功?
②这部分功对完成任务有用吗?不做行吗?
③揭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④例举:举生活中从井中提水的例子请找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我们把叫机械效率
公式:
2、讨论:η的取值范围-------总小于1
机械效率的强化:出示一些常见的机械的机械效率做为了解,知道使用任何机械,机械效率都小于1
探究讨论: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1)、
(2)、
(3)、
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
(四)、当堂检测:(15min)
1.对完成工作任务无用而又必须做的功叫做______,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_____。
2.如图1所示,物重40N,滑轮重10N,用力F匀速向上提起重物时,拉力F的大小为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绳重和摩擦不计)
3.如图2是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除了图中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_和________;除钩码重外,还要测出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应_______,钩码应________上升;将图中钩码减少一个,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
4.如图3所示,物体A的质量是100kg,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5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若A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物重的1/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5s内拉力的有用功是______J,拉力F是______N。(g取10N/kg)
5.用图4所示的滑轮组甲和乙,提起同样重的物体时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甲,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乙,则可判定η甲______η乙;如果用乙滑轮组第一次提起重G1的重物,机械效率为η1,第二次提起重为G2的重物(G1G2),机械效率为η2,则可判定η1______η2。(不考虑绳重和摩擦的影响,且动滑轮的重力相等)
(五)、小结:(10min)导入既要有激趣性,又要有实用性。媒体展示增添刺激强度,设疑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理解。

媒体展示(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完成实验验证

快速完成当堂检测,小组之间讨论并质疑。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的知识,有哪些的收获,最后教师根据习题完成情况及学生小结情况回扣知识点进行有指导性的讲解。
板书设计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2.总功:w总=fs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2.η=w有用/w总×100%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教后反思

《机械效率》练习
一、单选题
1、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8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拉力所做的功为4800J,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A.67%B.73%C.83%D.100%
2、小明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如图所示),分别将同一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忽略绳重及摩擦)().
A.F1F2,η1=η2B.F1F2,η1η2C.F1F2,η1=η2D.F1F2,η1η2
3、如图所示,拉力F=125N,在10s内将重物匀速提升2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B.物体重是375N
C.拉力F做的功是250JD.拉力F的功率为25W
4、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能提高机械效率的做法是().
A.增加提升高度B.增加滑轮的重量
C.提起更重的物体D.三种说法都对
5、如图所示,用拉力F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B.拉力F做的功是有用功
C.拉力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
D.增加物体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已知每一个动滑轮的重相同,均为G0,摩擦力和绳重不计,用它们匀速提起同一重为G=5G0的物体时,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
A.6:7B.7:6C.5:6D.5:7
7、利用机械效率不同的三种机械,分别把同一物体提高相同的高度,若η1η2η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总1W总2W总3B.W总1W总2W总3
C.W总1=W总2=W总3D.无法判断
8、下面关于提高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轻机械自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唯一方法
B.增大重物提高的高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改变绳子的绕法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D.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所提升物体的重量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以250N的拉力将400N的水泥匀速提高2m.则此过程中,工人拉力做的功是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其重力相比要(选填“大”或“小”).
10、在图中,重为500N的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150N,为使物体匀速移动,必须在绳端加以60N的水平拉力,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若物体的移动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是J.
11、如图,用滑轮组提升一重物,物体的质量为500g,钩码在4s内被匀速提升了2cm,已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为2.5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的平均功率为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g=9.8N/kg)
三、解答题
12、丹东市政府投入巨资,对七经街实施景观改造.施工中,一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将一桶沙匀速拉到10m高处,沙重90N,所用的拉力是100N.求:
(1)有用功是多少.
(2)总功是多少.
(3)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13、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600N的重物匀速提起来,他拉绳自由端的力F为250N(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2)若提起1000N的重物,机械效率为多大.

《机械效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η====83%,C正确.
2、【答案】A
【解析】F1=(G+G动),F2=(G+G动),
η1===,η2===,则η1=η2,A正确
3、【答案】A
【解析】由图知,绳段数n=3,h=2m,s=nh=3×2m=6m,A正确;拉力F做功为W总=Fs=125N×6m=750J,C错;其功率为P===75W,D错;η=×100%=×100%,则G=,G==300N,B错.
4、【答案】C
【解析】机械效率与提升高度无关,由η=×100%=×100%=×100%可知与h无关,A错;增加滑轮重量只能多做额外功,减小机械效率,B错;提起更重的物体可提高机械效率,C对,D错。
5、【答案】D
【解析】对物体做功为有用功,A错;拉力F做功为总功,B错;拉力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3倍,因为滑轮组由3段绳承担重物,C错;D正桷.
6、【答案】B
【解析】F1=(5G0+G0)=3G0,
F2=(5G0+2G0)=G0,
η1=×100%=×100%=×100%=,
η2=×100%=×100%=,
==,所以B正确.
7.【答案】B
【解析】把同一物体提高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同,则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总功做的越少.
因为η1η2η3,
所以W总1W总2W总3.
8、【答案】D
【解析】减轻机械的自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增加重物的提升高度和改变绳的绕法都不能提高效率;增加所提重物的物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D正确.
9、【答案】100080%小
【解析】(1)由图可知,n=2,则绳端移动的距离:
s=nh=2×2m=4m.
工人拉力做的功:
W总=Fs=250N×4m=1000J,
拉力做的有用功:
W有=Gh=400N×2m=80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2)因工人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减去绳端在竖直方向的分力,所以,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其重力相比要小.
10、【答案】83.3%2160
【解析】η=×100%=×100%=×100%=83.3%.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0.2m/s,
则拉绳的速度是其3倍,为0.6m/s,
1min内拉绳s=vt=0.6m/s×60s=36m.
W=Fs=60N×36m=2160J.
11、【答案】240075160
【解析】本题考查压强、机械效率和机械功率的计算。正方体的边长为0.5m,底面积为(0.5m)2=0.25m2。质量为60kg,所受重力G=mg=60kg×10N/kg=600N。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压力等于重。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2400Pa。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滑轮组有2段绳子承担重力,即n=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75%。物体移动的速度为0.2m/s,则绳端移动的速度为2×0.2m/s=0.4m/s。拉力的功率P===Fv=400N×0.4m/s=160W。
12、【答案】(1)、900J;(2)、1000J;(3)、90%.
【解析】(1)、W有=G沙h=90N×10m=900J.
(2)、W总=Fs=100N×10m=1000J.
(3)、η=×100%=×100%=90%.
13、【答案】(1)、80%;(2)、87%
【解析】(1)η1=×100%
=×100%
=×100%
==80%
(2)W1额外=W1总-W1有,G动h=F3h-Gh,
G动=3F-G=3×250N-600N=150N,
η2=×100%
=×100%
=×100%
=×1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