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示例之三

高中电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示例之三。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示例之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示例之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

2.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的电压和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3.使学生了解如何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

(二)教具

学生实验;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各一只,5Ω、10Ω和20Ω的定值电阻各一只,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

演示用器材:干电池两节,演示用电流表一只,2.5V和6.3V小灯泡各一只,灯座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问:什么是电流?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么?(答:略)

(2)演示:把2.5V小灯泡和演示用电流表串联分别跟一节干电池和两节串联的干电池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亮度的不同。

小结:用两节干电池时,灯泡较亮,电流较大。说明通过一个灯泡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有关系。

(3)问:什么叫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答:略)

演示:分别把2.5V和6.3V小灯泡跟两节串联的干电池和演示用电流表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的不同。

小结:6.3V小灯泡较暗,电流较小。灯泡不同,灯泡电阻一般不同。实验说明:在电压一定时,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的电阻有关。

实验告诉我们,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关系。本节将学习有关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知识。

板书:<第八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2.进行新课

(l)设计实验电路

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电路,能用电流表测某个电阻的电流和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能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控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

由一名学生板演,画出电路图(课本中的图8—1)。

讲评:作图要认真规范,明确元件作用。

(2)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本节的第一个实验。

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答: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用实验探索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关系时,要先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有用方法。

问: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1所示,连接电路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应调到最大,电压表和电流表要按使用规则进行连接使用。

问:实验的步骤有哪些?

答;按课本图8—1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定值电阻R(教师要强调使用10Ω的定值电阻,并让学生认清这个元件)两端的电压成整倍数变化(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实验中R两端的电压分别取1伏,2伏和3伏)。将每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要求在表格左侧明显标出R=10欧的字样。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指导。实验完毕,断开开关。暂不拆解电路。

汇报实验结论,进行讲评。

板书:.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此结论中,电阻一定是条件(不可缺少),导体中的电流及导体两端的电压均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纠正由实验数据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加大而加大;或说在电阻一定时,电压跟电流成正比的不正确说法。

(3)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本节的第二个实验。

问:这个实验的目的,电路及步骤是什么?

答:实验目的是研究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1所示。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倍数地变化(教师强调本次实验使用5欧、10欧和20欧的三个电阻,要求学生认清),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本实验要求2伏),把对应于不同阻值的电流值记录在课本的表格里。注意在表格旁明显标出U=2伏的字样。

学生实验,教师巡■指导,实验完毕,收拾好实验器材。

汇报实验结论,进行讲评。

板书: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纠正:由实验数据得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越小及电阻跟电流成反比的不正确说法。

3.小结

出示小黑板(或放映投影幻灯片),要求学生根据以下两组实验数据写出结论,并用其中数值说明正反比关系。

表格1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格2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强调每个结论的条件(电阻R一定或电压U一定)。

4.布置作业

课本本章第二节后的练习2、3。

(四)说明

1.本节实验是总结欧姆定律的基础。应尽量安排学生分组实验,为下一节学习欧姆定律作好准备。

2.在本节的实验中,同时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这对同学来说是第一次,要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这些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连接电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中还要加强指导,以保证顺利完成。

3.讨论实验结论要注意强调实验条件(电阻一定或电压一定)及正比、反比的物理意义。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相关推荐

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

湖北省黄冈中学徐辉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

2.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关系。

教学仪器

演示器材干电池8节、演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只,2.5V、6.3V小灯泡各1只,灯座2个,开关2个,5欧、10欧、20欧电阻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导线若干,挂图,投影仪,投影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有关知识,那么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没有关系?请看下面的实验。

1.演示

小结用两节干电池、灯泡较亮,电流较大。说明通过一个灯泡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有关。

2.演示

小结“6.3V”灯泡较暗,电流较小。灯泡不同,电阻一般不同。说明在电压一定时,小灯泡的电流跟电阻有关。

3.引入实验告诉我们: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本节将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板书

第八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间的定量关系。

用实验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时,要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有用的方法。

1.设计实验电路

2.让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

(一)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目的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步骤1.按图连接电路(R=10欧)(R调到最大位置);

2.调节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电压分别为U=2V、4V、6V时,分别读出A的数值,填入表中;

3.实验完毕,断开开关,保留电路。

操作老师请学生协作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投影到屏幕上,使全班同学读数。

记录条件:R=10欧(保持不变)

∴I与U成正比。

板书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目的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步骤在电路中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倍数变化(5欧、10欧、20欧)。调节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U=4V),读出电流表对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操作老师请学生协作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投影到屏幕上,使全班同学读数。

记录条件:U=4V(保持不变)

∴I与R成反比。

板书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电流跟电压、电阻间的定量关系为: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为:R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为:U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补充练习:

1.下表是某次实验记录表,其中有些数据未填,请补充完整

R=5Ω

结论:

U=3伏

结论:

2.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伏时,导体中的电流为0.3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变为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10欧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2安。如改接电阻为30欧时,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大?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流教案示例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电流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流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一节,剖面干电池1个,蓄电池一个,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2.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的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3.进行新课。

(l)电流的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

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

(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

演示实验:挂上磁性黑板,把背后粘有小磁元的电池、灯座、开关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打开开关,用导线将上述元件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有电池。

②合上开关。

(3)电源

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

(4)电流的方向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走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思考判断〉:在课本图45的实验中,电流的方向是从A流向B还是从B流向A?在课本图46的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又如何?

〈讨论与练习〉

如图1所示:已知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拿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这时B带什么电?在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流方向是从哪到哪?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5.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并完成本节练习。

2.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

(四)说明

在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中采用了磁性黑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方便同学们对演示电路的观察。若没有磁性黑板,可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在电路元件的背面钉上长螺丝,演示时插入泡沫板即可。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

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电压教案示例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市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变换。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三)教具

U形管连通器一个,干电池一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入新课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3.进行新课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不断地流动?

(利用投影幻灯片或电脑设计程序表现出连通器水流的动态过程,反映出在这一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和连通器底部液片受到的压强变化的情况。见图2所示。)

可见,水位差(又叫水压)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如图3所示的复合投影幻灯片(或用电脑设计程序表示出它的动态过程)。

甲图中A处的水位高于B处的水位,打开阀门,管中的水从A处通过涡轮向B处流动,水的流动使涡轮转动。A处的水面下降,B处的水面上升,当A、B两处水面相平时,水位相同,水停止流动,涡轮不再转动,幻灯片要显示上述过程。可见,水位差(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

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处抽到A处(如图3乙所示,将抽水机置入,同时表现出抽水的动态情况)、使A处的水总比B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的水流。

下面我们来看看图4所示的电路(示数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

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使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或者使负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于是在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可见,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板书: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U表示

在图3所示装置中,不同的抽水机可以在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位差,即大小不同的水压。同理,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图。

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

一节干电池电压:1.5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练习题: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____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220伏=______千伏=______毫伏。

4.小结

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四)说明

1.“电压”这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易被学生掌握。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和电压的单位。至于电压的定义、公式和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物理意义留待高中再讲,在这节课内不要出现这些内容,否则因难度过大使学生不能接受。

2.用水流作比喻来讲电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利用水压引出电压,从而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3.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讲水流的形成时,最好用复合幻灯片模拟出它的动态过程。有条件的,用电脑设计出程序,将有更好的效果。

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三


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三

安徽省肥西县官亭中学(231261)张明仓

[课型]新授课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

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和学过的(串、并联)电路思考:应取哪种电路连接?并动手设计电路图。与此同时,教师巡视并选出两个代表性电路图,再揭下小黑板电路图盖纸进行对照。可能出现跟小黑板上教师设计的电路不同,这时应因势利导地说明,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器材所接位置不同,不受影响。并向学生强调:无论哪种设计方法,都不能把仪表正、负极接反;在连接实物时应断开开关,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最大电阻位置。

待多数同学都完成设计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他们是以后分组实验的小组长),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布置其他同学设计表格。然后揭下小黑板上表格的盖纸,让同学们自己订正。

(师生共同检查、分析、订正上面两位同学连接的实物图。)

②保持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压U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接入5欧的定值电阻。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

(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